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控制基础上企业合并、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探讨
1.引言
1.1研究目的
自20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合并浪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勒曾经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购也开始成为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之一,企业的合并数量与合并规模都日益扩大。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Zeff,1978;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Scotts,2000)。因此,对合并交易及合并后的企业集团的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余质量和经营目标。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普遍存在(邓研娑,2005;赵春光,2006)。而从合并以后年度看,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操纵表现得较为隐蔽,其影响也比较持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2001年6月发布了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41),取消了权益结合法。随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dFRSNo)中明确规定所有的企业合并都应该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同一控制下得企业合并仍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核算,由此也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空间。
2.文献综述
2.1非经常性损益文献回顾
现有的文献主要从非经常性损益整体角度探讨盈余管理动机及市场反应。具体涉及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企业偏好及价值相关性等方面。在动机方面: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避亏、利润下降、保持分析师预期等(Burgstahle and Dichev 1997; Degeorge,Patel and Zechauser,1999)。澳大利亚公司为了达到为以后年度扭转亏损储备利润的目的,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大洗操行为(Paul Walsh, 1991)。中国上市公司为了实现扭亏为盈、避免退市也会进行盈余管理(陆建桥,1999;陈晓、戴翠玉,2004),此外(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等指出为了实现保配,上市公司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方面:通过分析1999年上市公司年报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情况,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在ROE略高于0和略高于6%的公司中明显高于其他公司(蒋义宏、魏刚,2001)。同时上市公司也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调节会计利润的目的(徐晓伟、李林杰、安月平,2002)。上市公司通过利用控制非经常性交易发生时间的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将非经常性亏损确认在第一个亏损年度,在扭亏年度确认非经常性收入,(蒋义宏、王丽琨,2003)。同时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也会利用线下项目和应计利润等项目(薛爽,2005;戴翠玉,2002)。在企业偏好及价值相关方面学者研究也发现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有更大的可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平滑其收益(Russell Craig, 1989)。且在出现配股、微利、巨亏等现象的公司有较高的期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孙铮,王跃堂,1999)。而非经常性损益的存在会提升净资产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会计利润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Collins,Maydew,Weiss,2001)。
3.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与盈余管理及市场反应概述8
3.1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概述8
3.2盈余管理概述10
3.3市场反应测度方法概述15
3.4相关理论概述15
4.研究设计19
4.1研究假设19
4.2模型设计20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作为一种企业合并方式,它的适用需要有各种机制环境的支持。制度自身的合理性、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有效性的发挥。所以,本文从这几方面提出对策和提议:(1)完善治理结构,深化企业改革,为同一控制企业合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①调整公司产权结构,减持国家股,扩大非国家股比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落实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
②健全董事会制度,通过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董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董事会集体决策力度,防止内部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③突出监事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真正发挥监事会的职能。(2)加快证券市场的建设,培养有效规范的资本市场。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营造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环境,支持和督促上市公司全面提高质量,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有效,公司透明度、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