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的小城文学研究
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的论文,笔者认为乔叶的小城书写充盈着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切观照,显示出对文学道德的自觉坚守。作为这一时代的亲历者,她力图描画出喧哗驳杂的当代社会,以细腻真切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感知社会,把脉时代,直击灵魂的有效路径。
第一章 小城文学语境下的 70 后创作
第一节 70 后作家与小城文学
70 后作家;是学界按照代际原则划分的作家群体的称谓,是对出生于 20 世纪 70年代的作家的统称。这一笼统的命名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遮蔽,但也足以说明这一代作家身上存在很多共性特征,诸如共同的成长背景,共同的写作资源。不同于 50 后、60 后作家都市/乡村两极分化的地域背景,70 后作家大多数出身小城,他们的文学创作与小城这一特殊地理空间保持着天然联系。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逐步瓦解,包孕着新旧激烈冲突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已初具规模,小城作为反映社会新旧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对当下中国发展态势的微观写照,在如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0 后作家势必与 50 后、60 后承袭着不同的文学经验。对这代作家而言,写作和想象面对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中国,这比单纯的乡土中国或者城乡二元对立视野中的中国都更为丰富;①,因而主导文坛多年的 50 后、60 后由于缺乏对当下新变的探索欲望和能力而在建构新的中国文学经验队伍中呈现出缺席现实,真正肩负起表述新文明重任的则是这一批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成长起来的 70 后作家。的确,较之前代作家,70 后;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体验是更为直接深刻的,他们成长的空间位置以及时代背景与中国社会的演变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这是他们审视新时期中国社会一种与生俱来的宝贵经验,由此,一部分 70 后作家借助小城;这一社会转型期中重要的社会地理空间,试图还原一代人对于社会时代之变的共同感受和生命体验,书写着社会个体在历史巨变下的平民史诗。小城写作是当下70 后;作家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现象。小城是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独立又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地理空间,一方面,小城响应城市化进程的召唤,感受现代文明新风的拂煦,显示出向城市靠近的蠢蠢欲动;另一方面,小城与乡村的密切联系又使其内部保留着传统农业文化的基因;。小城这种既面向城市又面向乡村的二向性功能集中展现为对城市化过程中新旧文化的包容与过渡,是新旧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对于大多数存有小城经验的70 后;作家而言,与众不同地域所内孕的特殊文化气质沉淀为他们最初的心理文化结构,成为他们文学扬帆的起点与文化思考的源泉和命脉。......................
第二节 70 后小城文学的艺术特色
70 后;作家是当下文坛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创作群体,纵使前遇闪烁着耀眼光环的50 后;、60 后;,后逢洒脱不羁、自由个性的80 后;,他们依旧在艰难的夹缝中苦心经营自己的创作之滨,或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非刻意迎合这个代际身份,然而同一时代背景还是赋予他们的创作相似的底色,纵然创作风格迥异,我们还是能从中窥探到大致相近的文学立场,特别是 70 后小城作家们,在繁杂喧嚣的当代文坛,抛去哗众取宠的商业化模式,继续秉承着前代小城作家的精神气韵,以思索社会、人性等更高目标为己任进行新的创作突围,立足于内聚焦视点,借助于他们最熟悉的日常化场景,展现时代裂变之下一代人的疼与痛。一、生动的细节化小叙述
70 后;作家普遍被学界称之为尴尬的一代;,这种尴尬最大的来源就是缺少历史。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成名的一批60 后;作家常被评论家以晚生代;冠之,60年代出生尚且已晚,何况 70 年代呢,更是晚之又晚。即便是 1970 年出生的作家,在文革;结束的时候也不过六岁,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岁,对于当时社会的大动荡无从理解,而 1976 年之后出生的作家,甚至连历史的尾巴也没能触及,因这与生俱来的迟到;,他们的作品难免呈现出历史空白的一面。对于莫言、刘庆邦那些50 后;作家笔下所展现的宏大历史视野,他们是缺席的现实,即便是对于像苏童、迟子建那些60 后;作家避免正面强攻,从日常生活的内在肌理中探寻历史道德的做法,他们亦无法比拟。面对生在红旗下,长在物欲中;的历史宿命,他们不能也不可能依循前辈作家宏大叙述的文学传统,只能另辟蹊径与集体的历史书写形成断裂,回归他们所谙熟的个体化生命体验,从细节还原个体的生活和本真现实,只有这样,他们的创作才能有源可取,有根可依,他们的创作技艺才能得以展现。....................
第二章 乔叶对小城社会的群体观照
第一节 小城商业文明的缔造者:小城商人群体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文明的繁荣,商人队伍日益壮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城市生活的居民,基本上依靠商业和手工业谋生。;①小城由于一头触及城市,新兴的商业文化也在此迅速传播,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在整个小城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长。乔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讯息,并将对于小城商人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小城小说的创作。在她的小城作品中,主要由小工商业者构成的商人群体成为其小城叙述的主要表现对象。具体说来,又可细分为三类:留守小城的商人、出走小城的商人以及返城商人,通过对这三类商人形象的描绘,乔叶试图完成对小城商人群体以及商业文化的审视与建构。《叶小灵病史》和《取暖》两部小说是乔叶对留守小城的商人形象的集中展现,显示出乔叶对身处时代转型期的小城商人价值取向的思索与观照,乔叶通过这两部作品试图描画出驻守小城的这群商人的精神全貌。《叶小灵病史》中的主人公叶小灵是一个极度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她之所以最终选择成为一名留城小商人,纯属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她出生在距杨树市十里之外的杨庄,天生丽质加之生活在杨树市的二姨的精心打扮,周遭所有人对其评价就是生就一个城市坯子!;②如此,叶小灵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城市人,可以说,她的成长史也是她努力跻身城市一员的奋斗史,对于她所处的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还存有相当优势,叶小灵缺乏进城务工的机会,于是对她而言,通向都市的路只有两条:高考和婚姻;。③凭借城市里的二姨,叶小灵得以到市里读高中,但经过了三年复读,终是没能考上大学,高考之路被堵死,想要入市的唯一路径只有嫁给城市人。在经历一次次相亲失败后,叶小灵甚至愿意试图接受和一个跛子订婚,而理由仅仅是为了成为杨树市的市民。虽然男方用了一张通往杨树市大门的通行证;垫平了他那半残疾的腿,但叶小灵最终没能说服自己,再三犹豫之后,她退还彩礼,取消了订婚。........................
第二节 小城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小城官员群体
第一节 小城社会的风俗 ....................... 41第二节 人际网交错纵横的熟人社会; ............. 44第四章 乔叶小城书写的价值诉求 ...................... 50
第一节 回望生命:锤炼生活真谛 ........................ 50第二节 把脉时代:感知社会内核 ................... 52
第四章 乔叶小城书写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回望生命:锤炼生活真谛
............................
结语
当喧哗与骚动布控着时代烟云,70 后小城作家确乎成为自甘沉寂的精神异类;。他们遗弃光鲜亮丽的都市景色,却对安详静谧的小城情有独钟,开掘出一条个性欲望;之外的新的思维路径,以独具韵味的小城空间承载起自我对转型期社会变迁的个人言说。就乔叶而言,她的小城创作在承袭 70 后小城文学精髓的同时,又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将对社会变迁的深切认知与思索凝结于中原小城之中,再由被客体化的小城这一空间呈示出来,以此作为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所行的注目礼;。综观乔叶的小城小说,基于现实的人性关怀和对时代、社会的凝视与思索是乔叶小城创作的基本立足点。她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对小城社会中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给予了细致描绘,这些看似琐碎繁杂的故事碎片正是拼凑起乔叶小城世界的物质外壳,而在这物质外壳之下的是乔叶对人性真相的剖视和对时代嬗变的反思。就人性层面而言,乔叶的小城书写在竭力还原洗尽铅华后的生活本真之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指向特定时代下人的精神形态,以文学作为解读人性的钥匙。作为一个从散文写作跨界而来的小说家,昔日的温情美学自然是乔叶仍旧持续的言说方式。与鲁敏所营造的诗意东坝;一样,乔叶在她所倾力建构的小城世界中,也坚守着一份浓浓的善与温暖。她以回望的姿态,捡拾起遗留在时光深处的宁静与美好,特别是在商业化时代,乔叶所勾勒出的小城诗化意境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些渐次被人所忽视的人性温顺慰藉了那些在艰难中顽强抗争的心灵。然而乔叶是一个具有小说道德的作家,对她来说,歌颂人性至善固然重要,但能正视人性中的瑕疵才是一个坚守诚实写作理念作家的底线,因为我们人,所有人,都是那么不极致。我们的脆弱、丑陋和卑微,还有我们内心的黑暗,如此普及,人人皆有。这就是我们的现实。;①因而在乔叶的小城小说中不乏对现实浑浊面的呈示,但乔叶的审视不是屹立于道德制高点的横加指责,而是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来看待这些人性暗角,她以低姿态深入人物内心,冷静分析特定立场处境之下个人的苦衷与无奈,处处可见包容和理解。就时代层面而言,乔叶笔下的小城是对转型期社会变迁的镜像显示。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