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诗宋陆九渊 《读书》古诗翻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读书古诗宋陆九渊 《读书》古诗翻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读书古诗宋陆九渊 《读书》古诗翻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宋代的陆九渊写的读书是什么意思
一、陆九渊写的《读书》,实际上是要告诉读书的人们,读书的正确方法。全诗共四句: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二、整首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读书一定要有耐心,耐住性子,切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书要慢慢品味、细细研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内涵和趣味所在。(涵泳在这里是深入体会的意思,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的东西,不妨先放过去,等待以后回来看的时候,说不定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与自己切生相关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学、抓紧学,学以致用。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就是我整理的陆九渊的读书古诗,一起来看一下吧。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1),涵泳工夫兴味长(2)。
未晓不妨权放过(3),切身须要急思量(4)。
【注释】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译文】
读书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细细加以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却要抓紧思考。
【赏析】
读书的智能
——读陆九渊《读书》
陆九渊这位“心学”的创始人,这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大师,不必说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吧;对读书的认识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怎样看待读书的?这首题为《读书》的绝句,应该表现了他对读书的最基本的看法。的确,我觉得他道出了读书方法的奥妙之处。
他首先说,读书的最大的忌讳(切戒)是慌忙。读书最怕的不是读书多少,懂不懂,深不深,勤不勤,而是说不能慌忙,他这句话就不是从结果上(多少、懂、深度)说的,也不是从意志上(勤奋)说的,而是从方法和习惯上说的。我猜想陆九渊这位“象山书院”的老师,对他的学生一定多方启发,来提高读书效果——如多读,苦读,深思等等——但最后,他发现,他的学生的学习障碍首先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心理状态——慌忙。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的状态,是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杂念,就像镜子上的污点。镜子有污点不能准确地映照事物,心灵的镜子上有杂念的污点也是不能领略书中意味的。我猜想,他一定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正在“慌忙”地读书:他们也许因功名而慌忙,也许因懒惰或者懒散需要应付而慌忙,也许因急于读懂书的意思而慌忙……不管是那种原因,这种慌忙都是读书的大障碍。就像镜子上的污点不管是黑色、红色、白色,也不管是泥水、墨水、油漆,只要有,就难以照清本像一样;不管是什么慌忙,只要有,就难以准确的读懂读透文章。
戒掉慌忙得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心静、从容吧。这里,陆夫子是在告诫学子要心静地读书,从容地读书吧。镜子擦干净了才能照面容,心灵平静了才能读书,这大概是老夫子教给学子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功夫吧。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第一步,那么,涵泳的功夫就是第二步。读书最关键的是深入领会。深入领会读书才可能有趣味(兴味)。好书,好文章的意味都是深远的,但必须要用心领会才能懂得和欣赏的。文章中的画面,能够历历在目吗?文章中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吗?文章的意趣,能够洞若观火吗?还有结构的呼应识别,内容的铺垫映衬理解,语音的节奏吟味,这些,都需要反复领会才能得到的。
我猜想,老夫子深刻的认识到,读书决不仅是识字过程,也决不仅是了解情节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和作者的沟通,需要对意旨的理解,需要对美感的玩味……他肯定也体察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几乎就是画家、演员和作曲家的综合——要像画家一样清晰地勾勒语言画面,要像演员一样细腻体会语言情感,要像作者本人一样了解文章的语言信道,来龙去脉,像作曲家一样,把语言的快慢轻重感动分辨出来。当读者把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方法“读”来完成,“读”就不简单了。“读”就要“涵泳”了。
“涵泳”地读书,老夫子并不认为是苦差事,而应该是美差呀!这样地读书趣味也是多多的呀!因为,这样读书,书就不是简单的文字了,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且不说其它,仅从“美”上说:有情节美,画面美,情感美,人格美,节奏美,还有各种语言美感趣味,如清新,慷慨,悲壮,雄辉,朴实,冷峭……人们说,一芥一世界,一篇好文章应该常常就是一个优美的复杂的世界,可以百看不厌,常读常新。我猜想,老夫子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有数不清的层面,有数不清的内涵。当读书的人把这些滋味体会出来,怎幺会不觉得新奇,怎幺会不觉得趣味悠长呢!
老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又被人们忽略的读书方法,用心涵泳!读书其实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人们往往把它化为了简单劳动。读书本来是畅游浩瀚深邃的海洋,而人们往往只是在海滩边洗澡。所以老夫子告诫他的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颜真卿的《劝学》道出了读书的毅力,这首诗,则道出了读书的智能。
这已经过去近千年了,老夫子所洞察的读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到现在人们(包括我自己)何尝解决;读书慌忙,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读书,还是屡见不鲜。也许,这是这首诗长期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吧。
陆夫子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的《读书》诗,充满了智能。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读书》 宋 陆九渊这首诗的意思
译文:
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扩展资料:
从传统的学究式的读书法来看,“不求甚解”似乎有违治学精神,但陆九渊“未晓不妨权放过”的主张,的确有他的道理。静心读书,讲求读书方法,迂回求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效率就会提高。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深知此理了。他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过目成诵”尚且“不济事”,图快,“慌乱”自然就更无益了!
陆九渊提出的读书方法是大胆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读书切戒在慌忙”是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子静,自号“象山”,人称“象山先生”。与朱熹齐名,人称“朱、陆”。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
他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著作有《象山全集》三十六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九渊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读书古诗宋陆九渊 《读书》古诗翻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读书古诗宋陆九渊 《读书》古诗翻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