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亲历与疏离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历史的亲历与疏离

七星魔珠围观:℉更新时间:12-18 11:55

历史的亲历与疏离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论文对诗人早期在大陆的生活,以及如何参军如何到达台湾,如何与故土亲人分离等等经历进行了梳理。

第一章 上校;: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第一节 家园失落的痛楚

1949 年,对中国历史来说是个转折点,对痖弦而言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参与者,痖弦深刻地体认到历史所赋予给人类与个体生命的意义。鉴于个人经历对诗人诗文创作的巨大影响,梳理诗人的早期经历、探寻其身份认同等问题,对于分析其军旅诗文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家园;泛指家庭,也可以是实指具体而真实存在的家里的庭院或者园林,也表述故乡或家乡的意思。②当战火(宛西会战)蔓延至故土,痖弦只能收拾行囊远走他乡,谁能料想这一走就是 43 年(1948 年1991 年)。战争不仅让诗人与家乡长久隔绝,更让诗人与父母永别,这种家园失落的痛楚凝结于痖弦的生命之中,且升华为一种力量融入到诗文创作之中。一、从大陆到台湾

痖弦原名王庆麟,1932 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杨庄营东庄,1948 年痖弦考入南都中学,天有不测,不久便遇到了战火,于是当年 11 月,痖弦跟着学校一路向南方流亡。痖弦所在的流亡学校先是到了新野,然后到樊城,沿着襄沙公路直抵江陵,又乘船溯江而上,在湖北省的宜都停留了两个月,再从公安沿澧水入洞庭湖,在长沙停了一夜,乘火车到达冷水滩,最后在零陵住了下来。①直至 1949 年春天,学校才在零陵复课,可是生存条件艰苦,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更别提学习知识了。1949 年 8 月的一天,痖弦与同学在街上闲逛,不想一名同学竟直接饿晕在路上,恰巧遇到个招兵站,在军爷的招呼下,痖弦一行人吃到了久违的猪肉和米饭。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或许是饿久了饿怕了,在吃过喷香的食物后,这群的少年收获了强烈的满足感,于是不经思考和细想,吃饱后便决定参军!就在这一年的 8 月,痖弦随军到了广州,再坐惠民轮到达了台湾。②少年不曾想,这个决定会让自己与故土分离长达 43 年之久,更不曾想这次分别竟是与父母的永别。.........................

第二节 融汇生命体验的战争诗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未曾间断,总是造成离散、痛苦和悲剧,令观史者唏嘘。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描述战争主题的作品时,除了书写战争的悲壮、将士的豪雄,主题亦常围绕战争残酷的阴影,或以怜悯之心,记录战争的哀伤;或者用愤怒写武者的荒唐;或以超绝的情思,为无端的杀戮,谱一曲挽歌。②从战争诗的定义来看,参考台湾学者洪讃先生的说法:描绘所有战争或与战争关于系的事物的诗篇,都可以归类为战争诗;。以此作为本研究选取作品的依据。

在台湾现代诗坛中,当然不乏表现战争主题的作品。诗人罗门在各个时期坚持对战争

主题的诗文进行创作,被誉为战争诗的巨擘;,1955 年,他写下《海镇之恋》(1955 年),这首诗先写故乡的美好景色,以及富足的生活现实,看似在抒发浓浓的乡恋,却在诗句有我童时被战争隔断了的幸福之泉;之中,表述了对战争的谴责。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罗门又写下了名作《麦坚利堡》(1961年),直面个人在战争中的悲剧性存在。乡愁;是余光中诗文创作的主要情感基调,但他并非只写乡愁,诗人在《如果远方有战争》(1967 年)、《双人床》(1966 年)等诗文中,通过展现恋爱与战争的关系,吐露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也有女性诗人尹玲写下了《血仍未凝》(1990 年)一诗:(一)

七千个日子依次卷起你幽然而来一袭青衣裹不住那眉宇间的烽火烽火流成河淹没甚至未及开口的许诺(二)你是被囚的鹰硝烟之下 双翼终将折去天灯那样夜夜君临空中摄去我们急索空气的呼吸半秒钟的迟疑瓦砾之上死亡躺在高速炮的射程内一翻身就攫去你我的凝眸一眼便成千古

..........................

第二章 历史的疏离:诗人的远游

第一节向西走,去朝山,去进香;

向西走,去朝山,去进香;是痖弦在 1982 年所发表的一篇创作谈里所提到的,我写诗的时候,正是整个文艺思潮承袭着五四运动流风遗韵的时代,虽然五十年代上距五四已有三十年,而五四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写诗的朋友仍然十分巨大,五四的西化精神自然也震撼了我们。当时,我们对西方传来的东西十分喜欢,对西方文学充斥着幻想甚至可以说崇拜,在写作上也一直向西走,像朝山人,像进香客,向西方顶礼膜拜,狂热地拥抱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①且在痖弦大量发表诗文并在诗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是他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时期,地域上的隔绝,政治上的分离,文化上的断裂,都使得他只能面向西方,从西方的哲学、西方的诗文乃至西方的文化去寻找精神支持与艺术范式。一、异国城邦的想象

余光中曾经赞赏痖弦的诗具有异域精神;,他说:痖弦对于异国有一种真诚的神往,因而他的作品往往能抓住该地的精神;。② 异域精神;着实是痖弦诗文的一大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异国城邦的想象和建构,当然这也是诗人对远方的向往的表现之一。也有研究者说:身处封闭体系的军旅诗人,处境当然不同,有时不得不与政策稍作委蛇,挪管战斗一番。私底下,他们对异国,对远方陌生事物的向往,实较一般诗人更深切。其中表现的特别浓烈,且能形成特殊风格的,首推痖弦;。《痖弦诗集》的卷之四断柱集;共收录 13 首诗,这些诗文主要写各国的城邦。其中包含古文明发源地,也有代表工业现代化的城市。虽然这些城市中的大部分痖弦都未去过,但他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充斥着想象的空间,得以在这异国城邦中尽情遨游。.........................

第二节 向海洋出发,寻找海味生命

对于当时的军旅诗人来说,‘土地在他们的诗中还没形成强大的力量,相反的,‘天空或‘海洋却常能吸引其心思与目光;。①痖弦在远游途中的另一个目的地就是海洋,走向海洋,意味着由有限的生存空间向无限的生存空间的大步迈进,意味着对久违的更为开放、广阔的文明精神的生命皈依;。②在《痖弦诗集》的卷之三无谱之歌;收录了七首诗,专写航海经验。而写航海经验之前必定有诗人自身对海的感受,痖弦虽然来自中原地区,但是他有乘坐轮船在海上漂泊的经验,之后生活的台湾岛,在地理上又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痖弦离海洋更近了。在有了种种对海洋的感受之后,这些感受又逐渐上升为一种生命体验,而后化作了诗行中的航海经验,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航海精神。一、海洋空间的建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源远流长,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包括许多神话、传说、寓言、诗词、歌赋、戏曲、散文、小说等优秀作品,构成了色彩瑰丽的海洋艺术画廊,这些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以海洋或海的精神以及海洋关于的古代中国人类活动为描绘或歌咏对象,通过艺术家探索海洋、描绘海洋、歌颂海洋,战时海洋雄伟博大、神秘危险又平静柔和的形象,具有丰富含义的自然品格和人性品格;。诚如研究者在《海洋文化研究综述》里所说,自古以来,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每每涉及对海洋的书写时,大多是正面描绘以歌颂海洋。广阔的大海湛蓝一片 ,往往给人以雄伟博大的感觉,令人向往。比如唐代诗人孟云卿在《放歌行》一诗中吟到:吾观天地图,世界亦可小。落落大海中,飘浮数洲岛;。从侧面书写,表现海洋的浩瀚和宽广。②........................第三章 痖弦诗文艺术的独步....................49

第一节 戏剧性的运用 .......................49第二节 音乐性的营造........................54一、诗语的复现........................54二、民间词汇的植入.....................61

第三章 痖弦诗文艺术的独步

第一节 戏剧性的运用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就像一个魔力无边的‘精灵,它不仅使戏剧作品具有摄人心魄之力,而且也能使非戏剧的叙述作品(如史诗、小说等)更加吸引人;。①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戏剧因素理所当然地应该渗入到叙述因素中去,并且会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文学样式之间总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而我国诸类文学样式中,诗文与戏剧起源最早,因此诗文借鉴某些戏剧性因素就十分自然。②戏剧性是痖弦诗文语言中引人瞩目的艺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之巧妙地进行组合,形成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早有余光中、张默等人指出,痖弦的诗富于戏剧性;的特色,痖弦在接受香港《诗双月刊》王伟明的笔访时,也曾谈到戏剧对自己的影响:戏剧对我的影响就更大了,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到庙会上去看社戏。稍长,又迷上了话剧,我那时认为天底下第一等的事就是戏剧,第一等的人物就是演员。大学时念的是戏剧系,跟随的老师有齐如山、俞大纲、王绍清、张英等名家,教我表演的则是崔小萍。按理说这么强的教授阵容,应该调教出一个优秀的表演人才,但几次考验都证明我缺乏这方面的天份。虽然后来我也参加过历史剧《国父传》的演出,我还因为出演此剧获得一九六五年‘话剧最佳男演员金鼎奖,但经过这次演出以后我更认清了一点,那就是:我不是当演员的料!从此‘金盆洗手不再有演戏的念头。.........................

尾声

参考文献(略)

标签:诗人

标题:历史的亲历与疏离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