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考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的意义
1.1.1.1理论意义
增长与发展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从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开始,一代代的经济学者对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内在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从最初研究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开始逐步扩展到制度因素,甚至向更为复杂的各要素内在的影响机制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土地资源的充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未被人类所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主流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过程中,通常只将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这些要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加以考虑和研究,并未将土地要素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从而形成了我国特色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这也决定了我国在土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除了市场配置外,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政府干预下的行政配置实现的,这极大的降低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致使经济粗放发展方式的存在。因此,土地制度决定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剌激了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能够让土地与各要素相互作用中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使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因此,研究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丰富土地经济学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1.1.1.2实际意义
研究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现实层面。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土地,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只有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不断理清土地与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把握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规律,才能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2)发展层面。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解决在保护十八亿亩粮食生产土地红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首要解决的难题。只有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摆脱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3)政策层面。土地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土地制度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这所有的落脚点最终归根于土地政策的落实。因此,要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政策。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
Chang yong Rhee(1191)通过研究土地制度构造了以土地两代迭代为主要内容的模型,最终证明了经济是动态有效的条件之一是土地获得的收入占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收入的比重不变。
野口悠纪雄(1997)以日本经济为背景,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土地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日本经济的衰退与地价泡沫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结论。
Nagi(2000)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中上,加入了土地资源这个因素,并在实证研究中引入非洲和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数据,研究发现马尔萨斯技术与索罗技术之间的相互转变引起了经济的增长。
Martin and Mitra(2001)在实证研究中通过收集1967至1992年间约50多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对经济增长与农用土地供给间关系进行了估计并进行证实,发现经济的发展与土地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Paul .AsabereForest E.Huffman(2001)主要分了建筑许可政策对土地价格的影响。通过构建研究模型,发现建筑许可政策的限制会引起实际土地在交易价格方面的大的变化。其在研究中收集了美国26个市约354块郊区土地的交易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来检验建筑许可政策的效应。结论是:人均收入、发展指数都和单位地块的成交价格正相关,而地块面积与地块成交的价格负相关。
ohn F .McDonald,Daniel P.McMillen(2003)挖掘政府在土地利用方面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其中,运用到的模型主要采用的是成本收益分析法,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社区区域划分的外部性、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分配。
Ngai(2004)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加入了土地因素来研究土地与经济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对土地资源采取限制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和增长的影响机制,得出的结论是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Deschenes Greenstone(2004)、Broc Taylor(2004)等人提出将土地归为生产要素中的需求实质上是一种相对被动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但生产中投入土地要素的质量和数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2.2国内研究
黄裕捷等(2000)釆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研究土地的利用状况,运用理论公式来计算土地的集约度、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和产出率。通过收集福建省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经过对比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产出率相对内陆的丘陵地区要高。
敬东(2003)提出我国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国内一线大城市对土地的利用情况的调查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城市中土地是基础资源,对于土地利用的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孟祥舟(2004)提出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要素,而且土地对于一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类土地政策的贯彻实施能够起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
李建建(2004)认为土地交易市场的不规范是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供给政策的运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土地政策中,主要有价格、供给和税收三方面的政策能起到调控的作用。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土地的需求和供给需求。
2土地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2.1土地制度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的利用,其实就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的核心关系。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土地所有制决定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具体说,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绝对地租、极差地租、地价的水平,并且能够影响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由国家、社会或其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在经济社会中,要解决好人与人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都涉及到土地制度的问题。
2.1.1土地制度定义及含义
本文对土地制度的定义不同上述的狭义和广义的土地制度,是依据马克思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联系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实际要求所做出的。土地制度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生产资料、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等)有效配置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以及保障这一系统正常运行所配套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讲,土地制度应该涵盖土地经营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与配置制度、土地收益制度、土地组织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部分内容。从根本上讲,土地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载体,是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中介,土地制度关系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1.2土地制度的功能
2.1.2.1配置功能
土地制度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质上,一定的土地制度安排也就相应地使土地资源得到了配置,从而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缺乏土地流转制度安排的条件下,土地必然不能随相对价格的变化由效益低的部门、行业、使用者流向效益高的部门、行业和使用者。因此,如何根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土地制度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
2.2土地制度与经济增长
2.2.1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
土地制度作为制度中的一种,也具有制度的一般属性,有效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土地制度历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变革基本上都是从土地制度的改革拉开经济发展帷幕,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激发了人们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新一轮的持续增长。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土地制度的创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商鞍变法,商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变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而实现的。当时秦国的土地制度经过第一次改革后存在着私田和井田的格局,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抑制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粮食产量,商執对土地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实行废井田、开肝陌;的措施,将公田按人口分配给平民,并将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激励人们幵拓荒地,允许土地自由交易,政府按照个人所占土地的面积来征收税。商執土地制度的改革将劳动力紧紧拴在土地上,极大地促进了秦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岛国,一直以来师从于中国,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经济就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政府就开始着手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确认土地所有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这期间还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取消封建贡租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持有土地执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纳,改以土地收获量作为贡租为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统一规定地税的税率为地价的。这一系列土地改革的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确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所有制,促进了日本工商业的发展。
英国之所以能够通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圈地运动。随着新航路的幵辟,扩宽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使的英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曰益增强,为维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依靠国家机器,大力推行圈地运动,并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将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农民失去了维持生存的土地,大部分成为农场雇佣工进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家庭手工业遭到了破坏,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
3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20
3.1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20
3.1.1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20
3.1.2城市土地制度的演变.........24
4土地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31
4.1理论模型与解释.......31
4.2指标的选取、测算和数据来源.....32
5完善我国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提议.....41
5.1完善土地使用制度......41
5.2择机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41
5完善我国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提议
土地制度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其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渐进稳步推进。在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应按照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原则,可釆取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等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5.1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根据土地的用途,可将土地简易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对于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不管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建设用地,都应不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确保被征地者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
对于行政划拨的土地,因严格限定为纯公益性用途,而不能变相更改用途以牟利,扰乱土体市场,如行政事业单位等公益性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而通过协议方式获得的准公益性用地,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用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有偿土地使用制。
对于经营性用地,必须依照三公;的原则,釆取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可将当下的土地‘‘批租制;调整为年租制;,即将一次性收取的土地出让金调整为按年逐年收取的。如此,既能减轻企业短期内的巨大资金成本,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达到双赢。而年租金的多少则因市场价格为主,外加政府调节。
6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我国经济增长将长期面临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纳入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技术和制度的新古典经济模型,为完善我国土地制度提供了理论方向,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土地制度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以及保障这一系统正常运行所配套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制度体系。土地制度创新可以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但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始终是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
(2)社会中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会得到促进,相应会使土地制度得到改善,经济中的总产出增长速度会提高当社会中劳动保持适度的增长率,能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当社会中的土地制度进一步优化时,会使资本和劳动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土地的产出弹性较小时,即经济中的总产出对土地要素的依赖度减小时,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会得以提高。
(3)随着土地制度的市场化的改革,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开始由政府划拨土地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转变,土地的集约利用相对提高,使经济维持了三十几年的持续发展。
(4)土地制度的市场化程度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完善些,经济主要靠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经济,对土地依赖性很小。中部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如东部,地方政府为做出政绩,往往依靠圈地来发展经济,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政府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西部地区存在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小。
(5)我国的土地制度存在着产权界定不清晰、征地制度不合理、流转机制不健全、使用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来逐步破解,改革应按照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原则,釆取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等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虽说本文的研究有所贡献,但由于受到本人学识水平、时间及精力的限制,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