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析

国学论文管理论文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析

诸天妖魔围观:℉更新时间:12-19 10:35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析

绪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研讨便不绝于耳,而且未有令中国哲学界皆为信服的结果,这样的争论正是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影响中国的背景和第三国际对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基础之上产生的,在争论中,各种范式层出不穷: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二元本体论、生存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等。其中,物质本体论常被奉为教科书典型,而实践本体论则更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青睐,而本文则认为物质、实践本体论的定界无法精确表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精髓。而马克思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域,使我们可以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进而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体系和成果。本文将在马克思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基线上,基于《巴黎手稿》中已被马克思改良的对象性理论研究方法,从劳动之为对象性中介的视角剖析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1. 1选题依据尽管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研讨尘埃未定,大家只有暂且认定主流的物质本体论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典型范式。但争论之所以延续,是因为其他的本体论观点还不够彻底,因而还不能说服人。只有当这些本体论中的阙疑处得到合理的补充,才能算是距离厘清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更进一步。因此,换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有助于我们廓清理论全貌。第一、马克思哲学的主流本体论存在不足之处。物质本体论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这是第三国际理论家基于特定斗争背景下所推崇的观点,且彼时没有完整地解读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亦未成型,马克思哲学是人学空场之论四处泛滥,但是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均以此为基本观点。而且,通常所说的物常指人意识之外的物,这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不兼容的,仅从物质这一笼统内核出发不足厘清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则难以协调物质作为本体这一基础要求及实践物又同为本体基质的逻辑矛盾。即便是将实践活动作为活动总体看待亦难确证何种程度上的合集才是真正的存在;社会存在本体论既强调物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又指出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这就是只见衣服不见人了,把社会关系这种抽象存在当作本体缺失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这种对实践范畴在不同域上的运用正是西方理性马克思主义者对黑格尔哲学迷恋的结果,将范畴看作主体和实体无非又回到了黑格尔视角去理解马克思。第二、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环环相扣。撇开1932年出版的《巴黎手稿》表证了马克思哲学并非人学空场不谈,从传统西方哲学一贯对人道主义的热衷及人道主义的发展看,根植于西方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如果要撇清人道主义的关系,这是不可想象的。从马克思晚年回到人类学的命题上便可以管窥最初在《莱茵报》时期呼喊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马克思始终把人的哲学,最普通大众的哲学当成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人道主义贯穿的哲学如果只能从非人的、冷冰冰的物质概念中去寻求本体论的证明,那人又当是怎样的旁观者?这种不管是思维抽象出来的物质还是非与人对象关系的物质向来是马克思最深恶痛绝的非现实。正是这种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错综的关系,使阿尔都塞选择了以认识论断裂的方法去解读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作为人道主义的信徒,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马克思仿佛便脱胎换骨了。不幸的是,这种割裂恰恰是马克思辩证法所反对的。当然,马克思哲学中高举人这面旗帜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精神哲学影响,这种抽象的主体、抽象的人虽然没有真正解答马克思在物质生活中遇到的疑惑,但至少给马克思提供了一个思路。这也正是马克思之所以超越费尔巴哈之处,马克思认为在主体能动性之处的有益的哲学成果不应在唯物主义的发展中被抛弃,只要把抽象的人变回现实的人,再从现实的人出发,唯物主义便会获得新气象;二是受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哲学影响,费尔巴哈从对象性理论出发,把天国降落到人间来,把宗教里的神打回人形,而这种感性的人采用直观的方法的确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方法,纯粹到连主体的任何一丝能动性都被剥夺了。从理论上说,一个没有能动性的人也根本无法认识整个世界,任何哲学、科学知识更是无法建构了。本文之所以选择与马克思哲学的本源思考之处相同的地方出发,是为了沿着伟人的足迹去发掘其哲学中未曾明言的本体论。第三、马克思哲学中处处以现实的人作为立论之基,因此需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一章的第一节,马克思这样写道-我们要开始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本身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 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概述.............. 102.1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厘清 ..............102.2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与对象性中介.............. 132.3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嬗变 ..............163. 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以劳动为对象性中介 ..............213.1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始基对象性活动 ..............213.2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演化人的异化 ..............263.3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依归人的解放 ..............324. 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意义.............. 384.1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理论价值.............. 384.2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实践意义 ..............39结论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改造过的对象性理论探求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真义。这是一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一、通过厘清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概念以及在人道主义线索上梳理出一条异于传统本体论嬗变之路。二、以对象性理论为红线,将作为基本实践活动形式的劳动作为对象性中介,进而论证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三大环节(始基、演化和依归)。三、对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粗浅的思考。本文的主要结果是:从对象性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以人道主义为依托的。正是主体的、对象性的人通过对象性中介劳动这种本质力量去改造世界,对象化之物(对象性的存在)才又反过来确证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及人的活动)。这个现实的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确证世界的本体是物质的(现实的)。如此,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方能摆脱唯心主义中对象性存在物的虚无以及旧唯物主义中对象的非对象性存在,通过劳动之为对象性中介,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人的实践及思维中。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着重分析马克思的早期經典著作,厘清其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理论理路;其次,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提出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的道路,将已然被哲人们校核过的基本的,简易的事实和概念出发,归纳马克思人道主义路径中的本体论的理论架构。参考文献[1]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第224页、第225页[2]毛泽东.毛泽东自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页、第283页[3]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8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5页、第494页、第7页、第38页[4]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页[5]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6][南非]达里尔'格雷泽、(英)戴维沃克尔.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导论.王立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52页-第153页、第154页[7][英]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8]刘兴章.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理论比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21-27页[9][俄]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44页[10]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标签:历史考证

标题: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析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guanli/4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