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四字经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萧氏四字经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萧氏四字经的精彩内容哦。
萧氏四字经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四字经,古今结合,以《三字经》为写作基础。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氏四字经》
《萧氏四字经》是本古今结合的书,它以《三字经》为写作基础,去其泥沙,存其金子,增其它古典蒙书精华添若干当代知识,三字改四,一韵到底,求其字词、观念更适合当今孩子,求内容更比《三字经》丰富。
与《三字经》的区别
毫无疑问,《三字经》是本蒙学好书,全经仅千一多字,列举自然社会多种知识,介绍46位历史人物,讲了22个成语故事。浓缩从三皇到明清五千年历史。
但是,它毕竟是700多年前古人之着,其用字用词,很不适合当今孩子,其思想观念,其思维方式,已远离时代足步,其中有的早已陈腐,有的已被岁月证明谬误,原封不动给予孩子,孩子尚小,可能朱墨均受,易为其误。若弃此经不用,又极可惜。该经泥沙、该经不足,毫无疑问又少于那些闪光金子。
《萧氏四字经》中的三换两增
因此,老汉自不量力,将其改编为《萧氏四字经》,主要工作是三换两增:
三换
一换言辞:原经一句三字,必多用单音之词,而单音词多属文言,字多僻古,孩童不易理解阅读。本经四言一句,可以多用现代双音之词,靠紧现代语言环境,利于理解阅读。
二换观念:原经观念,有的过时,有的谬误,除闪光精华外,皆予更换,故本经乃古今结合之经,其语言,其内容,都是如此。
三换知识:原经列举知识,若干非尚小之童必知之知,本经有所删节,另增孩子较易理解的若干常识,较之原经内容,新鲜、丰富。
两增
一增叙史篇幅:原经叙史,虽欲让孩子明兴衰原因,知治乱终始,然文字太过简略,它能给孩子的,仅历朝的第次。本经略增篇幅,力求完成原经叙史之求,并通过叙史,宣传民能载舟民可覆舟思想,宋末至清部分,则着重于“爱国”二字。
二增劝学励志内容:原经讲述劝学励志故事甚多,由于写作年代局限,全都是中国古人。本经适当添加当代、外国若干故事,希望让孩子有这样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结语
三换两增,易稿三次,初稿始成。里面,是《三字经》金子,里面,有《千字文》珍珠,里面,有《幼学琼林》精华,里面,还有《五字鉴》元素。我希望它能引孩子向真向善,将德和智植根于孩子心灵深处;我更希望,随着孩子长大,此经可成为他们终生享用财富!若能如此,老汉此生,将不虚度!
历史上姓萧的皇帝:二十七位帝王简介
解读百家姓萧姓。历史上姓萧的皇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七位帝王简介。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姓皇帝历史
萧道成(公元427~482年),字绍伯,小字斗将。南齐开国帝君,系萧何第二十四世孙。生于公元427年(隆元嘉四年丁卯),祖籍东海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父萧承之,在宋时为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父病死,家乏余资,母陈氏,亲持井臼以为生计,道成年少姿表英异,龙颜钟声,鳞文遍体。儒士雷次宋立学于鸡笼山(今江苏南京市)道成受业十三年,治礼及左氏春秋,成年出仕刘宗,初在宋武帝刘裕继母萧皇后内侄,雍州剌史萧思话部下,镇守襄阳。戌沔北,计樊,邓诸山蛮,破其聚落,初为左军中兵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文帝使召宣旨授节度;二十九年领偏军征仇池,击二城皆破,文帝崩,乃率卒还京,袭爵晋兴县五等地。孝建初,除江夏王司马参军。随府转太宰,迁员外郎,值阁中书舍人,西阳王抚参军,建康(今南京)令。明帝令为右军,加进辅国将军,率卒东讨。晋陵一日破敌十二垒。平东贼还,又将南讨,出次新亭,明帝闻贼渡淮,谴往救之,率军破敌追至黯黪而还,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明帝崩,谴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五百人,元微二年加为持节史,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四年为尚书左仆射,位相国,进爵齐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受宋禅位,为齐高帝,国号孜齐建元元年,都建康。史称“南齐”或“萧齐”。
道成即位后,深知帝位来之不易,颇悉封建王朝兴衰灭险,为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高谈广泛采纳群臣建议,废除暴政,实行“土断”政策,减免赋役,安抚流民,整理户籍。对从军征战、未被录用和乡士论陷的土庶,下令量才任用,修建学校,精选儒馆,广延国胄。并还带头提倡节俭,连自己衣冠上的异玉也令人摘掉,击碎,常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自己出生布衣素族”。采取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道成在位四年,于建元四年四月(公元482年)崩于临光殿,终年五十六岁,葬江苏武进县泰安陵。谥高帝,庙号太祖。
道成遗诏:丧事从俭,立下“三不准”:1不准另制新衣;2不准金玉陪葬;3不准州郡官员进京吊孝,各守本土。
齐武帝──萧赜
萧赜(公元440~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道成长子,南朝齐武皇帝,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庚辰六月,建康清溪宅。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六月立为太子。建元四年道成病故即皇帝位为齐武皇帝。
赜21岁任赣郡太守;平叛立功后升任镇西史兼江夏内史,镇守郢州(今湖北江陵)。升明二年三月,受赐闻喜县侯。同年为侍中,领军将军;中军大将军,进为公爵。建元四年四月高帝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造先帝遗训,诏论各州郡剌史将军,不准进京吊祭,就地哀悼。军队严加戒备,守卫边境,日夜巡逻。严守高帝临终遗训,委任贤才,崇尚节俭,留心政事,不杀诸弟,恢复百官,禄田俸秩,功课农桑,减免赋役,注重学校,修建孔庙等等,使南朝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安定。
赜执政至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子长懋驾崩,终年35岁,武帝很为悲痛,谥以文惠。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七月,赜病重驾崩,临终下诏曰:自今之后,仍务节俭,不得护建宫殿,珠玉玩物,伤俗尤重,严加禁绝,丧礼从俭,州郡官员,不得进京吊祭,各宜职守。后妃、公主、大官人等不需进驾山陵。今后不论官民男女,不得出家为僧尼,不准修建佛寺佛塔。是日,崩于延昌殿,在位十一年,终年五十三岁。谥武皇帝,庙号世祖。九月丙寅葬景安陵。由太孙昭业即位。
南齐帝──萧昭业
昭业(公元474~494年),字符尚,小名法身,齐文帝长懋之长子。生于宋元微二年(公元474年)。齐武帝即位,封为南郡王,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长懋崩,被武帝赜立为皇太孙,同年七月武帝驾崩,以皇太孙即皇帝位。
昭业自幼深居宫中,矫情希诈,常在武帝面前表现柔顺,深受武帝喜爱。当武帝病时,大臣王融曾谏以武帝次子,昭业叔父萧子良继承皇位,但武帝决计立昭业未遂。后昭业知道,怀恨萧王二人。即位后不仅仅防备子良,而且将王融收狱。指使人诬告,以诽谤朝政之罪,赐死在狱中,子良也忧郁而死。
昭业在位期间,很少过问朝政,大小事均由西昌侯萧鸾决断。自己常在宫后,寻欢作乐,游走市里,在其父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高兴时乱加赏赐,动辄百数亿万钱。武帝时国库中积钱五亿万,宫府库三亿多万、金银布帛等不计其数,昭业任情挥霍,毫不吝惜。常携带皇后何氏及宠姬入宫中主衣库内,取出各种金银玉器,让何氏等相与投击以此取乐。
萧鸾数谏,多不听从,在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七月,鸾与萧谌等人发兵,将其谥死于延德殿西卫徐龙驹宅,废为郁林王,年仅21岁,在位不及年。
南齐帝──萧昭文
昭文(公元480~494年),字季尚。长懋次子,南兰陵人,生于公元480年,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封为监汝公,郁林王即位后封新安王,隆昌元年七月,尚书令西昌侯萧鸾废郁林王立他为帝,即皇帝位,时年仅十五岁。
昭文即位后,授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兼领杨州刺史,晋封宣城郡公。鸾位高权重,借机残杀高帝、武帝子孙,把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江夏王萧锌、南平王萧锐、宣都王萧坚,把武帝子庐陵王萧子卿、安陆王萧子仪、晋安王萧子懋、随郡王萧子隆、建安王萧子真、西阳王萧子明等数十人所杀害。延兴元年(公元494年)十月鸾又自为大将军,领杨州牧;进爵宣城王,权威益重,昭文为帝,但一切事均听从萧鸾,连起居饮食也要向萧鸾报告,等鸾同意后才得行动。一次,昭文想吃蒸鱼菜,饬太宫令进陈,太宫令回答说,没有宣城王命令,竟不供应。不久,鸾以皇后名义颁布一道勒令,将昭文废为海陵王,自立为皇帝。
昭文仅在位四个月,被废除宫别居,鸾遣御医视乃殒,时年十五岁。
齐明帝──萧鸾
萧鸾(公元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南齐明帝。南兰陵人。是齐高帝萧道成之次兄道生之子。生于公元452年,他从小失去父母,由齐高帝抚育,恩过诸子,刘宋泰豫之(公元472年)为吉安令,有严能之名。累迁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进号辅国将军。高帝即位后,封西昌侯。位郢州刺史(今湖北江陵),后迁尚书左仆射,(即付相之职)领右卫将军。立昭业为皇太孙时,武帝令萧子良辅政。鸾总管尚书事,独揽朝政。隆昌中进爵大将军,加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丞相职)。海陵王昭文即皇帝位,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宣城王。
建武元年(494年)癸丑十月即皇帝位。萧鸾一年内连废二帝,大杀高、武二帝诸子,自立为帝。由于他阅历较深,有一定的治国安邦经验,采取了一些有益于民的措施,把武帝新建林宛占用土地还给农民。对百姓有生子者蠲父母调役一年,赐米十斛。对新婚者蠲夫役一年。自己也比较崇尚节俭,曾将永明年间造作与辇舟乘的金银剔去,存于宫中库内。宫中御食有一种叫蒸食品,他吃时也要破成四片,余充晚食。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驾崩,正福民,终年47岁。葬于兴安陵,谥明帝,庙号高宗。
南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501年),字智艾,南齐皇帝,明帝萧鸾二子。生于公元483年,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立为皇太子。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七月明帝架崩,即皇帝位。由始萧遥光尚书令徐老嗣沿书仆射江佑、右将国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同辅政,时称“六贵”。并有掌机要茹如珍,梅虫二等所谓“八要”。因宝卷个性残暴。为他辅国安邦“六贵”、“八要”都相继被他杀光,还杀了大臣陈显光、崔慧景等。他利用宗室萧顺之长子萧懿为尚书令执政,几个月后,也被杀掉。他的暴政行为,激起朝野怨恨。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十二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襄阳,永元四年三月立齐明帝萧鸾第八子萧宝融为帝于湖北江陵,率兵攻入建康(南京),宝卷被侍中张稷入殿所弑,斩首送给萧衍,终年19岁,追封为东昏侯。
齐和帝──萧宝融
萧宝融(公元488~503年),字智昭,南齐和帝,萧鸾第八子,生于公元488年。
建武元年(494年)封隋郡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萧宝卷在位,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及朝中大臣。
永元二年十一月,萧衍于襄阳起兵征讨萧宝卷。次年三月宝融即皇帝位于江陵是为齐和帝。后于中兴元年十二月率兵进入建康,使人佯请萧宝融入京,宝融行至姑熟,被阻不能进。萧衍即在中兴二年四月以受禅名义即位称帝,是为梁武帝,至此南齐灭亡。
宝融死后尊为齐和帝,葬泰安陵。南齐结束。
南梁高祖武帝──萧衍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梁开国君主。萧顺之第三子,萧何第二十五世孙,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西北)。生于孝武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甲辰。晋陵县同夏里萧家村三桥宅,生时祥光满屋。身体奇异,两髓骈骨,顶上隆起,文在右手曰“武”字。有文武才干,长博学。少年时曾以文学游齐。在竞陵王萧子良门下号称“竞陵八友”。初为齐卫军王俭东阁祭酒,深受器重。后为左卫将军。五广之部下为偏帅。在与北魏军战斗中,以功封建阳县丞,后为司州刺史。甚有威名。齐明帝驾崩时,遗诏为都督,雍州刺史,镇襄阳。
南齐末年,东昏侯为政暴虐,肆意杀齐高帝、齐武帝诸王及大臣。萧衍兄懿被杀,遂起兵襄阳,与荆州长史萧疑胃联合反对。并在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三月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于江陵。继而东下,进取江州,包围建康。同年十二月,入城杀害东昏侯。次年进位相国,总百揆,进封梁王。
中兴二年(公元503年)四月以禅代名,即皇帝位于建康。国号梁,号为梁武帝。即位后曾采取积极措施。
[一]、在农业方面
1、鼓励农耕、曾行籍田。并命“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层地利”。
2、允许流民回乡,恢复原有田宅。
3、荒田废宅没收为公。除官府已垦种外,余者都分给农民。
4、禁止豪强占取。开放封建政府占土地。
[二]、在赋税方面
曾多次减免税租调二或调三。并免去贫之家三调,逃亡他乡以后复业者“梁五年停具役”。又进行土改,整理户籍。
[三]、政治方面
尽量选用充吏。并分遣使者巡视而不见州郡,察访官吏良恶。同时命州、郡、县、置郡望宗、乡壕各一人,专门拥罗和推荐人才。对皇族内部采取了生活优裕、政治上严防他所的动向,保持统治稳定。还极力提提倡儒学与佛教。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投降,次年与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渡江进攻建康。而萧衍子孙各有争夺皇位野心,妄想保存实力,故不肯发军平叛,太清(公元459年)三月,侯景与萧正德攻破建康,将萧衍软禁台城(今南京鸡鸣山南干河北),五月,被饿死于台城内文德殿。终年八十五岁,谥武帝,庙号高祖,葬修陵(今江苏丹阳县陵口镇东南阳萧塘河)。
萧衍从小爱读书,曾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会读“通史”。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各“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长书法,原有集已秩。今仅存梁武帝御制集。
简文帝──萧纲
萧纲(公元503~551年),字世赞,小字六通。
南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生于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丁未十月,建康城显阳殿。天监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为云麾将军、宣毅将军、宣惠将军、平西将军、安北将军、骠骑将军。景迁持节使,都督南北褒青徐冀五州和荆,雍刺史与丹阳尹。
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昭明太子死。五月立纲为皇太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崩于台城,立纲为皇帝。后于公元551年遭侯景所害。时年四十八岁,葬于庄陵。
南梁皇帝──萧栋
萧栋(公元503~552年),字符吉,南梁皇帝(公元551年即位),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欢之子。父死袭为豫章王。
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萧纲,而立其为帝,当时他正与妃张氏锄葵,而法驾奄至,一时不知所为。哭着登上辇车,即位后改元天正。至十一月,侯景又将他废,自立为帝。被废后,侯景将他封为淮阴王,与其弟萧娇、萧鹨一起锁于密室。后侯景败走始得出。未久被梁元帝萧绎着人沉入水中而死,在位四个月。
梁元帝──萧绎
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南梁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南兰陵人。公元508年生于建康城。初封相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侍中江刺史,两度为荆州刺史。侯景叛,受武帝密诏为大都督,以讨伐侯景用兵不当,专对付争帝位的诸王,又派王僧自寻阳(今江西九江)进军江陵。即位于江陵。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绎也被魏军俘杀,时年四十七岁。
南梁帝──萧纪
萧纪(公元507~535年):字世询,为南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南兰陵人。萧纪少年勤学,有文才,很有骨气。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封武陵王,食邑二千户。历任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轻车将军,丹阳尹。出为会稽太守节。加持节使,车中朗将,征为侍中领石头戌军事,出为宣惠将军、江州刺史。后改授持节,都督益州、梁州等十三州军事,字西将军、益州刺史加彭城一部,大同十一年授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正元年(公元552年)四月,侯景之乱,梁武帝崩。萧纪乘机称帝于四川成都,改号为“天正”。立园照为皇太子,十一月,湘东王萧绎称帝于江陵,纪为争夺帝位,次年发兵向江陵进攻,兵败。遣人向江陵求和,元帝不允,派兵追杀,遇难于峡口,时年四十六岁,称帝不到一年。
南齐帝──萧宝寅
萧宝寅(公元?~530年),字智亮,北魏大臣,割据自称齐帝。南兰陵人,南齐高帝萧道成次兄萧道生之孙,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的弟弟。萧鸾即位后,封建安王。宝卷即位,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戌军事。齐和帝宝融即位,其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鄙阳王。梁武帝即位后,投奔北魏,受北魏重用为持节使都督杨、南、徐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杨州刺史,丹阳郡开国公,封齐王,配兵一万,正始(公元504年)率兵战败姜,因功,封梁郡开国公。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为持节使,车骑将军,徐州刺史。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征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在任期间勤于政事颇有声誉。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魏朝庭对萧宝寅产生怀疑,派曹元为关中大使考察。宝寅自感不受信任,而将诱杀,谎称义军所为,即反叛北魏,自立为帝。改元隆庆设置百官。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与北魏战败被俘,于洛阳被杀。
南梁皇帝──萧渊明
萧渊明:字靖通,亦作萧明,南梁武帝之侄,萧懿之子。渊明从小受武帝亲爱,封灵阳侯。太清元年为豫州刺史,侯景投降后,大举进攻东魏,渊明请求带兵出征,武帝让他带兵五万,进攻彭城(江苏徐州)牵制东魏,支援侯景。但渊明带兵没有实战经验,在彭城十八里寒山堰一战中,被东魏大将蔡客绍击败被俘。东魏让他写信给梁武帝说:只要南朝消灭侯景,北朝就放他和将士回梁。后被东魏授以散骑常侍。
大宝四年,元帝被西魏俘杀。王僧、陈霸先把他迎至建康拥立为帝,改元天成,以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王僧为大司马。萧渊明称帝后,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天成元年(公元555年)立萧方智为皇帝,称梁敬帝。
梁敬帝──萧方智
萧方智(公元542~557年),字慧相,小名法贞,南朝梁皇帝。公元555年在位,萧方智是元帝萧绎第九子。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封兴梁侯。承圣元年封晋安郡王,次年为江州刺史。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克江陵,元帝兵败被俘杀。太尉王僧、陈霸先议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并从江州奉迎至建康。后王僧被北齐怂恿,迎立武帝之侄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方智为太子,不久,陈霸先杀了王僧,废掉萧渊明,于公元555年九月立萧方智为帝,称梁敬帝。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掉萧方智,自立为帝。南梁结束。
后梁孝宣帝——萧詧
萧詧(公元518年~公元562年),字理孙,兰陵人,梁武帝衍孙,昭明太子统三子。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特为梁武帝所嘉赏。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进封岳阳郡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
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太祖令柱国于谨伐江陵,詧以兵会之。及江陵平,太祖立詧为梁主,居江陵东城,资以江陵一州之地。是年,詧称帝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国号“后梁”,建元“大定”。追尊其父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统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又尊其生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
詧在位八载,年四十四,保定二年二月(公元562年),薨。其群臣等葬之于平陵,谥曰宣皇帝,庙号中宗。
后梁孝明帝——萧岿
萧岿(公元541年~公元585年),字仁远,詧三子。机辩有文学。嗣位元年(公元562年),尊其祖母龚太后曰太皇太后,嫡母王皇后曰皇太后,生母曹贵嫔曰皇太妃。其年五月,其太皇太后薨,谥曰元太后。九月,其太妃又薨,谥曰孝皇太妃。二年,皇太后薨,谥曰宣静皇后。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又欲以其子玚尚兰陵公主。由是罢江陵总管,岿专制其国。
岿在位二十三载,年四十四,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五月薨。其群臣葬之于显陵,谥曰孝(文)〔明〕皇帝,庙号世宗。
后梁孝靖帝——萧琮
萧琮(公元558年~公元?年),字温文,后梁明帝长子,初封东阳王,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继位,七年(公元587年)为隋废,隋封莒国公,公元607年贺若弼被诛后受累忧郁而卒。史称后主。妹萧氏为隋炀帝皇后(公元604~617)。其弟萧瑀为唐太宗宰相。
后梁皇帝——萧铣
萧铣(公元583~621年),詧曾孙,祖父萧岩、父亲萧璿。少贫,事母至孝。隋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起兵,推铣为主,称梁王,年号凤鸣(一作鸣凤)。次年称帝,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西从三峡,南至交趾,北距汉水,东达豫章,相继来附,拥雄兵40万。占据两湖两广地区,对抗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讨之,城未拔而出降,后为民众而放弃争夺。囚送京师,高祖数其罪,斩于都市。
萧氏郡望_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郡望,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郡望
苍山县兰陵古镇,战国楚置县,秦汉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就出生在这里。现在省、市、县为弘扬兰陵文化,建萧氏大宗祠,振奋之际,谈以下几点。
一、被尊为圣祖的萧望之
中国萧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她始于夏商,成于春秋,兴于汉、唐和南北朝,山东兰陵是萧氏主要发源地之一,史称萧氏望族出兰陵。山东兰陵从战国至西汉是鲁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从战国楚开始,就在这里设置郡县,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荀子,两次为兰陵县令,前后十八年,接着在这里讲学着述、教书育人。秦朝丞相李斯、法家人物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同时也为兰陵本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汉书”称:兰陵多学,盖以苟卿也“。至西汉,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兰陵,造就了博学多才的经学家萧望之。萧望之的玄祖汉待中萧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现兰陵镇北二里处)。
萧望之(公元前110-47年)字长倩,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其父萧皓以农为业,兼家传酿酒业,兰陵美酒为萧氏家酿,流传至今。萧望之从童年开始,就受到兰陵历史文化的熏陶,他刻苦好学,博览古今书籍,特别攻读”齐诗“、”论语“和”礼记“‘成年后入长安拜博士白奇为师,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经考试为郎官,徙杜陵,汉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我们的祖先萧望之,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他为官一生刚直清正、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历尽波折辅佐皇帝,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他在未央宫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辑成”石渠议奏“-书,震动了全国儒生。
汉宣帝临终前,拜望之公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政太子。汉元帝即位,以师傅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所忌妒、排挤和诬陷,公元前47年他被迫服毒自杀。萧望之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萧氏后人的尊崇和敬仰,就是因为他正气凛然,代表了我们萧氏的家风。萧望之自杀后,按其生前的心愿归葬故乡兰陵,其孙萧绍也辞官,携家复还兰陵。萧望之之陵墓至今尚存,1979年被苍山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报山东省人民政府,2005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省市县镇四级政府作出规划,协助兰陵萧氏对萧望之墓进行修葺,以供国内外萧氏来兰陵祭祖。
二、兰陵萧氏南迁
在西晋司马衷称帝期间,政治腐败,八王争权,造成国内一片混乱,北方的各族人民和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兵,争夺政权。造成了中原大乱,大批的北方人民和士族,纷纷渡江南迁。萧望之第十四世孙,晋淮阴令萧整,字公齐,于公元318年率兰陵萧氏南迁。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之东城里,同过江的有其长子即丘(临沂市西南)令萧俊,和次子济阴(今荷泽市定陶县西北)太守萧辖。先后过江的还有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亮孙女萧文寿后为南朝宋刘裕的养母,尊号皇太后,这一支史称国舅房。一同南迁的萧氏还有许多分支。东晋元帝为了安置南迁的萧氏族人,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史称南兰陵。
兰陵萧氏南迁,也和其他南迁士族一样,把北方的先进文化和经济技术带到了南方在掌握先进文化的兰陵萧氏经过东晋和刘宋朝代的变迁,人才辈出,一些有军事知识的萧氏人物进入上层,公元479年萧望之第十八世孙萧道成代刘宋在南京称帝,史称南齐,历七帝24年。公元502年萧望之第十九世孙萧衍又代齐在南京称帝,历四帝56年,史称南梁。此间出现了萧道成之孙、史学家萧子显,着”南齐书“,列二十五史,又一位文学家萧衍之子萧统,着”昭明文选“,成为我国第一部文选。后来的萧氏人才就更多了,帝王、宰相、将军、皇后、状元、进士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不一一枚举。
三、对萧望之的尊崇
山东兰陵是萧望之的故乡,也是我们萧氏的发源地,今天的萧氏在我国一百个大姓中占30位。萧望之的后裔遍布在国内外,萧望之的影响,早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泉州就建”富美宫“庙,塑萧望之像,由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神灵,称萧王爷,萧王行宫,泉州人来往于台湾海峡两岸,萧王爷成为海上保护神,他的威望超过了萧何、萧衍和萧道成。2001年马来西亚萧氏总会署理会长拿督萧家发,三次带领萧氏族人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并捐款在萧望之墓地建亭立碑。2002年12月17日,由新加坡萧氏总会名誉会长萧衍良和顾问萧宗贤等人出资,在广东省大埔县建祠堂,雕造”萧王爷望之公“金身,以供祭拜。
2006年6月10日第五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作为萧望之故乡的山东兰陵萧氏总会派人赴马来西亚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宗亲大会,规模宏大,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团,有加拿大、泰国等数十个东南亚各国的萧氏总会代表团,在大会开幕式的主席台两侧,高高悬挂着两个大绣球,上书”兰陵“二字,在彩联上写着”匡扶汉唐、展望齐梁、人才出兰陵“的字句。由此可见,兰陵萧氏的祖先萧望之在我们萧氏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大会期间我们兰陵萧氏代表访问了萧诚信宗亲,他30年前曾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当时买了一瓶”兰陵大曲“酒,带回新加坡,30年来他一直摆放在家中最显耀的地方,称”这是萧氏家自酿“,每天他都要看一看,摸一摸,30年如一日,不忘祖国,不忘兰陵。
四、关于草头萧和小月肖的问题
我们萧氏的姓字,自古以来就是草头萧,在三千多年以前就被认定下来,草头萧在古汉语中是肃字加草头,肃者表示恭敬、严正、庄重,加上草头曰”萧“,它又是在一种草名,俗称艾苔,艾离有香气,可作烛,用来作祭祀之用,亦表示对祖先的敬重。草头萧不但是一个专用姓字,而在文学上、地名上用处也非常广泛。
而小月肖,在古代一些姓氏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在先秦《世本、氏姓篇》、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等书中都没有小月肖这个姓,就是在宋代的”百家姓“和明代的”千家姓“中,也没有小月肖这个姓,在我们国家认定的二十四史中,起码在唐、五代诸史中,人名用字也没有小月肖,经查找史料,在辽史中有个女巫叫萧古,她用男人的胆制造延年药,无辜杀死很多人,辽皇帝知其诈,因她与萧太后同姓,这样有辱萧氏家族名声,予以治罪,就贬改萧为肖再.如《南齐书、萧子日向传》载:齐高祖萧道成的孙子,巴东王萧子响,他滥杀属下,反叛朝廷,兵败削爵治罪,赐为峭氏,他的后代去虫为肖。
所以用小月肖,有贬谪不贤之意,我们兰陵萧氏祖传是不准用小月肖写自己的名字的。五十年代,我国提倡简化汉字,也没有把小月肖和草头萧等同起来。现在我们萧氏的一些人,或在一些正规出版部门,为了书写方便,把小月肖和草头萧等同使用,在国外华人中见到肖字姓名不认为是宗亲,对两字的混用持反对态度,这不仅是两字混用,而是对中国的文史资料和国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这里我们兰陵萧氏提出首先从我们开始,用草头萧,不用小月肖。
最后,我感到高兴的是,山东省政府拨专款规划,临沂市政府09年把萧氏文化园建设为全临沂十大工程之一,苍山县委、县政府为兰陵萧氏兴建大宗祠,这将为国内外萧氏祭祖观光,繁荣我县经济创造条件。
萧姓人口分布_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姓人口分布情况,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村。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4位。其时江西萧姓人口约占中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跃升到第二十七位。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
至2022年,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广西、贵州六省,又占萧姓人口的25%。
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萧姓总人口的18%。在湘赣黔、闽粤大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北角、四川东部、渝鄂大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5%的萧姓人群。在台湾、海南北部、粤桂南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渝鄂北端、青海东部、陕甘南部、河南大部、鲁皖苏沪浙、河北东部、天津、辽宁大部、黑吉西部、内蒙古东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一0.87%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7%,居住了大约39%的萧姓人群。
萧氏宗祠_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宗祠,现今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裔的宗祠。
萧氏宗祠是丹阳市齐梁文化的三大实物遗存之一,丹阳萧氏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人丁兴旺,门第显赫,有“帝皇世家”、宰相世家“之称。尽管萧氏宗祠保存至今,可惜已是断垣残壁,不过其内遗存有南朝、宋、明等时期精美的石刻与砖刻作品。
萧氏宗祠,始创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丹阳访仙镇萧氏,为汉朝相萧何之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萧氏二十氏孙萧整为避乱,由山东兰陵迁于南兰陵城里定居(丹阳),原有砖木结构平房三进十五间,期间遗存有南朝、宋、明时期精美石刻与砖雕,现存二进一院。
以上内容是关于萧氏四字经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