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

国学综合

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

医道天骄围观:℉更新时间:12-22 02:4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

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感悟】自出《韩非子·说难》。这两句大意是: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

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出自《韩非子·难一》篇。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法家经典,法家经典言论

法家经典言论

法家名言

1、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2、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 *** 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6、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7、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8、以智说愚必不听 9、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10、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1、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2、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13、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4、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思考成本与实际功效) 15、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样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我的马呢?) 16、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17、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8、因可势,求易道。(根据能够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1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20、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者) 21、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2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2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样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我的马呢?) 24、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25、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26、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 *** 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7、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因此经常有人淹死) 28、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优美文章) 2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0、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31、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32、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因此经常有人淹死) 3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正因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3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7、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3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9、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0、小利为大利之残 41、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恶来选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广博) 4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正因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4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男人伤感签名) 46、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一旦任职),则烛重人(当道权臣)之阴情。 47、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9、君人者释其刑?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0、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 51、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5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5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4、巧为?,拙为鸢。(做车?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思考成本与实际功效) 5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56、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58、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59、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6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 *** 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62、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但是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6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6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6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描写菊花的句子) 66、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6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因此就应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6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6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 *** 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70、因可势,求易道。(根据能够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1、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72、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73、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74、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忙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7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76、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7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78、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但是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79、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80、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82、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8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84、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86、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8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8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透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8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90、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91、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 92、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93、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因此就应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94、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95、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96、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9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必须要让人明了,而术必须不能被人觉察) 9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 *** 相;持续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99、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10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透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0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0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0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0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05、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正因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10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0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0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09、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10、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1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13、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14、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115、小忠乃大忠之贼 1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1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1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钟爱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期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1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20、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2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22、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23、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 12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25、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126、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 12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正因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2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3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31、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32、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3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3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13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37、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就应表露自我的喜好) 13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能够明察,不显贤能能够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3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持续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40、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14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42、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4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法家经典有哪几部?有关于法律的吗?

法家之所以成为“法”家是因为它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法家也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体现法家思想的法律法典最著名的应该是《法经》。 另外商鞅变法也蕴含了很多法家的治国理论。 但其只是受其思想影响,并非法家诸子的思想理论产物。 法家的经典著作有:韩非子的《韩非子》 商鞅的《商君书》 申不害的《申子》

先秦诸子散文中法家经典是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1]。《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法家在历史上最出名的著作就是上述两本了。

为什么说“守株待兔”是法家的经典思想?

战国末期百家争鸣,法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完全相反,法家的经典思想就是要运用权威,让人们服从。这就是为什么法家学派会的得到秦始皇的器重,它有利于大秦帝国的集权统治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底下做好一切准备,静待敌人上钩的一种手段。而法家的经典思想也体现在必须要学会算计,以更高的阴谋诡计去算计阴谋诡计。所以守株待兔体现了法家的经典思想。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的五蠧,这则寓言故事是法家的韩非为了批判孟子“法先王”思想而写的。守株待兔的深层次含义其实就体现在法家治国的手段当中。韩非子中,强调治国有两大要点,一是赏善罚恶,绝不手软;二是御臣有术,君王需无喜无悲。可见守株待兔属于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算计的关系。

下大致吉安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算计,夫妻之间也会互相算计。国家与国家之间、君臣之间,都是 *** 裸的算计关系。所以,法家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学会算计,以更高的阴谋诡计去算计阴谋诡计。 所以,法家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学会算计,以更高的阴谋诡计去算计阴谋诡计。

法家思想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冷冰冰的态度去定义人际关系,用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去管理社会。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跪求法家经典语录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商君书》

“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韩非子的名句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礼记是法家的经典著作吗?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2] 《礼记》收集文章出处多源,多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典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A.儒家经典 B.道家经典 C.法家经典 D.墨家经

A 试题分析: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故选A。点评:关于太学,学生还要知道,汉武帝设立太学的地点是长安;太学弟子每年考试一次,成绩优秀者可以做官。另外汉武帝还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法家(8)言论(2)

法治名言名句

法治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古代起关于描写法治的名言名句有很多,至今对人们具有影响作用。以下是我分享的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经典法治名言名句

1)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塞内加

2)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3)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4)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阿奎那

5) 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6) 在世界各主要礼貌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构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7) 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8)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9) 在一切能够理解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10) 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11)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2)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13) 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

14)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15)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16)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17) 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18)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19) 人民的愉悦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20) 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性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推荐

1) 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2) 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3)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4) 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5) 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柏拉图

6) 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7) 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8) 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申斯通

9)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10) 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11) 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12) 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

13) 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14) 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索福克勒斯

15) 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

16)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17) 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18)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9)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20)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精选

1)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2) 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4)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5) 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6)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7)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8)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9) 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10) 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11)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12) 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13)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14) 自然法即神灵法,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个体的法律,我们必须坚定地拒绝遵守。我们应该坚定地遵守忽视神灵法的规章制度,因为规章制度赋予我们和平、比较好的政府和稳定,因而对我们来说,规章制度比神灵法更好,因为如果我们采用神灵法的话,他会将我们陷入迷惑、无序和无政府状态。——马克·吐温

15)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16) 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7)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霍姆斯(美)《普通法》

18) 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沈从文

19)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20)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看了关于法治的名言名句还看:

1. 法治的名言警句

2.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3. 古代法治名人名言

4. 法制安全名言名句

5. 法律的名言名句

6. 法制安全的名人名言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法家经典著作原文

标题:法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69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