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官员薪水从实物到货币形式的转变过程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得知你们在家连每日的生活开支都难以供给,因此派了这个仆人来,帮你们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们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潜的这封信中,便出现了“薪水”这个词,“薪”指砍柴,“水”是担水。因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词,便渐渐有了生活开支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
在魏晋六朝时,“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渐渐成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伟》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即为日常费用。而明朝时曾将俸禄称为“月费”,但后来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唐代俸禄分岁禄、月俸、职分田三种,以实物、货币、土地形式支付。岁禄就是禄米,依品级按年发给;月俸则是对官员的补贴,包括食物、庶仆、杂用等多项,每月以钱支付;职分田是朝廷给任官的土地,本人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仅取其租税按份收益,凡调任或离职则要交还。另外还有永业田,自正一品六十顷至五品五顷不等,子孙可袭用。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
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也称为“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