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很大 长辈的感觉

国学综合

长辈很大 长辈的感觉

纯情校医围观:℉更新时间:06-06 23:09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长辈的感觉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长辈很大和长辈的感觉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长辈很大 长辈的感觉

我曾在朋友圈里看过一个视频,叫《啥是佩奇》,看后让我唏嘘不已。

爷爷盼孙子回家过年,这是人之常情。但这对于一位深山里的留守爷爷而言,更是一个天大的事儿。

爷爷心想:小孙子跟我要新年礼物,真好!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细问小孙子,电话就断了。爷爷在这头不停地变换姿势、调整角度,嘴里还在一个劲儿地“喂……喂……”他无奈地深叹了一口气,接着就下了山,他逢人就打听:“啥是佩奇?”可没人知道啥是佩奇。

爷爷想起了家中柜子里,那本泛黄的《新华字典》,打开查阅关于“佩奇”一词的解释,只有“佩戴”,就是没有“佩奇”。他在屋子里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嘴里念叨着:“啥是佩奇?啥是佩奇?”

忽然,他脑子灵光一闪,去村里的小卖部问问,或许能有答案。他三步并作两步,去了小卖部,瞪大眼睛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款“佩琪洗发水”,他眼前一亮,可細细一想,小孙子怎么可能跟自己要洗发水呢?

爷爷并不气馁,他去问村里的娃娃,去村里广播站的大喇叭上求助,甚至向“臭棋篓子”张大哥求助。一会儿是名叫“张佩奇”的小伙,一会儿又是昵称为“佩奇“的网红主播,都不是小孙子想要的“佩奇”。

爷爷百思不得其解,坐在门槛上直发呆。突然,他想起这么个人——老三媳妇,她在大城市里当过保姆,见识多。

“佩奇是一只猪,一只粉色的猪”。

“哈哈,原来是一头猪啊!这好办!这好办!”爷爷兴奋得跟小孩子一样。他回到家,拿着红油漆冲向猪圈,准备让圈里的大黑猪,摇身一变成粉色猪。

爷爷的举动,让老三媳妇啼笑皆非,急忙拦住他,“佩奇不是一只真猪,是一只长得有点像鼓风机的猪”!

听了老三媳妇的这句话,爷爷立刻开启了“造猪”模式:锯木头、画轮廓、凿猪样,一时间,锤子、锯子、电焊齐上阵,各自发力,最终,爷爷版——“硬核鼓风机佩奇”,闪亮登场了。

爷爷开心地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要给小孙子一个大大的惊喜!爷爷因小孙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好事多磨,历尽曲折,只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让孩子能够开心。

父母又何尝不是?有时儿女顺嘴的一句话,父母就会放在心上,就会竭尽全力地,满足我们的需要。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元宵,不论我什么时候,只要我想吃元宵了,父母便会挤时间,哪怕晚上加班做。母亲做好端来,用叉子或者筷子插上一只元宵,然后吹一吹,不烫了,才喂给我吃,我说:“您也吃啊!”母亲微笑着说:“我不爱吃这个,太甜了。”我信以为真,就只顾自己大快朵颐起来。

开学了,我背着行囊,那里面装着母亲沉甸甸的爱,母亲做的土豆叉烧包,带着母亲的体温,每次我回家,母亲都不让我动一下,一碗、一碟、一盘都端到嘴边,我都快找不着嘴了。饭后,我去洗碗,母亲总说:“你去陪你爸聊天,我两下就洗完了。”

陪着,陪着,父母渐渐地衰老了。

真是“母子连心,心有灵犀”。我刚想着回家看看母亲,中午就听到了母亲的敲门声。一开门,见到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母亲,我欣喜万分,紧紧搂着母亲转了几个圈。吃完饭后,我陪母亲一起去超市购物,母亲想吃锅巴,她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这让我感慨,这不和我小时候,看母亲的眼神一模一样吗?我笑着说:“您喜欢吃什么就拿什么,只管往购物筐里放!”母亲听了,高兴得像个孩子。

她放不下家里的许多事,还是执意要回家。我望着母亲离开时,蹒跚的背影,心头飘过一句话:“一生只为儿女,父母的世界,真的很小,很小。”

谢谢了,我的家

曾经一度,我鄙视甚至痛恨我的家,那个隐在山沟、穷困破败、给了我血肉的原生家庭。

父亲哥儿一个,自然我也从未感受过来自伯伯叔叔姑姑们的疼爱帮衬;打记事儿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皆已成故事,只是野外几个低矮荒凉的坟头,没尝过隔辈亲的甜蜜。

十岁时,新房给了新婚的哥嫂,我与父母又搬回了老宅。父亲出生在那儿,父母成亲在那儿,我也出生在那儿,三间虽亲切却破旧的土坯房,一住便不知尽年,用父亲的话说:或许哪天会老在那儿……

亲情不盛、家境不渥的家,是我儿时乃至成年后的痛,羞于示人。以至于,不通情理地拒绝了所有想到我家做客的同学、同事、朋友,哪怕背上小气、冷漠、孤傲的名声。我的心上,因为我的家,刻了两个字——自卑。

可走过千山万水,时近中年,却愈发依恋那个村庄,依恋我的老家,依恋矮小的父母……

父亲的确矮小,不足一米七。母亲心疼父亲曾经营养不良受的苦,自觉扛起了这个家。哥哥结婚,供我上学,打理日子,虽说是努着劲儿,却也没落下。母亲常说:日子总要过下去,苦有苦的过法儿,穷有穷的活法儿。

记忆里,父母都是“能人儿”。父亲能武能文,既能垦荒种田、打家具、盖新房、编篮筐,还能谱曲唱戏、拉胡琴、写春联、读文章;印象中父亲曾将木板切割、抛光、写字、上油,做了一副军棋给我,惹得同学好生羡慕。母亲勤俭持家,虽大字不识,却是村里制成衣、编草帽、摊煎饼、剪窗花、做宴席的老把式,印象中母亲还能给吃了药的鸡割嗉毒,救活了不少……

正因了父母对困顿生活的智慧打理、乐观以待,我也在工作、成家后,学会了节俭度日、开源节流。妻子说我抠,可我在一穷二白的家底儿上抠出了一套房,抠出了衣食无虞,抠出了父母安心……

“家贫苦读书”的话,父母不会说,只会边叹气边念叨:儿呀,好好念书,才能走出这穷山沟哇!我怕了随父母下地顶的大太阳、淋的大暴雨、钻的玉米地、踩的烂稀泥,于是拼命读书。父母心疼地说:算了,你也不是干活儿的料,在家看书吧,捎带着做饭。于是,我书读得不错,饭也做得不错,起码可以养活自己。

学校离家十多里,每天顶着星星上学、回家。母亲总会早起,做好饭喊我起床,再将烙饼、馒头、咸菜塞进书包。赶上雪天,父亲会抄起扫帚,先于我出门扫出一条土路,能扫多远扫多远,最后将他甩在茫茫雪地中。晚上,又会亮起灯,等我回家才坐下开饭。寒来暑往,直至送我进城读了公助师范。

毕业分配到乡下教书,父母帮我打点行囊,送我出村,嘱咐道:当了老师,要有个老师样儿,好好对人家孩子,和村里人处好关系。我照做了。学生、家长、村里人,慢慢接纳了我,亲切地称我“小张老师”,时常送来好吃的,表达他们朴素的感谢和亲近。陌生的村庄,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陌生的人们,成了我的乡亲,让我时常挂念。

进单位工作后,复杂的环境让我时常陷入困惑。此时,便回老家。父母从不过问太多,只是极尽所能地做好吃的给我,边吃边说:爹娘没啥本事,一辈子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人在做,天在看,做好自己的事,总会有回报,就图个心安不是?无论成败进退,我总会在家里、在父母的话里,找回自己,重拾力量。因为,那里有我的初心,让我学会知足。

我的家,给我的很简单,简单到只有父母的爱和一些话;我的家,给我的也很珍贵,珍贵到千金难买的勤俭、善良、隐忍……

父亲的旧三轮

父亲的一生,与脚踩三轮车紧密相联。

因我跟姐姐都要读书,花费较大,仅靠家中的几亩薄田是应付不过来的,为多赚些钱供我们,父亲决定制作和售卖卤菜。

学会做卤菜后,父亲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然后骑着它,穿村走巷去卖卤菜。三轮车并不好骑,需要掌握平衡,再加上那时乡間的道路很不好,都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时宽时窄,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人带车滑倒是常有之事。车难骑,卤菜难卖,是父亲每日都要面对的。

稍大时,我也嚷着要去卖卤菜,那时路已经好了很多,父亲的骑车水平也高了些,于是他便在自己的座位旁加钉了一条宽板条,我坐上去正好。父亲带着我一边骑行,一边沿途大声吆喝着“卖卤菜喽!”有人买时,他便熟练地停车,落刀起秤。

山间的坡岭总是多,上坡时,父亲用力一蹬,猛踩几脚,车子便呼啦一下冲了上去,那样的迅猛,像极了一位沙场困将勇突重围;而下坡时,车子则快如乘风,四野从眼前呼啸而过,风简直就要钻进耳里呐喊,一切,让我兴奋不已!那时的父亲,在我心中,是个了不起的威猛“骑士”!

为了让食客吃得更健康,几年后,父亲又重新换了一辆三轮车,他在车上安装了一个玻璃橱柜,这样可以将卤菜放在密封透明的玻璃柜里,灰尘进不去,雨雪天也不怕了。

新车上,父亲不忘为我加钉了一个座位,只是,我已到镇上上初中了,爱好虚荣和面子的我,很少愿陪他去卖卤菜,怕被同学们认出来,父亲起初有点失望,但他还是顺从了我的想法,开始独自上路了,留给我一个孤单的嶙峋背影。

为迎合食客的需求,再后来,父亲又换了一辆三轮车,并在前一辆车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在车底部加了一个煤球炉,玻璃柜里多了一口小铁锅,这样在冬天里便能让卤菜不至于太凉。车上,依然留有我的位置。父亲骑着新车,又一次上路,直至我们上完大学。

我在省城上班后,便不让父亲再去卖卤菜了,起初他不同意,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再加上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身体已大不如前,最终同意了。可他依然舍不得丢弃那辆三轮车,他把煤球炉、玻璃柜拆下来,还原了车的最初模样。

平日里,父亲骑着它去地里干农活,丰收时,用它拉回一车车的山芋、豆子、瓜果……吃不了的再骑到镇上卖。

上班的前几年,我没有车,每次回家,父亲都会骑着车到小镇的车站接我;离开时,再用车送我返程,车上满满当当是要送我的老家特产。有一回,我要帮他骑,可他坚决不同意,说我把控不好,我只好坐在他的身旁,时光仿佛一下回到儿时,那对如风父子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只是现在,父亲的脚力已大不如前,骑起车来很费劲,弯腰弓背更加吃力,遇到上坡,已然力不从心,骑得气喘不已:父亲老了,威猛不再。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汽车,不用父亲来接送了,但从村口到我家,还有最后100多米的窄窄小路,车子开不进去,行李物品只能拎回家,我便要拿钱给父亲,让他将路拓宽,浇上水泥,车子好能开到家门口,可父亲死活不同意:“这么点远的路,行李我用三轮车来运!”

今年清明,回去祭祖的我,跟父亲说,你那车该淘汰了,又慢又旧,跟不上潮流了,现在乡村的路也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我给你换辆助力电动车吧,又快又省力。

父亲摇了摇头,说,这叫不忘初心,它虽然很旧,也很简单,但很实用,骑起来安全、踏实。“你坐你的机动小汽车,我骑我的脚踩小三轮,我们各自开好、骑稳自己的车,不要让对方担心就好了。”

三轮车,父亲一骑就是四十多年,骑着,骑着,就将自己从一个年富力强、腰板挺直的小伙,骑成了一个头发花白、腰背佝偻的老者。一直在路上的父亲,用脚踩三轮车,为孩子们踩骑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他一生都在努力去骑稳属于自己、更属于全家的三轮车,他做到了。我想,接下来,该轮到我好好开车了。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长辈很大和长辈的感觉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标签:长辈的感觉

标题:长辈很大 长辈的感觉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5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