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族谱字辈排行 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及名字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孟姓族谱字辈排行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及名字和孟姓族谱字辈排行的精彩内容哦。
孟姓族谱字辈排行 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及名字
解读百家姓孟姓。孟氏子孙必知的孟姓家谱字辈排行情况。孟姓,为中华姓氏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孟姓文化之字辈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姓宗祠楹联_亚圣之裔_采卿之宗
解读百家姓孟姓。孟姓宗祠楹联典故含义的介绍,“亚圣之裔,采卿之宗”。孟姓,为中华姓氏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孟姓文化之宗祠楹联
四言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着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亚圣之宗: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亚圣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鹿门隐居: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廉德还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着名。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着恭武;道传孟轲: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节镇荆襄: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
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襄王的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晚年与弟子着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着作有《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苦吟东野集;亲撰长春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教子无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诗五字杜陵心: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东晋时代的着名文人,即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大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刮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为典故的。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贫,早孤,及长,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曾就学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彦,三年,博通三坟五典。善谈论,美音制(讲话声音清亮)。初入京师,时人莫识,名士符融,一见嗟服,因此荐于其师河南尹李膺,以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生性简亢,很少交接,为官独持风裁,为天下楷模,声望极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膺与郭泰相见,待以师友之礼,并说,吾识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师。后归乡里,衣冠(官员)诸儒(士人、太学生)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八言及以上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南朝宋国时期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姓氏文化浅说之孟姓世系传承表
解读百家姓孟姓。姓氏文化之孟姓世系传承表一览。孟姓,为中华姓氏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孟姓文化之世系传承
44世祖华胥氏
43世祖伏羲(配女娲)
42世祖少典
41世祖黄帝
40世祖玄嚣(即少昊)
39世祖蟜极
38世祖帝喾
37世祖后稷
36世祖不窋
35世祖鞠
34世祖公刘
33世祖庆节
32世祖皇仆
31世祖差弗
30世祖毁隃
29世祖公非
28世祖高圉
27世祖亚圉
26世祖公叔祖类
25世祖周太王
24世祖季历
23世祖周文王姬昌
22世祖周公姬旦
21世祖鲁公伯禽(姬伯禽)
20世祖鲁炀公
19世祖鲁魏公
18世祖鲁献公
17世祖鲁武公
16世祖鲁孝公
15世祖鲁惠公
14世祖鲁桓公
13世祖鲁桓公庶长子
12世祖孟穆伯
11世祖孟文伯
10世祖孟献子
9世祖孟庄子
8世祖孟孝伯
7世祖孟僖子
6世祖孟懿子
5世祖孟武伯
4世祖(高祖父)孟敬子
3世祖(曾祖父)庐墓
2世祖(祖父)敏
1世祖(父亲)孟孙激: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孟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他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1世孙(儿子)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累为继续人;孟毓累生孟传梿]
67世孙孟传梿,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2022年在台湾去世
75世孙孟令继,现居台湾
第十二届世界黄氏宗亲总会_设宴3200桌
解读百家姓黄姓。第十二届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在深圳举行,设宴3200桌。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文化之黄氏宗亲总会
2022年11月13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第三次恳亲大会在深圳福田下沙文化广场举行。据现场黄氏宗亲会的一位成员介绍,此次大盆菜宴共设3200桌,赴宴人数多达32000人。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以及我国各省的黄氏宗亲共聚一堂吃盆菜祭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下沙大盆菜宴演绎民俗文化。
来自一带一路的海外访亲同胞、来深建设者和社区乡亲上万人齐聚下沙,品赏乡味乡音。
演员就餐。
群众准备大盆菜宴。
群众准备大盆菜宴。
大型龙狮表演秀出喜悦。
《黄姓史话》:出版于2002年1月1日
解读百家姓黄姓。《黄姓史话》:出版于2002年1月1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文化之《黄姓史话》
《黄姓史话》是2002年1月1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2年1月1日)
平装:260页
开本:32开
ISBN:7210024999
条形码:9787210024996
商品尺寸:20x14.2x1.4cm
商品重量:299g
ASIN:B00119WWAA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黄姓古今史事。黄姓作为中华姓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有着讲不完的史话美谈,有着道不尽的名人盛世。您想要了解详情细节,还请您掀开书页,一步一步走进这座美妙壮丽、趣味隽永的历史大观园。
以上内容是关于孟姓族谱字辈排行和孟氏家谱字辈大全及名字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