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安全制度建设——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分析
第一章 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与特点
今天,朝鲜核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的潜在危险性,中日关系紧张与中美关系变化所引发的大国关系的新变局,区域内经济活力与政治难题的并存,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所牵动的地区战略格局、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都从不同侧面显示出东亚安全形势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变局。从地理上而言,东亚包括了传统的东亚五国和东南亚十国,从安全领域来讲,近年来由东南亚国家组成的东盟十国取得了包括安全在内的许多成就,而传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朝鲜进行地下核试验,惊动了全世界,给本来就相当复杂的东亚安全形势火上加油。朝核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以及美国在东亚的驻军问题都是影响东亚安全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东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上东亚地区依然存在主权争端和领土纠纷,要实现相互信赖的国家间关系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各自制定的本国安全战略更是差异甚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冷战至今以来的东亚安全形势演变的过程进行研究。
第一节 1989-2001 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特点
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国家间的力量进行了又一次重大的调整,各国的安全形势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具体来讲,冷战后到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东亚安全局势有以下特点:
一、各国的安全视野发生重大的变化,给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带来不利和有利两方面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苏联相互竞争使得地缘政治划分相当明显。一方面,美国和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建立了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苏联为了在和美国竞争中取得主导权,大力发展自身军事力量。
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期间,美国在东亚地区主要维持着轴辐;模式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虽然美国在国际层面和西欧等地区并不缺乏多边安全实践,但它在东亚地区却基本上习惯于一对一的双边军事安全联盟。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东亚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关注的热点地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大肆推行武力,无视国际法的约束,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同时,美国通过驻军等方式,有效地对东亚国家进行了控制。以日本例,美国通过与日本建立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在日本驻军,日本生活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对日本发展自身军事能力有所约束,使得东亚的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来看,东亚地区涌现了各种多边安全对话和合作组织等,它们构成了层次多样、相互交织的多边安全网络。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亚地区除了继续维持和强化传统的前沿军事部署和双边军事安排外,还进行了大量新的多边安全实践活动。
第二节 911 事件至今以来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发展演变过程及特点
2001 年的 911 事件,使得美国的国际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调整,美国把战略优先转移到国内的安全和发动伊拉克战争上,美国对东亚国家的战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多地与东亚国家合作共同抵抗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挑战。911事件后,东亚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对话与合作的趋势在加强,使地区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东亚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种机制空前活跃,进程明显加快,地区贸易自由化安排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深了各国间的利益交融,这为巩固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国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总体上出现了改善与发展的趋势,各国共同利益扩大,合作领域增加。同时,各国日益重视安全对话与合作,区域内不同形式的多边安全对话日益机制化,从建立信任措施开始加强合作。总体来讲,911事件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非传统安全因素突出,东亚各国安全关注发生重大转变
911事件的发生,使得各国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日益重视。非传统安全主要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安全问题、种族和宗教冲突、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海盗、流行疾病、恐怖主义、毒品、走私、能源、跨国犯罪等等问题。与传统安全所关注的军事威胁、领土纠纷、主权争执、军备竞赛等不同,非传统安全更多的是把自己的视线放在低级政治上。非传统安全具有跨国性、扩散性和关联性等特征。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东亚各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有所变化,非传统安全成为各国国家安全关注的重要问题。东亚国家之间也在防范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方面做出合作的努力。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东盟主导下,各国在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同时,东盟还积极与中国等其他国家在非传统安全方面加强合作。2002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对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
第二章 相互依存理论与东亚安全机制
20 世纪 60、70 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极格局开始松动,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全球范围内的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形下,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相互依存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查理.库泊在他的专著《相互依存的经济学》中提出的。根据他的归纳,相互依存一共存在四种流派或观点:全球主义或制度主义学派、对相互依存改变国际秩序的能力持保留态度的修正学派、新现实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在以上四个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修正学派。 在上面四个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的修正学派,他们在专著《权力与相互依存》一书中,指出在理解相互依赖的政治意义时,必须区分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所谓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所谓脆弱性;指的是如果存在更多的选择,如果指定新的完全不同的选择是完全可能的,针对外部变化进行调整的代价是什么?简易说,敏感性描述了一国感受外来变化的速度和深度,脆弱性反映了一国进行政策调整和改变的能力和难度。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体现了维持相互依存关系所要付出的代价,脆弱性强调打破相互依存关系所要付出的代价。
第一节 相互依存与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
一、东亚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与合作
东亚经济合作是以 1967 年建立的东盟为标志的,但是当时东盟各成员国并不是把经济合作作为主要目的,且合作形式单一。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才真正走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是:东盟合作进入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化建设阶段;中日韩三个国家建立了对话协商机制,尤其以2003 年三国领导人签署的《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标志;10+1 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10+3 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近年来,由东盟带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整个东亚地区掀起了一股浪潮,尤其是以各种自由贸易区(FTA)的建立的形式表现出来,东亚各国在货币、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更加加强。
第二节 从相互依存理论的视角看东亚安全机制建立所面临的挑战
东亚地区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区域合作出现新的进展,东亚地区主义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相互依存的东亚各国在经济贸易、能源、金融、货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很多突破,这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也给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增添了许多新鲜色彩。但是东亚安全机制也面临许多挑战,东亚各国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些挑战直接关乎东亚安全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来。本文将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将会面临哪些困难。
继相互依存理论提出后,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存》著作中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分析模式。它是在相互依存理论中敏感性;与脆弱性;的两大特点基础上,对相互依存理论所做的重要补充。其主要内容有:多渠道的社会联系(指政府间的非正式或正式的官方联系、非政府组织之间非正式联系以及跨国组织之间的内部联系)日益发展,在目前,无论哪一渠道,都使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大大加强;军事问题不再始终处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问题的国内和国外界限越来越难以划清,许多过去被视为国内的事务,现在也进入国际关系议事日程;军事力量的作用大大削弱,在相互依存依获得优势的某些地区和问题上,一国政府也不再能随意对别国使用军事力量,但是不排斥在别的地区和问题上仍把军事力量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主要手段。复合相互依赖;是两位学者力图借此概念对国际关系中不对称相互依赖所引发的权力分配以及博弈结果所做出的具体描述。那么,东亚相互依存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影响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的,是我们重点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敏感性;与东亚安全机制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敏感性指的是在某政策框架内做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敏感性描述了一国感受外来变化的速度和深度,体现了维持相互依存关系所要付出的代价。;
第三章 新功能主义与东亚安全机制...............24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外溢;到安全合作的可能性....................26
第二节 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特点...........28
第四章 国际机制论与东亚安全机制...............33
第一节 东亚安全机制对地区安全促进作用的表现............35
第二节 东亚安全机制的特点...........37
第五章 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东亚安全机制.....................42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东亚安全机制建设的过程.............42
第二节 中国在东亚的利益分析.....................44
第三节 建设东亚安全机制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我国利益的政策提议..............46
第五章 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与东亚安全机制
中国是东亚重要国家,也是东亚安全机制的重要建设者。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在东亚安全机制建设过程中国家利益和安全机制如何相互建构。要分析中国在东亚安全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分析其参与机制建设的历史过程。在安全机制建设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并为政府部门提出一些提议,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东亚安全机制建设的过程
东亚安全长期处于安全困境;现实,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没有建立起完全的安全机制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愿参加东亚包括安全机制在内的各种机制。但后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多边机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逐步认识到积极加入,再到对机制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冷战时期,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中国和印度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随后成了不同国家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和美国交战,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中国的安全形势也受到重大的挑战。尽管这样,中国并没有危害东亚的安全形势,只是当自己的国家利益受到危害时,积极主动地维护它。冷战结束后,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除了传统的双边主义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主义进程,中国对东亚安全机制建设的作用也随之改变,从置身其外;到作用其中;。东亚安全机制首先是由东南亚一些小国发动的,尽管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它对东亚安全机制的作用相当微薄。中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互动上。
结论
本文通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等理论体系,在分析东亚安全形势状况的基础上,试图得出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最佳途径。以下是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
一、 相互依存理论、新功能主义以及国际机制理论能为目前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指引东亚安全机制建设。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建构主义。从现实主义的理论原理出发,我们很难为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提出很有实践和操作意义的方案。建构主义可以为我们分析东亚安全存在问题提供角度分析,但作为一种理论流派,在分析东亚安全实践活动,其局限性比较明显,惟有自由主义可以提供更现实合理的途径。而作为自由主义旗帜下的三个著名的理论流派:新功能主义、相互依存理论以及国际机制理论,都能为东亚安全机制建设提供自己的理论贡献。
首先,相互依存理论可用于在整个世界形势变化趋势以及东亚地区日益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的现实基础上,来分析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该理论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可以分析出东亚安全机制建构的具体方向。
新功能主义是指导欧洲一体化过程的理论,对东亚一体化以及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具体到东亚安全机制建设的过程,起启示作用是,东亚地区由于地理、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信任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不具备马上建立安全机制的现实条件,只能是通过经济上的联系,军事上的合作,政治上互信的加强,然后为东亚安全机制的最终建立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保障。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国际机制理论为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构想。国际机制理论中的规则、程序等都是东亚国家建立安全机制的努力方向。
二 、 在建立东亚安全机制的时候,努力把实现我国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相结合是我们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东亚安全机制的建设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的国家利益实现并不吻合,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艺术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东亚各国在建立安全机制方面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各国往往把本国的国家利益放在地区利益的前面。中国作为在东亚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地区稳定的实现。东亚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和地理人文等要素,使得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猜疑,这是东亚安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国之间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日本前首相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大国关系的改善对于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两国朝着战略互惠;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两国人民,甚至对整个东亚人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我们看到,中国在积极改善与东亚各国人民关系,积极推进东亚安全机制建设的同时,有很多消极的因素在制约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中日两国在东海存在争端还未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其危险性和爆发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严肃以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但我们总能看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防范。这些都不利于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要继续密切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往来,另一方面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在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