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从历史资料上看,应该是拓拔鲜卑族的后裔,早期居住在扎兰陀罗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海拉尔附近,呼伦贝尔草原及嫩江西岸一带。
苗族对天神祭祀是以一头水牛、十九杯酒、十九份祭肉,外加一只鸡、一只鸭、三份牛肉和三杯酒为礼。
锡伯族礼节多而严格,尊敬长者是锡伯族的良好风气,特别是儿媳,除问安外,还要给老人装烟,晚辈不能与长辈并排同坐,与上辈说话要低声欠身。
“睡扁头”习俗来源于满族。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淑乡北营子村原叫北鞑子营,是个锡伯族人聚居的村落。
锡伯族家庙--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是一座喇嘛寺庙。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某些节日时间与汉族相同,但过法有本民族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土坯房、篱笆寨是针对旧时满族人住房的习惯性说法。
在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蓝、棕等颜色,锡伯族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
中国民众普遍信仰佛教,以为神佛会保佑他们及子孙,尤其是富贵人家多信佛。
“百家衣”就是用各色碎布拼制的衣服。
在哈萨克族民间口承文学中,叙述长诗蕴藏丰富,形式优美,语言生动,艺术表现力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乌孜别克族人民创造了大量丰富的民间口承文学作品,叙述长诗、民歌、民间故事、俗语,谜语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清明节的习俗中有很多在户外进行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等。
七夕节晚安,相传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口子。
提到端午节,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联想到吃粽子和划龙舟两种节俗。
重阳节最流行的节俗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和登高。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这一天正好是满月之口。
我国的学者对风俗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积累起来、并为多数人遵循的行为方式,社会上众人某种行为形式的一致趋向…。
中秋节是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八月十五满月为标志的节日,这一天正是秋天三个月的中间时间,所以叫中秋。
风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的来历,甚至认为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古称,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不然。
由于历史上与其他族体的居处和迁徙,锡伯族服饰有几次大的变化,吸收了蒙古、满、汉等民族服装的优点,也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族风俗习惯,让我们了解一下柯尔克孜族有哪些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