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国学论文管理论文

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仙壶农庄围观:℉更新时间:12-19 13:01

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摘要2021》中的数据,1979年一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在改革后的高速增长乎主要由资源在部门间的再配置所产生的静态收益增量来解释。静态配置效率的改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趋于下降,如果缺乏持续的和动态的改进机制(通常可由动态效率;的度量指标TFP的估计来检验),那么资本的迅速而持续的积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源泉。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因此,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1995年5月,中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1)》,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21年10月,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对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一文,指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其中,金融支持体系是最为关键的制度安排。近年来,为了发展科技产业,中国政府已实施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和措施。例如,激励银行增加对科技企业的贷款,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设立了创业板,创新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等新的筹资形式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中国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可以说,融资约束仍然是当前制约中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和完善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各种支持形式,实现科技这第一生产力;与资本这第一推动力;的有效对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科技创新所固有的高风险性及其外溢性决定了在一些领域内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出现部分失灵甚至完全失灵,政府必须大力介入,承担高风险,由此决定了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包括政府在内的投融资支持体系。当然,这其中金融支持体系仍是关键。

1.2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对于创新的经济研究普遍认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开创的。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一种新产品或流程、一种新的组织、一种新的原料来源或新产品的商业化或产业化,并指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熊彼特对创新的分析是从经济资源配置入手的,其研究聚焦于两个相关层面:一是创新的微观经济特征,如企业家行为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整体层面的经济结构性变革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熊彼特认为,竞争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会遵循这样一条路径,即它可能是运动的,但会倾向于一种稳固或均衡的现实;通过创新过程,现有经济中的生产资源可以组合成新的用途。具体而言,熊彼特认为创新通过信誉的建立来获得资助,信誉能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并重点强调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即产生新的购买力并使企业家可利用。熊彼特从微观企业创新层面分析入手,逐渐扩展到整个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层面,并认为这种变革是需要金融系统来推动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银行系统和信用的扩张及收缩,是导致经济活动结构重大转变的资源重组的核心机制。对于熊彼特来说,国家金融系统的发展对于推动创新潮流是至关重要的,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对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视野广阔,特别是他提出的通过金融系统来配置创新资源的观点无疑幵辟了新的一片研究领域,但是他对创新与经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分析,却是不完善的,也是有争议的。这反映在他对创新特征观点认识的前后重大转变上。在早期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与《商业周期:资本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中,熊彼特十分强调建立信誉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建立信誉来获得银行信贷以支持创新,而在晚期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则转而强调主导企业对创新的自我投资。这种转变反映了熊彼特对创新特征认识的改变,即创新过程是由新的、创业型企业推动转变到由大型的、持久稳固的企业推动。这种转变也引发了后来者的质疑,后续研究沿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从微观企业金融的角度去分析创新投资,二是从中观产业创新活动特征角度去分析金融需求,三是从宏观经济增长层面去分析金融与技术的关系。

第2章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项目风险

科技创新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并获取效益。科技创新的效益包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前者说明科技创新有利于改善人类生活、增加社会福利,后者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来谋取商业价值,满足创新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比较英法两国世纪的科技水平的差异后曾指出:世纪的法国科学水平被判为至少相当于,而且很可能超过英国,在发明的质量(不是数量,法国也相当于或超过英国;。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英国,英国相对于法国的优势在于将科技发明成功实现商业化。因为,英国在克服各种障碍时的勤奋和顽强毅力是人们想不到的。他们没有多少发明值得夸耀,但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完善了别人的发明。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经典话语:要是有一件完善极致的东西,那一定是在法国发明而在英国制成的;。正是基于科技创新的这种效益性特点,熊彼特才把发明与创新区分开来,认为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而只有将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当中,发明才能转化为创新。从本质上讲,科技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实现是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1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扩散

2.1.1知识创新

美国学者戴布拉艾米顿首次对知识创新进行了界定,认为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思想,使其转变成为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在戴布拉艾米顿看来,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创新价值体系展现了成功创新所需要的所有相互依赖关系;二是战略商业网络激励创新过程中知识在合作者、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和竞争者之间的流动,三是合作利益激励通过共生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环境,使知识得到发展;四是消费者潜在需求着重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有助于发现未来的市场需求,挖掘发展的新源泉以赢得未来的成功。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人为,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原始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由此可见,知识创新的实质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是将一种新知识首次引入知识体系或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新知识的科学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而知识的不可相加性表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才是知识存量扩张的实质。

2.2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与当代表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演化进步的历史。从先前的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生产工具发明到现代基于专业实验室试验基础上的科学发现创造,科技创新正对现代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力作用。科技创新发展有其自身的驱动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2.2.1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的演化发展取决于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驱动力可归结为两大类:科技发展推动力和市场需求拉动力。前者强调科学研究和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后者强调科技创新起源于社会对技术的需要,市场需求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实而论,无论是科技驱动还是市场拉动,都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且在不同行业和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所起的作用大小是有差别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的联系是复杂的、多方向的。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结构一起在互动中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可以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社会的需求状况决定创新的最终回报,而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决定了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科技创新是一种双驱动力的发展过程。

1、科技成果需要引导社会需要而转化为市场需求,才能发挥其激励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的强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其特定轨道的。一方面,科技技术在特定的轨道上因其惯性而发展,对创新的新要求往往源于在已有科技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并非事先都有明确的市场目标要求,因而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另一方面,己经创造出的科技成果需要不断寻求商业化,引导着人们的现实社会需要,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才能得到最终的回报,也才能继续支持下一步的创新活动。由此产生一个认识路线:科学创造技术、技术引致需求、需求产生回报、回报支持创新。从开始的科学技术到最后的创新实现,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本身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是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蒸汽机车的出现,从而导致人们对快速交通运输的需求,又继而引发对内燃机机车的发明等。但是,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这个路线中关键的一点是技术要能引致需求,而这个需求是经济学上的有效需求,即人们有现实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并非人们潜意识中的一种需要。科技创新者至少要能察觉到人们潜意识中的需要,能利用科技手段来满足这个需要,使潜意识需要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回报,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创新。由此看出,尽管有时候会出现科技引领科技的发展,但科技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必须要建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纯碎的科学发现并非创新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其发展轨迹就另当别论了。

第3章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风险与风险分担......45

3.1科技创新系统及创新投融资风险..........45

3.1.1科技创新系统..........45

3.1.2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48

3.1.3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风险.........49

第4章金融机构贷款创新投融资风险的跨期分担.............73

4.1金融机构的优势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73

4.1.1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对创新项目的优选.............73

第5章资本市场筹资创新投融资风险的横向分担..............99

5.1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融资风险的分担............99

5.1.1资本市场的信息揭示功能及其对创新投资的引导...........100

第7章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的实证检验

从前文的章节中可以看出,基于风险收益规律的作用,全社会对科技创新投融资的支持体系包括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资本市场的筹资等。科技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要对其提供巨大的财政支持,而科技创新的效益性本质特征则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资金支持是其成功的关键。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曾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得益于18世纪早期在英国发生的金融革命,因为一些主要科技发明在工业革命发生前就已存在,而工业革命中对这些科技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动性支持,则科技发明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将受到极大限制‘。以Lemer()2002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者则认为,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市场配置失灵,政府不仅要对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财政投入,还应积极出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或基金直接进行股权或类似股权的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新项目。本章拟对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的作用作一个实证分析,以验证前面章节中我们的理论解释。

7.1计量模型变量的选取

7.1.1对科技指标的选取

为了对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则要确定对科技的衡量指标。对于科技的测度,比较典型是使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索罗余值法;,但是该方法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在生产函数中知识是否作为独立变量存在,理论上尚未明确。因此选用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有待商榷。二是用直接作应变量有不妥之处。TFP通常是由产出减去相应份额的资本和劳动的残差序列。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产出等于边际产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份额等于生产函数中的指数,但是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估计是有偏的:‘。三是中包含有太多资本和劳动不能解释的部分,其中包括有十分重要的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而这是与本文主要的分析目的不相一致。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考察制度变迁的影响,重在分析融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因此,我们放弃采用TFP方法,转而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角度去分析,因为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从科技投入到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和商品化的完整过程。

第8章研究结论与政策提议

8.1研究结论

从科学到技术再到市场这一长链,历经的环节众多,涉及的层面繁杂。科技创新过程不仅耗时久长,复杂艰难,而且变化迅速,竞争激烈,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因而需要更多角度更多层面去分析和研究。虽然我们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显然本文的研究只能是一个理论框架,一孔之见,只是为将来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纵观全篇,我们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在遵循风险收益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起全社会对其的投融资支持体系。科技发明不等于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无论是前期的技术研发,中期的试验发展,还是后期的市场开拓,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但是,科技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致使其具有较高的风险。风险是可能的损失,很多创新项目的投入常常是少有收益,甚至是血本无归,这使得创新投融资十分困难。实际上,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就是对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而去获取创新成功后的巨大收益,科技创新的背后乃是风险收益规律性使然。风险收益规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承担风险而去获得收益,而风险必须要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资金这个纽带,为创新者分散和降低风险,使得创新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创新成功率,激励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即使创新失败,损失也是共同承担,创新者也不会因遭受重大冲击而无法再继续进行科技创新。由此可见,遵循风险收益规律性的要求,构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对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

标题: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研究——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guanli/43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