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国学综合

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仙府之缘围观:℉更新时间:10-23 12:35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和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的精彩内容哦。

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解读百家姓汪姓。姓氏文化浅说之《汪氏宗谱》前言一览。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汪姓文化之汪氏小苑

宗谱,亦名家谱,族谱,家乘。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线索,专门记录家族世系的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是中华民族从古流传自今,用以尊祖、敬宗、收族、固家、睦族、教子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化工具,是一种被供奉于祠,接受族人祭拜的极为正式的家族文献。

古人云:“国有史,家有谱,史为治国之鉴,谱为治家之鉴矣。”据考证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即三姓)的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相传荀子也曾编有《春秋公子血脉谍》。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不少史料都是旁证于家谱之类的家族文献。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都编写了自己姓氏的家谱。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谱谍学家。他们关于修谱的理论,他们修谱的实践影响极为深远。欧阳修说:“子孙不知姓氏所由来,以眛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苏洵说:“一世不读书则无君子;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谱之重也如斯。”

水有源而流,树有根而生。物尚有本源,而人岂能无本源哉?人之本源,乃其祖宗也。

汪氏从何起源,根在何方?字派如何延续?这正是我们修谱所要回答的问题。

汪姓在历史上撰有四十多部家谱。《中华百家姓秘典》列出了汪姓四十二部宗谱及其收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存有简阳县、表青神县两个支系的汪氏家谱,并可在馆内借出查阅。限于条件,我们现在还没有读到馆藏汪姓的全宗谱或统谱。我们手中也没有射洪县北支系汪氏家谱。“兴”字辈和“天”字辈的一些人在五十年代前,看过手抄本的射洪县北支系的汪氏家谱。可惜的是,这手抄本已经失传五十余年了。

我们这次续谱,只能根据一些长辈和年长弟兄的回忆,对射洪县北支系汪姓的来源及世系的发展作还源性的工作。对现当代的汪氏同宗则通过走访,逐户登记,理清世系。

凡编修家谱,其宗旨,均在于清血源,明世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们这次续编汪氏宗谱,其目的乃在于寻汪姓氏族之根,溯汪姓同宗之祖;清汪姓宗亲之血缘,明汪姓宗亲之新陈代谢;记汪姓氏族之光荣传统,叙汪姓祖先之光辉业绩;继汪姓勤劳创业之本,扬汪姓书香传家之风。我们要通过续编《汪氏宗谱》,来增强汪氏宗亲的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从而教育族人,提高本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动后代子孙敦品励学,笃志勉行,立志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立志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促使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

为达上述目的,四房的汪天文(金华镇上方中学退休教师)怀着浓厚的兴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发起续编《汪氏宗谱》的倡议,并担任编写主笔。在写出初稿后,又邀汪天中(即汪伟,德阳教育学院退休教师)加入到续编宗谱的行列。经几年时间,终于将这本《汪氏宗谱》奉献于族人面前。

天下邵姓一家亲_远离名利的“安乐窝”

解读百家姓邵姓。天下邵姓是一家,远离名利的“安乐窝”。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约3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飘萍等。

邵姓文化之安乐故居

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附近,有个安乐镇,这个名字,得于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故居“安乐窝”。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邵雍在安乐窝中一住就是30多年。千年之后,安乐窝仍在,邵雍的思想,也依然深深吸引着后人。

安乐故居

远离名利的“安乐窝”

洛阳市龙门大道和洛阳桥交叉口南侧,有一处小小的院落,上书三个字“安乐窝”。

安乐窝前,立着一座8米多高的邵雍铜像。铜像近年铸就,后面的院落也是整修没多久。在周围来来往往的车流中,这处略显破落的故居,并不怎么起眼。

铜像下面,修鞋摊围绕。这一派景象,似乎难以配得上安乐窝主人的名声和成就,但是仔细想想,这岂不正是他的心愿?他一生安贫乐道,拒绝做官,耕读为生,最喜欢和老百姓在一起—也许在他心里,正是这么远离名利、随心自在地活着,才叫“安乐”。

安乐窝的主人,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同称北宋“五子”。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达官贵人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不忍看他住小茅屋,资助他买了这栋宅子。虽然大家多次举荐他,但他拒绝做官,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当年数十亩的大宅院,几经战乱、大水、搬迁,如今只剩下几亩地,最里边的一处小楼修建于吴佩孚主政洛阳时期,其余的都是近几年邵氏后人捐资重修的。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期间,正遇上洛阳市文物局的人在拓碑文。

邵雍故居主管、洛阳邵氏宗亲会秘书长邵雷勤说,原先里边有许多碑文,大多毁于“文革”时期,原来还有个极大的书院,道光年间毁于一场大水。

不过,有这么个地方,并且能延存近千年,已经让邵氏后人颇感欣慰了。

大家邵雍

在《易经》研究方面造诣极高

邵雍相当“高深莫测”,甚至有人说他是“900年前的霍金”。他对《易经》的研究造诣极高,有“易圣”之称。

当时,理学分为两派:一派为义理,一派为象数。邵雍是先天象数学的开创者,他建立的象数学体系,试图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动程式。目前学界公认,邵雍的《先天图》四图的卦序都遵循着一种逻辑法则,即今天严格意义上的“二进制”的记数方法。

研究“易学”,可能算卦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却最被老百姓津津乐道。至今,洛阳还流传着许多邵雍算卦的逸事。说他一有空,就在天津桥头摆起卦摊儿,不收卦银,只图为人排忧解难。

邵雷勤说,邵雍除了学术上高深的造诣,更让他美名远播的还是他的德行。

当时,洛阳城里不少人家仿照“安乐窝”的样子,在自己家给邵雍准备一处房子,以备他临时居住,更以能和邵雍交往为荣幸。邵雍喜欢在春秋时节乘坐小车出游,行无定所,无拘无束。每当他乘坐的小车出现时,百姓们都说:“我家先生来了。”也许正因此,即便后来邵雍离世,邵氏族人迁居,此处仍叫“安乐”。邵雍有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当地还有个村子曾叫“烟村”。

始祖召公

为避事“召”改为“邵”

2022年,邵雍诞辰1000年,众多邵氏后人齐聚安乐窝,祭拜邵雍。

近些年,洛阳邵氏宗亲会经常出去联系各地宗亲。邵雷勤说,邵姓有个特点,就是血统非常纯正,这个源自姬姓的古老姓氏,数千年来极少像其他姓氏一样,有改姓等情况,可以说,天下邵姓真的是一家。

邵氏的始祖,是着名的召公。召公姓姬名奭(音shi),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或召伯。他的后代,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执掌国家政事的官,至春秋时期,以采邑为氏,称为召氏;到了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汝南和安阳的召氏,为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因召、邵本是一姓,二字在早期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古人有时互用。古籍中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开始则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不见了。

召公奭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的德行,连司马迁也大为敬佩,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太史公说:燕国最为弱小,有许多次几乎被灭掉,然而国家延续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封国中只有它最后灭亡,这难道不是召公的功业吗?

邵氏回归

邵姓后人仍到安乐窝凭吊

邵氏后人,似乎一直继承着这种美德。安乐窝就可见一斑。邵雷勤说,道光年间,洛河水暴涨,将原来的安乐窝冲毁,当地政府拨款修建,邵氏族长与族人商议后,决定把这笔钱用于修复河堤,在西北约100米的地方,重新择地建安乐窝,也就是现在的位置。邵氏祠堂的大殿,就是用原来故居的砖瓦材料构筑的。

1077年,邵雍去世。在他去世40年后,“靖康之变”发生,宋室南迁,北宋灭亡。金兵踏处,劫掠焚烧,巨家鸿儒齐聚洛阳的景象一去不返。

之前,邵雍子孙已举家迁离洛阳,避往蜀地。有人说,是邵雍预见到了国家的变数。

安乐窝人去楼空,自此荒废,被撇在荒郊野外,沦为瓦砾。但邵氏后人一直没忘安乐窝。明代时,邵氏家族从江浙一带回迁洛阳,在先祖故居安乐窝一带安家落户。现在当地约1800名邵姓村民,尽是邵雍后裔。

千年之后,仍有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仍有人研究邵雍思想,全国各地的邵姓后人,仍到安乐窝凭吊。

唯愿邵夫子安乐。

汪氏越国公:汪氏历史长河中第一显祖

解读百家姓汪姓。汪氏越国公年谱,汪氏历史长河中第一显祖。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汪姓文化之汪氏公越国

越国公,即我中华汪氏第四十四世祖,亦为汪氏历史长河中第一显祖,是春秋鲁国颍川汪侯的后裔。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省掉“世”而改名“华”,为四十三世祖僧莹公之长子。在举世大乱之际,汪华主镇新安(六州)十余载,德惠民众,安居乐业,永世赞颂。华公一生,百象皆奇。现将老谱之《越国公年谱》(八十九世裔士储着),整理撰编如下:

从来,天生奇杰必有奇兆,亦必经奇难又历奇穷,而后得奇遇以显奇才,因奇才而建奇功。此一奇而无不奇,有大不可解之,究其确然可据者,本谱(长垅笃亲堂。汪氏宗谱。民国二十年版)录之越国公始终之事迹,源自云岚志。

粤稽隋开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三月十五日夜,公之母郑氏(43世戴国公僧莹夫人),梦一黄衣少年,长丈余,拥五云自天而降,遂之有孕。

次年,即隋文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子时(凌晨一点以前),公诞生(公一岁)于新安登源里(今绩溪淳安大庙汪村),香雾饶室三日噫嘻,公之生奇甚矣。

公二岁(公元587年),襁褓栖山(母婴住房及住地)常有祥云覆其上(雾绕屋顶、云盘上空;落低为雾,升高即云)。

公三岁(公元588年),公之父(戴国公僧莹)卒,始茕茕幼孤焉(从此轮为失去父亲的幼年孤儿了)。

公四岁(公元589年),公之母携归舅氏家(歙州郑村公之舅父家)。

公五、六、七岁(公元590—592年),亦如之居无何(这三年也住舅父家,没什么殊奇之事值得记叙)。

公八岁(公元593年),公之母郑氏卒,是失怙而并失恃也(从此成为无依无靠、父母双亡的真正的无助孤儿了)。

公九岁(公元594年),为舅氏牧牛,出即踞坐磐石,气使群儿,如将帅指麾状,群儿每如期至,听其令。(在众牧伴中自成王者,言听计从,一呼百应)

公十岁(公元595年),有一儿姓张名士埙至失,期公踣之死,群儿惊走,公笑曰:“之生而致死之,独不可之死而致生之”,乎抚之果复苏。

公十一岁(公元596年),有一天,公率众牧童上山放牛,突遇风雨交加,独公衣不濡,爰令群儿刈茅营屋以避风雨,工毕曰“吾且椎牛以落成即食牛,”徒归,舅氏问牛所在,对曰“入地中,力挽之仅拽其尾,迹之穴,有牛尾竟不可拔及。(注释:众牧伴山上遇大雨,而公的衣服竟不湿,为关照大家,公令众伙伴割草搭棚以避雨,并将自己所放的牛杀了烧给大家吃了,将牛尾子栽在山坡上,造牛足迹至坡穴处。而后空手而归,舅问牛哪去了,答道牛已钻入山中,在我努力挽救之下仅剩尾巴在山外,现有牛尾和足印为证……)

公十二、十三、十四岁(公元597—599年),仍食宿于舅家,独善书卧(独自一人闭门读书,食宿读于一间房内而不轻易出门)。舅母觉怪之(感觉奇怪和疑惑),一日潜去其箦寝视之如初阴,视床下有若青龙(有一日趁公离室时偷偷入室欲看个究竟,竟发现卧铺处象天将阴雨般薄雾状潦绕,床席下有似青龙戏游之状),蹲负然噫嘻,此亦事之大不可解矣。

公十五岁(公元600年),公长成英俊美男,身高九尺,广颡方颐,庞眉隆鼻,美髭髯昂,乡里惊异之,舅氏亦不敢容之,公遂去(因种种异象,郑村惊恐,舅父也不敢断续容留,将公撵出郑村)。

公十六岁,即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601年),公落魄放纵于山泽间。

公十七岁(公元602年),公游历睦州,从演公练习武事。

公十八岁(公元603年),自睦州还(回归歙州故里),独以勇侠着(独往独来,以勇夹着称。

公十九岁(公元604年),选据新安,纳勇结邦,且气势相当,揽得如具备英雄气概的堂弟铁佛及天瑶等多从焉。

公二十岁(公元605年),即隋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婺源寇起,不安遂甚。新安郡府遣兵平乱,力不敌寇而败归,郡守无奈公告全境,召兵募将。公即率众士应征,遂即部兵剿寇,一举灭之,因功获任新安州裨(副)将。

公二十一至二十八岁(公元606—613年),俱在新安为州郡裨(副)将。期间郡守将张公妒才藏私,曾多方迫害,终因赏罚不公,激众将士群愤欲反,张公逃之。

公二十九岁(公元614年),受众推任守将,再平歙州回玉乡寇乱。

公三十岁(公元615年),娶休宁线氏──端彦公之女,首婚,始有家室。

公三十一岁(公元616年),时逢隋末大乱,受众官兵拥戴自立为新安州刺史,以镇保一方平安。

公三十二岁(公元617年),宣州守将不服,欲起兵征讨,又仗炀帝来扬州,仅一江之隔,以为声援,遣将陈罗明来战,公遂率精兵八百应战并追击之,一举攻克宣州,宣守将请降,公纳降并优待。应拼宣州惜乎,妣钱氏亦卒于是年也。

公三十三岁(公元618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遂杭、睦、婺、饶等州守将感德摄威,相继归顺。至此,公已功德日盛,威誉益隆,统领六州(今浙江、安徽及江西三省近半区域),带甲十万。

公三十四岁(公元619年),时至中原大乱,南方割据渐多,隋帝已无能控制,以一州刺史统领六州,恐名威不足,若遇外力入侵极易瓦解,六州诸将忧患以谋,一致奉请华公立国称王,公再三推辞。

公三十五岁(公元620年),形势所迫,众望难推,遂权于歙(定都歙州)始称吴王焉。

公三十六岁(公元621年),公终究恍然于天命者也,观天象则知天意攸归。唐王建国三年余,尽显强盛且德政惠民,汪华自认不及,视唐王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唐高祖武德四年辛巳九月,遣堂弟铁佛往西京奉表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封汪华为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并任歙州刺史。

公三十七岁(公元622年),朝京师(上京城──唐首都西京长安今西安,供职和暂居),复娶唐大将军巢国公钱九陇之次女──钱氏名任(湖州长城光化里人),完二婚(首妻已亡六年空室且无育,此婚钱氏实为正房)。

公三十八岁(公元623年),妣钱氏首胎挛生双子──长子汪建、次子汪璨。

公三十九岁(公元624年),于京师又娶庞氏,三婚(实为二房)。

公四十岁(公元625年),妣钱氏二胎生子一──三子汪达,妣庞氏首胎生子一──四子汪广。并因俩室皆待产或哺育,而再娶嵇氏,四婚(实为三房)。

公四十一岁(公元626年),妣嵇氏首胎生子一──五子汪逊。

公四十二岁(公元627年),妣嵇氏二胎生子一──六子汪逵。

公四十三岁(公元628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年丁亥,太宗诏援左卫白渠(今陕西)府统军,锡信圭,长居长安。同年,唐太宗诏高士廉等编辑天下谱帙,华公亦奉诏上谱表。

公四十四岁(公元629年),妣钱氏三胎生子一──七子汪爽。

公四十五岁(公元630年),无殊事略记。

公四十六岁(公元631年),妣庞氏二胎生子一──八子汪俊。

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岁(公元632─634年),无殊事略记。

公五十岁(公元635年),妣钱氏卒。

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岁(公元636─640年),皆无殊事略记。

公五十六岁(公元641年),妣嵇氏卒。

公五十七岁(公元642年),无殊事略记。总之,四十四至五十七岁,均在京师任左卫白渠府统军之职也,且夫我公以奇才立奇功犹有未罄者。

公五十八岁(公元643年),唐太宗改援忠武将军、右卫积福(今陕西)府折卫都尉。

公五十九岁(公元644年),奉唐太宗诏再娶张氏,五婚。同年,唐太宗征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辅掌朝政,益封赐五顶花冠诏一品服于众夫人,诰公夙夜尽瘁上,弥嘉其勋。

公六十岁(公元645年),张氏首胎生子一──汪献。

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岁(公元646─648年),佐命匡时裕如也。

三年后灵柩运回故里,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

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后朝大帝亦追封十余次。除汪氏宗祠外,地方民建(或少数官建)忠烈庙、汪王庙、越国墓祠等数处,尊为太阳神、地方神、汪王大帝等,奉拜一千二百余年。

而不忍忘今者,统观我公生平:其少失怙失恃,似刘下邳其流落不偶,也似刘豫州其保障一方,也似吴越王其识时归命,也似窦河西其长享富贵,诸子列朝,也似郭汾阳嗟夫。我公真千古奇杰哉!宜其阴德,远被子姓蕃衍寝炽而寝昌欤。记曰:公侯之家必复其后,诚哉是言也。

毛氏家训十则:满怀家长对子孙的教诲

解读百家姓毛姓。毛氏家训十则,都是家长对子孙的教诲。毛姓,为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至2007年,总人口约2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

毛姓文化之毛氏家训十则

一、游荡:人有耳目,能听能睹。人有手足,能蹈能舞。具此官休,不农不贾。饱食暖衣,逍遥过午。弃尔诗书,荒尔田圃。家计萧条,基业易主。自此嬉游,能玷尔祖。

游荡:人有耳目,能听能睹。人有手足,能蹈能舞。具此官休,不农不贾。饱食暖衣,逍遥过午。弃尔诗书,荒尔田圃。家计萧条,基业易主。自此嬉游,能玷尔祖。

赌博:人性懒惰,遂交赌友。赌尽家资,一无所有。三五成群,将为盗薮,且引匪徒,钻墙窥牖。非盗即奸,中构亦丑。博棋好饮,不顾父母。不此之戒,祖岂尔佑。

争讼:急长竞短,都是客气。讼到公庖,小爹小的。出与人言,扬扬得意。不知当官,呼天抢地。倘或理亏,受刑系累。幸而胜焉,也要破费。莫逞雄心,免贻后悔!

攘窃:冥窃暗偷,谓莫予见。一朝败露,捕拿到县。招认受刑,皮穿肉颤。差役起赃,辱及女眷。饱捕亡家,东逃西窜。死不入祠,生有何面。凡我子孙,莫拈钱断。

符法:法打包身,摩拳擦掌。打降行凶,强牵强抢。犯法遭刑,捷如影响。为首为从,那个漏洞。大则抵伤,小则笞杖。不思饥肤,父母生郑,忘身及亲,你去想想!

酗酒:世上是非,多起于酒。加以贪杯,愈丧所守。乱语糊言,得非亲友。甚至醉时,胆大如斗。酗酒放风,裂肤碎首。醒后问之,十忘八九。何如节饮,免致献丑!

为胥隶:人在乡村,闲言存养。一入衙门,便如魍魉。一票一签,几斤几两。只讲盘子,不思冤枉。少不得意,一案三拳。怒气冲天,报施不爽。快活赚钱,休作此想。

为僧道:邪说异端,莫如僧道。高者谈元,卑者应教。昔圣昔贤,佛辟妙。倘非虚无,何故抹倒。人有五伦,僧归一扫,尽如此辈,人类绝了。邪正两途,各宜分晓。

谋风水:即有天文,必有地理。得之有缘,非可妄取。近听术人,动谋风水。他人祖茔,恃强破毁。或牵或骑,连讼不已。死既不安,生何利矣。戒之戒之,牛眠在迩!

占产业:凡人产业,各有抵址。窥其唇联,奸谋顿起。得雨思尺,造契造纸。曾不数年,弃如敝屣。向所越占,几能到底。拱手让人,落魄而已。何如守分,免受嗤诋!

寿阳祁氏家族建设及发展情况

解读百家姓祁姓。寿阳祁氏家族建设及发展情况一览。祁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

祁姓文化之寿阳祁氏

寿阳县在春秋时为晋国的马首邑,后属赵。汉朝为太原郡榆次之东,西晋始分榆次置寿阳,隶属乐平郡。至隋开皇十年于晋之故寿阳城置受阳县,隶并州,后又罢并州,改为太原郡。唐武德十一年,仍改受阳为寿阳,隶并州。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到金兴定二年,寿阳县改隶平定州。元、明两代,隶属于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又改隶平定州。①

明初,寿阳编产三十里,后裁为二十六里,又裁为二十四里。但寿阳民俗则分若干村为一所,又以村之大者为所头,以便办理公务。据光绪年间的方志记载,“统计现在之村,合在城凡五百四十有六,所九十有二”②。祁家居住的平舒村乃西北十六所之一的平安所下辖两村之一,距城三十里。

据家谱记载,祁姓的来源可上溯至黄帝之子,即所谓:“黄帝子二十有五,一食于祁,遂为氏。”③而“吾宗祁氏,系出有周晋大夫奚,世居于晋”,“自始祖以上,谱牒莫考,相传为河东郡之洪洞人”④,元末,始祖河东公祁旺“自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寿阳县北平舒村”⑤,“遂家焉”⑥。十五世孙祁韵士在《访大槐树里无知者慨然有作》一诗中也写道:“相传植槐树,家在洪洞住。当明洪武中,移民实诸路。卜宅寿水阳,北过龙门渡。”⑦之后,该家族又分为南东西中四支,“二世族祖仲章为南股,五世族祖伏威为东股,六世族祖昭为西股”祁寓藻一支为中支,“昭之季弟六世祖讳暹,为余家中股之祖”,而这四大支中,又以“居平舒村者,户口最繁”。⑧

自河东公祁旺以下,历十一世,“均隐居力田”,至十一世祁昌,明末庠生,该公“生而敏悟,嗜读书,与胞弟器、族弟继昌砥砺成名,诗礼之传家,实肇于此”,死后“崇祀节孝祠”。⑨自祁吕以下,自十四世至十七世,代代皆有高中进士之人:十四世祁文瀚,字北溟,中康熙癸巳恩科进士,官江南滁州来安县知县、江阴县知县:十五世祁韵士,字谐庭、鹤皋,登乾隆戊戌科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并宝泉局监督,后因宝泉局亏铜案发,受到牵连遣戍伊犁;十六世祁寓藻乃韵士之子,嘉庆甲戌进士,其政治生涯当为祁家之最着者;祁宿藻乃离藻之弟,字幼章,道光戊戌科进士,历守湖北黄州、武昌等府,后任江宁布政使,守城忧愤而逝,死后附祀江宁将军祥厚祠以昭忠烈;十七世祁世长乃寓藻之子,字子禾,咸丰庚申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可以说,祁氏家族在清中后期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期

祁寓藻一支的简单世袭表(补表)

乾隆五十年,在祁韵士的从兄树蕙等人的倡议下,始筹建家庙,“卜地与村之西原,鸠工庀材,浃岁而庙成”,庙三楹,中祀始祖河东公祁旺。左右按照昭穆次序配享。在建家庙前,祁氏家族也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先是,余家祀先之礼,每岁首及长至黎明,族众毕集,悬世系图于堂祭之,以无庙故择一人为之主,即于其家设位而拜,即毕,复相率遍谒木主。至日晡始退,雍睦之谊,虽敦而诚。”(10)

在祁氏家庙建成后不久,祁韵士就考虑到“立庙义主合祭,情难专伸”,于是“奉考妣栗主祀于老宅,并追奉高祖绵香公以下三世神位”。到嘉庆己巳年,祁韵士从伊犁返回平舒村时,已经产生过修建支祠的想法,“吾欲别建祠以奉本支祭祀”,祁寯藻母“先太夫人亦时以建祠为念,购得宅东隙地以待营建”。但迟迟未动工,直到咸丰元年,祁寯藻才写信给三兄祁藻,“就隙地旧址鸠工庀材,属族弟廷式经理其事,逾年而祠成”。修建支祠共花费“白银千六百两有奇”,是祁寯藻、祁宿藻各出俸银完成修建工作的。(11)祠中供奉的祁氏宗支各位先祖分别是:

“谨奉十一世祖绵香公以下三世神位,赠光禄大夫祖秀峰府君,祖妣王夫人、贾夫人,考访山府君、妣弓夫人、刘太夫人,肋赠光禄大夫兄芝舫府君,嫂任夫人、刘夫人、徐夫人,肋赠通议大夫兄锡纶府君,嫂张淑人,粟主合祀一堂。”(12)

可以看出,祁氏的家族建设是伴随着族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族人多“隐居力田”的时代,家族建设活动几乎没有展开,到家族里出现了科举入仕的人,才逐渐开始进行各种家族建设。家谱的修纂始于祁韵士之父祁文汪,所谓“先是,族无谱,吾父长治公广咨博访,实草创之”,却“未有成书”(13)。至韵士,方“仿史家年表例,编次成秩,属犹子朝鸾辈录一通藏之”(14),到祁寯藻时,才得以刊刻,“适余家支祠落成,因梁刷多本,分致同族,而以锓版藏之支祠”(15)。而祁氏家庙的建成也是在祁韵士在朝任职期间,在祁韵士遣戍伊犁返乡后虽有修建支祠之意,却迟迟未果,直到祁寯藻、祁宿藻均在外做官期间,祁氏支祠方得建成。这说明祁寯藻一支在整个祁氏家族中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凸显出来,其独立发展的趋势也相当明显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和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标题:中国姓氏分布图汪氏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