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土地整理综合绩效估测——以云南省丽江市拉市乡土地整理为例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搞建设的势头不可逆转,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的人地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面临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人口的不断增长,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现有耕地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定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我国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问题等因素的限制,开发潜力十分有限。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口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在人多地少,耕地总体质量差,后备资源又不足的情况下,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兼顾吃饭,建设和保护环境的三重目标,就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含义挖潜的路子,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所采取的一种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性、动态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它不仅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而且通过土地整理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项目区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土地整理活动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追求高品位设计等的错误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把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较为直观、准确的效益评价来促进土地整理的良好发展。
1.1.2 研究意义
土地整理是在中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协调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及评估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土地整理效益包括综合效益和单项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是在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取得的总体效益,其并不是三个单项效益的简易相加,而是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行;最终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相关的理论、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等都还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土地整理效益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评估模式,效益评价多是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分别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其内在联系,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是多目标共同制约下的综合效益,各单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在评价中往往忽略了其内在联系,导致整个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无法体现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现状
国外土地整理始于 13世纪,最初只是局部土地整理。到了16世纪,德国开始进行合并农地、迁移农庄、改造河流等全面的土地整理,一般人为是土地整理的起源。此后,世界各国对于土地整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1886 年,在巴戈利亚的法律中首次出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并设立专门的土地整理机构,随后于 1953 年联邦德国在以前土地整理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部《土地整理法》;法国的土地整理始于1705年,于1919年颁布土地调整法;俄国的土地整理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展开,并与 1799 年在莫斯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土地管理学校,即现在俄罗斯国立莫斯利土地管理工程大学的前身;荷兰在1985年颁布了《土地发展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程序、运作方式等。发展至今,欧洲的德、俄、荷、法等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土地整理法制、机构、人才和实施体系。纵观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国外土地整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国外土地整理发展阶段表见表1-1。
总之,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土地整理的时间较早,土地整理在制度层面上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法规政策,在生态层面上比较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塑造,在社会层面上广泛争取公众支持且积极参与,在技术层面上形成了完善且规范的技术,包括规划、权属调整、地产评估、景观塑造、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等技术。
1.2.1.2 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 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含义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由最初的注重经济效益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从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含义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外的土地整理最初十分重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土地整理所带来的生态负效益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效益评价的内容开始扩大到由最初的注重经济效益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强调三者的协调统一,从而扩大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含义。如德国的土地整理不仅注重改善各方面的生产条件,而且还比较重视加强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同时也注重特色作物区的土地整理,荷兰的土地整理则由注重经济回报率对土地整理投资的影响转变为实现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理论基础
2.1 土地整理及效益评价的含义
2.1.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2.1.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就是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的论证,从而更好的指导土地整理实践。进行效益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通过对项目实施效益评价可以有效衡量土地整理的效果,总结项目的成功之处,改进项目的不足,从而推动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
2.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
2.2.1 系统理论
系统论的思想是在 1924~1928 年间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一门运用逻辑学和数学研究一般系统规律的科学,它从系统的角度来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系统理论要求人们从系统与因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遵循系统整体性与动态性要求,为认识、调控、改造系统提供最优方案,以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土地整理的系统理论主要体现在结构功能方面,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系统理论得出来的普遍结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产生结构效应,促使土地利用系统功能效率的提高。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要使土地利用系统保持平衡,就必须协调这三个系统的关系。在对土地整理效益进行评价时,可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视为一个总系统,其又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是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体系。在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系统中,要产生1+1>2;的结构功能效益,就要求系统内各要素配置平衡合理。系统理论的观点要求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时,对土地整理产生的效果要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评价。
2.2.2 土地供给理论
土地供给量是指人类社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其包括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两层含义。土地自然供给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社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资源,土地的自然供给不受人为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制约,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属于土地的无弹性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又称为有效供给,是指土地自然供给总量中,在当时、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并获得一定效益的土地数量,土地的经济供给虽然有弹性,但弹性较小。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的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变动。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要素有自然供给量、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和技能、交通条件、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直接增加农用地经济供给总量,间接增加农用地供给量,从而提高农用地经济供给的稳定性。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深度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包括对荒滩、荒坡、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的广度开发,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总量,提高土地质量和单位面积产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防止因生态脆弱或失衡所造成的土地损毁和土地质量下降,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说土地经济供给理论是土地整理的基础理论之一。
3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20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20
3.1.1科学性原则 ..........20
3.1.2全面性原则 ......20
3.1.3 客观性原则...........20
4实例应用..........29
4.1 项目区基本概况.............29
4.1.1 自然条件........29
4.1.2 自然资源...............29
5 结论与提议 .............52
5.1 结论............52
5.2提议 ...........53
4 实例应用
4.1 项目区基本概况
4.1.1 自然条件
4.1.1.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玉龙县东南部拉市乡的海东、海南、吉余3个村委会。项目区东至独古当村,南至吉子水库东干渠取水口,北至新荣村,西至普若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00°05′45″~100°09′07″,北纬 26°48′41″~26°51′57″。
4.1.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坡度在 0°~10°之间,总体地貌类型为平原。项目区在吉子水库干渠以下至 214 省道之间的地块地形坡度在 5°~10°,其余的地块地形坡度在 0°~3°,区内总体地势为东、南、西三边高,北部的拉市海地势最低,地面高程在 2443米至2520米之间。
4.1.1.3 气候
项目区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1.8℃,最高月(7月)气温18℃,最低月(1月)气温3.9℃,大于或等于10℃积温3470℃,霜期16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950 毫米。降水集中在 6~10 月,6~10 月历年降雨量在 850 毫米左右。11 月~次年5 月降雨量在 100 毫米左右。由于受气温、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影响,拉市海水面蒸发以4~6月最盛,占全年蒸发量(1200毫米)的33%,陆面蒸发量(土壤下渗、植物散发和水体蒸发的总和)为 500~600 毫米。相对湿度是随干湿季节而变化,干季平均相对湿度在 45~69%,湿季在 59~83%,年平均湿度 63%。年平均风速为 3.3 米/秒,以干季的西风为主。
4.1.2 自然资源
4.1.2.1 光热资源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 11.8℃,最高月(7 月)气温 18℃,最低(月 1)月气温 3.9℃,大于或等于 10℃积温 3470℃,全年日照时数 2500~2750 小时,年总计辐射为146.5 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率为 60%。
5 结论与提议
5.1 结论
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拉市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为出发点,在研究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 20 个指标构建出项目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其涉及面较为广泛,本文在确定个评价指标前进行了比较和筛选,选择出的指标可以用于不同的土地整理项目,同时也可以为开展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后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本文试图建立一套适宜该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可以将模型应用于该地区不同的土地整理项目或是不同时期的不同项目,这样就可以对该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做对比,从中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以便更好的指导该地区土地整理工作。
(3)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将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别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综合了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既能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能减少因个人主观臆断带来的弊端。
(4)经计算,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分值分别从整理前的 36.12 分、46.26 分和 47.80 分提高到 81.652 分、85.02 分和 87.54 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也由整理前的 43.64 分提高到 84.58 分,按照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等级划分表,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还是综合效益,在项目实施后都达到了优秀的级别,说明项目的实施将是十分成功的,项目的实施不仅为项目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区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