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中国于氏家族族谱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于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于氏家族族谱和关于于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精彩内容哦。
关于于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中国于氏家族族谱
解读百家姓于姓。于春友先生提供的德系周嫄于氏熏支族谱。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文化之淄博于氏世袭图谱
于春友先生提供
赤山世家 德系周嫄于氏熏支族谱(主要为整理人本支)
始祖母
二世祖 兴游 兴海 德海
三世祖 庆
四世祖 熏
五世祖 天祥
六世祖 尽可(天祥八子)
七世祖 乘龙
八世祖 由哲
九世祖 士超
十世祖 棠辛卯科举人,原任长山县教论,历任曹县教论,升济宁州教授芬壬午科举人,壬辰科进士,任内阁中书
十一世祖 承曾 景曾
十二世祖 奇 亭(下为亭后) 不作叙述
十三世祖 东鲁 西成(下为西成后) 南璋 北平
十四世祖 銮
十五世祖 乃功 胜功
十六世祖 恒仁 恒泰 恒丰 恒智 恒敏 恒谦
十七世继(孔、斌、钢、尧、孟、清、奎、学、武、业、贤、圣、广、昌)共十四人
十八世守(清、恭、海、真、田、和、法、富、贵、荣、华、元、道、禄、功、会、君、臣、杰、朴、端、礼)洪(涛、源、洲、福)富贵、林森共二十八人
十九世取名中间大多为“春”字,本人为十九世,名春友
二十世资料取自十七世族长继昌爷爷收藏族谱支谱,这是本家族唯一健在的爷爷辈,加记号为直系家族成员。
现村中成员已到二十二世。
乐姓郡望堂号_南阳堂:以望立堂
解读百家姓乐姓。整理乐姓郡望堂号大全,南阳堂:以望立堂。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
乐姓文化之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
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于慎行之墓_于慎行个人资料介绍
解读百家姓于姓。“于林”于慎行之墓,关于于慎行个人资料介绍。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文化之于慎行之墓
车行洪范之间,隔着路边废弃的房屋,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一片白皮松林——我知道,这里就是“于林”了。所谓于林者,于慎行之墓也,因为神道两旁有两列罕见的白皮松,故名。其实按我的行程安排,并没有访问这里的希望——毕竟我的主要精力在泉水上。能够看到它,是许久以来积聚的缘分……
关于墓的主人于慎行,我在前面《读史漫录和平阴六泉》一文中已经介绍过了。现在看来有必要再说一说。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又字无垢,号谷山,谥“文定”。平阴杨柳乡前屯村人(原属东阿),明代大臣,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
其先后任万历、泰昌、天启三代帝师,煊赫一时。有人说他是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帝的老师,这是错误的。万历帝曾手书“责难陈善”赠之,死后被镌刻在其墓道的牌坊上,另一牌坊乃是“帝赐玄庐”四字。
辞官后,修《东阿县志》,主编《充州府志》,有“一时文学之冠”之称。着有《谷城山馆诗文集》和《读史漫录》等。
于慎行一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游历范围不是很广,即主要是他的家乡与北京这两个地方。因此歌咏其家乡平阴的诗文也就较多,在洪范山水间的人文遗迹也就很多。
我之所以想介绍一下这里,是因为今天有网友留言道:“说了那么多,可是留下的遗迹不多,感受不深……那些遗迹都在哪呢?”
在哪呢,在哪呢?难道留给我们的就只有这些曾经的照片了吗?上图,曾经的于林,“责难陈善”坊或是“帝赐玄庐”坊。如今石像生已经消失,牌坊也已经不见了,经历的只是几十年的光阴。大家可以对照上图和前一幅仔细观看,除了白皮松林,其他的一切都已经物事人非了。前一幅中的建筑砖瓦犹新,不知是谁想重新整修却又半途而废。
有人重新竖立了石像生——给人的感觉怎么就是生硬和滞涩呢——盛世之下难出精品,这也许与现在人们毛躁和功利的心理有关吧?再说,即便象这样竖立起来,也已经是为时已晚而显得不伦不类了。周围是一些废弃的房屋,但肯定是曾经的“集体”以上级别的单位驻扎的这里——因为建筑的样式和格局都不是民居的样子。我徘徊在蔓草之间,抚摩最近的“石犀”拟或“石虎”?毛糙之感与五三纪念堂前的差不多——我们对文化的破坏实在是太巨大。对照一下平阴文庙里的石犀,起码人家胳膊、腿还能分清,表情也还生动吧?
于林中曾经的文物,有宏伟的十二省碑(全国十三省,送来十二碑,剩余一碑立在了旧县御道上)、过亭(上立怪兽“降龙獭”)等,但其最精华者,是两华表。如上图,据称,该华表高约20米,周身云纹,手可插入从而可攀缘而上——精美绝伦。上面蹲有怪兽,名“望天犼”。此照片的拍摄时间是“六五年三月四日”,距离它灰飞烟灭的时间已经很近很近了……
不久后,一场文化风暴席卷中国大地,这于阁老肯定是死也不许苟且,被人刨坟掘尸化为云烟——同一时期,在北京,他的君主万历的尸骨也被小将们焚烧无踪。这精美的华表以及石像生小将们是砸不动的,于是也不知是谁想出了更恶毒的主意,将它们凿眼后填装炸药,然后伴随着狞笑声声,一切就这样付之一炬……
站在树下回思,心情惆怅,不能言说。同时又感觉这种树真的很怪,居然是白色的树皮,物以稀为贵啊——不知能不能研究一下让他们繁衍下去呢——因为已经有了报导,这些树出现了老死的现象了……
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太多了。我上班的途中,必定经过一个叫王宿铺的地方,而那个地方,有杜仁杰之墓,余曾想拜谒,但是此先贤之墓也已经在革命时期被平整,不留一点痕迹了——失去的,还能再找寻回来吗?
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一个有历史的城市,现在只能如网友所讲,没有现实影象了吗?
八首关于于慎行咏聊城的诗篇
解读百家姓于姓。于姓文化浅说之八首关于于慎行咏聊城的诗篇。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文化之于慎行诗文
今天聊城所管辖的地方,在明代或属于东昌府,或属于兖州府,这些地方有的是于慎行为官的必经之地,有的是还是他的祖茔所在地,因此他也曾经多次到过这些地方,并留有诗篇。他的诗歌中所写到的今天聊城所辖的地方主要有:
1、茌平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茌平”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茌平道中感怀》:
父老迎相问,君今华髪归。
云霄身自贵,家国事多违。
具迩差皆尽,同游既已稀。
畏看旧门巷,先有涕沾衣。
茌平向来属于东昌,今天的茌平是在金代复置,并在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建立县城。历史上的茌平是从东南陆路进京的必经之地。所以历代名人,对于茌平多有吟咏。于慎行来往北京,如果从德州的运河登舟或下船,一定要经过茌平。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着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万历十九年(1591年),于慎行从北京返回家乡,就曾经过茌平县。考其诗意,这首《茌平道中感怀》诗当作于此年。
2、阿城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阿城”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阿城舟中送别张洪阳宫保南旋》:
一笑相看共白头,君今亦遂碧山游。
忧时早辟留侯谷,蹈海初浮越相舟。
千里人随江浦月,十年书隔蓟门秋。
灯前斗酒休辞醉,别后闗河雁亦愁。
阿城本是战国时期晏子治阿的地方,也就是最早的东阿县所在的地。元代修会通河,这里成为运河水路要冲。明代属于阳谷管辖,与东阿同属于兖州府管辖之地,今天仍属阳谷。阿城镇在古运河东岸,南来北往船只很多,商业十分繁荣。古阿胶井也在这里,同时这里还有海会寺等胜景。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着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于慎行迎来送往,曾经多次到过阿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曾为送被外放做官的张洪阳,专程到过阿城。这首诗当作于此时。
3、铜城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中以“铜城”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铜城望见云翠诸山》:
归途今日惬,凭轼见吾山。
以尔千岩翠,慙人两鬓斑。
向来多远梦,从此闭重关。
不似终南路,依栖慕世间。
铜城,即今天东阿县城所在地,自古就是南北驿道之重镇,汉代为临沂县治所,唐代称为马防城,元、明时称为铜城驿,属于东阿县。清人朱彝尊词作《霜天清晓·晚次东阿》:“鞭影匆匆,又铜城驿东”中的“铜城”即指此处。
4、杨刘
于慎行的《谷城山馆诗集》中以“杨刘”为题的诗篇有一首,即《暮过杨刘有感》:
多年不到杨刘戍,此夕冯轩过里门。
前代津梁无聚落,旧家萝葛有儿孙。
烟横远陇迷山气,日落平沙见雪痕。
水木遗踪多所念,惟将悲泪洒空原。
杨刘,又称杨柳,为五代、金时重镇。于慎行先祖从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迁到东阿时,就是先到的杨柳,今天的杨柳镇前屯村有“于氏始祖西迁墓碑”即于慎行率族人所立,明朝皇帝还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迁坊》牌坊一座。
5、七级
在他的诗中还有一首诗歌提到“七级”,即《七汲登舟留别亲友》:
闾门烟树此时分,回首春江惜鹭羣。
金匮虚当东观草,荷衣实负北山文。
花前酒尽人将逺,雨后帆开日未曛。
满眼浮荣浑是梦,骊歌缱绻不堪闻。
但是在他的诗集中提到的“七级”,被写成“七汲”。“七汲”,查地名可知,河北无极县有此镇,今天属于石家庄市管辖,在石家庄市西南五十公里处。而这个七汲不在南北通道上,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着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知,于慎行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他从家乡到北京,都是从运河进京,而运河又不通过这个“七汲”,所以,写成“七汲”当是笔误。而“七级”,在今天的阳谷北,运河从这里经过,于慎行进京的必经之地,同时,从明末邢侗、阮自华合着之《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中可以知道,他曾经多次专程到过“七级”,如隆庆六年(1572年),他就“吊可大于七级河”,所以,从诗意来看,这首诗的“七级”,当是指的阳谷七级镇。
6、阳谷
《过阳谷店山下问小洞庭遗迹是唐东平太守苏源明宴处》:
蚕尾峰头路,当年小洞庭。
污邪余水国,文物闭山灵。
野草微茫白,川云黤惨青。
犹疑歌舞地,笳鼔震空溟。
此外,他的诗歌中所的《安山寺》、所说的地名也应是在今天聊城市所管辖的阳谷境内,只是时代久远,一时难以查考。
7、香山
《冬夜宿香山寺》:
一宿招提境,匡床坐夜分。
山深迟见月,石冷细生云。
仙梵林中发,名香座上焚。
老僧应出定,时觉语相闻。
这首诗是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所作。说到香山,人们大都会想到北京的香山。其实,在东阿也有一座香山。此《冬夜宿香山寺》中所写就是东阿的香山。其山外形如凤凰,又称凤凰山。《香山寺送四弟读书济上》于慎言所作
立马秀山拂舒鞍,嵴翎分翼野云寒。
诗成林际明珠络,酒冷沙头碧玉盘。
凄断倪经须自励,踟躇姜被为谁欢。
齐城开府名公有,巨汇应知学海宽。
香山位于东阿县城东南方向,出东阿县城东南行13公里,即到风景优美的香山。香山又名凤凰山,南临金堤,东靠黄河,西北是平坦的沃野良田。山南一狭长台地,表面灰褐,陶片遍地,器形有鬲、罐、鼎足、器盖等,灰陶居多,也有黑陶与红陶,细泥夹沙,主要为龙山文化遗物,也有仰韶文化时期红陶钵等遗物,为市重点保护单位。山北有元札剌王墓,碑文为赵孟頫撰书,为我省珍贵金石遗物。元时,东阿县城在香山南三里处的新桥镇(即今旧城),这里濒临大清河,群峰环峙于东南,拥抱香山于怀中,舒目满眼苍翠,人口密集,风景优美。香山前怀,凤凰翅下。林木苍翠,绿水绕流。在万翠丛中,静静地掩映着香山寺。城迁新桥后,这里成了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的游览胜地,香火格外兴旺,暮鼓晨钟,香烟缔绕,梵音阵阵,给人以飘渺幽静之感。可以幻化出许多美丽的景色,遐想出天堂仙境。峰因寺显,寺因峰见。“香烟绕寺”逐渐成古东阿八景之一。香山寺建于金大定年间。当时县城置新桥镇三十余年,长江以北广大土地,已被金占领,金人为了统治北方,借助于佛、道,大兴寺庙。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为避水患,将县城迁谷城旧址,香山繁华日消。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比丘洪成拓大,嘉靖末年(1566年),曹寺僧人性然重修,殿宇巍峨,香火繁茂,“宝树青葱,金姿照耀,法云广荫,慧日流光”《重修香山寺纪》)。其“宝灯阁”,日夜灯火辉煌,香烟弥漫,四壁镶镜,灯影镜中。妙语参祥,静修入定。曾吸引不少游人墨客,来此领略山林风月,人生玄机。今将其游香山诗词,摘录于下,领略一下“香烟绕寺”之美。
8、东昌府
于慎行写了《东昌府城重修碑》,他关心桑梓事业,参予重修《东阿县志》,主持编撰《兖州府志》。于慎行于万历七年(1579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用。
家族文化:于氏家族先祖斥山老茔遗址
解读百家姓于姓。于氏家族先祖斥山老茔遗址、斥山老茔内碑志介绍。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于姓文化之先祖茔地遗址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斥山老茔
斥山老茔于氏籍文邑祖茔也,北距大水泊七十里,在三雨山之左,近依冈岚远环山海西南里许,为观礼村东南二里,斥山东北二里,为斥山集茔河东岸。旧有于家庄(齐乘云环斥山而居者千有余家)濒河伏巨石,曰文星形色圆润,于氏擢科名辄先,现清嘉庆初年族人封植茔兆修祖墓二十七建石牌一,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白杨数十株,依茔围购祭田数亩,茔周三百步其东南角新坟二穴,限以青石,乃前守茔之于大货郎与其父墓,公议葬焉。今其子仍守此茔居於近村
------道光壬寅阖族祭扫询诸宗老纪其大概并祥碑志契式於后从备考稽焉。
斥山老茔内碑志:
碑面于氏祖茔。
碑阴茔内四至东至南北射直五十步
西至道南北射直二十三步
南至东西射直五十步
北至西面五十二步
中间照西至北出三步俱青石至为界
清嘉庆五年三月公立
于氏家族先祖墓葬群遗址之-崮山后老茔
崮山后老茔,南距大水泊六十里,在今荣邑崮山后村东,曲陵之阳,诸峰罗列,大河前横,传谓旧河路出岭西村北,离茔南里余,前明隆庆二年,涌溢峰前东流激北岸石出,长三丈余茔兆赖以无虞,今犹然在也大水泊去茔甚远而于氏近茔居者孔繁西南五里有西崮,村东南半里有河东村,东十里有圈里村,茔基周近二百步石砌七十五坟,其三十坟尚完,近东有土坟十三穴,碣石模糊犹可辨识者七,清乾隆年间大水泊阖族议修祖茔,设祭田筑守炉近村宗长司其事,北依山径曲梅为界,东限小溪植柳成林,南沿大河陡岸水,种杨西接长岭坡,左亦栽多树,至清道光庚寅春,圈里等村来大水泊敛赀复购田数亩,葺屋三间为祭甚久远计,清明孟冬二祭用祭馔十器大蒸面十圆既酒皆公具惟香楮自备斯咸赖近村族人岁时祭扫竭诚经理其先祖之贤裔耶能不敛且感之碣志既祭田均折於后以备追稽有所据云
崮山老茔有土坟墓3座
有石碑的7通:
于海,泰定元年七月十三日立。
于国用,泰定元年七月立
于仲,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
于子春,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
于仲德,至正十四年八月初八立。
于奉先,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十八立。
还有一块字迹不清,无法辨认。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洪水澜老茔
洪水澜老茔,东南距大水泊三十五里,在止马岭北,后依长岭,前临大河河南岸里许,为止马岭村北岸,西去里许为白果树,村东北去二里有温泉注焉,谓洪水澜汤。又东去二里有洪水澜村,为于氏旧居茔。以是名祖兆内外三十余亩界,以青石中有熟田为人窃售盖此茔,初为近居者司是以窃售其地而未之觉也,屡易至张溪南,道光癸卯冬请赎璧归以备祭扫且置守者,道光乙巳孟冬朔,阖族修植茔墓,茔皆石坟完固者八,其十有八石半摇落,取垒乎上。余五十四墓仅存石基,因赀菲固以土封之。东北隅丛姓一墓已让界外石碣字迹鲜蚀略可辨识者七,其东南隅有大碑仰卧额篆曰:于氏祖墓之记,碑文亦多利落,碑阴所镌即宗派图也。当即建树茔前题曰“于氏祖茔”旁镌“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冬毂旦阖族公立”十八字,侧则分刊祭田四界云
洪水澜老茔地只有七块墓碑:
于质(四世)配丛氏,泰定六年八月朔
于琛(四世)配鞠、赵、荣氏)
于江(五世)至正十六年二月初八日立
于谭至正十六年上仲冬八日立
于良佑(五世)配段、王氏
于安利(六世)配董氏、王氏至正十六年仲冬八日
于从德(五世)洪武岁次甲寅,仲秋初九立
另,于敬祖、于礼墓在此地安葬,但无碑可查。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大水泊东老茔
东老茔,大水泊于氏始祖茔也。在立驾山之阳,距大水泊村东里许,茔周二百余步后世丛葬殆遍,祖墓又无志表,惟近南偏西向建碑一座,面镌“于氏大茔”四字,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碑后二十余塚,百年前葬木主其间传谓内有一脉祖墓碑东去数步为东沟一支祖若性公墓又东十五步外一墓南向建碑一座面镌“于氏祖墓”四字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碑旁是为户部左侍郎可托等本支之祖讳字失传同立石以志二十八字据宗老传闻:自始祖坚公至十世祖墓,俱在此茔。茔前有九族石焉,昔分五大支,轮为社会以供春秋祭物,十九世祖观察公讳其珣有规条遗文祭祀之敬尊卑之分,凛然可观,违者有罚格社久废茔南界道北界道东有界石西界赵氏砖坟又西为街北一支清顺治乙未进士桐江公墓也。
据“于氏支谱”(五卷本,1933年于锡琨撰)记载:
三世祖坚公、四世祖闰公、五世祖渊公、六世祖泽公、七世祖松公、八世祖宣公、九世祖整公、十世祖杞名公及其兄弟铿、浩文、福志、文瑞都安葬在东老茔。但无碑志可查。
于氏家族先祖茔地遗址之-大水泊北老支茔
北老支茔位东老茔之北,相距里余。茔周二百步后世丛葬殆遍,惟近南偏东有四墓,南北相连,南向建碑一座,前设石桌一,石香炉一,石楮盆一,面镌“于氏大墓”四字,旁一世讳积二世讳钦三世讳用四世讳喜孜是即十一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四世祖墓也。
上文“一世讳积、二世讳钦、三世讳用、四世讳喜孜、是即十一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四世祖。积公为大水泊十世祖玘名公之子;钦公为积公之子;用公为钦公之子;喜孜公为用公之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于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于氏家族族谱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