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宗祠 成氏最大祠堂在哪里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成氏宗祠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成氏最大祠堂在哪里和成氏宗祠的精彩内容哦。
成氏宗祠 成氏最大祠堂在哪里
解读百家姓成姓。成氏宗祠又称“成家家庙”,面积仅有五分左右。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成姓文化之成氏宗祠
成氏宗祠俗称“成家家庙”,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大街路西,始建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占地800平方米,砖木结构。文革时期毁坏,现改建成居民房。
成氏的先祖系明初山西洪洞迁民,始祖成兴占籍大名县旧治乡宋曲村,后世遂称大名人。成氏祠堂,俗称“成家家庙”,位于北大街路西,为清顺治首辅大臣成克巩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成氏祠堂面积仅五分左右,临北大街为大门,大门为歇山式屋顶,两侧有两尊汉白玉石狮子,高约2米,呈坐姿状,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文革”中被砸毁,石子用于铺设路基。进大门西行不远,北即为成氏祠堂,祠堂五楹。拾阶而上,祠堂内摆设有成氏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和成基命画像,族人按时祭祀。
成基命画像为坐像,真人大小,带乌纱,着明代官服,面目慈祥,与史传所载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相符。1953年,成氏祠堂改作大名镇城关供销社,成基命画像被成氏后人携去珍藏。1968年,祠堂被拆毁。今地址尚在,改建为民居,原祠堂旧貌无存。
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湖南省蓝山县成氏
解读百家姓成姓。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湖南省蓝山县成氏。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成姓文化之湖南省蓝山县成氏
湖南省蓝山县成氏始于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开基始祖成景隽时任梁国齐州刺史摄荆州事,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命其征郴寇,事平,景隽择南平县(唐天宝四年改名蓝山县至今)富阳定居。梁武帝为表彰景隽的功绩,遂赐命景隽长子昭明为南平令,昭明任满后亦以富阳居家。自此,成氏在蓝山即为发业最早的姓氏。
成景隽,字超,号少泰,范阳人(今河北省定兴县),生于南北朝宋泰始辛亥年(472)十一月初四日。祖父名兴,北魏太和年间曾任五兵尚书;父名安乐,在北魏官至淮阳太守。景隽年轻时在北魏任镇东参军,因父安乐被同朝为官的常邕和杀害,公元508年景隽弃魏投梁。初被梁武帝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转任豫州刺史,普通五年调任齐州刺史并摄荆州事,公元526年率兵来郴桂,因年迈择富阳定居。公元569年9月21日病卒,享年98岁,葬蓝山富阳村西南三华里的相公山。景隽公生平,不仅族谱及县志、衡州府志有记,《南史》、《资治通鉴》也为其立传,真可谓功勋卓着,彪炳史册。
据湖南蓝山和湖北阳新《成氏宗谱》记载,景隽娶妻吴氏和袁氏,吴氏生四个儿子:长子昭明,任南平县令;次子灭明,字甫起,生梁天监戊子年(508)七月十三日,时任邵阳主簿;三子济明,字甫施,生梁天监壬辰年(512)六月十三日卯时,官汀州参军;四子通明,字甫辟,生梁天监乙未年(515)三月十八日,官义宁簿尉。袁氏生子二:长曰成杜,登仕郎;次曰成柄。杜、柄随袁氏居住河南未入湘,至杜公之十代孙范公于周显德三年(956)受皇命赴兴国州(今湖北省阳新县)任知军,后在此择地为家,立业发族,儿孙后代繁盛,现湖北阳新、汉川、黄陂、天门、黄冈、麻城、蒲圻、汉阳等地之成氏计有五万余众,皆为其后裔。
自景隽择居富阳至今已1500来年,历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诸朝代,繁衍达五十多代,其子孙后代遍及湘、粤、桂、赣、川、台及海外。现将主要的居住分布地简述如下:
蓝山县成氏分布县内12个乡镇、24个村,总人口7000余人。
富阳村:属塔峰镇,城南一华里,是景隽、昭明南迁定居之处,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现有人口1500多人。
西外村:与富阳村紧相邻,有成氏20余户,100来人。
洪田村:在县城东北面六华里处,元末明初由富阳迁来,有成氏70余户,300多人。
岭脚村:在富阳村南3—4华里,沿永连公路旁居住,共50多户,250来人。
毛俊镇石坪村:离县城30华里,有30来户,120多人。
所城镇洞头、岩口、长铺、良村及黄泥铺等处:除洞头村30来户、140来人是成氏一姓一村居住,另四处与其他姓同村居住,每处5—10户,共150来人。
竹管寺镇成家村:地处县城北,距富阳8公里,宋仁宗时,景隽十八代孙德豪由廉州为官卸任后携父母迁凤源坊(即今成家村),而兄德本仍居富阳。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繁衍四十余代,现有800多户,3800余人,是蓝山县成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竹管寺镇上丰头、圹复村:这两个村在成家村南3华里,与成家村田土山水相连,共90来户,380人。明清时代由成家村迁来。
祠市乡宅头竹园下村:宋朝末期德豪第五代孙(景隽第二十三代孙)焕郎(又名成洋),于宋代理宗时期从成家村迁来,现有30来户,140来人。
犁头乡犁头村、山背村:地处与宁远交界的高山区,共40来户,130多人,他们的祖辈从成家村迁来守护山林,而后世代在此居住。
除上述外,田心乡、尚屏乡、大桥乡、紫良乡、大麻乡等还有9处,每村3—5户成氏族人分散居住。
祁阳县、冷水滩区和芝山区(原称零陵):
这三个县区的成氏主要分布在祁阳县文明铺镇、冷水滩区普利桥镇、芝山区天字地及衡阳市的祁东县砖圹镇等处。他们的开基始祖是景隽第五代孙昌义(字作谊,生于隋仁寿甲子年),唐朝初期任祁阳县令,而在祁阳立家发业,之后其子孙后代再分迁冷水滩、零陵、祁东等地。这四个县区共有成氏1000余户,4500多人。
宁远县:居住在冷水镇的百美、三角嘴、头、宝山四个行政村的18个自然村(3700多人),东城乡上、下成家(155户440多人)、汪井乡老屋地成家(70户300多人)、清水桥镇成家(60户250人)以及下坠乡成家(20户90多人)。宁远成氏都是由蓝山竹管寺镇成家村的焕郎公第十代孙在宋代中后期从竹园下迁居过来。
临武县楚江乡富圹村:与蓝山县新圩乡三合村相邻。分三个自然村居住,共有110户,500来人。明代迁来此居住。
宜章县黄沙镇新坌村和梅田镇成家,是明朝时期由蓝山县塔峰镇洪田村迁来,共有120多户,580人。他们的字辈一直按蓝山老家顺序排列,现已繁衍到景隽后第五十七代的常字辈。
衡阳县和衡南县有3个村的成氏是从蓝山富阳迁来。
桂阳县樟树下成家以及江华县有两个村是蓝山迁来。
据族谱记载,景隽公后裔中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中在各地为官或经商未归蓝山的,因年代久远,交通极为不便而逐渐失去联系,现将这些未归蓝山的先辈名讳、生辰等摘录如后:
灭明,字甫起,生于梁天监戊子年(508)七月十三日,时任邵阳主簿。
济明,字甫施,生于梁天监壬辰年(513)六月十三日,时任汀州参军。
通明,字甫壁,生于梁天监乙未年(516)三月十八日,时任义宁簿尉。
士迈,字一励,又字志励,生唐仪凤丙子年(676)十一月初一日,唐景云年间授都尉,出镇漳州未归。
中道,字行徽,生武后诞圣乙未年(695)二月十七日,开元间任平江县令。
天麒,生于元代,后迁广西,子志宏,孙如杞,曾孙国彬、国明;玄孙荣一、荣三、荣七、荣十均定居广西。
积昂,又名英,行信八十郎,明代人,初任广西豫州官,后迁任清远令。
世瑾,明末清初人,迁广西平乐府未归。
文甲,行十九郎,清代人,去广西入土司未归。
谱中还记载有迁四川、贵州、江南等省的但没有写明名讳及年代。
漳州市芗城区洪坑古村戴氏由来
解读百家姓戴姓。讲述漳州市芗城区洪坑古村戴氏由来。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戴姓文化之戴氏由来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的规模之大、年代之早、布局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在漳州市当属罕见。洪坑村的古村落面对鸿湖,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公顷。面湖的建筑一字排开,坐南朝北,层层跌落,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面湖敞开,蔚为壮观。
洪坑古厝依坡面水而建,错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三合院的格局依然完整,从容地往水平方向铺展;屋脊线是舒缓的,檐角略略起翘,波浪一般涌起,为典型的飞檐翘脊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砌得比人还高,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站在鸿湖对面的屋顶上北望,洪坑村非常美丽。鸿湖横过村前,湖面波平如镜,蕉园环绕着整个村子,翠绿阔大的香蕉叶临风摇曳。古村落俨然若城,伫立在坡地上,四周开阔平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虽饱经战争动乱、人世沧桑,斑驳的石基、残败的砖垣,长苔的黛瓦,以及几座破旧的祖厝和宗祠,依然显示着当年这片远近闻名宅第的显赫风光和恢宏气势。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足以佐证这所巨宅的骄人历史。
洪坑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记载: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徙居墨溪村,繁衍裔脉。明朝初期二十六世戴从宣迁至洪坑(即鸿湖)开基立派。村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至1379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村中现存一座圆形城堡,楼门是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门楣上题着“鸿湖乐居”四字。此楼原为唐代屯兵戍楼,戴氏洪坑始祖戴从宣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改建为住宅,后人丁兴旺,清初曾重修。“鸿湖乐居”直径35米,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空出正南一个大门,中央空坪上一个八角形石井,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鸿湖乐居”与闽西南的土楼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为青石青砖,故不称土楼。因年久失修,现已遍体鳞伤。
戴氏建房始于三十六世戴富(伯嘉),他大约出生于1750年左右,正是清乾隆年间。依族谱所记,洪坑村古民居群至迟应建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据传戴富经商,积有巨资后,开始建房。他生有四子:长子戴燕山,次子戴侃,幼子戴少峰,四子戴算。四兄弟在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开设当铺,富甲一方。其中三房戴少峰长子戴辉用生有六子,他光大祖业,新建大厝。洪坑的古居,最重要的就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六房头和当店巷等建筑。洪坑戴氏家族几个房派鼎盛时建造的大厝,格局和风格虽然都差不多,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独特,门户相连,宛如迷宫,颇具特色。
大房坐南朝北,二进,做工讲究。这幢房子由戴富始建,直到长孙才竣工,倾注了祖孙三代的心血。在建院墙壁脚时,孙子标新立异,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示区别。二房也是二进一院落,美观大方。三房朝纵深方向发展,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四房存心要与三房攀比,特地起造了一幢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气势非凡。六房头建的房屋叫六房头厅大厝。七间楼是辉用亲手建,开当店,因此七间楼后留一条巷叫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村实属罕见。
兄弟们争奇斗巧,竞尚奢华,结果建造起一大片豪华宅院。据传,当年造厝的全盛时期,石料与砖瓦都是从泉州晋江通过水运迢迢而来,所有的建筑,一色的红瓦青砖石壁脚,错落有致,十分气派。
由于各房大屋,设计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有如迷宫一般,但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各户却出入方便,来去自如。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洪坑戴氏造厝时,请来各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包括山川环境、总体配置、局部安排、土木施工和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特别是民居的雕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村落的石雕颇见功底,流畅的雕刻线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尤以花草树木之雕见长,且主要是浮雕,这些花卉树木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客厅屏风、壁木橱窗、梁柱上的木雕,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门厅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草组成的图案,篇幅布局巧妙。乍一看,似乎无甚区别,细一辨,在这些动植物雕刻中竟奇迹般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或“福、禄”、“孝、悌”等形态迥异的字,令人叹为观止。屏风的横木板上还有镶嵌的梅花雕、葫芦镂刻,整块屏风气韵浑然,古色古香。
据说原先这些雕刻的外围大都漆上金漆,可以历经多年而不变色,每逢庆典节日,只要用清水稍加洗刷,便可熠熠生辉。木雕中的窗格、雕栏、门额上的琴棋书画图案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艺术风格。
洪坑古村落里面,有个城墙团团围起的寨子,楼门是由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四字,含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之意。寨子里相当宽敞,有住房、水井、场院等生活设施,每逢多事之秋,族人集居其中,足以抵挡长年累月的围困,如今楼门虽然失去了用处,但堡内的住户继续繁衍。漳州地区的古堡古寨不少,这是因为明代以后,倭寇、海盗以及土匪的不断骚扰,加之家族与村落间的械斗恶习,导致防御性建筑的大量出现,遂为闽南民居的一大特色。
戴姓历代世系第一世至四十二世
解读百家姓戴姓。戴姓历代世系由第一世至四十二世。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戴姓文化之世系
第一世、黄帝:
以土德旺天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建都涿鹿(今河北涿县)少典国君之子母附宝孕而生帝於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於姬水遂以姬姓国於有熊氏代神农为天子帝始作甲子造律吕作舟车制衣裳对古代文明贡献甚大配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曰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生苍林万阳其余从妾生子十六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於十二姓余者未详崩葬於荆山之阳桥山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岭(今陕西黄陵县)
第二世
玄嚣:名挚姬姓黄帝长子《帝王世纪》曰少昊帝
母嫘祖生邑於穷桑国之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位从都曲阜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龙修太昊伏羲之德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傅位颛顼故曰少昊氏崩葬山东兖州曲阜县西南玄阳山之原
第三世
矫极:因高阳氏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故让位於颛顼
第四世
帝喾:名梦高辛氏五帝之一
妃四元妃邰氏曰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有玄乌之祥生契三妃陈锋氏曰庆都孕十四月生尧帝於丹陵四妃取訾氏曰常仪生挚喾年十五佑颛顼治天下三十岁代高阳为天子都亳今商丘县南在位七十年据(帝王世纪)寿一百零五岁墓商丘县城南高辛集
第五世
契:名阏伯
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赐子姓任唐尧之火正官保管火种观测辰星运行规律并适应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时祭祀火星其後又任舜之司徒为我国天文历法创始祖后人对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称他为【火神】契逝後葬于所居高台被尊称为【火神台】也称阏伯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观星台阏伯封号【商】墓塚也被称为【商丘】位於河南商丘西南三里王坟乡
第六世
昭明:夏诸侯后皆子姓
第七世
相士:夏诸侯继祖父火正司星之职商这势力发展到渤海一带
第八世
昌若:夏诸侯
第九世
曹圉:昌若之子夏诸侯
第十世
冥:夏诸侯善治水
第十一世
振:夏诸侯《纪年》载有殷王子亥甲骨文称王亥弟:王恒
善于丈量计算商贾始祖从事畜牧业马车制造者
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
第十二世
微:夏诸侯史称上甲微
《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因父放牧到黄河北岸被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去牛马微年长向河伯借兵攻有易杀绵臣夺回牛马报父仇
第十三世
报乙:夏诸侯
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文字缀合成果《甲骨拼合集》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之世系“报丁、报乙、报丙”世次有误应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十四世
报丙:夏诸侯
第十五世
报丁:夏诸侯
第十六世
主壬:夏诸侯
第十七世
主癸:夏诸侯
第十八世
天乙:名履史称商汤、成汤、武汤
契之十四世孙商太祖商朝开国之君甲骨文称大乙商族首领夏王朝腐朽众叛亲离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翦除夏王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各部落纷至纳贡归服任人於贤重用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兴国强盛後逐放夏桀於南巢国号商都亳子姓传到纣十七世三十帝
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天子)《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公元前1742年—公元前1730年)
第十九世
太丁:商代王亦称大丁《史记》载未登帝位去世
外丙:《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公元前1729年—公元前1728年)
仲壬:商懿王名庸《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立太丁子太甲即帝位(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24年)
第二十世
太甲:名至太丁之子汤嫡长孙继叔仲壬位商朝第四任君主
号太宗在皇宫娇生惯养看不起奴隶出身伊尹以暴治民经尹先劝规不改後给尹放逐祖墓地桐宫(即今河南偃师县)经看墓者演说祖史三年後而悔改成为明君《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723年—公元前1690年)
第廿一世
沃丁:名绚继太甲位居毫葬狄泉(河南洛阳)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689年—公元前1662年)
太庚:名辨又作大庚太甲次子
《纪年》称小庚继沃丁位崩後由子小甲继位諡号宣王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661年—公元前1637年)
第廿二世
小甲:名高太庚之子居毫葬狄泉在位十七年(公元前1636年—公元前1620年)
雍巳:名伷太庚之子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619年—公元前1608年)
太戊:名密太庚之子
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607年—公元前1533年)
廿三世
仲丁:名庄太戊之子
《纪年》毫迁都於嚣《史记》称迁都敖在位十三年(公元前1532年—公元前1520年)
外壬:名发太戊之子甲骨文称卜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519年—公元前1505年)
河檀甲:名整太戊之子在甲骨文中作戋甲继外壬位自嚣迁都于相《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九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在位九年(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6年)
第廿四世
祖乙:名滕仲丁之子《纪年》曰胜《史记·殷本纪》称为河亶甲之子甲骨文记载是仲丁之子当以甲骨文为准祖乙在位时国运再度中兴曾迁国都由相迁耿迁邢最後迁庇(今山东鱼台)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葬于狄泉据传“春节”和“万年历”是此时樵夫万年发明在位十九年(公元前1495年—公元前1477年)
第廿五世
祖辛:名旦《史记》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476年—公元前1461年)葬于狄泉其弟沃甲继位
沃甲: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曰羌甲《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年《史记》记在位二十五年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460年—公元前1436年)
第廿六世
祖丁:名新祖辛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九年继叔沃甲位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04年)由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位
南庚:名更沃甲之子《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六年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崩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78年)
第廿七世
阳甲:名和祖丁之子甲骨文中称象甲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四年葬于狄泉在位六年(公元前1377年—公元前1372年)
盘庚:名旬祖丁之子甲骨文做般庚继位第三年迁都于殷从此政治稳定国又复兴改国号为殷商朝也被称为殷商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71年—公元前1344年)
小辛:名颂祖丁之子继位後殷复衰落《竹书纪年》载在位三年病死葬于殷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343年—公元前1323年)
小乙:名敛祖丁之子《竹书纪年》称在位十年《史记》载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295年
第廿八世
武丁:名昭号高宗小乙之子即位後任用傅说和甘盘等贤臣先後征服多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殷墟卜辞载武丁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军征伐羌方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广大疆域《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1294年—公元前1236年)
廿九世
祖己:武丁之子《史记》称祖己未继君位《帝王世纪》作孝己《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武丁嫡长子《太平御览》载孝己母早亡继母妣辛虐待流放孝己饿死於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祖己位居武丁之後祖庚之前
祖庚:名曜武丁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十一年《史记》在位七年(公元前1235年—公元前1229年)
祖甲:名载武丁之子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早期政治家《史记》称他荒淫无度商朝再度衰落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1228年—公元前1196年)
第卅世
廪辛:名先祖甲之子《竹书纪年》称冯辛在位四年崩在位六年(公元前1195年—公元前1190年)
庚丁:名嚣祖甲之子甲骨文作康丁祖甲之子《今本竹书纪年》称在位八年《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69年)
第卅一世
武乙:名瞿庚丁之子《纪年》曰武乙继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後汉书·东夷传》载武乙时“东夷寖盛大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史记·殷本纪》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殁在位四年(公元前1168年—公元前1165年)
第卅二世
太丁:名托甲骨文中作文武丁
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竹书纪年》在位十三年《史记》在位三年(公元前1164年—公元前1162年
第卅三世
帝乙:名羡《吕氏春秋·当务》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载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启中曰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衍也尚为妾及立为後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帝乙有三子启衍辛无争议而箕子为帝乙之子文献说法不一武王灭商後封箕子於朝鲜《竹书纪年》在位在位九年《帝王世纪》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125年)
比干:名干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是林氏的太始祖二十岁乙太师高位辅佐帝乙继托孤重辅帝辛从政四十余载年纣王暴虐荒淫横徵暴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六十三岁周武王封比干垄为国神赐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諡“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第卅四世
微子:帝乙之子名开讳曰启
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无道启数谏纣而不听为周所灭启肉袒面膊以续殷祀而封微地(即今微山)子爵封武庚禄父继殷庚叛为周公平之後成王始封启於宋不以臣相待故皿宾王墓於商丘县西南二十五里青岗寺村
宋国第一任国君建都商丘立国受封下传三十三君历二十六世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末“三仁”
微仲:帝乙之子名衍或泄曰仲思宋国第二任国君
帝辛:帝乙之子名受或受德史称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伐之纣自焚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124年—公元前1173年)《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十三年
第卅五世
宋稽:名稽继召伯
宋国第三任国君微仲之子详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多数谱记微子启为宋公稽直系不符史书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微仲衍继兄微子启位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故以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於稽乃称宋公也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国第三代国君仁而爱民宽其政国乃治
武庚:帝辛之子
武王封武庚禄父主殷使管叔度蔡叔鲜传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国政故管蔡疑之与武庚作乱为旦平之诛武庚杀管放蔡乃命微子代殷
第卅六世
丁申:名申宋国第四任国君
第卅七世
湣公:子姓名共宋之诸侯宋国第五任国君
焬公:名熙宋国第六任国君被鲋祀诛杀
第卅八世
厉公:名鲋祀湣公之子宋国第七任国君
缗公庶长子因不服叔父炀公熙继位杀熙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於是自立史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
费父何:湣公之子宋大夫弗父何是孔子之远祖
第卅九世
嫠公:名举厉公之子宋之诸侯
宋国第八任国君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八五九年至公元前八三一年)举崩子覵立
第四十世
惠公:名覵宋国第九任国君《十二诸侯年表》载三十一年(公元前八三0年至公元前八00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
第四十一世
哀公:名史逸宋之诸侯宋国第十任国君在位仅一年崩子撝公继位
四十二世
戴公:名撝宋国第十一任国君称宋戴撝公爲戴姓第一世始祖
悠久沧桑的厦门马巷山前村戴家
解读百家姓戴姓。悠久沧桑的厦门马巷山前村戴家。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戴姓文化之马巷山前村戴家
乡村的形成,有悠久沧桑的史话。
我出生在马巷山前村,现已八十高龄,童年时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独苗,父亲疼爱,夏天常随父亲去晒场与宗亲聊天,对先祖来此安居繁衍有些粗浅的印象。全村人都姓戴,清朝时在梨林社建了宗祠,民国时又在山前社建了宗祠,形成了村史。
明初,戴氏二十八世祖弘冲(凤岗)从长泰县陈巷镇侍郎坂社迁移到古隶民安里十都(同安县马巷镇梨林社),生有四子,分为四房。长房学政与三房学业分居到山前社开基立业。二房学成与四房学兴仍在梨林社繁衍。
戴弘冲为同安县戴氏开基祖。从他算起,“弘学和荣华,星良子尧舜,景行传孝友,文章佳德基”共二十代。我的祖父“传”字辈,父亲“孝”字辈,我是“友”字辈。我是戴氏在同安的十五代世孙。后来,又有了“功成名贵重,福禄永万全,才能再添寿,发达庆丰源”二十代。
三百多年来,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如今,山前社、梨林社戴氏已有2300多人,占黎安社区人口的74%,是马巷镇人口较多的姓氏。
戴氏二世祖学政在梨林于清初曾建宗祠奉祀开基祖伟功,终因年久失修而倾倒。直至2008年9月,族人捐款60多万元,在原地兴建一座二进213平方米的宗祠,楹联写:“祖功重福泽,宗德衔家声”,以缅怀先祖勤劳克俭,砥砺奋进,为后代做出榜样之情。
1940年在山前村新建的全族祖宗祠,也秉承二世祖在梨林村建的古宗祠式样设计施工,依然坐东向西,因沧桑岁月,破损严重难再修复。2022年10月成立了宗亲会,全族人同心协力捐资68万元,在旧宗祠原地重建了祖宗祠——戴氏宗祠。楹联写:“祖功垂福福临门,宗德荫家家兴盛”,以缅怀祖宗功德。
一座宗祠是姓氏宗族的象征,族人团结的纽带,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族亲寻根问祖的依据,更是联结世界宗亲的载体。2022年11月戴氏宗祠落成,戴氏世界宗亲总会派代表来祝贺,海外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几个省的宗亲都派代表团来参加庆典。
戴氏在同安繁衍三百多年来,世代相传,勤劳节俭,艰难建业,使梨林(今改内林)、山前二社形成规模。祖宗祠的落成,让宗亲知渊源,明世系,怀念祖德。
旧时,二社戴氏读书人很少,如今戴氏族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不少,还有留美博士。戴氏人才涌出,有乘雪龙号二次赴南极洲考察的女专家,有伦敦奥运会获铜牌的射箭运动员。
如今,二社的旧大厝已被新楼房包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黎安小镇”的林立高楼已与村庄紧靠,不久的将来,内林、山前将成为城中村,安居乐业已成现实。
以上内容是关于成氏宗祠和成氏最大祠堂在哪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