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 傅氏祠堂

国学综合

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 傅氏祠堂

阴阳先生围观:℉更新时间:10-23 11:4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傅氏祠堂和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的精彩内容哦。

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 傅氏祠堂

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 傅氏祠堂

解读百家姓傅姓。关于傅氏祠堂的介绍,原先是用于傅氏同族人纪念祖先的地方。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

傅姓文化之傅氏祠堂

傅氏祠堂位于聊城市城区闸口西、东关大街路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傅氏祠堂始建于清代,原是傅氏同族人纪念祖先的地方,传为供奉清代开国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等祖人。傅以渐学识渊博,精于考据,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礼乐、法律无不涉猎,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傅以渐曾当过雍正、康熙两任皇帝的老师。

20世纪90年代祠堂开辟为傅斯年陈列馆。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为傅以渐七世孙。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环境

傅氏祠堂位于大门影壁的后面。祠堂面阔三间,硬山顶,脊为砖雕龙凤、牡丹和缠枝花卉,垂脊嵌鸡、鱼等五祥瑞禽,足显祠堂之规格。东西厢房系原傅家祠堂看管人员和储放祭器的地方,面阔各三间,灰瓦卷棚顶祠堂由于文革原因,祠内文物早已荡然无存,现为傅斯年生平陈列展序厅。

厅内正中雕有一铜质傅斯年半身塑像,后面墙壁上是五块大型仿真喷景画,中间为用五块甲骨文拼成的傅斯年先生的生平,左右分别是傅斯年踪迹图、五四运动形式图、台湾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大门,比较客观简要地展示了傅斯年先生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大气磅礴的学人风采和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

第二进院落,是傅斯年先生生平陈列展厅。展览共分八个部分。分别包括第一部分:“显赫家族,窘迫童年”;第二部分:“弃旧图新,初露锋芒”;第三部分:“留学英德,学海泛舟”;第四部分:“书生报国,赤子之心”;第五部分:“史语研究,开创先河”;第六部分:“抨击时弊,坦荡刚直”;第七部分:“致力教育,一代宗师”;第八部分:“影响深远,深切怀念”陈列着傅斯年先生一生中留下的近千幅图片和生前生活用品及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书籍、史料、笔记、信札、证件、文物等。

穆氏家训:指导后嗣行动的指南

解读百家姓穆姓。穆氏家训,是祖先指导后嗣行动的指南。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穆姓文化之家训

忠。 孝。 仁。 智。 礼。 义。 廉。 耻。 勤。 俭。 信。 学。 和。 保。 谦。 修

家训是祖先的信念及训子教孙的格言,是指导后嗣行动的指南。

忠 爱国家 守国法 慎争讼 与时进

浅读 忠是效忠。忠君报国, 遵纪守法,适应时代朝流,与时俱进。遇事冷静,静观其变。 不搞宗派主义,不搞内室操戈。 不盲目诉讼。

孝 溯根源 祭祖宗 尽孝道 尊长上

浅读 孝是孝道。人无祖宗,根从何来,追根溯源,祭祀祖宗是族人血脉联络和文化认同。孝敬父母,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为人子要顺从父母的意愿。

仁 宽待人 后福泽 刻薄人 丧常伦 已不欲 勿施人

浅读 仁是仁厚。宽厚待人福泽远,刻薄他人丧天伦。自已不喜欲的东西,不要拿给别人。凡事要留余地,做事不能绝道。修功积德,荫祜儿孙。

智 善辨通 精辩才 深谋划 善思虑 智若愚 智多谋

浅读 智是智慧。智从知来,博览群书,增长知识,积累智慧。凡事要深谋远虑,辨别真伪,去伪存真。选人用人,伙计搭当要用人所长。对事物要有正确理解和发明创新。

礼 夏商周 制三礼 上下别 尊卑序 择佳婿 不索聘 求淑媳 勿厚嫁

浅读 礼是礼制。礼仪始于夏朝,沿于商朝,兴于周公,传于后世,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克己服礼,上下有别,昭穆有序,社会稳定。嫁女不索厚聘,纳媳勿图厚嫁。

义 持公道 伸正义 富不淫 贫不溅 惠无念 恩不忘 妒贤能 损已利

浅读 义是正义。凡事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富贵不能淫,贪穷不能溅。 天道酬情,自强不息。帮助别人做了好事并不图回报, 受人滴水之恩,当滂泉相报。妒疾贤能,终毁自己。

廉 公生明 廉生威 为政廉 秉公法 不贪欲 稳乌纱

浅读 廉是廉洁。 为政清廉, 政从正来,为官为民都不能贪欲无利之财,主持公道,秉公执法。大志大勇,大恩大德, 大廉大威,方成大气。

耻 知荣耻 明善恶 重婚姻 肃闺门 见色贪 应妻女 贪酗酒 糊乱语 豪赌赙 尽家资

浅读, 耻是耻辱。知荣耻才能净心灵。对待婚姻要慎之又慎,夫妇和而家道兴,不要一时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贪杯糊言,酒后方知得罪人。四体不勤,整天豪赌,赌尽家资,穷及儿孙。古人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内藏,何人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便寿长”。

勤 黎明起 净廷除 不农贾 无饱暖 未渴时 先掘井

浅读 勤是勤劳。黎明即起,净扫廷除,内外整洁,环境优美,勤劳致富,天道酬勤,未雨绸缪。人勤地不懒,懒地勤亦生。天下耕读最为本,士农工商总要勤,世界上没有不而获的好饼, 业精于勤,储谷防饥,储衣避寒,不要临渴掘井。

俭 一粥饭 思不易 半丝缕 物力艰 俭奢易 奢俭难 器质洁 胜金玉

浅读 俭是俭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半缕,织棉艰辛。食宜清淡,宴不离蔬。器皿质地好,洁净胜过金玉。节俭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信 言必信 行必果 言九鼎 值千金 君一言 驷难追 听人言 当三思

浅读 信是诚信。一言九鼎,价值千金,言而无信,不如草芥,自食其言,事不周全。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学 不学问 子孙愚 读圣贤 及科弟 训子孙 父母师

浅读 学是学习。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人的本性是-样的,后天环境影响人。学问学问不耻下问。孟母三迁,很好-例。尊圣贤,读孔孟, 奋发图强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育子女,父母要身先士卒,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要首先做到,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和 和兄弟 笃宗亲 睦邻里 和为贵

浅读 和是和睦。弟兄乃一体所生, 德爱兄弟等于孝敬父母。 宗亲是一脉相承的同胞, 家族内部不分亲与疏。和睦邻里, 善待朋友。 看人之长,容人之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营造良好环境, 构建社会和谐。

保 行坦荡 避港湾 不害人 岂无防

浅读 保是保护。自我防卫,不论何时何事,在行动之前,都要选择有利于自已的环境。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知微见着,防患未然。逢人只说三分话, 不可全抛一片心。

谦 谦诸吉 谦受益, 戒骄燥 不自满

浅读 谦是谦虚。谦卦诸吉,谦虚谨慎, 戒骄戒燥。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山外有山, 人上有人,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成竹在胸。学问再高,傲慢无益。

修 修道德 结善绿 修其身 齐其家

浅读 修是修养,修养道德。修身养性, 积金不如积德, 培养勤操,感悟人生。劝善除恶,善恶有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自善。格物,致知,惜物,善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萧氏简介:隋炀帝皇后萧氏生平简介

解读百家姓萧姓。历史上姓萧的皇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七位帝王简介。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皇后

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

萧皇后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尤物,她出生时,当时着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恰好印证了这八个字。她自十三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场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全溶进了她几十岁的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

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保二十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出生于后梁国都江陵。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至于说她美到什么程度,那绝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从下面她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或许大致可以领略出她倾国倾城的风韵来。

就在萧皇后出世的那年,北周杨坚接受静帝禅位而作了隋文帝,八年以后隋军攻入建康,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的二儿子晋王杨广在平陈战争中功绩显赫,为了表彰他,文帝除了给他加官晋爵外,还下诏天下名门世家,统统将家中未出嫁女儿的生辰八字呈报朝庭,以便为年方二十一岁的杨广选一相配的王妃。谁知挑来送去,年龄相当的姑娘们这个不合。那个又相克,最终唯独刚满九岁的萧氏女的的八字与杨广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于是选定了她。因为女方年纪大小,接入宫中后并未马上成婚,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欢,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并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聪明过人的萧氏女学什么象什么,往往一点就通,四五年下来,她不但出落成一个明艳秀丽的小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晋王杨广这时正驻守扬州,按朝规他每年进京朝觐一次,这一次他便能见到他将来的妻子萧氏女,见到萧氏女一年年长成,又出落得如此动人,他的心为之荡漾不已。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商议决定,在开皇十三年杨广入朝时,为他和萧氏女完成了婚事。杨广这年是二十五岁,新娘才刚满十三岁,以现在的习惯看来十三岁的新娘似乎太小了一些,但在古代,十三、四岁出嫁的女子是很普遍的。

洞房花烛夜,杨广心花怒放地把娇羞万状的小王妃拥进怀里,也象拥抱了无穷的希望,因为替他们合婚的人,曾经私下里神秘兮兮地向杨广透露说:“萧女命中注定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萧氏女既然要母仪天下,那么他这个作丈夫的不就是一朝天子了么?虽然晋王此时不是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希望就在前方,因此他把萧妃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对她珍爱备至。

因为有了萧妃这颗希望之星,原本不曾对王位作妄想的杨广,开始有计划地与大哥杨勇展开储位之争了。杨勇这时已立为太子,却因冷落了正房太子妃元妃而宠爱偏房云昭仪,引起了严治后宫的母亲独孤皇后的不满。杨广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样子,还有意作出疏远萧妃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妃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的一唱一和终于打动了独孤皇后的心,终于废除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这时距离杨广与萧妃完婚已经七年了,也就是说,这对颇有心计的小夫妻,在母亲独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七年的苦情戏。

杨广登太子位一年后,独孤皇后因病而死,隋文帝摆脱了妻子的严厉约束,开始沉溺于酒色,无心管理朝政,把行政大权托付给了太子杨广,事实上,从仁寿二年以后,太子杨广就开始掌有皇帝之权了。

隋文帝暮年入花丛,哪里经得起众多佳丽蜜蜂般的轮番吸吮,很快就精力殆尽,瘫卧病榻了。一日清晨,杨广入宫向父皇请安,恰好在回廊上与文帝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不期而遇,好一个宣华夫人,真的是滑肤如凝脂,粉面似桃花,言语赛黄鹏,行走胜弱柳迎风,杨广不禁为之怦然心动。

心动归心动,一想到名分攸关,宫中又耳目众多,杨广自然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杨广借口就近照顾卧病仁寿宫的父皇,而住进了近旁的太宝殿,他寻机趁着宣华夫人独自入厕之际,蹑手蹑脚地跟随在后,一把抱住心中向往的丽人;宣华夫人是陈后主叔宝的妹妹,虽然国破家亡,却仍然保持着一份金枝三叶的高洁与矜待,岂肯让杨广随意胡来,她大声叱责,奋力争脱,没让这个好色之徒占到便宜。

病塌上奄奄一息的隋文帝,看见宣华夫人衣皱发乱、神色惊慌地跑回来,心想一定出了什么事,经一再追问,宣华夫人无奈地说出;“太子无礼!”隋文帝一听,不禁火冒三丈,怒骂道:“畜生!何足以托付大事,是独孤皇后耽误了我啊!”说完,又一选连声地命令身边的近臣柳述、元严道:“速召我儿来见!”并补充说:“是杨勇,不是杨广!”。

深为独孤皇后生前所看重而偏心于杨广的尚书右仆射杨素听到了消息,急忙把情况告知了太子杨广,两人合谋,召来了将去给杨勇传信的柳述和元严,篡改了他们手中的诏书,并暗地里把他们两人逮捕入狱。然后又派左庶子张衡到仁寿宫侍侯病中的文帝,在杨广的授意下,张衡在文帝的汤药中投下了毒药,毒死了隋文帝。

宣华夫人听到隋文帝驾崩的消息顿时战栗失色,心想:自己的保护伞已倒;曾被自己得罪的杨广一定不会放过我。当天薄暮时分,杨广派人送来一只锦盒,宣华夫人以为是让她自尽的鸩毒,迟迟不敢打开;经不住使者的一再催请,她双手颤抖地打开锦盒,里面竟是盛着一个五彩丝线编成的“同心结”,宣华夫人明白了杨广的心意,宫人们纷纷向她道喜,她自己的心情却杂乱如麻。

正说着,太子杨广已经在腥红宫灯的引导下,悄悄前来会宣华夫人,宫女们连扶带拽地把她簇拥到太子面前,一个是色迷迷地急不可待,一个则愤恨、羞怯交集于心,但迫于时势,宣华夫人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又能如何反抗呢?她无奈地俯伏在地,低声唤了一声:“万岁”。当天夜里,父皇新丧的杨广就在宣华夫人宫中度过了消魂的一宿。

第二天举哀发丧,丧事完毕,太子杨广换上冕服即位而为隋场帝,萧妃自然也就升为了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这时杨广是三十六岁,萧皇后才二十四岁。隋场帝觊觎已久的皇位终于到手,再也没有谁能约束他了,因此就彻底露出他贪欢好色的本来面目。萧皇后已与他做了十余年夫妻,新鲜感已消失,而费尽心机才到手的宣华夫人则更能刺激他的胃口,因此,他每日下朝以后,便泡在宣华宫中寻欢作乐,把个同舟共渡十余年的萧皇后冷落一旁。萧皇后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她利用皇后的权力逼迫宣华夫人迁往偏僻的仙都宫,断绝她与陪场帝的来往。

隋炀帝听后大喜,派快飞马前往仙都宫宣召宣华夫人。使者回来时,没召来宣华夫人,却带回夫人所写“长相思”词一阕:

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着地吹,残花离上技。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

隋场帝看了以后,明白宣华夫人是心中顾忌萧皇后,同时也想乘机绝断与自己的关系,以明旧志。他当然不会就此罢手,当即依韵和词一阕: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

他的垂施雨露、图慕恩爱之情跃然纸上,又遣快马送往仙都宫。

难辞炀帝的执着之情,宣华夫人只得重施脂粉,再画娥眉,乘坐炀帝派来的七香车再入宫来。说不尽的朝欢暮乐,道不完的男欢女爱,可惜美景不长,半年之后,宣华夫人一病不起,炀帝伤心欲绝,整天长吁短叹,再也打不起精神。萧皇后见状劝解道:“宣华虽死,何不更选佳者,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国色天香的丽人么?”

一语惊醒了沉醉于旧梦中的隋炀帝,他对宣华夫人的怀念反正是在色不在情,只要另有美人填补,他便可以忘却伤心。于是他一面下诏广征天下美女,一面派遣匠作大将宇文消总管营建东都洛阳,先建显仁宫,后修西苑,广泛搜罗海内外奇材异石,佳木珍草充实其中,准备安置好美女后,他便可以在那里尽享人间乐趣了。

俗话说:“家花不如野花香,”萧皇后纵然有天仙般的美貌,但隋炀帝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了,所以一心征选新的美女入宫。而萧皇后深知这个风流的皇帝丈夫,不会象他父亲那样容易就范,自己也不具备独孤皇后那样的专制本事,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成群嫔妃又素有古制;因此只好放宽心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随机识趣了。其实,不能不说萧皇后这是明智的举措,位极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所以沉缅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自己享乐也不忘了萧皇后。

西苑的十六院已建成,但尚且缺少美女主持其中;于是隋炀帝与萧皇后一道,从应征而来的天下美女中,选出品端貌妍的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别主持各院,这十六院分别是:景明院、迎晖院、栖鸾院、晨光院、明霞院、翠华院、文安院、积珍院、影纹院、仪凤院、仁智院、清修院、宝林院、和明院、绮阴院和降阳院;接着又选出三百二十名美女学习吹弹歌舞;次一等的则分为十人一组,分配到各处亭台楼榭充当职役。

隋炀帝偕同萧皇后在西苑的湖面上泛舟,在亭谢里赏花,在海山殿上饮宴并欢赏歌舞,在嫩草如茵的草坪上驰马追逐嬉戏,其乐融融,惹人羡熬。然而,待到华灯初上时,十六院的女主人,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宫女簇拥着站在院门前由炀帝挑选,炀帝与萧皇后同辇流览,炀帝看到中意的便下辇到该院留宿,与该院主人欢度良宵;这时,萧皇后就独自乘辇知趣地走开,回到海山殿独守空帏。

玩腻了十六院,隋场帝又命人建造了一座精巧别致的“迷楼”,楼内分为四阁,分别为“散春愁”、“醉忘归”、“夜酣香”、“追秋月”;更选三千童贞女子轮番入阁值夜,隋炀帝任意寝宿,真可谓是日日新婚、夜夜洞房,乐不可支,把一切军国大事,尽抛脑后。萧皇后对此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作了一篇“述志赋”,婉转地劝规皇夫有所节制、用心国政,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产生。

在隋炀帝左拥右抱,放荡酒色之际,萧皇后却冷冷清清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长夜。这时萧皇后方才三十来岁,绵绣春心并没泯灭,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那充满激情的心仍觉得空荡荡的。不久,海山殿的护卫校尉宇文化及年轻英俊的身影深深映入了她的眼帘,也逐渐印入她孤寂的心底,于是她不时对他递送秋波,施以恩爱;宇文化及其实也早就被这位美丽而孤独的皇后迷住了,他好多次都想冲上去把她拥进怀里抚慰一番,但碍于她的身份,他不敢妄动。一个风狂雨骤的午夜,宫女们都已歇息,因心情躁动而不能入眠的萧皇后起身踱步来到大厅,正好遇上值夜的宇文化及,四目相撞,霎时撞出了闪亮的火花,一股热流冲击着两个期望已久的人心,他们不顾一切地拥抱在一起,不久,宇文化及又把萧皇后抱进了她的卧室,在那张锦绣大床上,两人共作了一场鸳鸯梦。从此,两人借宇文化及职责之便,乘隋炀帝梦醉迷宫时,他们就悄悄共度春宵。

为了饱览江南秀色,隋炀帝下令凿通了连及苏杭的大运河,然后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浩浩荡荡幸游江都。炀帝下江南时,只见运河中舢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敝野;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柳腰款摆,姿态曼妙,让隋炀帝大饱眼福,谓之“秀色可餐‘;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香气数月都不散尽。大业六年,扬州壮丽的离宫落成,隋炀帝偕同萧皇后再次游幸江都,炀帝还写下了着名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然而,这种艳丽奢侈的享受,不知耗费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引得民愤四起。因而,大业十二年秋天,隋炀帝准备偕萧皇后第三次游江都时,众大臣苦苦劝谏:”若再纵情游乐,天下恐生变故!“隋炀帝却心不在焉在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年过半百不为天。“他觉得只需自己享尽了繁华,即使国破人亡也不足惜。

第三次来到江都,可惜江都的繁花已开尽,隋炀帝又想东游会稽,命人开凿通会稽的江南河。谁料运河尚未凿成,天下已经大乱。太原留守李渊攻下长安;宇文化及与兄长宇文智及在扬州起兵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五十岁的炀帝在寝殿西阁被乱臣缢杀。

这时宇文化及已经升为右屯卫将军了,好几年不曾单独与萧皇后相处,这次速速杀死隋炀帝,也大半出于迫不及待地要与萧皇后重叙旧好的心愿。萧皇后万万没有想到领兵作乱的贼子是自己昔日的情人,她责备他的恩将仇报,愤怒地要求他为隋炀帝按天子之制举行厚葬;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宇文化及的偏房。

宇文化及醉心于美人萧皇后的缠绵之中,暂时忘了自己的政治扩张。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不久,魏县又被攻破,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这次距隋炀帝的死,还不到一年时间。

取得暂时胜利的窦建德又被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迷住了,收她为妾,在乐寿地方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无奈窦建德的原配妻子曹氏是一个醋意颇重又十分厉害的女人,她对窦建德迷恋萧皇后一事横加干涉,常在他们两人沉浸于温柔乡中时不期而至,撒泼发怒,弄得窦建德大失情趣。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逼中原之势。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

中原频频的战混已吓破了萧皇后的胆,丈夫及情人的相继惨死更伤透了她的心;她也愿意远走大漠,离开伤心地,而来平复自己的情绪,更希望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天生美质难自弃,突厥可汗见到萧皇后的风采,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当天夜里蒙古包中春情洋溢,无可奈何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变成了番王的爱妃。时势至此,命运已经不能由她自己掌握,反正当初袁天纲就预言她命带桃花,在劫难逃,那也就只有听天由命吧!

后来,老番王死了,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玉接手。虽说萧皇后要年长于义成公主,但由于她那卓卓迷人的风韵,颉利可汗更中情于她。

十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岁,但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完全没有按年龄而应有的老态,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一份独到的成熟果实般诱人的风韵,才华盖世的李世民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再加上萧氏饱经离乱而孕育出来的楚楚可怜的情态,更加令人由悯惜而生爱怜。

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品评,大唐天子李世民在萧皇后身上体会到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小母亲般的温馨,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抚慰。这就样,萧皇后被唐太宗封为昭容,成了大唐天子的爱姬。

李世民作皇帝后,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在宫中励精图治,崇尚俭节。萧皇后来到宫中时,他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四处张挂着华丽的宫灯,歌舞姬们献上轻歌曼舞,桌上堆满山珍海味,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奢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

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还差得远呢!隋宫夜宴时并不点灯,而在廊下悬挂一百二十颗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数十座,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每晚烧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车。对此,萧昭容不便明说,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

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

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十八年平静的岁月,六十七岁时嗑然而逝。在她的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也历尽了沧桑桃花劫。

历史上姓萧的皇帝:二十七位帝王简介

解读百家姓萧姓。历史上姓萧的皇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七位帝王简介。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姓皇帝历史

萧道成(公元427~482年),字绍伯,小字斗将。南齐开国帝君,系萧何第二十四世孙。生于公元427年(隆元嘉四年丁卯),祖籍东海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父萧承之,在宋时为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父病死,家乏余资,母陈氏,亲持井臼以为生计,道成年少姿表英异,龙颜钟声,鳞文遍体。儒士雷次宋立学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道成受业十三年,治礼及左氏春秋,成年出仕刘宗,初在宋武帝刘裕继母萧皇后内侄,雍州剌史萧思话部下,镇守襄阳。戌沔北,计樊,邓诸山蛮,破其聚落,初为左军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文帝使召宣旨授节度;二十九年领偏军征仇池,击二城皆破,文帝崩,乃率卒还京,袭爵晋兴县五等地。孝建初,除江夏王司马参军。随府转太宰,迁员外郎,值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参军,建康(今南京)令。明帝令为右军,加进辅国将军,率卒东讨。晋陵一日破敌十二垒。平东贼还,又将南讨,出次新亭,明帝闻贼渡淮,谴往救之,率军破敌追至黯黪而还,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明帝崩,谴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五百人,元微二年加为持节史,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四年为尚书左仆射,位相国,进爵齐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受宋禅位,为齐高帝,国号孜齐建元元年,都建康。史称“南齐”或“萧齐”。

道成即位后,深知帝位来之不易,颇悉封建王朝兴衰灭险,为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高谈广泛采纳群臣建议,废除暴政,实行“土断”政策,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整理户籍。对从军征战、未被录用和乡士论陷的土庶,下令量才任用,修建学校,精选儒馆,广延国胄。并还带头提倡节俭,连自己衣冠上的异玉也令人摘掉,击碎,常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自己出生布衣素族”。采取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道成在位四年,于建元四年四月(公元482年)崩于临光殿,终年五十六岁,葬江苏武进县泰安陵。谥高帝,庙号太祖。

道成遗诏:丧事从俭,立下“三不准”:1不准另制新衣;2不准金玉陪葬;3不准州郡官员进京吊孝,各守本土。

齐武帝──萧赜

萧赜(公元440~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道成长子,南朝齐武皇帝,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庚辰六月,建康清溪宅。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六月立为太子。建元四年道成病故即皇帝位为齐武皇帝。

赜21岁任赣郡太守;平叛立功后升任镇西史兼江夏内史,镇守郢州(今湖北江陵)。升明二年三月,受赐闻喜县侯。同年为侍中,领军将军;中军大将军,进为公爵。建元四年四月高帝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造先帝遗训,诏论各州郡剌史将军,不准进京吊祭,就地哀悼。军队严加戒备,守卫边境,日夜巡逻。严守高帝临终遗训,委任贤才,崇尚节俭,留心政事,不杀诸弟,恢复百官,禄田俸秩,功课农桑,减免赋役,注重学校,修建孔庙等等,使南朝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安定。

赜执政至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子长懋驾崩,终年35岁,武帝很为悲痛,谥以文惠。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七月,赜病重驾崩,临终下诏曰:自今之后,仍务节俭,不得护建宫殿,珠玉玩物,伤俗尤重,严加禁绝,丧礼从俭,州郡官员,不得进京吊祭,各宜职守。后妃、公主、大官人等不需进驾山陵。今后不论官民男女,不得出家为僧尼,不准修建佛寺佛塔。是日,崩于延昌殿,在位十一年,终年五十三岁。谥武皇帝,庙号世祖。九月丙寅葬景安陵。由太孙昭业即位。

南齐帝──萧昭业

昭业(公元474~494年),字符尚,小名法身,齐文帝长懋之长子。生于宋元微二年(公元474年)。齐武帝即位,封为南郡王,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懋崩,被武帝赜立为皇太孙,同年七月武帝驾崩,以皇太孙即皇帝位。

昭业自幼深居宫中,矫情希诈,常在武帝面前表现柔顺,深受武帝喜爱。当武帝病时,大臣王融曾谏以武帝次子,昭业叔父萧子良继承皇位,但武帝决计立昭业未遂。后昭业知道,怀恨萧王二人。即位后不仅仅防备子良,而且将王融收狱。指使人诬告,以诽谤朝政之罪,赐死在狱中,子良也忧郁而死。

昭业在位期间,很少过问朝政,大小事均由西昌侯萧鸾决断。自己常在宫后,寻欢作乐,游走市里,在其父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高兴时乱加赏赐,动辄百数亿万钱。武帝时国库中积钱五亿万,宫府库三亿多万、金银布帛等不计其数,昭业任情挥霍,毫不吝惜。常携带皇后何氏及宠姬入宫中主衣库内,取出各种金银玉器,让何氏等相与投击以此取乐。

萧鸾数谏,多不听从,在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七月,鸾与萧谌等人发兵,将其谥死于延德殿西卫徐龙驹宅,废为郁林王,年仅21岁,在位不及年。

南齐帝──萧昭文

昭文(公元480~494年),字季尚。长懋次子,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80年,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封为监汝公,郁林王即位后封新安王,隆昌元年七月,尚书令西昌侯萧鸾废郁林王立他为帝,即皇帝位,时年仅十五岁。

昭文即位后,授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兼领杨州刺史,晋封宣城郡公。鸾位高权重,借机残杀高帝、武帝子孙,把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江夏王萧锌、南平王萧锐、宣都王萧坚,把武帝子庐陵王萧子卿、安陆王萧子仪、晋安王萧子懋、随郡王萧子隆、建安王萧子真、西阳王萧子明等数十人所杀害。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十月鸾又自为大将军,领杨州牧;进爵宣城王,权威益重,昭文为帝,但一切事均听从萧鸾,连起居饮食也要向萧鸾报告,等鸾同意后才得行动。一次,昭文想吃蒸鱼菜,饬太宫令进陈,太宫令回答说,没有宣城王命令,竟不供应。不久,鸾以皇后名义颁布一道勒令,将昭文废为海陵王,自立为皇帝。

昭文仅在位四个月,被废除宫别居,鸾遣御医视乃殒,时年十五岁。

齐明帝──萧鸾

萧鸾(公元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南齐明帝。南兰陵人。是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兄道生之子。生于公元452年,他从小失去父母,由齐高帝抚育,恩过诸子,刘宋泰豫之(公元472年)为吉安令,有严能之名。累迁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高帝即位后,封西昌侯。位郢州刺史(今湖北江陵),后迁尚书左仆射,(即付相之职)领右卫将军。立昭业为皇太孙时,武帝令萧子良辅政。鸾总管尚书事,独揽朝政。隆昌中进爵大将军,加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丞相职)。海陵王昭文即皇帝位,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宣城王。

建武元年(494年)癸丑十月即皇帝位。萧鸾一年内连废二帝,大杀高、武二帝诸子,自立为帝。由于他阅历较深,有一定的治国安邦经验,采取了一些有益于民的措施,把武帝新建林宛占用土地还给农民。对百姓有生子者蠲父母调役一年,赐米十斛。对新婚者蠲夫役一年。自己也比较崇尚节俭,曾将永明年间造作与辇舟乘的金银剔去,存于宫中库内。宫中御食有一种叫蒸食品,他吃时也要破成四片,余充晚食。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驾崩,正福民,终年47岁。葬于兴安陵,谥明帝,庙号高宗。

南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艾,南齐皇帝,明帝萧鸾二子。生于公元483年,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立为皇太子。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七月明帝架崩,即皇帝位。由始萧遥光尚书令徐老嗣沿书仆射江佑、右将国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同辅政,时称“六贵”。并有掌机要茹如珍,梅虫二等所谓“八要”。因宝卷个性残暴。为他辅国安邦“六贵”、“八要”都相继被他杀光,还杀了大臣陈显光、崔慧景等。他利用宗室萧顺之长子萧懿为尚书令执政,几个月后,也被杀掉。他的暴政行为,激起朝野怨恨。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二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襄阳,永元四年三月立齐明帝萧鸾第八子萧宝融为帝于湖北江陵,率兵攻入建康(南京),宝卷被侍中张稷入殿所弑,斩首送给萧衍,终年19岁,追封为东昏侯。

齐和帝──萧宝融

萧宝融(公元488~503年),字智昭,南齐和帝,萧鸾第八子,生于公元488年。

建武元年(494年)封隋郡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萧宝卷在位,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及朝中大臣。

永元二年十一月,萧衍于襄阳起兵征讨萧宝卷。次年三月宝融即皇帝位于江陵是为齐和帝。后于中兴元年十二月率兵进入建康,使人佯请萧宝融入京,宝融行至姑熟,被阻不能进。萧衍即在中兴二年四月以受禅名义即位称帝,是为梁武帝,至此南齐灭亡。

宝融死后尊为齐和帝,葬泰安陵。南齐结束。

南梁高祖武帝──萧衍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梁开国君主。萧顺之第三子,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西北)。生于孝武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甲辰。晋陵县同夏里萧家村三桥宅,生时祥光满屋。身体奇异,两髓骈骨,顶上隆起,文在右手曰“武”字。有文武才干,长博学。少年时曾以文学游齐。在竞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竞陵八友”。初为齐卫军王俭东阁祭酒,深受器重。后为左卫将军。五广之部下为偏帅。在与北魏军战斗中,以功封建阳县丞,后为司州刺史。甚有威名。齐明帝驾崩时,遗诏为都督,雍州刺史,镇襄阳。

南齐末年,东昏侯为政暴虐,肆意杀齐高帝、齐武帝诸王及大臣。萧衍兄懿被杀,遂起兵襄阳,与荆州长史萧疑胃联合反对。并在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三月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于江陵。继而东下,进取江州,包围建康。同年十二月,入城杀害东昏侯。次年进位相国,总百揆,进封梁王。

中兴二年(公元503年)四月以禅代名,即皇帝位于建康。国号梁,号为梁武帝。即位后曾采取积极措施。

[一]、在农业方面

1、鼓励农耕、曾行籍田。并命“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层地利”。

2、允许流民回乡,恢复原有田宅。

3、荒田废宅没收为公。除官府已垦种外,余者都分给农民。

4、禁止豪强占取。开放封建政府占土地。

[二]、在赋税方面

曾多次减免税租调二或调三。并免去贫之家三调,逃亡他乡以后复业者“梁五年停具役”。又进行土改,整理户籍。

[三]、政治方面

尽量选用充吏。并分遣使者巡视而不见州郡,察访官吏良恶。同时命州、郡、县、置郡望宗、乡壕各一人,专门拥罗和推荐人才。对皇族内部采取了生活优裕、政治上严防他所的动向,保持统治稳定。还极力提提倡儒学与佛教。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投降,次年与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渡江进攻建康。而萧衍子孙各有争夺皇位野心,妄想保存实力,故不肯发军平叛,太清(公元459年)三月,侯景与萧正德攻破建康,将萧衍软禁台城(今南京鸡鸣山南干河北),五月,被饿死于台城内文德殿。终年八十五岁,谥武帝,庙号高祖,葬修陵(今江苏丹阳县陵口镇东南阳萧塘河)。

萧衍从小爱读书,曾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会读“通史”。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各“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长书法,原有集已秩。今仅存梁武帝御制集。

简文帝──萧纲

萧纲(公元503~551年),字世赞,小字六通。

南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生于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丁未十月,建康城显阳殿。天监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为云麾将军、宣毅将军、宣惠将军、平西将军、安北将军、骠骑将军。景迁持节使,都督南北褒青徐冀五州和荆,雍刺史与丹阳尹。

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五月立纲为皇太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崩于台城,立纲为皇帝。后于公元551年遭侯景所害。时年四十八岁,葬于庄陵。

南梁皇帝──萧栋

萧栋(公元503~552年),字符吉,南梁皇帝(公元551年即位),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欢之子。父死袭为豫章王。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而立其为帝,当时他正与妃张氏锄葵,而法驾奄至,一时不知所为。哭着登上辇车,即位后改元天正。至十一月,侯景又将他废,自立为帝。被废后,侯景将他封为淮阴王,与其弟萧娇、萧鹨一起锁于密室。后侯景败走始得出。未久被梁元帝萧绎着人沉入水中而死,在位四个月。

梁元帝──萧绎

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南梁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南兰陵人。公元508年生于建康城。初封相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侍中江刺史,两度为荆州刺史。侯景叛,受武帝密诏为大都督,以讨伐侯景用兵不当,专对付争帝位的诸王,又派王僧自寻阳(今江西九江)进军江陵。即位于江陵。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绎也被魏军俘杀,时年四十七岁。

南梁帝──萧纪

萧纪(公元507~535年):字世询,为南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南兰陵人。萧纪少年勤学,有文才,很有骨气。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封武陵王,食邑二千户。历任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出为会稽太守节。加持节使,车中朗将,征为侍中领石头戌军事,出为宣惠将军、江州刺史。后改授持节,都督益州、梁州等十三州军事,字西将军、益州刺史加彭城一部,大同十一年授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正元年(公元552年)四月,侯景之乱,梁武帝崩。萧纪乘机称帝于四川成都,改号为“天正”。立园照为皇太子,十一月,湘东王萧绎称帝于江陵,纪为争夺帝位,次年发兵向江陵进攻,兵败。遣人向江陵求和,元帝不允,派兵追杀,遇难于峡口,时年四十六岁,称帝不到一年。

南齐帝──萧宝寅

萧宝寅(公元?~530年),字智亮,北魏大臣,割据自称齐帝。南兰陵人,南齐高帝萧道成次兄萧道生之孙,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萧鸾即位后,封建安王。宝卷即位,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戌军事。齐和帝宝融即位,其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鄙阳王。梁武帝即位后,投奔北魏,受北魏重用为持节使都督杨、南、徐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杨州刺史,丹阳郡开国公,封齐王,配兵一万,正始(公元504年)率兵战败姜,因功,封梁郡开国公。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持节使,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征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在任期间勤于政事颇有声誉。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魏朝庭对萧宝寅产生怀疑,派曹元为关中大使考察。宝寅自感不受信任,而将诱杀,谎称义军所为,即反叛北魏,自立为帝。改元隆庆设置百官。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与北魏战败被俘,于洛阳被杀。

南梁皇帝──萧渊明

萧渊明:字靖通,亦作萧明,南梁武帝之侄,萧懿之子。渊明从小受武帝亲爱,封灵阳侯。太清元年为豫州刺史,侯景投降后,大举进攻东魏,渊明请求带兵出征,武帝让他带兵五万,进攻彭城(江苏徐州)牵制东魏,支援侯景。但渊明带兵没有实战经验,在彭城十八里寒山堰一战中,被东魏大将蔡客绍击败被俘。东魏让他写信给梁武帝说:只要南朝消灭侯景,北朝就放他和将士回梁。后被东魏授以散骑常侍。

大宝四年,元帝被西魏俘杀。王僧、陈霸先把他迎至建康拥立为帝,改元天成,以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王僧为大司马。萧渊明称帝后,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天成元年(公元555年)立萧方智为皇帝,称梁敬帝。

梁敬帝──萧方智

萧方智(公元542~557年),字慧相,小名法贞,南朝梁皇帝。公元555年在位,萧方智是元帝萧绎第九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封兴梁侯。承圣元年封晋安郡王,次年为江州刺史。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克江陵,元帝兵败被俘杀。太尉王僧、陈霸先议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并从江州奉迎至建康。后王僧被北齐怂恿,迎立武帝之侄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方智为太子,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公元555年九月立萧方智为帝,称梁敬帝。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掉萧方智,自立为帝。南梁结束。

后梁孝宣帝——萧詧

萧詧(公元518年~公元562年),字理孙,兰陵人,梁武帝衍孙,昭明太子统三子。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进封岳阳郡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

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太祖令柱国于谨伐江陵,詧以兵会之。及江陵平,太祖立詧为梁主,居江陵东城,资以江陵一州之地。是年,詧称帝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国号“后梁”,建元“大定”。追尊其父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统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又尊其生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

詧在位八载,年四十四,保定二年二月(公元562年),薨。其群臣等葬之于平陵,谥曰宣皇帝,庙号中宗。

后梁孝明帝——萧岿

萧岿(公元541年~公元585年),字仁远,詧三子。机辩有文学。嗣位元年(公元562年),尊其祖母龚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曰皇太后,生母曹贵嫔曰皇太妃。其年五月,其太皇太后薨,谥曰元太后。九月,其太妃又薨,谥曰孝皇太妃。二年,皇太后薨,谥曰宣静皇后。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又欲以其子玚尚兰陵公主。由是罢江陵总管,岿专制其国。

岿在位二十三载,年四十四,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五月薨。其群臣葬之于显陵,谥曰孝(文)〔明〕皇帝,庙号世宗。

后梁孝靖帝——萧琮

萧琮(公元558年~公元?年),字温文,后梁明帝长子,初封东阳王,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继位,七年(公元587年)为隋废,隋封莒国公,公元607年贺若弼被诛后受累忧郁而卒。史称后主。妹萧氏为隋炀帝皇后(公元604~617)。其弟萧瑀为唐太宗宰相。

后梁皇帝——萧铣

萧铣(公元583~621年),詧曾孙,祖父萧岩、父亲萧璿。少贫,事母至孝。隋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起兵,推铣为主,称梁王,年号凤鸣(一作鸣凤)。次年称帝,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西从三峡,南至交趾,北距汉水,东达豫章,相继来附,拥雄兵40万。占据两湖两广地区,对抗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讨之,城未拔而出降,后为民众而放弃争夺。囚送京师,高祖数其罪,斩于都市。

以上内容是关于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和傅氏祠堂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傅氏祠堂

标题:全国傅氏最大宗祠在哪里 傅氏祠堂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