忠勇诗句 关于忠勇的典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忠勇诗句 关于忠勇的典故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忠勇诗句 关于忠勇的典故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将相和”里的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廉颇,是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
关于廉颇忠勇的事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事例很多。廉颇为赵国人,忠心为赵国做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赵王赏识他的忠勇,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攻齐,几拔之。后二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可以说正是廉颇的忠勇,才捍卫和拓展了赵国的安全,也是赵慧文王的慧眼识才,才成就了廉颇的功名,使廉颇对赵国产生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后赵孝成王即位,在馋臣的游说下,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忠勇产生了怀疑,让纸上的谈兵的赵括代其统率部队,使赵国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军事损失——长平之战,赵国锐卒40万,让秦将白起“尽坑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即位,对廉颇更是采用让乐乘取代其军职的不礼貌之举,使廉颇的忠勇再次受到最严重的委屈,于是他由不理解而发展到攻打乐乘的不理智地步,使自己再没有回到赵国的余地,只得落了个逃奔魏国的结局。
由此看来,廉颇的忠勇优点是很突出的,但由于他不善于扼制自己的偏激情绪,终于铸成出逃外国的严重错误。但人们直到现在一听廉颇这个名字,似乎都感觉不到他的这个重大过失,就是由于他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能勇于改正错误。廉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勇将,脾气大,易犯错误,这应是明显的缺点。但由于他有知错能改的优点,从而使他又成为一个令人可敬可爱的历史人物。
“负荆请罪”,是他在正确处理错怪蔺相如任上卿位列己上的著名故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不仅详细写了这个故事,而且还写了有关这方面的其他几个事例。如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后,赵王遂将削去兵权的廉颇起复委用。这时,原先散去的宾客又都汇聚而来。这时廉颇对这些势利之徒很是生气,便下了不再接受这些人的逐客令。这时其中有一人就劝导廉颇说:“您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天下人的交往,就跟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您有权势,人们就投靠您,当您失去权势时,当然人们也就不再跟随您了,这是天底下很正常的道理,您怎么能埋怨人呢?”廉颇听后豁然开朗,于是便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再如,廉颇后来因攻击被赵王派来接替兵权的乐乘,而使自己最终逃往魏国。但他仍很想念赵国。后来,赵悼襄王想再次起用他,便派使臣去魏国看望他。这时的廉颇很兴奋,““饭斗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完全还能再为赵国出力。他的努力终于因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的形象。
在有关廉颇的所有一切的战例记载中,廉颇几乎没有一次失败的记录。在当时诸侯列国中,廉颇不仅善于打硬战,而且还善打坚守战。长平之战前,秦王派大将白起率锐师攻赵,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廉颇情知不敌,遂采用坚壁固守的持久战战略战术。这种战术在当时确实是最正确最恰当的打法。但由于赵孝成王中了白起的离间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熟练老成的军事家廉颇,终于酿成了千古悲剧——长平之战的悲惨结局。也正是廉颇的“人在阵地在,人去军队亡”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廉颇成为名列我国著名成功军事家的行列而毫不逊色的人物。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描写的是廉颇的勇猛,即使已到高龄可是一如非常健康,总之,廉颇正是由于他的忠勇爱国,善改错误,从而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瑕不掩玉的历史人物,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优秀军事家,并赢得千古人们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驼城的两守孤城 千秋忠勇
崇祯16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攻破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回米脂祭祖,传檄榆林招降不成,李过、刘芳亮率10万大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直逼榆林城下,击溃援军;守城将士誓不投降,激战7昼夜,义军在南城墙挖地洞轰破城池,双方又展开巷战,12天全城陷。城中官民战死者甚多,守城将领受俘不降被杀。后来,这段城墙屡修屡塌,虽经多次修筑,难得完好。
一年后,大顺守将高一功迎战8万清兵失利,榆林陷入清王朝之手。康熙14年(1675),定边、怀远(今横山)守将起事叛乱,连克定、靖、怀、绥、米、神、府各州县,只有榆林坚守不陷。康熙帝追念明末榆林守城将士英勇,今日又能严守三月,特赐旌奖八字“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后勒石刻碑,立于城南榆阳桥边的御碑亭内(现已被毁)。关于此石碑的来历,另有一个故事,是说康熙外出私访,半夜来到榆林城,城门已关,叫门不开。两个守门的士卒忠于职守,说道:“皇家城门,怎比你家大门,就是皇帝老子来了,今夜也不能开门。”康熙帝城门虽不能入,却龙心大悦,给守城士卒题写了这八字。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忠勇诗句 关于忠勇的典故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忠勇诗句 关于忠勇的典故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