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论文参考范文:上世纪初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学理论论文参考范文:上世纪初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

玄武极灵围观:℉更新时间:12-18 11:47

文学理论论文参考范文:上世纪初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

一、近十年来乡土文学对于民俗的研究述评

从根本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的风俗进化史。以往将乡土小说研究的重点放在风俗上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见,但自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文章开始逐步增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进行了研讨,而且成绩斐然。在这里,我首先将近十年来研究界对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中民俗描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综合的阐述。

(一)对于乡土文学中民俗的分类

这是近十年来对于乡土文学民俗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进行了分类。他们的研究文章中,大多将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分为三类。例如:肖成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绘一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6期)和魏福惠的《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描绘与民俗文化批评》(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2期)都将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分为三类,但是他们的分法有着细微的差别。肖文将民俗分为三类:首先是表现出病态的亢奋、封闭而又野蛮的残酷宗法习俗;其次是事件滑稽性与风俗严肃性之间的悖谬而形成的尖锐的反讽;此外还有作家对特定风俗所秉持的客观立场,排除了对地域风俗的简易猎奇,而且使人物在预制背景下有了特定的文化意义。而魏文中对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分类则是:一是野蛮、残酷的乡村陋俗;二是虽带有落后、迷信色彩,但还有一丝生活情趣的民俗;三是乡土文学作家几乎是完全欣赏的中国传统民俗。此外,楚卫华的《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写意乡土小说的地域、风俗特色》(鲁行经院学报,1999年4期)和尹康庄的《现代乡土文学流派描述》(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7期),以及任美衡的《20年代乡土小说:惨淡生命;与美丽人情;的风土剧照》(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的分类都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以鲁迅、废名和沈从文等人为中心对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进行分类的。不过,楚文中是将鲁迅为首的称作写实;和废名、沈从文为首的称为写意;分为两类;尹文则分为:一是以鲁迅为楷模的始终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的双重叙述创作的乡土创作,二是由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钟情于个体乡土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田园牧歌式创作,三是与沈从文为首的,目的在于用人性美的精神文本呼唤新的生命价值规范的重建的写作模式;任文中的分类又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

二、乡土小说文本中的乡土民俗解读

以鲁迅为先锋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根据自己故乡中的种种民俗而构成了民俗的风貌史,他们对于婚丧嫁娶、祭祖、农村械斗、过节民俗、生命仪礼等的描绘构造出了乡土小说中民俗的审美世界。如果说,文化是镌留在客观世界,显示与异类根本区别的第二生命细胞,那么,民俗则是其细胞的内核。人的文化存在是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基础结构的存在。在前文中提到的研究者们对民俗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结合鲁迅和废名、沈从文两派的民俗分类,再结合关于民俗学知识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民俗进行分类解读。

(一)生命仪礼

生命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变形的花轿;婚姻、以及走样的棺木;丧葬等。

1,变形的花轿;婚姻

(1)转房亲

封建时代的转房亲是兄长亡故后,小叔与嫂结为夫妻。与此相仿的是姨妹嫁与亡姐之夫,儿子与亡父之妾或后母婚配等。而在彭家煌的《节妇》中却是这种转房婚的变形。阿银十岁时被仅八元钱的身价卖给侯补道夫人做小牌,夫人死后,她被比自己大五十多岁的侯补道大人收了房,后又做了寡妇。阿银本以为就这样守节下去,谁想到侯补道大人的儿子和孙子相继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给了她希望,却又是昙花一现。到最后她只能以先君寡妇的身份回去守节一个八元钱的节妇、补道大人的儿子与孙子都与阿银相好,但最后又都抛弃了阿银。这种把妇女看作是一种财产而转来转去的行为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举,所以阿银根本上没有了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了固守面子,牺牲的只能是阿银这个节妇,这就是《节妇》中变形的转房婚。而台静农的《拜堂》则是寡嫂又再嫁兄弟的转房亲。但叔嫂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时间便定在半夜子时;。作者描绘了半夜子时郑重其事的拜堂场面:香烛、烧黄表,以图个吉利,还需要给阴间的汪大也磕一个头;后来又用破席子;代替红毡子;,摆上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给祖宗;天地;爹妈和阴间的哥哥;叩头。许钦文的《难兄难弟》也是反映叔嫂婚;的转房亲。...................

..............................

三、20年代乡土文学中民俗描绘的深层意蕴....................18

(一)妇女侄桔之婚俗......................................................19

(二)愚风昧俗..............................................................21

(三)人性美、人情美;的民俗.......................................25

四、民俗在20年代乡土文学的作用................................26

(一)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29

(二)文学本文层次作用.................................................32

.........................

结语

通过对民俗在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中所展现的具体形态以及它所表现的社会、文学作用来讲,笔者认为研究2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民俗倾向是十分必要的。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它作为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最早的文学流派之一;作为鲁迅先生开风气之先的文学流派;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主流刊物执笔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它的贡献是极其深远而富有意义的。而深处在20年代乡土文学内部的民俗不可缺失地具有了超越民俗一般客体的深远意义:它为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中国宗法制度下和半殖民背景下的广大农村在封建习俗下的风俗画卷。民俗的建构正好为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为生命意蕴的追寻开辟了一条路径,

具有审美的文化底蕴,人性的民俗化对个体是双重的。它是个体对群体千百年沉积凝聚而成的集体意识、共同心理气质的认知归一。一方面,在现代意识烛照下遗风陋习裸露出对现实的背时,对现代人心灵的吞噬造成心态的部分创伤;另一方面,悠久的唯美古风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不仅维系了民族过去的生机,还对现代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人性的精神脉络。人性的民俗化就是把深沉、悲壮、雄浑的历史感降临在现实的个体上;。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中的民俗是五四;时期最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最终在20世纪的30年代演化为京派和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创作,40年代则是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的创作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也多少带着20年代乡土文学的影子。这一系列流派性质小说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是用文学中所表现的民俗来划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民俗是它们的交叉点。用民俗来烛照整个乡土中国的生存现实和生存理念,这是它作为乡土文学中的不可或缺的成分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濡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

6、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7、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3版。

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法)布留尔·列维:《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0、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标签:的文章

标题:文学理论论文参考范文:上世纪初乡土文学的民俗描绘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