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国学综合

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无上武途围观:℉更新时间:03-16 12:4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折桂令荆溪即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和折桂令荆溪即事的精彩内容哦。

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折桂令·寄远》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以写荆溪岸边荒芜的景象来抨击元代社会黑暗,从古到今住在荆溪的人们就有种梅的习惯,可是当作者来到此地时却看不到一片梅花。他询问荆溪的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作者视野所及,到处是破败不堪,荒凉贫穷的景象:枯树支撑着院门,野草环绕着溪岸,生计无法解决,何谈去种梅花。这支曲子托物寄志,把描写荆溪两岸的荒凉同揭露当时的黑暗吏治交织在一起,“官无事乌鼠当衙”即是有力的一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原文

折桂令·荆溪即事①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②,不种梅花?

老树支门③,荒蒲绕岸,苦竹圈笆④。

寺无僧狐狸样瓦⑤,官无事乌鼠当衙⑥。

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注释

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④蒲:蒲草。荒蒲,无人管理的野生蒲草。苦竹:一种细节的矮竹。圈笆:圈起的篱笆。

⑤样瓦:戏耍瓦块。

⑥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翻译

问荆溪两岸的人家:你们住在这里,为什么不种植梅花?但见老树的枯干支撑着倾颓的大门,荒凉的野蒲布满了水涯,几根细瘦的竹棍,草草地圈出了篱笆。小庙没了香火,狐狸刨乱了屋瓦;官厅无人听讼,让乌鸦和老鼠当了家。冷清清的白水,傍着萧瑟瑟的黄沙。我倚遍一处处栏杆,听一阵阵乌鸦凄厉地叫着呱呱。

赏析

《荆溪即事》通过对荆溪两岸衰败、粗陋和滑稽景观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中的美丽荆溪的幻灭情绪和对现实秩序的否定态度。

荆溪流经的宜兴,古称阳羡。这里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历史悠久,历来是文人雅士向往之地。荆溪从宜兴城南流过,东入太湖,因之宜兴又曾称作荆溪。三国吴主孙权曾任此地县丞;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周处是此地人氏,南宋时荆溪边尚有周处庙;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任官于此,留有“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的佳句;苏轼黄州遇赦之后,曾上书皇帝乞求买田阳羡,以“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远在唐代就有许多诗人赞美这片乐土,如杜牧有诗云:“一壑风烟阳羡里,解甲归去路非赊”。张祜《荆溪馆诗》云:“长桥今夜月,远橹下摇声”。许浑有诗云:“荆溪夜雨花发疾,吴苑秋风月满频”(。《题武邱寺僧院》)乔吉无疑是怀着美的憧憬来游历荆溪的,在他心目中此地当是文人雅士隐逸之所,当有梅花遍地绽放。可是,出乎他意料,溪边人家居然不种梅花;映入眼帘的是“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一派粗劣的景象。尤其令他哭笑不得的是,寺庙里见不到和尚,只见狐狸在屋顶上抛瓦;衙门里官员们无可事事,只见老鼠乌鸦在堂上穿来飞去。现实的丑与理想中的美,形成强烈反差。作者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笔法,突出肃穆威严之地,存在着令人捧腹的荒谬和滑稽,从而表示他对现实秩序的嘲讽和否定。

乔吉以冷眼观世的态度,揭示了元王朝走近末世的迹象,小令的末两句“倚遍阑干,数尽啼鸦”便是在冷嘲中透出的悲凉之音,表明他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此曲放在全部元散曲中来考察,也当属上上之品。

水仙子·寻梅(乔吉)

《水仙子·寻梅》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本篇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原文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上②。

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酒醒寒惊梦④,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⑤。

注释

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②孤山:杭州的一处风景,在西湖的里外二湖之间,北宋高士、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③缟袂绡裳:缟(gǎo)袂(mèi):素绢的衣袖。绡(xiāo)裳:薄绸的下衣。这里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④酒醒寒惊梦:寒气融着梅香袭来,酒也醒了,梦也醒了。

⑤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

翻译

一冬来前前后后,我寻找过多少村庄,从溪北觅到溪南,鞋上沾满了冰霜。在孤山的树丛前,我上上下下地打量,是哪儿蓦然扑来一阵冷风,夹杂着异样的芳香?啊,我意外地找见了梅花,像仙子身着洁白的纱裳。酒意醒了,真切的寒意使我怀疑是否置身于梦乡;笛声凄切,教我不禁为你在春天的凋落而痛伤。暮霭中月色昏淡,朦朦胧胧,浮动着你的暗香。

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冬令寻梅的遭遇,反映出诗人高洁旷远的情性。

前三句是不完全的对句,但“冬前冬后”、“溪北溪南”、“树头树底”的齐整却使人有一气贯下之感。这三句是典型的“寻梅”,“冬前冬后”见历时的长久,“溪北溪南”见行踪的广远,“树头树底”见寻觅的细致。“几村庄”、“两履霜”,见探梅的辛劳。求索的结果,是寻到了“孤山上”,这“孤山”一词用得恰到好处。一来“孤”字与前两句的“几”“两”形成工对,有数量的意味,那么“孤山”在所历的众多探梅地点中便有表然突出的象征,作者孤身而人孤山,见出了寻梅的锲而不舍。二来它使人联想起探梅的胜地―杭州西湖边的孤山,那是宋代高士林通植梅、咏梅的所在(乔吉晚年居住于杭州太乙宫前,即在此处,不过这首曲中的孤山未必是实指地名);三来“孤山”又有“孤幽之山”的字面解释,下文既在此间如愿以偿,这个“孤”字便影合了梅花的处境。梅花的深藏,诗人的幽访,都表现出与世俗不相合流的孤高。

“冷风”二句是绝妙的过渡,由“寻梅”度入“得梅”。因风传香而见梅,用笔细腻;更主要的是,同时又表述出梅花芳与洁(洁身自好,不轻易以花容示人)的两大性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是以“蓦然”来显示寻觅者的惊喜心情,同样,曲中的“忽相逢”三字,也集中代表了诗人意外发现的极度惊喜。写到这里,探寻的过程结束,例应对踏破铁鞋觅得的目标细细描述一番了;诗人却与众不同,仍然没有明白说破,而是用了朦胧的象征手法。“搞袂哨裳”是仙女的装束,这里用了托名柳宗元作的《龙城录》中的一则典故:隋代赵师雄在广东罗浮山下遇见一名穿白衣服的美女留他喝酒,醉醒过来,只见自己躺在一株大梅花树下。苏东坡《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就据此而把梅花比作编衣仙子:“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编衣来扣门。”曲中不明说梅花而说“搞袂峭裳”,一来体现出梅花的洁美,二来显示了诗人爱梅敬梅的深情。

最后三句是伴梅的情景,妙在纯从渲染与梅花相关的环境人手,不露形迹。“酒醒寒惊梦”,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赵师雄罗浮故事。“笛凄春断肠”,缘于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落梅花”是一支著名的笛曲。“淡月昏黄”,则用林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句句都虚中见实,暗映出梅花楚楚动人的情态。本篇后半的处理使“寻梅”的题目更加意味深长:诗人仿佛还在孜孜不倦地寻觅求索,寻求梅花内在的修美,寻求人与梅花融合交契的永恒境界。

四块玉·官况甜(刘时中)

《四块玉·官况甜》是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吏治的黑暗,在元朝尤甚,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所反映的那样,这首曲子,也形象地讽刺与警告了使用严刑峻法的官吏,指出他们虐杀百姓,必有恶报,无好下场。是对他们的当头一棒。作者对元朝酷吏的专横多有体验,因而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批判力量。

原文

官况甜,公途险。虎豹重关整威严,仇多恩少皆堪叹。业贯盈①,横祸满,无处闪②。

注释

①业贯:作恶累累。

②闪:躲避。

翻译

都说做官的惬意快心,都说做官的途程险峻。虎豹把守着天关的大门,平民百姓不能近;一本正经,摆出了威风凛凛。虐民的多,爱民的少,一桩桩行为都令人叹息连声。等到恶贯满盈,大祸没顶,你哪有躲逃的侥幸!

赏析

元散曲作者感时伤世,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慨叹宦海的险恶,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文人心理与社会现象。一方面是用世与热衷功名的传统习尚;另一方面,吏治的窥败,官场的倾轧,又不禁使身历其境者谈虎色变,余悸在心。仕途即畏途,功名如鸡肋,敝展官宦的过来人固然不屑一顾,即便是恋栈的个中人亦不无怨望。于是,或以愤激词一吐抑塞,或作豁达语暂掩辛酸,成了流行的风尚;而借助不忌直露的散曲体式,显然比用崇尚敦厚含蓄的诗词要来得直捷便利。这类散曲创作意图大半是属于自我解嘲,当然也不乏自责或自警之意。因此,它们在语言上往往不事雕琢而犀利精警,风格上更接近于谚谣。此首小令正是这样的作品。

起首“官况甜,公途险”两句,互文见义,而“甜”、“险”二字的对峙,醒人眼目,含义也很深远。“甜”代表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力,但这仅是表面的现象,实质上则是处处荆棘丛生。而受“甜”字陷溺,执迷不悟,则前景可畏。因此“甜”、“险”不仅是表里关系,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且从“甜”到“险”,也可以说是官场中大部分人的必由之途吧!接下两句.便对这一意思作了生发。“虎豹重关”,语出自《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本意指天门重重设守,森严难进,凡人人则遭害。这里借来比喻官府,生动确切。“整威严”,作威作福之状可以想见。不过,“重关”的主人日子并不好过。“仇多恩少皆堪叹”,这里既有与被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有与上司同僚之间的恩恩怨怨。

作者至此并不继续说明为官者虎尾春冰的狼狈处境,而是以犀利的语言直截地揭露其结局,也即是曲末的三句。一个“盈”字,一个“满”字,使人感到作孽如此之多,报应如此之速;而“无处闪”的结尾与“官况甜”的起笔两相对应,成了绝好的讽刺。从作者冷峻的笔调中,不难体会出他愤世嫉俗的心情。这首小令从《阳春白雪》定为刘时中的作品。《乐府群珠》所辑者,“皆堪叹”作“人皆厌”,“横祸满”作“横祸添”,全曲题为《酷吏》,署曾瑞作。这样,“仇多恩少人皆厌”,就成为对酷吏政声的描述了。不过,对酷吏来说,恐怕不存在“公途险”的疑虑,治下也未必谈得上“恩”。这首小令。好就好在写出了官宦日常的典型:一方面擅作威福,一方面色厉内往;一方面汲汲奔逐利禄,一方面惶惶不可终日。业贯满盈,身无可遁:实为普告天下百官,而非仅止为酷吏说法。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阿鲁威)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是元代文学家阿鲁威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开头四句,描绘出了一幅落花遍地,蜂蝶空自在残枝败叶间徘徊的残春图画。接着,作者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诘问春神为何如此忙碌,而泣血啼鸣,更叫得人寸断肝肠,以至于连专事送别的垂杨也派不上用场了。

原文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①。

晓来峰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②。

问东君归计何忙③?

尽叫得鹃声碎④,却教人空断肠。

漫劳动送客垂杨⑤!

注释

①“断送”句:断送了满园鲜花。西园:泛指幽雅华美的园林、花园。

②红锦妆:原指妇女华美的盛妆,这里比喻艳丽的鲜花。

③东君:春之神。

④“尽叫”句:杜鹃的啼鸣叫得人心都碎了。杜鹃,亦名杜宇,它的叫声肖似“不如归去”。好像是杜鹃把春天叫走了。如马致远《双调·落梅风》:“纱窗外蓦然闻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

⑤“漫劳动”句:枉自劳驾你专事送别的垂杨柳。古人送客至长安东的灞桥,即折柳话别,如唐雍陶《折柳桥》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尽情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我国古代诗词中,杨与柳常通用,故垂柳亦称垂杨。

翻译

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

到早晨蜜蜂蝴蝶飞来飞去,无所适从。

只恨找不到往日盛饰的花容,春神啊,你为何要归去匆匆!

你一味让杜鹃啼破了喉咙,却教人徒然心痛。

那垂杨无端牵进了送行之中,一回回不得闲空。

赏析

喟叹、感伤春天的匆匆归去,这在我国传统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然而阿鲁威这一篇小令,却仍然富于新意,不仅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而且还蕴含着一种教人为之惕然警醒的弦外之音。

小令的开头四句,十分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落英遍地,百花凋零,蜜蜂和蝴蝶空自在残枝败叶间徘徊寻觅,却再也找不到奇葩竞放的昔日繁华景象的残春图画,把急风暴雨无情肆虐,群芳横遭摧残的惨景,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紧接着,作者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直接询问春神为什么走的这样急急忙忙;那杜鹃“不如归去”的泣血啼鸣,直叫得人肝肠寸断,以至于竟连专事送别的垂杨也用不着劳其大驾了。这种微带怨怼的口吻,使小令更增添了对于春的迅速逝去的惋惜浓情,真挚而亲切,蕴藉而深沉。

黄庭坚《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愤怒指责了戕贼春天的人为力量。这篇小令的劈头两句“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虽然没有像黄诗那样的除了自然力以外的明确社会指向,但是否亦蕴含着一种对于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被无端凌虐横暴的不忿情绪呢?确乎发人深思。

蟾宫曲·理征衣鞍马匆匆(阿鲁威)

《蟾宫曲·理征衣鞍马匆匆》是元代文学家阿鲁威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即将远征、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楚之情。

原文

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①,一杯鲁酒②,逆旅新丰③。

看五陵无树起风④,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①三叠《阳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全诗四句,后人反复叠唱用作送别曲,称《阳关三叠》。

②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③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人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④看五陵无树起风:语出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翻译

整理齐行装骑乘,匆匆跨上了征程。

又亲历了关山的风尘,又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的啼声。

送别的歌曲已经唱罢,一杯薄薄的水酒壮行,寄居在新丰客舍,不见知遇之人。

看五陵荒芜,再无坟树惹起秋风,帝王的霸业也那样无凭。笑长安的事业功名,把多少英雄误尽。

远方的云树濛濛一片,难辨难分,那滚滚东流的春水啊,就像我心中浓重的愁情。

赏析

小令起首三句,突兀而起,如天风奄至,海雨逼人。作者将远行出发前整理征衣鞍马的准备工作,以“匆匆”二字一笔带过,表现出一种萍踪无定、惯历风霜的沉郁悲壮。次句的“又”字是句眼,自伤、自叹、自嘲、自解,俱在这一字中。鹧鸪的啼声如“行不得也哥哥”,从来都是旅愁的象征。“又在关山,鹧鸪声中”,说明作者领略跋涉关山的旅愁已非初次,但他毕竟又再度鞍马倥偬,这就使读者体会到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哀。这三句虽仅出示了简略的动作和形象,但人物的感情世界,却在字面以外无言地显现出来了。

“三叠”等三句,应“理征衣”,应“匆匆”,应“又在关山”,同时又已写尽自关山道途到抵达目的地长安的全程。三叠《阳关》是离愁别绪的寄托,作者匆匆启行,无人送别,这支送行名曲只能自己唱向自己;鲁酒是味薄的水酒,所谓“鲁酒无忘忧之用”(庾信《哀江南赋序》),但作者只能祈借它御愁;“逆旅新丰”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更有落魄风尘、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三句,益将此番出行的孤寂辛酸揭到了明处。

作者试图以强作旷达来维持内心的平衡。七、八二句,前句是对历史的睥睨,后句是对时世的牢骚。“五陵无树起风”,化用了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的诗句。“树”是表示墓主地位和后人纪念的标志,“五陵无树”,正是汉家事业不名一文的同义语。古人多喜以对帝王陵墓的观照来代表对历史的评价,如许浑“一种青山秋草里,行人唯看汉文陵”、杜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等皆是。作者在此也是目空今古。不过“笑长安却误英雄”,也多少含有自嘲的意味在内。于是,他强抑着的悲愁辛酸,终于在结末三句借景流出。但犹如海水中析出盐粒已不觉有突出的咸味,“愁浓”点出竟是多余的了。

全曲纵横捭阖,悲壮苍凉,激越铿锵,大似词笔。可惜结穴笔力较弱,这也许就由于作者是作曲而非作词的缘故。

以上内容是关于折桂令荆溪即事和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标题: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42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