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乌纱帽-服饰演变与社会变迁
古人的服饰就其基本形制来说主要有两种,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我国的古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知道缝制衣服,一直到西周时期,服饰主要以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衣襟开在右边)为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服饰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衣裳连属的深衣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起来;二是在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以窄袖、短衣、长裤为特征的胡服出现在中原民族的服饰中,一变过去宽衣博带的风气。伴随胡服传来的还有带钩,它用于结束革带,由于其结扎起来比过去的绅带便捷得多,所以很受欢迎。
汉代仍以深衣为主,不过其形制前后有所不同,西汉的深衣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这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所以到了东汉,一种直裾的深衣就流行开来了。绔,即现在的裤子,在汉代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当时的裤多为开裆,不分男女长幼都穿它,外面罩以裳或深衣。
衣裳之外,古代男人一般都戴冠(帽子)。冠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很小,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古时曾有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的规定,但在汉代,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能戴冠的,只能戴愦,帻有点像便帽。到了新朝,据说王莽因为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人们竞相效仿,后来这种戴法就普及开来了。汉代的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掠,在肩背间绾一个髻,像是抱着一把锤子,所以汉代人把它叫“椎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胡服成了社会上的流行服饰,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叉的因素也被吸收到汉人原有的服饰中来。不过,由于少数民族一般醉心“汉化”,十分羡慕汉代帝王那一套峨冠博带的“威仪”,因此,宽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类遂在“法服”(礼服)中保留了下来。
隋唐时期,经过较长时间的融合、变迁,逐渐形成了圆领袍、裹幞头、长筒靴相结合的日常服饰形式。特别是幞头的出现,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幞头本是束发用的头巾,这时,人们开始普遍使用。裹幞头时其中的两个巾角朝前系住发髻,另两个巾角在脑后系一结,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头巾一般用黑色纱、罗,后面垂的巾角是软的,称“软脚幞头”,后来人们在软脚中加铜、铁丝将其撑起来,就成了“硬脚幞头”。此外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并在带身上装一种方形的饰片。女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拖地,衫子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同了。妇女渐渐不戴帔帛,并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盖在下裙之外。此外,出现于五代末的缠足陋习到宋代逐渐在贵族妇女中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