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应松文学的生态书写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由探讨人类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入手,进而探讨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在层层递进中揭示陈应松生态书写所蕴含的生态整体思想,肯定其为中国生态文学建设做出的与众不同贡献。
第一章 动物书写的特质与生态伦理含义阐释
第一节 野性生命的尊严与个性张扬
神农架有着苍莽的原始森林,在这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植物、动物、人类在这个地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吐纳天地的灵气。无论是山岗上静默的树木还是河谷里玩耍的野兽,都被这方水土孕育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夹杂在那些生命中的死去的冷杉,又称为英雄树和站岗树,生命的确是死了,可精魂犹在,以黢黑的躯干诠释着生命不肯倒下的渴望,飞翔的渴望,并从它的胸腔里,与骤起的山风一起发出心底的呐喊生命在山上竟是如此地悲壮和久远,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熟视无睹的;。
《豹子最后的舞蹈》是陈应松书写动物的小说中最为出色的一篇。小说以豹子斧头;为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昔日神农架地区百兽遍地、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以及人类破坏山林、屠杀动物之后的萧索景象。小说从动物的视角以深情的目光凝视着神农架每一条生命,以王者的步态踏遍了神农架的每一寸土地,表述出陈应松对于神农架自然环境被破坏,山中野兽无家可归、生命堪虞的惋惜与同情。小说中的斧头;是神农架的最后一只豹子,它衰老迟钝,终日在山林里逡巡着,渴望着食物和温暖,想要坚强地活下去。然而那时的它已经丧失了属于一只猛兽的力量和威慑力,连小小的豪猪都可以对它投以鄙夷的目光。它孤单无助、垂垂老矣、没有食物果腹,但从这只老豹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神农架豹子家族的强盛与荣耀,看到这些充斥着生机的山中精灵的勇猛与生命的活力。作家在小说中对豹子锤子;与大羊搏斗场面的描绘,借豹子的眼睛记录那场有些不自量力的打斗,描绘大羊灰褐色皮毛下那健壮的肌肉,叙述豹子与大羊的纠缠和撕咬的过程,在那个血性的下午,豹子的怒吼与大羊的嚎叫响彻山谷。虽然锤子;在此过程中负伤,但是它却保持着豹子的尊严,生生将大羊的一大块皮肉咬下,使大羊胆怯逃跑。战斗过后的豹子躺在草丛中浑身颤抖,默默舔舐着自己的伤口,那是它战斗的徽章,展现出它的血性与刚强!即便是一段时间之后,这只受伤的豹子伤口逐渐腐烂,叮满了苍蝇,饱受苍蝇的骚扰和凌辱,但它的步态却依然保持着王者风范,令人敬畏。..........................
第二节 人性与兽性的杂糅互噬
自远古神话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将动物人化;或将人动物化;并纳入多种神话系统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山海经》中就有女孩所化的精卫鸟,而西方著名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中狼外婆;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当代,人兽不分的原始生存情状已经离我们日渐遥远,可人性与兽性的互搏却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贾平凹的《怀念狼》中有幻化成人形去村里偷猪吃的狼,有幻化成女人形象的金丝猴,也有杀了四十多人的失去人性的人类尤文。在郭雪波的《银狐》一书中有受狐狸迷惑变为狐婆;的珊梅,荒漠里的生活,‘狐婆全然已习惯,牙口变得尖利,身上的没有衣遮的皮肤上也长出了硬趼。饿了,吃野鼠野草根,渴了,随银狐寻沙漠中稀少的水洼饮喝。她的胃也奇异地变得坚硬起来,吃进什么都能消化,也特别能忍,有时几天不吃东西,也照样没事,照样能跑。而且她的奔跑也变得十分快,不亚于狐狸,四肢格外地发达起来。为了简易的生存,她使自己的所有功能适应着自然环境,顺应客观生存条件,变得强健和坚韧;①。在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有大量的模糊了人性与兽性界限的人类与动物的形象,这种具有原始鸿蒙现实的书写方式意在提醒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警戒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重新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长篇小说《猎人峰》集中表现了人性与兽性的杂糅互噬。小说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神农架山区的奇异故事,塑造了充斥着野兽气息的人物如:白大年、白中秋、老拔子。小说中白大年的残暴和愚昧无人能出其右,传说早年间他进山时被野人在脑子里装了一根山混子;筋,从此变得凶残贪婪起来。他的侄儿白椿偶然间遇到山间的隐水;,用其洗过眼睛之后能在黑夜中视物并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于是白大年将其骗进山里,亲手挖了白椿的双眼去镇政府献宝;,意欲为自己换得媳妇。白中秋在儿子白椿失明之后想法设法赚钱给儿子娶媳妇,不仅去山中捕捉国家保护动物金丝猴,甚至还在文寇所长的游说下研制出大型猎具阎王塌子千斤榨;,残害了大批山中的野生动物,简直是丧失人性,比野兽更凶狠恶毒。不过最后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哥哥葬身于他亲手所制的阎王塌子千斤榨;,这样的结局体现善恶有报思想的同时,也象征着大自然对于贪婪的人类的报复。...........................
第二章 生态视阈下的城市批判与乡村重审
第一节 城市梦;的破灭与异乡人;形象的生态解读
陈应松在多篇散文中揭露了城市的丑陋与罪恶,批判现代城市化背景下人性的缺失与扭曲。《别去广东》揭露了城市的管理者巧立名目,强行罚款的现象。《春夏的恍惚》和《没有四季》以大城市武汉为例,发出了对城市不顺天时,失去了四季轮回规律的慨叹。《城里的乡下人》既表述了作家对于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乡下人的同情与担忧,又希望他们能够在城市这不公平的境遇里依然保持内心的淳朴与善良的美好心愿。迟子建通过小说《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告诉我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火车提速,在许多小站不再停靠,这就在无形中切断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使很多偏远地方越来越与世隔绝,享受不到现代化带来的生活的便利。乡村渴望与外界联系,渴望被接入到现代化、城市化的网络中去,然而城市却残忍地抛弃了它们,去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如此下去,铁凝《哦,香雪》中的动人故事可能将不复出现。曾经那些带给我们强烈自然气息与淳朴山野之风的人和事,将会在记忆中渐行渐远。火车;在文学作品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亦成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纽带,它源源不断地将廉价劳动力带入城市,将自然资源输入城市。陈应松在《星空下的火车》中讲述了十四岁的神农架少年姜队伍离开神农架去广州找寻姐姐姜小燕的故事,姜小燕为家庭的生计所迫,辍学去广州打工,在工厂里每天要干十五个小时的活,还被限制人身自由,有家归不得。姜队伍没有堂堂正正坐火车的钱,只能扒上一辆满载着煤炭的火车向大城市广州进发,路上饥饿得从煤车里掏煤块出来啃食。星空下的火车载着满怀希望的少年向广州奔驰而去,然而当火车终于到站时,面对广州人潮汹涌的大街,他只能惊天动地地嘶喊一声:姐姐,你在哪儿啊?!;①这是柔弱无助的山里孩子面对城市这个庞然大物所做出的微不足道的反抗,陈应松以未成年的孩子之口对城市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道德谴责。
............................
第二节 乡村社会中生态与人性双重危机的理性审视
城市化的如火如荼使得乡村的自然资源被掠夺得所剩无几,就拿矿藏与大树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中都出现了去乡村探矿的勘探队员,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中的六名受害人也是探矿队员,可以想见,他们一旦探得金矿,必然将其源源不断输入城市获取暴利。《松鸦为什么鸣叫》中写到了当进山的公路修通之后,人们将神农山区的珍贵木材源源不断运出山去,去制作那些受城里人追捧的原木家具,使得神农架的山都矮了一截。阿来的《空山》更是写出了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火灾与泥石流的惨状,机村人对自然的贪婪掠夺使得世世代代生活在色嫫措湖的金野鸭也飞走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无可避免地遭受到了重创,然而更加可悲的是,在那穷乡僻壤里,善良纯真的人性光辉正悄然褪去。陈应松在进行城市批判的同时也着力揭发乡村的人性之恶,竭力打破人们对于桃花源式的乡土家园的认识,看到城市化背景下由乡村生态环境破坏引发的更为严重的人性危机。新千年他深入到神农架山区体察真正的乡土人情,在那里的挂职生涯和他的成长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神农架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图景,体现出作家对于乡村的关怀与忧虑。《归来》中喜旺媳妇因喜旺从城里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死了得了笔赔命的钱,可微薄的赔偿金却被家人、亲戚和村里人觊觎,上演了一出出人伦闹剧;《母亲》中的儿女们在母亲得了绝症之后先是感念恩情好生照顾,后来却不堪生活重负而一致同意将重病的母亲毒死,使其不成为儿女们的拖累;《到天边收割》中的家庭暴力和家庭悲剧比比皆是,乡村妇女的生活怎一个惨;字了得;《马嘶岭血案》中两位山民在贫穷和不公平的境遇中谋财害命等等。陈应松在他的生态主题小说中普遍将自然与人类、城市与农村作为对立的两个面,探讨当道德主题与自然主题相遇时,人类该怎样办的问题,揭示出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的山民的生存与思维定式与自然生态本体之间存在的内在冲突。..........................第三章 楚文化的浸润与多元文化生态的建构 ...................... 33
第一节 巫楚遗风中的歌谣与自然敬畏................... 34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生态审美与现实的生存感悟............ 38
第三章 楚文化的浸润与多元文化生态的建构
第一节 巫楚遗风中的歌谣与自然敬畏
楚地历来被认为是巫文化盛行之地,巫师通常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祀神乐曲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斥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正如黄轶所言:民族语言、民族仪式以及歌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签甚至文化本体,这些是他们创世神话的一部分,这些场景在追忆中一一呈现,重现了这些民族的生存本相和精神世界。对于原乡者来说,民族语言、民族仪式等是‘人的存在之家园,是他们返归自然、接近灵魂的必由之路。;①这种假借乐曲山歌进行的直白的情感抒发在陈应松的小说中屡见不鲜,如《农妇•山泉•有点田》有做农活时唱的《薅草歌》;《还魂记》中葬礼上精彩的斗歌;还有《到天边收割》中大量的劳动山歌和民间习俗如丧葬仪式的描绘,不仅体现出淳朴的乡土生活气息,也表述了敬畏自然的生态主题。..........................
余论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