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一周又拿到心仪的offer 令人心动的offer最终入职者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刚入职一周又拿到心仪的offer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令人心动的offer最终入职者和刚入职一周又拿到心仪的offer的精彩内容哦。
刚入职一周又拿到心仪的offer 令人心动的offer最终入职者
关于拿到第一份工作offer的传奇经历
文/刘雅琪
2023年初,大二,出门路上碰到刚来马大读书的研究生学姐,极酷,遂认识,保持长期联系。
学姐通过认识的人在学校找了一份校内工,做了一学期因为学习太忙赚得又少就不做了,我缺钱,就跟学姐要了地址,直接闯进办公室问招不招人。她要辞工,所以当然有,于是开始工作。
校内工作是在学校工程楼的copy center, 主要任务就是打印试卷课本和海报然后裁剪递送。最低工资,纯体力活,基本上就是搬砖,毫无技术含量,无法写进简历。唯一好处就是因为这工作太穷,没有美国人愿意做,因此全办公室都是国际生,我胆儿大敢说,所以所有的电话都是我打,所有的email都是我回,所有的客都是我接。
……这话好像哪里不对。
总之半年后,我成了全office英语最好的人,且充满了与地球人类交往的盲目自信。
学期快结束时分到了切海报的任务,即把统一尺寸打印并粘在泡沫板上的海报切成顾客需要的大小,费时费力,无意义的劳作,一天要切近百份。切到一张学校政治系某新开项目的宣传海报,因为工作太无聊,所以浏览了一下。该项目包括找工作的咨询,训练,实习资源,和必修一门高阶政治课,海报上大家去实习的地点都很高大上,被诱惑,所以记住项目名称回家查了资料,顺手就申请了。
然后就被录了。
后来去上课时才知道,这个项目竞争非常激烈,类似培养精英级别的professionals. 我之所以能申到,原因有二,一,狗屎运,二,我是minority,收了我会增加整个项目的diversity程度。众多申请者中,只有我一个新闻系,和非美国人。如果不是因为切那张海报,我也根本没有渠道得知这个项目的存在。
后来大家轮流批改同学的简历,我才发现我大概是全班GPA最低的。后来大家一起上高阶政治课,我才发现我大概是全班唯一没有政治学常识的、也是最蠢的。
上课时dean会旁听,每次最傻逼的问题一定是我提的,她因此记住我。三个月后,我给她发邮件说找实习简历都石沉大海,她亲自帮我给我申请的机构打电话。
最后大家申请到的都是牛逼的各种政府或企业实习,我一没有美国身份,二又是个学渣,还是靠dean的networking才找到一个基金会的intern,一周工作十五小时,一分钱没有,地铁票都要自己掏。
上班一个月后,老板去中国出差,惊觉中国的未来潜力,意识到我会说中文,突然意识到我这个整天坐在电脑前的人还是有用的。于是开始指使我帮忙翻译材料,联系国内机构,处理媒体关系。之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今天他说要给我return offer, 毕业了直接过来就好。如果不想留在dc想去纽约,他与某还算牛逼机构的负责人熟识,保证我在纽约可以在该机构有一个position.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用尽全身力气保持了镇静,只有放在口袋里的手抖了一下。
在我腰酸背痛地第无数次用巨型剪刀划过一张海报时,在我把申请材料随手扔在admission office时,在我焦头烂额写跟我专业毫无关系的15页国际关系论文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能有今天。
那些看起来随意的杂乱事件,在时间里神奇地连接起来,只有在结果出现时才显出意义。
“现在回头看,每一步转弯,原来都暗藏方向。”
现在所做的看似无意义的一切,对于未来总会有些许深刻和不能替代的影响,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这份工作未必是dream job,但我至少可以在美国留下来了。能留下来,就是大舒了一口气,可以慢慢往上走,甚至afford to live a little了。
命运对我已足够优渥。
经验是:
不要小看任何的机会,他们都是connecting the dots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那个点。开始弱一点无所谓,总有机会work your way up. 还有,you are never too good to make copies.
年轻时没有那么多羽毛可珍惜,重要的是经验值,攒够了就可以去下一张地图了。
还有一直被我奉为座右铭的话,by Conan O’Brian, “Work hard, be nice, and amazing things will happen.”
就这么简单。
共勉。
白领必须牢记18条办公室黄金法则
白领必须牢记18条办公室黄金法则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规律和规则,生活中有世代总结出的至理名言,工作中同样有着潜在的定律,只有知晓这些道理的人才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越走越顺,而不懂变通一味瞎干的人注定是职场的牺牲品,永远也不会达到事业的高峰,职场18黄金定律你不得不知!
升迁定律:仕入官场,每升一级,人情味便减少一分。
升值定律:出口转内销,连舆论都是如此。
游戏定律:无论你保龄球打得多“菜”,每次玩至少都会有一两次全中,令你满意高兴得下次再来。
价值定律:未有想有的时候价值最高,一旦拥有开始贬值,拥有越多越不值钱。
人生定律:拼命想得到的,都不是最需要的。
旅游定律:没有比记忆中的风景再美好的了,所以不要旧地重游。
金钱定律:在一切人手中,但不是一切。
财物定律:支票总是姗姗来迟,而帐单总是提前到达。
备份定律:学习用左手剪指甲,因为你的右手未必永远管用。
为人定律:办事要“精”,而非卖力。
会议定律:所有重要决策,都将会在结束或午餐前最后五分钟完成。
思维定律:美好存在于想象中,太美好的东西都不是真的。
控制定律:最容易控制的,往往比最难控制的还难控制。
危难定律:总是问题越复杂,期限越短。
合作定律:一个人花一小时可以做的东西,两个人做至少得花两小时。
组合定律:不管干什么,总是有你希望的人和与你对立的人和你在一起。
物种定律:绵羊的世界必会招致狼管。
坏事定律:关键时刻,每个主管都会杀鸡取卵。
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做月薪八千的事
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做月薪八千的事
文/燕子坞主人
曾有个月薪三千的妹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我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关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写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麦当劳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机会沾手,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
文/姬志博
卡门每天六点钟准时起床。下床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机,伴着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梳洗完毕。然后他关上电视,拿起背包走到电梯口,时针指向六点三十五分。
六点四十分,卡门在小区的早餐车点一份营养早餐。七点,他随着人群走进地铁,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旅程中,他看到时间从旁边玩游戏的乘客手里溜过,而他耳朵里听着BBC慢读新闻。
八点半之前,卡门准时在公司的门禁上按了手印,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的间隙,上午十点钟左右,他会到公司的健身房做一套广播体操。
午餐时间过后,卡门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上网购物或者刷微博,他会到公司楼下的花园里喂猫,顺便放松下紧张的神经。下午上班时,卡门的状态像是又充了一次电,精神饱满得让同组同事羡慕嫉妒恨。
五点钟下班,卡门不会马上去坐地铁,他总是沿着公司附近的运河边走长长的一段路,在这条路上,他先是给爸妈打电话,聊聊家长里短。然后,他在这条道路上对一天工作的进行反思。然后,他搭乘地铁,回到自己的家。
八点钟,卡门为一天收尾,他准时坐在书桌前学习他觉得应该补充的知识。九点半,他拿起手机,查看朋友们的微信,进行回复。
十点钟,卡门上床,打开枕边书,他会大声地朗读。
卡门很少刷微博,他从来没有疏于朋友的联络,与父母也常沟通,他的身体很健康,没有普遍存在的亚健康,他的生活充满情趣。他的工作因为上司的赏识而不断升迁。
在别人没有时间与朋友联系、没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时间培养一个学好、没有时间为工作充电的时候,卡门,一个26岁的广告总监做到了。别人问及,他只是说,时间就在那里,我只是更好地利用它而已。
为何你工作三年仍然没有给你合理加薪?
为何你工作三年仍然没有给你合理加薪?
“三年不挪窝,升职加薪机会多。”这是在大学毕业生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据统计,多达70%的毕业生会在“三年之痒”内放弃“原配”,这些人中有59%获得了职位晋升。于是,“熬过三年,收入翻番”成了不少人的短期目标,然而,三年过了,有些人的加薪梦却并未实现。
升职加薪真的离我们很远?据某机构对70家企业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的企业近三年员工工资涨幅在5%以下,而涨幅在10%以上的占到了59%。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涨薪的春天迟迟未到”之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一、你可能太普通了
“什么你都能干,但没有一样是你做得特别好的。可能你很认真,但是你真的太普通了。”某求职网的薪资调查曾调查各种职务的薪资水准以及加薪速度,再将这些职务与企业求才数、求职者应聘数做对照,发现一个特别现象:“企业求才数大于求职者应聘数时,即人才供不应求时,起薪会高,加薪速度也会快;相反的,求职者应聘数大于企业求才数,即人才供过于求时,起薪会低,加薪速度也会慢。”
就业市场太多像你这样的人才了,当你应聘的是人才供过于求的职位时,叙薪与调薪都不会让你满意。因此,你也许天天加班,配合公司做各项任务,但只要不具稀有性,薪水就不会调到让你觉得合理的地步。
二、“努力工作”已被职场“抛弃”
人们常说“爱拼才会赢”,但是在职场,这句话并非百分之百正确。“许多时候,工作太拚命,换来的不一定是升迁或加薪,反而是大减分,甚至让你丢了饭碗。”别期望用“苦劳”赢取别人的肯定,通常的结果都是让人失望的。职场专栏作家法诺许·布洛克列出了必须破除的超时工作的三大迷思。
三、“努力工作”是最该被丢弃的职场建议
真正有升迁机会的人,不会整天埋首于工作,他们会把时间拿来塑造“公司不能没有他”的形象。他们会跳脱自己的日常工作范围,了解公司的整体运作,观察关键人士并学习,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四、超时工作并不会得到老板的肯定
老板只会对你更加不放心,担心你是否无法承担现在的工作责任,未来就更不可能将更重大的工作责任交到你手上。
五、超时工作只会让你失去升迁机会?
不要被工作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无法从容应付现在的工作,就很难说服老板,把升迁机会留给你。当然,总会有紧急时刻,必须加班,赶在期限内完成工作,但不该变成常态。
六、职务影响你是否会被加薪
人们往往喜欢随波逐流,认为凡是让人“扎堆儿”的都是好东西。但在职场中如果还报着这种心态,那么你离加薪会越来越远。
一般人削尖脑袋,抢着挤进去的热门职务,它们的共通点是,不必具有专业门槛,也不需要特殊证照,穿戴干净漂亮,坐在办公室吹冷气,打着电脑做事情,变动性小,压力不大。比如文员、行政。这类工作规律性强,基本毫无变动,即使是有专长的人做久了,也会变成普通人才。
相反,从事一些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例如业务员、会计师等职位,能凸显你的稀缺性,并且更容易看到你在工作中做出的突出成绩。这类人才受到老板仰赖,因为担心你异动或被对手挖角,就会主动帮你调薪。
七、“职场便利贴”无前途可言
“职场便利贴”指的是工作上配合度极高、忙于处理例行性事务,但工作效果又时常被老板忽略,升职加薪都无望的小人物。
一些职场新人由于资历浅、工作经验少,常常被要求承担各种各样的杂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逐渐对自己的工作界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来者不拒”也许已经变成一种应对风格,即使常常要“勉为其难”,也不愿说出“No”字而伤了和气。还有一种人可能是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使然,他们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信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因此不会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
这类型的人在工作中缺乏专注力,对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不够清晰,因而不能集中精力,高效地完成工作。此外,这类人一般不会思考自身的职场发展,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奋斗方向,更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连主见都没有的职场人,哪个领导会重用呢,更别提升职加薪了。
八、“是金子早晚会发光”阻你加薪路
职场人自然希望工资越高越好,但公司和员工之间很难达到双赢。很多人认为,如果我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了业绩,公司肯定会给我加薪。于是,报着“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心态,等待着公司的加薪。也许公司会给你加薪,但是,加薪的幅度不一定会满足你的期望,甚至加薪的时间也没有你期待的早。因此,要求加薪,要主动出击。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公司提出加薪之前,应该就自己对公司的实际价值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要肯定自己不是因为业绩不佳而没有得到加薪的机会,想一想自己出色地完成了哪些项目,在哪些工作方面还能有所提高,以及在未来你还能为公司做出哪些贡献。要知道,工作上的成功是你获得加薪的基础,你必须要老板知道你是值得加薪的。而且必须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想,如果公司认为你没有加薪的价值,而你还提出要求,那将会是件很悲剧的事情,如果公司裁人,肯定会“优先”考虑你。
以上内容是关于刚入职一周又拿到心仪的offer和令人心动的offer最终入职者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