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

国学论文管理论文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

影视契约围观:℉更新时间:12-19 14:50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

第一章 大众化教育背景的解读

第一节 大众化的概念界定

一、大众化的语境:大众;非通俗; 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含义,运用在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意义;而人们常常会将大众化;简易地定义为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似乎只要是通俗的事物就达到了大众化的要求,这种理解往往略显偏颇。例如,现如今人们对于互联网已经不再陌生,可是倒退数十载,互联网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和改变程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顺应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众化;了;但是互联网的大众化绝非等同于互联网的通俗化,其实质意义相差甚远。

大众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内在趋同,是对新事物的探索、认知、掌握、以至于推广、普及的过程,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理性思辨和实践检验,最终保留下的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事物和趋势。而通俗化;则是通过人们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于某事物或趋势达成的较大范围的共识,是流行动态的感召,可以产生在小众全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但通常意义来讲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大众化;和通俗化;在程度、层次上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需加以厘清和分辨。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来思考教育,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硕果喜人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普及和整体水平抬升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要求,大众化教育应孕而生。

二、大众化教育的形势:高等;与基础;

(一)备受推崇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 以往对大众化教育的研究方向大都主要针对高等教育而展开。其理论的产生源于美国著名教育专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在1973年发表的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论文。马丁教授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划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精英化(Elite)、大众化(Mass)和普及化(Universal)。1大众化高等教育由质;与量;的变化衡量完成程度,量;即适龄学生的毛入学率,而质;则体现在多个方面:入学资质的把关、教育理念的完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课程设置的变化、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管理方式上人性化教育功能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 15%为基准,达到了这个指标就表示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但仅凭数值来做评判就会略显武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实现是一个严苛的指标维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机会的放宽,而是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节 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需求

一、个体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的衍生和发展过程可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脚步中寻找印记,它是人类智慧的绚烂结晶。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艺术一直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代名词,是需要经济财力和闲情逸致供养的奢侈品,人们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忙碌的时候,艺术自然会被束之高阁。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时代终于到来,艺术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艺术早已拨开神秘的面纱,期待着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创造,而教育则成为了艺术和人之间搭起的沟通桥梁。人们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学习艺术知识和艺术文化,从而培养兴趣爱好,使艺术成为生活中的调剂,更能借艺术的熏陶修身养徳、正身明理。艺术教育必须跨越单纯的技能教育观念的鸿沟,成为沁润人身心的史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功能学科,让人在艺术学习中不断累积生命的厚度。

个体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或技能时,需要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接受艺术教育培养的个体自然也不例外,但通过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不是让个体人人必备一身精湛的艺术技能,而是引导其认识到艺术学习是接受教育环节中的必要学习。是否接受过系统艺术教育培养的个体,其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二者是否具有探索艺术的热情和精神、艺术创造力和传播艺术的责任心。在艺术教育中获取能量,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发展

(一)精神文明发展需求

何为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依托,并为之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以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是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改造世界所得的所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道德程度的呈现。社会对于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首先是在满足社会意识形态构架的基础上,完成理想与信念的价值观设定,最终在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艺术教育在其范围之内,属于社会意识的形态。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虽不占据决定性位置,但艺术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进步意义是不容小视的。究其根源,艺术教育伴随着历史发展而存在,其表现形式以适应当时社会的不同现实情况而变化,激发审美创造的不断产生,无论在生活化的田间劳作还是社会化的革命斗争中都能发现它的缩影。尚美是人的本能属性,自古以来人类按照对于美的评判和定义不断追求和完善着自身所处的世界,丰盈着物质上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精神上的极大丰富和满足,世界在人类不断的艺术审美提升和创造过程中,最终由文明取代了野蛮,完成了低等向高级的进化过程。

第二章 以两所高师院校为例的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反思和启示

第一节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模式

高师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其本质是对于人;的发展方向的研究,在严峻的社会化大分工中,根据自身意志的学习方向和从业方向的选择。高师艺术人才其实质是接受师范类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是在大众艺术教育和精英艺术教育之间的有力平衡,是从专业类的艺术教育派生出的一个分支而最终服务和履行大众艺术教育任务的特殊中介。在我国现有的100余所师范艺术院校中特选取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分析个案,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师范类院校前茅,而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更是可圈可点,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和问题;二是因为出于对这所学校的了解,本科期间的四年光阴在这所院校中度过,接受的正是高师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加之通过研究生期间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方向的研究为理论指导,以此而论,更加具备较为坚定的出发点和客观的可操作性。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至今已有将近 70 年的建院史,其前身是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2002 年撤系建院。学院以音乐学课程的研究和传授为主导方向,涵盖声乐、器乐、弦乐、作曲、指挥等诸多具体专业。五十余名专业任课教师专门负责学院学生专业课程的的传授,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 34 名。此外,世界范围内聘请优秀的艺术家和经验丰富的艺术教师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来院组织教学和讲座。

第二节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艺术人才培养的供求失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影响和制约着高师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且高师院校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也存在很多急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上述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分析,也予以集中体现。

艺术一直是高雅、优美的代名词,是修养情操、极致人格的必修课,艺术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将具备艺术天分的学生送入到高等艺术学府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深造。这是应该让人欣喜的现象,是艺术人才输入输出、维持健康有机发展的保障。但反观过去十年,由于艺术类招考对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相对放宽,也便出现了艺术考生数量逐年大幅度飙升的现象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高考前纷纷准备转投艺术类高校的门下,这瞬间让艺术类高校成为考生顺利考入高校的一种捷径,随之五花八门的考前艺术培训班便兴盛开来。再者,随着 1999 年高校大众化教育的社会普及,也使得艺考热温度持续走高。高校扩招直接踢开了具有艺术天分和艺术追求的学生才能考进艺术院校;的大门,成倍增长的招生名额放宽和容纳了更多想轻松过关的学生,同时造就了临阵磨枪、急功近利、浮躁虚荣的艺考现状。当然,为了迎合市场和投其所好开办的艺术学校大行其道,则成就了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诟病。在经济作用的驱使下,报考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许多院校盲目加开艺术类课程,许多资质有待考察的新高校;和新专业;一夜而起,由于这些增加;并非符合客观需求和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所以直接导致了教育系统内部会出现教育冲突,从而出现教育停滞甚至倒退和教育资源浪费等情况。例如针对专业课学习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迫于客观条件的无奈,则有可能被集体教学所取代;由于师生比例的严重不协调和硬件设施跟不上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现象是一些院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价值取向受到侵蚀,它们会将专业设置同招生收费相挂钩,许多专业老师身兼多能;,在新开设的专业上更能发光发热;。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是一种适应新形势而孕育出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但实则是使艺术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当中。

第三章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2

第一节 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势在必行...................22

第二节 高师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22

一、目标定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22

二、技能、才能、智能为依托的素质能力定位....................23

三、课程设置:抓专业、重人文、求全面.............23

第三章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势在必行

提高全民艺术素养,促进民族文明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高师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要完成的神圣使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 年)》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此项教育决策的出台是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是对高师乃至所有高校艺术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对我国高师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进一步聚焦,是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对社会整体艺术水平影响程度的进一步诠释。

高师艺术人才在社会艺术教育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制约着基础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程度,所以,从高师艺术人才培养的维度考虑,应出台维护高师艺术教育和基础艺术教育科学衔接的相关教育政策。《教育部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 号)中指出: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结语

艺术是人文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它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民族文明的使命,提升全民素质和艺术审美水平的职责,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核心是艺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人才的质量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念、素养和方法,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任何好的制度、教材和设备都不能替代一个好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伴随文化交流全球化、文化传播网络化、视觉化的现代审美文化新形态,时代对艺术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提升艺术教师的审美素质、人文素质、文化事业心和文化自觉意识,更新观念、方法与手段,已成为当下艺术教育应对新形势、提升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也是当前推动艺术教育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牛鼻子;。

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是生命来之本能,艺术是美的化身和代名,是经得起时代冲刷而經典永存的美好。人们都说热爱艺术的人心地是单纯的、向善的,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是高雅的、明媚的。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国家在发展中不断体会到了艺术氛围和艺术修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乏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在艺术上快步发展的国度,快速发展便需要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社会的高度配合和教育的精良培养等多方面的合力而为,艺术人才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高师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是艺术人才培养的一个分支,是艺术人才职业化的具体体现,是艺术教育得以普及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师艺术人才由于专业的职业规划方向要求,必然成为连接高等艺术教育和基础艺术教育中间环节的中坚力量,从而发挥承上启下、全面带动全民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的作用。正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对于艺术、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渴望需求背景下,针对高师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希望给决策部门以参考,希望给从业者以启迪。

参考文献(略)

标签:我国学校

标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师范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guanli/43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