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文学选择1890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文学选择1890

最强教皇围观:℉更新时间:12-18 11:55

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文学选择1890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将论文的题目拟定为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选择(1890-1920);。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章首先讲易代之际(1890-1920)原有价值系统的解体带来伦理、性别观念的改变。第二章主要阐述安徽女作家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选择。第三章对吕碧城的新女性观进行个案探析,她在女权、女学和女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想都体现了在国家富强基础上对个体价值的寻求,以及对传统文化伦理在传承基础上的融合与创新。第四章对苏雪林在女性教育、婚恋、女性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进行论述,展现她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渐进改良,为女性的自我实现和主体建立提供其它现实可能。

第 1 章 易代之际价值系统的危机

1.1 易代之际的社会风貌1.1.1 政治文化状况1872 年,中国最早的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派出、外国教会在徐家汇建立天文台近代传播媒介的出现推动了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留学生群体日后成为了传播西学的重要来源,而科学天文仪器的出现悄然改变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1898 年严复《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这种新的宇宙观产生。从 19 世纪末始到 20 世纪初,《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价值观念,跳出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成为近现代以来中国进步思想的基础,为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化起到思想推动作用。吴汝伦、鲁迅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胡适更是用自己的更名之举证明《天演论》对他的重要意义。但是,严复通过对《天演论》的翻译加工,也向大众传递出一种斯宾塞式的对进化;的盲目乐观。由于其思想观念的片面和简易,容易产生对西方的误读,把西方伦理和行为规范作为进化生存的标准,这就会加快摧毁中国社会长久存在的道德基础。其次,适者生存的强食法则容易让人对危机产生过度反应,引发思想行为上的极端。再次,进化论延伸出的新旧二分的价值观念演变成为新观念必定优于旧观念,青年人胜过老年人,古老中国原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完全颠覆,父辈的权威不再。青年们对文化的认同产生危机,代际冲突加剧,家庭、社会产生断裂。中西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弥漫在家庭、父子、长幼之间,加深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和体制的确立让人们有了民主意识。大众的革命意识增强,它的激烈性和超前性推动社会朝前发展。但在一个并无西方民主制度文化心理的国家,对西方政党制度一旦接触,便陷入政局混乱。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直至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让人们对政治普遍产生失望,社会心态由高期望降到低谷。鲁迅就曾评价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1]民国初年政治局面的混乱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空虚,晚清遗老们成为旧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影响力大大削弱,成为新时代口号下的反面材料,而代表新的文化立场的领军人物尚未出现,这些都为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政治文化新局面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

1.2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

1.2.1 个体具有自身价值传统儒家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价值,个体价值被忽略。直至封建社会末期,为了扭转这一状况,知识分子重新诠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承认个体利益获取的合理性以及对国家富强的推动作用。女性解放观念、女性个体利益的实现,也成为了国家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在国家民族的前提下展开。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需求联系在一起,社会群体的实现成为女性个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中国女性缠足习俗历史久远,西方国家对此现象多有诟病,并率先通过教会在中国展开解除缠足的活动。这些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触动,感到难堪。康有为向皇帝上奏《请禁妇女裹足摺》,请求禁止女性裹足。女性缠足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繁育健康的后代,也成为男性的负担。基于强国保种;的政治目的,维新派知识分子提出今欲救国,先救种,欲救种,先去其害种者而已。夫害种之事,孰有如缠足乎!;[1]在他们看来,放足后的女性拥有健康的身体,生育强壮后代,倾心照顾孩子和丈夫,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女性个体价值得到肯定。与之相关联的兴女学、倡导女性独立人格等女权观念也都相继展开。除了倡导健康体魄,人格独立也是个体价值的重要内容,章太炎主张人格独立的重要性,曰:群必以独成。大独,大群之母也。;[2]认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建立在个体独立的基础之上,人格独立可以统一在群体与个体的价值的实现之中,女性亦如此。.........................

第 2 章 安徽女作家的文化选择

2.1 近代转型时期的安徽女作家

2.1.1 地方与家族文化的熏陶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桐城派和徽文化清初时就已在安徽形成广泛影响,并逐步扩散全国。地方文化发展中对女性作品的整理,文人家族对女性诗词能力的重视,加之安徽版刻工艺的高超水准,刊刻业兴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女性作品的刊印与传播。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发展、女权运动的兴起和报刊业的繁荣,促成安徽女作家文化思想的转型。南部的徽州府、安庆府、庐州府、太平府、以及宁国府等是安徽文化主要的形成和发展地带,诞生了如桐城学派、新安理学、徽派朴学等文化流派。这些地区强调自身文化的整理和继承,在地方志中的艺文志和烈女传、女诗人的作品集、以及文人编撰的女性诗词集中,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转型期的安徽女性作品。比较知名的女作家有:徽州府:歙县吴淑娟、张庆云,婺源汪观定、俞富仪

庐州府:庐江吴保华、吴弱男,合肥李经纬、王仲淹、吴琼华、彭淑士、李敬婉、李家恒、

安庆府:桐城姚倚云、吴芝瑛、吴芝芳、张清华、方份、方令孺、方令完、李相钰、施剑翘,安庆太湖县陈仲瑄、刘王立明、赵鸣初,怀宁葛世洁、宁国府:旌德吕湘、刘素、吕美孙、吕碧城、吕贤满,泾县胡渊,太平县苏雪林泗州府:天长朱剑霞池州府:东至县周仲铮

除了地区文化的影响外,家族文化营造的良好环境,也促进近代转型期的安徽女作家的成长。自清以来直至近代,安徽名人层出不穷,并在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领域对中国的现代进程影响深远。他们重视对女性的培养,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家学渊源和经济实力帮助家中女性快速成长,在实践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观点。...........................

2.2 女作家的时代印记和文化传承

2.2.1 母亲和女国民中国深厚的生育文化把孩子放在重要位置,但母亲却不被重视。儒家关系中的五伦,也不包括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母亲通常依附于父亲,地位甚至不如孩子的闺塾师。安徽深受程朱理学和宗族制度的影响,贞节牌坊和祠堂表彰代表了男性权威对女性的最高褒奖,人们赞扬妻子的忠贞而不是母亲的勤劳。明清时期安徽女性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贞洁烈女和失去丈夫的妻子在自尽前留下的绝命诗作。清朝末年,慈母和才女被民族主义者摒弃,母亲的教师角色有了政治色彩。贤母;被建构成良妻贤母;。贤母良妻的概念 19 世纪末形成于日本,20 世纪初传入中国,这一概念将女性和国家,家务劳作和服务国家,女性教育和抚育子女结合起来,是对理想女性的构想。夏田歌子认为女子教育是母亲提供良好教导的关键,梁启超在论女学的文章中也提到女性教育和国家富强的关联。西人分教学童之事为百课,而由母教者居七十焉。;[2]同时,女性还是丈夫的顾问,通过家庭男性影响外部世界。这些都给女性的家庭角色赋予了新的国家意义,扩充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安徽女性历来以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著称。家中男性外出为官经商,妻子在家中担起总理家政之职,子女的教育也落在她们肩上,教子经书,皆自督课。;女诗人吴保华,刘翰翔妻。丈夫官至湖北候补知府,吴保华随夫游宦鄂中,照顾夫饮食起居,直至晚丧归天。王仲淹,21 岁嫁于书法家潘寄岑。潘青年时体弱多病,王仲淹相伴身旁,悉心照料。吴琼华,李国瑰妻。二十岁嫁于夫,闺中唱和人称羡之。;[1]吴芝瑛,廉泉妻。戊戌变法失败后,新党人事多受牵连。吴芝瑛力劝丈夫营救被捕关押维新人士。对丈夫与日本侍妾生的儿子也视如己出,教养成人。范当室继妻姚倚云,加入夫家时肯唐两亲咸在,前室遗二男一女,仰视抚育,勤劬备至;[2]两位继子也都在文学上颇有成绩。旌德刘素,在丈夫去世后照顾子女,开私塾维持生计,母亲的勤劳坚韧和诗书才华让子女印象深刻,女儿宋亦英也成为当代著名的画家和女词人。.............................第 3 章 吕碧城的新女性观.......................34

3.1 转型期的社会文化伦理问题.........................343.1.1 国家危机与女性问题的提出.....................343.1.2 吕碧城对女性问题的认识.................35第 4 章 苏雪林的时代记忆与自我言说..................44

4.1 自传体书写中的时代记忆...................444.1.1 国家话语对苏雪林的影响............................444.1.2 五四;新文化对苏雪林的影响....................45

第 4 章 苏雪林的时代记忆与自我言说

4.1 自传体书写中的时代记忆

4.1.1 国家话语对苏雪林的影响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以自己为原型的女学生醒秋,一个富于尚武精神的人;。小说写她在家自修时就阅读了梁任公《饮冰室全集》,严又陵译的《天演论》、《法意》。她最喜欢的是林琴南翻译的小说,如《迦茵小传》、《红礁画桨录》、《火山报仇录》、《劫后英雄传》、《十字军英雄记》对于欧洲中古世纪的骑士精神,她所受的启示也不浅。他们体现了一种最高原则,而慷慨献出他们的生命; 。在《苏雪林自传》中,她还提到幼时在上海,父亲没事便教她读书,教的是《唐诗三百首》和《诗句源》、《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篹》之类。;[1]不久后回到安庆,二叔一向主张女孩子也应该读点书,便把我和三妹送入培媛女学。;[2]家中长辈认同女孩子不应只居于家内,入校适当读点书,对她日后的生活有益。苏雪林受到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推崇女性教育以及为国效力的英勇精神。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由维新派首先发起。康有为创立不裹足会;、梁启超提出强国保种、兴办女学;的主张,将国家兴亡与女性解放;相关连。他们认为合格的国民将决定国家的未来,女性身体的强健、知识的丰富对于生养育后代显得尤为重要。维新运动之后,女权运动者在认同贤妻良母;的同时,更加强调女性作为国民对国家的义务,追求壮烈的革命报国情结。苏雪林崇拜的皖省女界人才吕碧城认为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成家,即积家以成国。;[3]又说 女子亦国家一份子,即当尽国民义务,担国家之责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民之权利;[4]此时的女权思想,女性个人主体的建构并不是女权运动的目标,国家话语只是把她们当成国家的一份子,为国效力的同时获得国民应有的权利,女性的解放依附在服务国家民族的背景下。但是她们通过对政治的参与,逐渐改变以往安居于内,受命于家;的性别格局,也为五四新文化时期女性个体意识和个体独立的觉醒提供必不可少的准备前提。...........................

结语

参考文献(略)

标签:女性诗词

标题:易代之际安徽女作家的文化文学选择1890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