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

国学论文经济论文

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

闪烁拳芒围观:℉更新时间:12-19 09:14

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

第一章 关于中国对外医疗援助外交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对外援助

国际援助(International aid)通常泛指资源以优惠或者无偿形式进行的跨国流动。主体分为援助者(Donor)与受援者(Recipient),不仅涉及主权国家或者准主权国家实体,还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国内机构乃至个人。国际援助一般是从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向资源匮乏的地方流动,美国学者阿诺德 (Guy Arnold) 认为:援助在两个层面上成为国际外交的一部分,当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出访时,其带回国内的进一步援助的承诺是衡量其访问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在多数国际聚合体,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经济大国领导人的峰会、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国大会中,资源从富裕国家向贫困国家流动的问题跻身重要议程。;

对外援助(Foreign aid)是国际援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含义是指主权国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涉及发展援助、军事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等。其援助主体一般是指主权国家,如对外援助是对外政策的工具;这一说法,即是在这一意义上的使用。援助者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也可以是发展中国家;受援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但也可以是发达国家。一般而言,对外援助的资源流向是从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到欠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但在国际关系中,也会出现逆向的现象,例如 2005 年中国对美国的飓风灾害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即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援助的案例典型。汉斯·摩根索曾把对外援助分为六种:人道援助、生存援助(Subsistence aid)、军事援助、威望援助(Prestige foreign aid)、贿赂、经济发展援助。在摩根索看来,除了人道主义援助外,其余都是政治性的,即带有政治上的动因或政治收益的。

二、人道援助

人道援助也称为人道救援,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体,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进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转移,是国际社会对突发自然灾害做出的即时反应,也是一国在十分时期对其外交政策的调整。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救援工作一般来自政府间的援助和以红十字会为主的民间援助两个渠道。对于国际人道救援在西方的历史,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戴维·菲德勒(David P. Fidler)认为,就人类文明史而言,致力于建立通过国际合作来预防、抵抗和应对大规模灾难的治理机制仅仅是最近的事情。这种建立治理机制的努力从 19 世纪后半期才真正开始,这方面的努力是使平民免受武装冲突之苦并照顾战争中受伤的人。这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例鼓舞了其他人,他们设计了方案,以便能更好地给予如地震或者饥荒这样的自然灾害以国际援助。

第二节 相关理论解读

一、人道主义援助理论

人道主义援助理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人道主义援助是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对受援国提供人员、资金、物资、物流等方面的支援,主要目的是拯救生命,舒缓不幸的人道主义灾难等状况以及维护人类尊严。即前文所述医疗外交的第二种形式减灾外交;的理论出发点。援助的形式分为长期援助与应急援助两大类,行为主体分为主权国家、联合国机构等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政府及联合国机构的人道主义援助遵循《联合国大会第 46/182 号决议》确立的人道主义原则,而非政府人道主义机构的行为依据是《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及从事救灾援助的非政府组织行为准则》等。

狭义的概念仅针对特定的、紧急形势下灾害与突发性疫情。新中国建立以来,主要通过政府以资金和物资紧急援助的形式以及红十字会的社会募捐等渠道来实现国际救援。事实表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救援,不仅能够帮助受灾国人民走出灾难,而且对于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发展;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提升在国际社会中议程设置的能力等均有着积极作用。

广义的人道主义援助理论是对外援助理论的分支,从属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范畴。一些非洲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世界平均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更面临严峻挑战,缺乏基础的卫生设施、机构与政策,导致这些地区的各项卫生指标都相对较差,民生压力严重,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都面临严重威胁,更谈何基本尊严的保障。因此广义上人道主义援助的出发点是维护人类的尊严,它涉及的领域不是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而是与民生相关的、道义上的、维持当地人民基本生活的援助。它往往是志愿性的,是援助国履行其国际义务的表现。但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它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援助国利益出发,认为对于主权国家而言,尽管人道主义援助本身在形式上是非政治的,也能够履行政治、经济功能。实际上,即便是人道主义的对外援助,其政治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潜在的政治经济含义在于表明一个国家和政府对于某类国际事件的态度,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并为自己今后获取同样的援助铺垫道路。即人道主义援助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是维护国家权力运用的工具。

第二章 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的历史梳理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不是一个新兴的捐赠者,其作为捐赠者的历史长于作为一个接受者的历史。;2在过去50多年中,中国对非医疗医疗援助构成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影响意义大。本文将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70、80年代的援非医疗快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90年代前半期,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派遣国减少时期;进入21 世纪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派遣进入第四阶段,即稳步增长和纵深发展阶段,在此称为大发展时期。中国对非洲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数量变化如图3统计所示。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63-1970):起步时期

一、历史背景

20 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异常艰难,同时受到美苏的挤压,外交步入两个拳头打人;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展了其著名的中间地带;理论,明确强调依靠中间地带;国家。为了开拓外交空间,寻求获取中间地带;国家的支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另外,支援和输出革命也是这一时期的外交特征。毛泽东认为对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采取什么态度,是区别革命和不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谁是真正保卫世界和平、谁是助长侵略势力和战争势力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援非洲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就是保卫世界和平,加强对非洲的援助成为外交斗争的任务。据此,我国宣布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对非的各项援助迅速展开。但由于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对非援助在自身艰难的前提下超出自身的实力。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可能是满足第三世界需求的主要国家,是世界上唯一对人均收入高于自己的其他国家进行援助的国家;。

二、基本概况

20 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医疗卫生外交的初创阶段,其行为方式是单边的医疗援助,主要形式是单方面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

1955 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下表列出了中国在本阶段在非洲派驻医疗队的国家。

第二节 第二阶段(1971-1978):高潮时期

一、历史背景

20 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的大发展时期。中国开始摆脱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的局面,以不依附于任何大国的独立姿态,成为与美苏并列的一支重要力量,初步构成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冷战时期,对外援助包括对外医疗援助主要是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为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而开展的冷战的工具和安全政策的补充;,我国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医疗外交活动,在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史的春天;里,对非医疗援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时期中国重新与刚果(金)等7个非洲国家恢复外交关系,并与非洲新独立的25个国家建交,共计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交:首先,六十年代中国在非洲医疗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福利,名声远播,许多国家纷纷主动要求中国提供医疗援助;其次,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状况发生的重要变化。为了表示对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感激之情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支持的情谊,中国方面也加大了对非医疗援助力度。

然而,这一时期医疗援助外交也有以下问题:第一,文化大革命;氛围下部分省市在片面强调医护人员政治条件;,忽视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把一些技术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的医务人员派往国外,造成医疗事故发生,影响我国对外声誉;第二,按照国际惯例,在对外医疗援助中受援国应承担一定比例的经费,特别是援外医疗人员的工资和国际交通费部分。然而出于世界革命的理想与争夺外交空间的需要,中国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不计任何经济利益地独立承担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各项经费1,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些经验与教训都为接下来的医疗援助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我国的整体援外医疗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第三章 中美对非医疗援助外交模式比较..................32

第一节 中美对非医疗援助理念比较......................32

一、医疗援助理念的范式演变......................32

二、美国重利;的医疗援助外交理念............33

三、中国重义;的医疗援助外交理念....................36

第四章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的挑战与机遇................51

第一节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的挑战.....................51

第二节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的机遇......................54

本章小结..............55

第五章 对于中国医疗援助外交的若干思考................57

第一节 医疗援助外交是中国人文外交的先行者;..................57

第二节 医疗援助外交是提升中国道义形象的基石;.................59

第三节 医疗援助外交是扩大全球卫生治理影响力的突破口;...................61

本章小结........64

第五章 对于中国医疗援助外交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医疗援助外交是中国人文外交的先行者;

通过分析这一成功的外交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对中国特色医疗援助外交的理论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当前迫切需要对医疗援助外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创新。而且,在过去的对非医疗援助实践中缺乏人文视角的理论考量,没有将医疗援助外交纳入到人文外交框架下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系统性的思考。

人文外交是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特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和策略上整合多轨外交渠道,以官民并举、平等多样的传播方式,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理解,并对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做出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根据这层界定,以派遣医疗队为形式的医疗援助可纳入人文外交的范畴。医疗援助外交的执行主体是中国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客体是非洲的普通民众,治病救人的形式虽然不是官方层面上的外交,却通过双方民众间切实、真诚地交往拉近了距离、增强了友谊,其长远效果并不亚于传统的官方外交。医疗援助外交作为实现人道主义的一种方式,救助的对象多为受援国的普通民众,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捐助国的信息,逐渐形成广泛的民意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医疗援助外交是提高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分契合人文外交的理念。如第一批医疗队员在阿尔及利亚整整工作了两年半。为了继续扩大中国医疗队的影响、更好地为当地民众服务,医疗队打破了病人找医生、从乡下到城里看病的思维定式,决定到边远地区去义诊,即下乡做巡回医疗。

结语

从时空的角度看,对非医疗援助是中国对非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加强同发展中国家联系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一贯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性任务。虽然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政策有所起伏,但是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国际精神和人文效应始终没有改变,赢得了众多非洲国家的尊重。但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也存在一些急需改革的地方,特别是在将对非医疗援助上升为人文外交战略体系高度与纳入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战略这两方面,我们国家还需要从援助思想和战略上做出调整,同时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机制化、规范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建立现代化的医疗援助制度和体系十分必要。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规模、范围与地域不断扩大,中国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是成为传统援助国俱乐部的一员,还是倡导一种全新的援助模式?这不仅仅涉及到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价值传承,还涉及到中国的国际政治身份的选择。从中国的国情来说,中国依然属于南方国家,与众多受援的南方国家一样,面临着发展的任务和问题,这个阶段还会持续很久,因此,在国际政治身份的选择上,我们的选择必须是客观的,不能因为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忽视了自身的国力与角色定位。

作为南方国家的一员,中国应当成为一个与传统援助国不同的新兴援助者,之所以是一个新兴援助者,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了的对外援助的丰富资源,奠定了对外援助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非器物层面讲,中国的援助理念和模式与传统的援助不同。有学者从垂直范式;和水平范式;的角度将对外援助分为传统和新兴两种类型,传统援助国与援助对象间是援助者-受援者;的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而南方援助国不把受援国假定为被帮助者,不承认他们之间存在援助者-受援者;的角色划分。在垂直范式下,援助国往往对受援国进行干涉,或者提出苛刻的附加条件作为援助交换,而南方援助国更倾向于在水平范式下提供援助,既尊重国家主权,也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团结,体现了平等互助的援助理念。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

标题: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jingji/43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