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学者对风俗这一概念的解释
我国的学者对风俗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积累起来、并为多数人遵循的行为方式,社会上众人某种行为形式的一致趋向…。这一解释虽然抓住了风俗这一概念的本质和含义,但又显得过于简洁,对风俗流行范围的界定也过于笼统。风俗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行为方式,因为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中,不同的群体也存在着各具特点的行为方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了。
在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试图对风俗的概念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力求获得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定义。风俗,就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和特殊的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为本民族或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具有本民族或群体文化特色的习惯性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个定义不仅概括了风俗的本质和含义,而且也把握住了风俗的基本特征。为了说明这一定义的准确性,我们有必要对其含义和特点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风俗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般意义上的礼仪有所不同。礼仪流传于整个社会,是全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风俗传播的范围则较礼仪要小,一种风俗多流传于某一特定的地域和相对固定的群体中,而成为这个固定群体成员的行为规范。一旦超出这个群体或群体所处的地域范围,这些行为规范便失去了约束力。只有当某一风俗流传到整个社会并成为这个群体之外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规范,这一风俗才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礼仪。
其次,风俗不仅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产物。从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到建筑风俗、节日风俗乃至婚丧嫁娶风俗无不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不同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之所以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例如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广大国土的东西南北,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在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等方面形成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风俗比礼仪具有更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最后,风俗是一种带有十分明显民族或群体个性色彩的行为规范。风俗是整个民族或群体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一旦形成,便会深深地打上本民族或群体的烙印而且世代相传。一般来说,在公众场合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人们基本上可以通过某个人的穿着服饰、举止言谈、饮食爱好等方面的特征判断出他(她)属于哪一个民族或群体。因为风俗是以习惯形式起作用的。对于某一民族或群体的个人而言,风俗是一种历史事实。人一出生,本民族或群体的传统习惯便渗透到他所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个人内在的东西,不按照习惯去做,反倒觉得不自在。因此,在许多场合都会不自觉地或下意识地将带有本民族或群体的习惯流露出来。
总之,风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本民族或群体以及本地域特色的人情、风尚、礼仪习惯、心理倾向等各种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区别另一个民族和群体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