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效率及其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相继曝光了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在美国安然公司会计丑闻发生之前,美国废品管理公司就虚构了 19 亿美元的虚假收入,是当时最大的会计丑闻。紧接着的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讯财务造假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推动了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以及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的颁布实施。2002 年,美国国会颁布的《SOX 法案》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加强会计职业监管等方面做了许多新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迫使南方保健不打自招,抖出其 25 亿美元的利润造假黑幕。但是,SOX 法案的颁布并没有完全阻止财务舞弊案的步伐:2005 年,美国国际集团(AIG)因涉及不适当将贷款作为收入入账而卷入了一个 17 亿美元的会计丑闻;2007 年,美国房地美公司因谎报盈利收入 50 亿,遭受到 500 万美元的罚款。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有收益就有风险。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激烈竞争和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者自我意识突增,促使会计造假、投资损失、资产流失等一系列案件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从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郑百创意文案、管理者自大导致的中航油巨额亏损,到三鹿集团高层管理者违背道德良知在奶粉中添加三氯氰胺,以及银广夏、东方电子、科龙电器等上市公司欺诈案,这些案件均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关注和不断重视,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2006 年 6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具体规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求,要求企业根据组织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同步审核及控制,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年 9 月,深证证券交易所也颁布了类似指引。
..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概念内容、系统设计与评价、制度设计、相关报告与披露等内容都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重点。对于内部控制的两个方面,即内部控制效率及其信息披露,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相关学者也对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与探讨,现就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做简要介绍。1978 年,美国 Cohen 委员会提议企业管理层注重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同时对外提供经独立审计师证明的报告,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只是当时仅以意见的方式提出,未能形成制度。到 1999 年,PMG[2]通过研究强调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并出版《内部控制:实务指南》一书。该书将内控有效性分为设计有效和执行有效两方面,认为只有在设计有效的同时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才能够充分实现内控有效,因此,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持续的控制和反馈,使管理人员及时接受信息并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Hermanson(2000)[3]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的看法,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可度较高,并认为强制性与自愿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均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但自愿披露更有效。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出现在1933年美国颁布的证劵法中。此后,美国学术界不断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和定义,并对定义进行反复修改与完善。1992年,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内部控制整合结构阶段。由多个专业团体参与组成的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①;。其中,内部控制体系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39]。到2004年,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发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因此,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上拓展成为更加全面的内部控制八要素。内部控制八要素;与五要素;相比,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企业将重点放在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的环节上,即体现出一种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的主要思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定义,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市场上的企业都是由所有者进行经营,即企业所有者负责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并对个人负责。但是,这种一人分饰多角的经营方式带来很多弊端,所有者专业性不足和精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委托代理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他们主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该理论对现代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很多经济理论产生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根源。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分工,分工的不断细化又推动了分工专业性的发展。在专业性分工生产力环境下,所有权的拥有者因不能满足相应的知识、能力、精力等专业要求而不能够充分行使权力。因此,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就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帮助所有者分担任务,所有者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够获得比自身努力更多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代理协议,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作为委托人,投入实物或金融资本,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人,投入的是人力资本,负责运用实物或金融资本进行企业营运。在这个过程中,股东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希望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但是,经营管理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只获得相应的薪酬,他们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薪酬和工作环境等。经营者处于企业内部,掌握几乎全部的企业经营信息,股东处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只能够通过经营者披露出的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种不对等会迫使委托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和代理人达成契约来约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要求代理人进行信息披露,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信息等,同时对披露的信息进行鉴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而理性代理人为了提高股东的信任程度,证实自己的专业程度,也会主动要求披露经营信息。因此,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和企业绩效的有效设计制度之一。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 3 章 研究设计.......19
3.1 研究假设.......19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1
3.3 变量选择与定义.....22
3.4 模型构建.......23
3.5 小结..........24
第 4 章 实证分析.......25
4.1 描述性统计.......25
4.2 相关性分析.......26
4.3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29
4.4 研究结论和政策提议.......35
4.4.1 研究结论.....35
4.4.2 政策提议.....37
4.5 小结..........38
第 4 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 4.1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 2122 个研究样本中,净资产收益率(ROA)平均值为 0.087,标准差为 0.125,说明样本数据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比较明显。每股收益(EPS)平均值为 0.416,标准差为 0.613,最大值为 13.493,最小值为-2.250,说明样本数据每股收益的差别也较大,即有些公司获利能力很强,有些却较差。被解释变量方面,内部控制效率指数(ICI)均值为 699.392,最大值为 995.36,最小值为 8.97,说明大部分样本的内部控制效率较高,但是标准差为 96.832,十分大,说明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差距较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DI)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 0,均值为 25.9,标准差为 9.693,说明各样本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差距也很大,有部分样本公司不披露内部控制情况。控制变量中,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均值为 22.429,标准差为 1.379;资产负债率(LEV)均值为 0.53,标准差为 0.186;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R)最大值为 98.102%,最小值为 3.588%,均值为 54.51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股权制衡度(OSH)最大为 3.281,最小为 0.005,最大最小值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均值为 0.467,方差为 0.498,说明样本股权制衡情况差异比较大。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董事会规模的平均值为 9.33,并且方差不大,说明整体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比较适宜;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合一(SBG)的均值为 1.9,说明大多数公司实现了两职分离;前三名高管薪酬的自然对数(MSA)的均值为 14.091,标准差为 0.701。
.
结论
本文按照一般研究步骤,完成了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在得到一系列研究结论的同时也存在研究的局限性:
(1)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除了文中提到的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股权制衡度、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水平、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等其他因素外,还存在产生内部资源能力、产品与众不同性、行业分类等因素,本文指标容量有限,不能够穷尽,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其归入模型中,得出更具体的研究结论。
(2)本文只对上证A 股上市公司在 2021年到2021三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仅能够描述研究年度之间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与评价现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提高结论的准确性,以后的研究可以同样以三年为阶段进行研究,并与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我国内部控制效率与其信息披露发展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变动情况。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