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南陵 萧氏古村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萧氏南陵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萧氏古村和萧氏南陵的精彩内容哦。
萧氏南陵 萧氏古村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郡望,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郡望
苍山县兰陵古镇,战国楚置县,秦汉为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古镇是萧氏的发源地和故乡,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就出生在这里。现在省、市、县为弘扬兰陵文化,建萧氏大宗祠,振奋之际,谈以下几点。
一、被尊为圣祖的萧望之
中国萧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她始于夏商,成于春秋,兴于汉、唐和南北朝,山东兰陵是萧氏主要发源地之一,史称萧氏望族出兰陵。山东兰陵从战国至西汉是鲁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从战国楚开始,就在这里设置郡县,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荀子,两次为兰陵县令,前后十八年,接着在这里讲学着述、教书育人。秦朝丞相李斯、法家人物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同时也为兰陵本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汉书”称:兰陵多学,盖以苟卿也“。至西汉,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兰陵,造就了博学多才的经学家萧望之。萧望之的玄祖汉待中萧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现兰陵镇北二里处)。
萧望之(公元前110-47年)字长倩,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其父萧皓以农为业,兼家传酿酒业,兰陵美酒为萧氏家酿,流传至今。萧望之从童年开始,就受到兰陵历史文化的熏陶,他刻苦好学,博览古今书籍,特别攻读”齐诗“、”论语“和”礼记“‘成年后入长安拜博士白奇为师,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经考试为郎官,徙杜陵,汉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我们的祖先萧望之,学识渊博、才智过人,他为官一生刚直清正、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历尽波折辅佐皇帝,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他在未央宫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辑成”石渠议奏“-书,震动了全国儒生。
汉宣帝临终前,拜望之公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政太子。汉元帝即位,以师傅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所忌妒、排挤和诬陷,公元前47年他被迫服毒自杀。萧望之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萧氏后人的尊崇和敬仰,就是因为他正气凛然,代表了我们萧氏的家风。萧望之自杀后,按其生前的心愿归葬故乡兰陵,其孙萧绍也辞官,携家复还兰陵。萧望之之陵墓至今尚存,1979年被苍山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报山东省人民政府,2005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省市县镇四级政府作出规划,协助兰陵萧氏对萧望之墓进行修葺,以供国内外萧氏来兰陵祭祖。
二、兰陵萧氏南迁
在西晋司马衷称帝期间,政治腐败,八王争权,造成国内一片混乱,北方的各族人民和少数民族贵族也乘机起兵,争夺政权。造成了中原大乱,大批的北方人民和士族,纷纷渡江南迁。萧望之第十四世孙,晋淮阴令萧整,字公齐,于公元318年率兰陵萧氏南迁。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之东城里,同过江的有其长子即丘(临沂市西南)令萧俊,和次子济阴(今荷泽市定陶县西北)太守萧辖。先后过江的还有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亮孙女萧文寿后为南朝宋刘裕的养母,尊号皇太后,这一支史称国舅房。一同南迁的萧氏还有许多分支。东晋元帝为了安置南迁的萧氏族人,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史称南兰陵。
兰陵萧氏南迁,也和其他南迁士族一样,把北方的先进文化和经济技术带到了南方在掌握先进文化的兰陵萧氏经过东晋和刘宋朝代的变迁,人才辈出,一些有军事知识的萧氏人物进入上层,公元479年萧望之第十八世孙萧道成代刘宋在南京称帝,史称南齐,历七帝24年。公元502年萧望之第十九世孙萧衍又代齐在南京称帝,历四帝56年,史称南梁。此间出现了萧道成之孙、史学家萧子显,着”南齐书“,列二十五史,又一位文学家萧衍之子萧统,着”昭明文选“,成为我国第一部文选。后来的萧氏人才就更多了,帝王、宰相、将军、皇后、状元、进士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不一一枚举。
三、对萧望之的尊崇
山东兰陵是萧望之的故乡,也是我们萧氏的发源地,今天的萧氏在我国一百个大姓中占30位。萧望之的后裔遍布在国内外,萧望之的影响,早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泉州就建”富美宫“庙,塑萧望之像,由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神灵,称萧王爷,萧王行宫,泉州人来往于台湾海峡两岸,萧王爷成为海上保护神,他的威望超过了萧何、萧衍和萧道成。2001年马来西亚萧氏总会署理会长拿督萧家发,三次带领萧氏族人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并捐款在萧望之墓地建亭立碑。2002年12月17日,由新加坡萧氏总会名誉会长萧衍良和顾问萧宗贤等人出资,在广东省大埔县建祠堂,雕造”萧王爷望之公“金身,以供祭拜。
2006年6月10日第五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作为萧望之故乡的山东兰陵萧氏总会派人赴马来西亚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宗亲大会,规模宏大,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团,有加拿大、泰国等数十个东南亚各国的萧氏总会代表团,在大会开幕式的主席台两侧,高高悬挂着两个大绣球,上书”兰陵“二字,在彩联上写着”匡扶汉唐、展望齐梁、人才出兰陵“的字句。由此可见,兰陵萧氏的祖先萧望之在我们萧氏族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大会期间我们兰陵萧氏代表访问了萧诚信宗亲,他30年前曾来山东兰陵寻根觅祖,当时买了一瓶”兰陵大曲“酒,带回新加坡,30年来他一直摆放在家中最显耀的地方,称”这是萧氏家自酿“,每天他都要看一看,摸一摸,30年如一日,不忘祖国,不忘兰陵。
四、关于草头萧和小月肖的问题
我们萧氏的姓字,自古以来就是草头萧,在三千多年以前就被认定下来,草头萧在古汉语中是肃字加草头,肃者表示恭敬、严正、庄重,加上草头曰”萧“,它又是在一种草名,俗称艾苔,艾离有香气,可作烛,用来作祭祀之用,亦表示对祖先的敬重。草头萧不但是一个专用姓字,而在文学上、地名上用处也非常广泛。
而小月肖,在古代一些姓氏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在先秦《世本、氏姓篇》、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等书中都没有小月肖这个姓,就是在宋代的”百家姓“和明代的”千家姓“中,也没有小月肖这个姓,在我们国家认定的二十四史中,起码在唐、五代诸史中,人名用字也没有小月肖,经查找史料,在辽史中有个女巫叫萧古,她用男人的胆制造延年药,无辜杀死很多人,辽皇帝知其诈,因她与萧太后同姓,这样有辱萧氏家族名声,予以治罪,就贬改萧为肖再.如《南齐书、萧子日向传》载:齐高祖萧道成的孙子,巴东王萧子响,他滥杀属下,反叛朝廷,兵败削爵治罪,赐为峭氏,他的后代去虫为肖。
所以用小月肖,有贬谪不贤之意,我们兰陵萧氏祖传是不准用小月肖写自己的名字的。五十年代,我国提倡简化汉字,也没有把小月肖和草头萧等同起来。现在我们萧氏的一些人,或在一些正规出版部门,为了书写方便,把小月肖和草头萧等同使用,在国外华人中见到肖字姓名不认为是宗亲,对两字的混用持反对态度,这不仅是两字混用,而是对中国的文史资料和国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这里我们兰陵萧氏提出首先从我们开始,用草头萧,不用小月肖。
最后,我感到高兴的是,山东省政府拨专款规划,临沂市政府09年把萧氏文化园建设为全临沂十大工程之一,苍山县委、县政府为兰陵萧氏兴建大宗祠,这将为国内外萧氏祭祖观光,繁荣我县经济创造条件。
萧氏四字经_以《三字经》为写作基础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四字经,古今结合,以《三字经》为写作基础。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氏四字经》
《萧氏四字经》是本古今结合的书,它以《三字经》为写作基础,去其泥沙,存其金子,增其它古典蒙书精华添若干当代知识,三字改四,一韵到底,求其字词、观念更适合当今孩子,求内容更比《三字经》丰富。
与《三字经》的区别
毫无疑问,《三字经》是本蒙学好书,全经仅千一多字,列举自然社会多种知识,介绍46位历史人物,讲了22个成语故事。浓缩从三皇到明清五千年历史。
但是,它毕竟是700多年前古人之着,其用字用词,很不适合当今孩子,其思想观念,其思维方式,已远离时代足步,其中有的早已陈腐,有的已被岁月证明谬误,原封不动给予孩子,孩子尚小,可能朱墨均受,易为其误。若弃此经不用,又极可惜。该经泥沙、该经不足,毫无疑问又少于那些闪光金子。
《萧氏四字经》中的三换两增
因此,老汉自不量力,将其改编为《萧氏四字经》,主要工作是三换两增:
三换
一换言辞:原经一句三字,必多用单音之词,而单音词多属文言,字多僻古,孩童不易理解阅读。本经四言一句,可以多用现代双音之词,靠紧现代语言环境,利于理解阅读。
二换观念:原经观念,有的过时,有的谬误,除闪光精华外,皆予更换,故本经乃古今结合之经,其语言,其内容,都是如此。
三换知识:原经列举知识,若干非尚小之童必知之知,本经有所删节,另增孩子较易理解的若干常识,较之原经内容,新鲜、丰富。
两增
一增叙史篇幅:原经叙史,虽欲让孩子明兴衰原因,知治乱终始,然文字太过简略,它能给孩子的,仅历朝的第次。本经略增篇幅,力求完成原经叙史之求,并通过叙史,宣传民能载舟民可覆舟思想,宋末至清部分,则着重于“爱国”二字。
二增劝学励志内容:原经讲述劝学励志故事甚多,由于写作年代局限,全都是中国古人。本经适当添加当代、外国若干故事,希望让孩子有这样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结语
三换两增,易稿三次,初稿始成。里面,是《三字经》金子,里面,有《千字文》珍珠,里面,有《幼学琼林》精华,里面,还有《五字鉴》元素。我希望它能引孩子向真向善,将德和智植根于孩子心灵深处;我更希望,随着孩子长大,此经可成为他们终生享用财富!若能如此,老汉此生,将不虚度!
萧姓人口分布_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姓人口分布情况,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村。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4位。其时江西萧姓人口约占中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跃升到第二十七位。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
至2022年,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广西、贵州六省,又占萧姓人口的25%。
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萧姓总人口的18%。在湘赣黔、闽粤大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北角、四川东部、渝鄂大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5%的萧姓人群。在台湾、海南北部、粤桂南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渝鄂北端、青海东部、陕甘南部、河南大部、鲁皖苏沪浙、河北东部、天津、辽宁大部、黑吉西部、内蒙古东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一0.87%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7%,居住了大约39%的萧姓人群。
萧氏宗祠_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
解读百家姓萧姓。萧氏宗祠,现今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22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萧姓文化之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裔的宗祠。
萧氏宗祠是丹阳市齐梁文化的三大实物遗存之一,丹阳萧氏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人丁兴旺,门第显赫,有“帝皇世家”、宰相世家“之称。尽管萧氏宗祠保存至今,可惜已是断垣残壁,不过其内遗存有南朝、宋、明等时期精美的石刻与砖刻作品。
萧氏宗祠,始创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丹阳访仙镇萧氏,为汉朝相萧何之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萧氏二十氏孙萧整为避乱,由山东兰陵迁于南兰陵城里定居(丹阳),原有砖木结构平房三进十五间,期间遗存有南朝、宋、明时期精美石刻与砖雕,现存二进一院。
废妃尹氏简介_李氏朝鲜成宗国王的第一继妃
解读百家姓尹姓。废妃尹氏生平简介,李氏朝鲜成宗国王的第一继妃。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宋版《百家姓》中,尹姓排在第100位,约有22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26%。
尹姓文化之废妃尹氏
废妃尹氏(1455年-1482年),李氏朝鲜成宗国王的第一继妃,本籍咸安尹氏,尹起畎之女。对于出生年份多有争议,但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废妃尹氏胎时胎志分明记录她出生于1455年阴历6月1日。
生平
尹氏出身于贫穷的两班家庭,父亲死后被母亲申氏送进宫中参加“后宫拣择”,在成宗四年(1473)三月十九日封为从二品淑仪,传说她因为容姿美丽而得到成宗宠爱。成宗五年(1474年)元妃恭惠王后过世,成宗七年八月九日(1476年)尹氏成为王妃,同年十一月七日生下长子燕山君。
尹氏本来颇得成宗宠爱,但因个性极为善妒,时常随身携带砒霜,被指意图杀害成宗宠幸的宫女、女官,甚至嫔妃,且与成宗之生母仁粹大妃不和而遭排斥,成宗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尹氏更加疏远。
成宗八年,由于尹氏藏匿毒药、邪书在寝室里,使得成宗大怒,准备要降封尹氏为嫔,但是大臣任士洪等人以废妃,元子(即燕山君)不能保为理由,请求成宗收回成命,最后成宗取消废妃的决定,可以说燕山君救了尹氏,没想到两年后尹氏还是被废。
成宗十年六月一日(1479年)因尹氏生辰时成宗到别位嫔妃处所,尹氏竟冲入后宫处所与成宗起了极大的冲突并抓伤成宗的脸,这是被视为大逆之罪,隔天六月二日尹氏被废为庶人。雪上加霜的是,尹氏的么子在尹氏被废后于六月十二日过世。隔年十一月,成宗册立与废妃尹氏同年入宫的淑仪尹氏(贞显王后)为王妃,使得尹氏复位的希望更加渺茫。
尽管尹氏成为废妃,不过成宗担心自己死后,尹氏凭借燕山君生母的身分专权,危害社稷,于是在成宗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482年)命左承旨李世佐至尹氏私宅赐死尹氏,尹氏的亲人亦被成宗下令流放。
尹氏之子燕山君继承王位,于1504年让母亲复位,追尊为齐献王后,并把她的墓所升格为怀陵。1506年中宗反正之后又再取消她的复位。
燕山君为母亲复位的同时,也积极报复当年参与尹氏被废赐死一事相关人士。内、外命妇中,成宗两名后宫贵人严氏、贵人郑氏(燕山君主政时两人皆为昭仪)被认为是主谋,遭到燕山君杀害。成宗乳母白氏、朝鲜德宗后宫贵人权氏由于牵涉废妃一事,即使死后也被燕山君大肆羞辱,燕山君当时甚至一度欲杀害将他视如己子般抚养长大的养母慈顺大妃(即是成宗第二继妃贞显王后),幸被王妃慎氏阻止。
现时废妃尹氏的墓位于京畿道高阳市的西三陵。
争议
关于尹氏出生的的年份,流传的说法为1445年,即朝鲜世宗二十七年,但是其实并无确实的资料证明,那只是野史的说法,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更何况,一个将近三十岁的女子,即使可以透过贿赂通过“后宫拣择”成为后宫,在往后的日子,难保不会有东窗事发的时候。而且那时流行早婚,女子12、13岁便出嫁非常普遍,民间尚且如此,何况尹氏是两班贵族之女,将近三十岁还未出嫁实在不合常理。
历史评价
正史对于废妃尹氏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尹妃出身没落贵族,娘家缺少靠山,在宫廷权力斗争中失利被废,事后又被胜利者抹黑,加上罪名,以掩盖其被废的真相是极有可能的。以仁显王后为例,当初何尝不是以“七去之恶”的罪名被废,倘若没有之后的复位,“七去之恶”之名也会成为史实被记载下来。故部分文学作品将废妃尹氏描写为忠于爱情、在宫廷斗争中遭到排挤诬陷的可怜女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萧氏南陵和萧氏古村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