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

国学综合

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

王朝教父围观:℉更新时间:10-23 03:0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的精彩内容哦。

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

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

解读百家姓臧姓。看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臧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人口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为第215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3%。分别主要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市。

臧姓文化之鲁国臧氏家族

在鲁国的世族中,臧氏家族是一个着名的家庭,在春秋中期,其家族成员在政界世居要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臧氏家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鲁国社会的变迁。

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

臧僖伯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着称。《左传》说: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隐公准备去棠(今山东鱼台西南)捕鱼为乐。臧僖伯劝谏说:国君要关注大事,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不要去干。君主应为民众的典范,带头遵行各项制度,否则就是乱政。捕鱼不符合礼制,请君不要去。但鲁隐公却不听劝阻,坚持前去。臧僖伯“称疾不从”,以示抗议。同年12月,臧僖伯去世。回想臧僖伯的忠诚严正,鲁隐公颇为后悔,下令将其丧礼“加一等”,以示褒奖。

臧僖伯的儿子是臧哀伯,其秉性与其父相似,以直言敢谏见称。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国大臣华督弑君而自立为相,把持了宋国的政权。为获得鲁国的支持,华督把宋国传世的宝鼎“郜大鼎”送给鲁国。鲁桓公不仅接受了贿赂,而且还把“郜大鼎”放在太庙里来展示。臧哀伯对这一做法提出批评说:“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宣扬道德严守礼制,以此为百官表率子孙作则。今将贿赂之宝鼎公然陈列于太庙,将会产生多少恶劣的影响?”臧哀伯的意见虽然未被采纳,却获得了世人的赞许。周内史听说后称赞说:“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臧文仲是臧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是臧哀伯的孙子,因世官制度出任鲁国的大夫,先后辅佐了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代鲁国国君。由于他的政治能力和道德声望,对当时鲁国的政治与外交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鲁庄公时,臧文仲始任鲁国的卿。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出现了饥荒,“无麦禾”,臧文仲主动请求去齐国求粮救灾,携宝玉赴齐。他的随从说:“国君并没有派您去,您却自告奋勇,这不是自己找事干么?”臧文仲说:“有道德的人要急人之难,做官的人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为鲁卿,在国家有危难时不挺身而出,是尸位素餐。”他到了齐国,施展其出众的外交才能,最终说服了齐国的统治者,使“齐人归其玉而予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鲁国上下的信赖。臧文仲是一位恪守礼仪、崇尚道义的人。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9年)鲁国大旱。僖公为人迷信,听从别人建议,准备实行焚烧巫尫以求雨的宗教仪式。

巫尫是鲁国的女巫,作为所谓沟通天人关系的宗教使者,她应该通过祈祷向天求雨。但久旱不雨,鲁僖公认为巫尫失职,要烧死她以引起上天的注意,达到下雨的目的。但臧文仲认为这种举动不合适。他说:“这不是解决天旱不雨的方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修城廓,减少开支,鼓励农业生产和相互救济。

若不抓住这些要务而在一些宗教仪式上做文章,只能违背天意而造成严重的后果。”鲁僖公接受了臧文仲的批评,放弃了焚巫的计划,积极着手救荒,度过了旱灾造成的危局。尊礼尚德重民是鲁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臧文仲在自己执掌鲁国国政期间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他主张统治者在位“恤民”,主要是为政以德,体恤下情,关心民生,否则“德之不建”,则“民之无援”,国家就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又要以德“训民”,引导人民遵守道德,提高道德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遵守“礼”,“礼”是外在的制度规范,而“德”则是内在的良知自觉。

只有在“礼”与“德”的规范下君民一致,才能保证社稷江山的稳固。从臧文仲的言论主张看,他应该是鲁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对以后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臧文仲死后,他的言论仍广为流传,并被鲁国的统治者奉为圭臬。如鲁襄公时期执政的叔孙豹曾对人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臧文仲看做是“立言”而“不朽”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臧文仲虽然以尊礼尚德而着称,但也表现出变通的一面。如后代的孔子曾对他的“废六关,妾织蒲”的行为提出批评。所谓“废六关”,即撤除了鲁国的6个征收商税的关卡。鲁国以农耕立国,其传统政策是抑制工商,重视农业,所以设立关卡对工商课税。

而所谓“妾织蒲”,蒲为蒲席,臧文仲家中搞织蒲席等副业以营利。孔子认为臧文仲的行为违背了鲁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提出批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臧文仲思想的开放,他认为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鲁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试图进行一些经济方面的改革,但从鲁国的历史看,这种小改革似乎并没有触动鲁国传统的体制与观念。

臧文仲死后,其子臧宣叔继承父官,担任掌管外交事务的卿,同时又担任鲁国的司寇,兼管内政。司寇一官是负责国家治安的官员。因鲁国尤其重视“亲亲”的关系,所以当时的重要职官由公族担任。其时鲁国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公族贵族占据要津,争权夺利,彼此之间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东门氏与“三桓”之间的矛盾斗争进入白热化。“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是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三桓”在春秋中后期逐渐执掌了鲁国的政权,成为鲁国的三大权门。

东门氏则是鲁庄公的后代,因世居鲁城的东门,故以东门为氏。东门氏的始祖为庄公的儿子东门襄仲。襄仲自鲁僖公时为执政上卿,先后在僖公、文公、宣公三世掌握政权。但这时“三桓”势力崛起,逐渐形成东门氏与“三桓”分庭抗礼的局面。

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迫于“三桓”咄咄逼人的进攻,东门氏打算联合晋国的力量消灭“三桓”的势力。但“三桓”的势力已根深蒂固,臧宣叔也投靠了“三桓”阵营。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臧宣叔利用司寇的权力将东门氏驱逐出鲁国。臧宣叔因驱逐东门氏有功,受到新执政季文子的信任,成为鲁国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以熟悉外交事务受到鲁国统治者的倚重。

臧宣叔死后,其幼子臧武仲继位为鲁司寇,封邑于防(今山东泗水)。臧武仲为人多闻多智,据说能预测将来之事,时人称之为“圣人”。但臧武仲自恃己能,到处插手,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臧氏以明礼节、善外交名世。但臧武仲却对国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邾国与莒国联兵攻打鄫国(今山东苍山),臧武仲率军伐邾以救,结果惨败于狐骀(今山东滕州),鲁军损失惨重,惹得国人皆怨,到处都能听到“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的风谣。所谓“朱儒”即指身材矮小的臧武仲,臧氏的声望由此大挫。

臧武仲自以为是的秉性不改,又参与了季氏家族内部的权力之争,还与孟孙氏结下怨仇。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孟孙氏诬告臧武仲谋反,执政的季武子信以为真,下令攻打臧氏,臧武仲出逃,逃亡于邾、齐等国,死在国外。之后留在鲁国的臧氏家族与执政的季孙氏彻底决裂,不断受到打压,从此一蹶不振。

臧氏家族是鲁国公族中的着名代表。鲁国因是周公世子伯禽的封国,接受周朝礼器最多,周礼的影响最深,加之鲁国特有的地理条件特别适于农耕,所以成为西周以来各诸侯国中最典型的周文化的代表,周文化的特点,诸如尊礼、尚德、重农、右文,最完整地体现在鲁国的传统中。而臧氏家族又是鲁国这种文化的传承人和典型代表。

臧氏家族世代以博学多智见长,对“礼”和“德”的知识尤其熟悉,而臧文仲的“立言”,其内容也多为此类。作为鲁国文化传统的代表,在春秋的中期,自然获得了统治者上层和下层民众的普遍尊重,臧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进入春秋末叶后,鲁国公室的地位不断衰落,而作为革新派的“三桓”势力不断增长。臧氏家族作为鲁国传统势力的代表自然受到“三桓”势力的打压,也就逐渐走向末途。臧氏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了鲁国的兴衰和春秋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变迁。

后世子孙必知!臧姓家谱字辈排行

解读百家姓臧姓。后世子孙必知的臧姓家谱字辈排行。臧(Zāng)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人口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为第215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3%。分别主要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市。

臧姓文化之字辈

清朝道光谱臧氏字辈:“伟臣着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

山东兖州臧氏字辈:“天登修良明玉德胜广金勤”。

山东诸城臧氏字辈:“威臣着望家运传金日出山广”。

山东五莲臧氏字辈:“伟臣着望家运传真日初山广如泽方循佑兹砺品醇睦今人恪先训后庚亦经陈”。

山东兖州臧氏字辈:“士学山延印尚大廷怀天登修良明玉德胜广谨勤继立振兴贵承绪万化元有志福祥再保书永长传”。

江苏东海、云南镇沅臧氏字辈:“守书传家远存仁继世长宝德景兆广万古庆吉祥”。

江苏新沂臧氏字辈:“鲁东海太公年八十遇周之文王于渭水”。

云南昭通臧氏字辈:“德居建华清以应文明兴履道天尔庆”。

黑龙江木兰、辽宁瓦房店臧氏字辈:“林茂永呈盛福寿祖业恒文章亦治国功德振家声”。

河南郸城臧氏字辈:“天振文藏公德树兴家献”。

河南周口臧氏字辈:“万仁世友金”。

江苏徐州臧氏字辈:兴邦礼红学继凤增大廷

臧氏家训九则:指导后嗣行动的指南

解读百家姓臧姓。臧氏家训九则,指导后嗣行动的指南。臧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人口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为第215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3%。分别主要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市。

臧姓文化之家训

我臧氏乃春秋鲁之公族,世为鲁卿,望重东海。后族昌丁盛,广播四方,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本仁祖义,教化子孙:

一曰崇德尚善

昔僖伯谏观鱼,哀伯谏纳鼎,遂开我永世之家。是故,存善心、行善事、尽善言、亲善人,乃吾祖传之德也,敢不铭心恪守!然善者微独善,亦能自卫其身,惩恶扬善。若临君子而处处礼让,则步步受制;若遇小人而事事理让,则节节败退。故善而勇,忠而睿,厚而威,真臧氏后也。

二曰同心合德

仰先祖盛德,我臧氏渐延九州。惟子孙弥盛,则血脉弥远。故而诫曰:无以远而忘,无以散而疏,必尊祖宗、恤族亲、密兄弟、睦乡邻。兄弟者,乃分形连气之人,自当优礼眷佑。不可望深而怨,地亲而忽。若兄弟不和,则子侄不爱,妯娌益争,家门暴丑,罪莫大焉!

三曰治家有道

安祥勤俭,家之福也。合俗守法,积善杜恶,远离暗人,早定大事,有粗茶淡饭,无骄色艳妻,曰安。家和人泰,父慈子孝,夫正妇贤,曰祥。早起庭除,勉力家业,曰勤。施而不奢,节而不吝,曰俭。蓄德垂范,爱子均厚,父之慈。省勤事谨,礼隆养丰,子之孝。安妻全家,应世经务,权时度来,夫之正。淑质庄容,安分明理,善主中馈,妇之贤。至于轻听妇言,宠女虐媳,嫁娶慕势,亲友久居,乃家之常弊,焉不慎哉!

四曰教子有方

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复考古今教子之法,莫不以健身益智,迁性劝德为本。故为父者必详察弱子身心之微,性情之渐,德能之兆,志趣之萌,而许是责非,励短引长,宽严相济,积爱生贤。然宽不可狎,严不可辱,爱不可宠,责不可切。反则或乖或怠,必迷教而失望。

五曰笃修勤学

家无常荫,亲无常庇,故人生不分贵贱,尽当抟力修学以求自立。修者,进德也,应慎言检迹,持正守诚,克身自逊,敬事爱人。学者,济业也,须勤而恒,博而专,思而择;审于时,磨乎友,行诸身。若我臧氏人人书读数百卷,技通一二端,则终不为小人也。

六曰善言敏行

子曰:“君子讷于言。”实乃言善利于行,是以我臧氏贵行而不贱言。善言者口给语谐,言婉辞美,旨明义邃,礼钧风雅,且慎对善听,不逞口舌之快;敏行者虑周而详,决快而准,计活而当,行果而稳,又重道求实,不争情性之锋。故言不妄发,事不率行,必谋定而后动。善者明是非,审利弊,通刚柔,知进退,能顺情应势,故能处常不惑,处变不惊。

七曰蓄势图强

夫有才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甚或强者受宠,弱者见欺。故我族人,须志高谋远,步捷行先,尽心竭力,求强致安。盖人生之期,少则为学,壮则举业,长则强势,老则养德。苟能力尽其时,功累一生,则可恩加四民,泽被子孙。若夫不能,莫言无势。势者,固有虚实,虚以智,实以力。诸葛草船借箭,可谓智者善存。然善存绝非苟全,设为济国利民之大义,纵累家而不咎,泯躯而不惜。

八曰广结善缘

孟尝死地求生,无忌一呼百应。是故,人缘有逢凶化吉之能,存亡继绝之功。凡我族类,务存交结之心,施报之意,往来尚礼,贵贱同情。不因舌致罪,不以利自封,不由自是树敌。岂不闻绝君子乃穷前途,乖小人必潜后患。唯交游必慎,识人为先,风节孝悌不可不察。

九曰英气华表

气宏者,众以为尊;衣锦者,客以为贵。既尊且贵,壮志易酬矣。故曰:砺己之锋,示人以美,乃人生之大略。通情者皆内养四气,外修三表,以为顺水行舟之势。四气者,底气、胆气、锐气、大气也;三表者,形神、容止、服饰也。臧氏子孙诚能笃志以养气,强身以足神,雍容以显度,华服以宣威,必昂昂然不堕我世家之风!

南朝时期臧氏家族世系谱一览

解读百家姓臧姓。南朝时期臧氏家族世系谱一览。臧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人口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为第215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03%。分别主要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市。

臧姓文化之世系谱

一、南朝时期臧氏世系谱: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臧氏人物的记载很多,诸如臧荼、臧宫、臧旻、臧洪、臧霸等,但记载最多且最密集的应该属春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如果说鲁国的僖伯、哀伯开创了臧氏门第,文仲、武仲发展了臧氏家族,汉朝的臧荼、臧宫及臧霸分别攀登了一个顶点,则南朝时以臧爱亲为首的臧氏族人就将臧氏家族推向了辉煌。在这个时期,臧氏家族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从史书中不难找到臧氏清晰的传承脉络。这种历史包含家谱的现象,在中国古代,除了皇族外,是极其罕见的。

二、人物简介:

1、臧汪,东晋时期山东沂水人士,曾任尚书郎。

2、臧隽,东晋晚期山东沂水人士,曾任郡功曹。

3、臧焘,字德仁,东莞莒县人,南朝宋国大臣,是武敬皇后臧爱亲的长兄。《南史·臧焘传》说他“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起先在东晋做过国学助教,不久离职。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家境贫困,和弟弟臧熹一道回家“躬耕自业,约己养亲”十余年。父母去世后,又居丧六年。宋武帝刘裕大举义旗时,被任命为参右将军何无忌军事,随府转镇南参军。武帝登基后,参武帝中军军事,入补尚书度支郎,改掌祠部,并被封为高陵亭侯,再拜为太常。虽然是显贵的外戚,但仍然保持谦虚简约的风度。史书记载他“茅屋蔬飧,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官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死后,少帝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

4、臧爱亲,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结发之妻,对臧氏家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她嫁给刘裕时,刘裕不过是京口的一介布衣,穷苦潦倒且好斗性猛,令乡人侧目。不久生下一女,取名刘兴弟,即会稽宣长公主。臧爱亲还没有来得及为刘裕生子,刘裕就打算离家从军,具有传统美德的臧爱亲只好同意。刘裕中年后时来运转,封官晋爵的速度令人惊讶,不惑之年就成为东晋王朝的股肱人物。此时,臧夫人周围阿谀奉承者甚多,但她不为所动,也不为亲眷请谒,仍保持勤俭之风。她这种不尚奢华的节操,深得刘裕敬重。后来夫妻团聚不久,在义熙四年正月甲午日,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归葬在丹徒老家,享年仅四十八岁。此时刘裕仅仅是东晋的豫章郡公,所以臧爱亲得到的谥号为“豫章公夫人”。刘裕称帝后,臧爱亲已经去世十二年了,但刘裕对她仍然念念不忘,追封她为“武敬皇后”。在刘裕众多的包括太子生母在内的妃嫔中,她是唯一具有皇后地位的女人。在高祖刘裕去世前,还特意留下遗诏,将臧爱亲的遗骨从丹徒迁到京师与之合葬。

5、臧熹,字义和,臧焘及武敬皇后之弟。和臧焘一样喜好经学。隆安初兵,臧熹就学习骑射,立志要成就功名。曾经和溧阳令阮崇一道去狩猎,遇到猛兽的突然袭击,其他猎手都逃开了,只有臧熹从容地弯弓放箭,猛兽应弦而倒。后来随宋武帝进京,参镇军军事,再迁员外散骑侍郎兼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后因功封始兴县五等侯,参武帝车骑、中军军事。武帝征广固时,封他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由于临海郡经过兵寇,老百姓百不存一。臧熹到任后明纲纪,招流散,百姓渐多,郡治清明。后来武帝派遣朱龄石统领大军伐蜀,命臧熹带奇兵出于中水,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臧熹到了牛脾后,将抚之追杀,平定了成都。不久臧熹生病,死在蜀地,享年三十九岁,被追赠为光禄勋。

6、臧邃,臧焘长子,做过护军司马,宜都太守。

7、臧绰,臧焘次子,做过太子中舍人,新安太守。

9、臧谌之,臧邃之子,做过尚书都官郎、乌程令等。

10、臧凝之,臧邃之子,与司空徐湛之是莫逆之交。史书说他“学问有当世才具”。年少时因为是通家子弟,被太祖召见。皇上与他辩论十余次,臧凝之“词韵铨序,兼有理证”,皇上很欣他赏。先任后军记室录事,后迁尚书右丞。

11、臧潭之,臧邃之子,有美誉。太宗时,历任尚书吏部郎,御史中丞。后来在废帝元徽时期,被拜为左民尚书,死在任上。

12、臧澄之,臧邃之子,做过太子左积弩将军。元嘉二十七年,领军守盱眙城,被索虏攻破而英勇就义,被追赠为通直郎。

13、臧焕,臧绰之子,顺帝时升明中,为武昌太守。沈攸之攻郢城,臧焕弃郡投奔了他。后来沈攸之兵败,臧焕与他一道伏诛。

14、臧敦,臧质长子。臧质起兵后,刘义宣封他为征虏将军、雍州刺史,后官至黄门郎。

15、臧敞,臧质次子,做过太子洗马,后来臧质起兵时留他做监军。

16、臧敷,臧质之子,做过司徒属。

17、臧斁,臧质之子,年幼即因父亲之过而遇祸。

18、臧陵,臧凝之之子,臧严之父,做过后军参军。

19、臧夤,臧凝之之子,做过尚书主客郎、沈攸之征西功曹,后来为沈攸之尽节,详情记载在《攸之传》中。

20、臧未甄,臧潭之之子,臧盾、臧厥之父。博涉文史,有才干。宋末为领军主簿。入齐后,历任太尉祭酒、尚书主客郎、建安、庐陵二王府记室、前军功曹史、通直郎、南徐州中正、丹阳尹丞。高祖平定京邑后,引为骠骑刑狱参军。天监初年,拜为后军谘议中郎、南徐州别驾,入拜黄门郎,迁右军安成王长史、少府卿。再出任新安太守,有能名。还做过太子中庶子、司农卿、太尉长史。后来因母亲去世,居丧三年。服阕,拜为廷尉卿,再出任安成王长史、江夏太守,死在任上。

21、臧仲璋,臧质之孙,臧敦之子,年幼即因父祖之过而遇祸……

22、臧严,臧陵之子,字彦威,南朝梁国东莞莒县人。年幼时孤贫,但聪慧好学。先为安成王侍郎,又转任常侍。在随其从叔臧未甄到江夏郡的途中,作《屯游赋》和《七算》,其词富丽,人皆称赞。后来迁官行军参军,侍读于湘东王。再后来,改任王宣惠轻车将军府参军、记室。他博闻强记,尤精于《汉书》。王宣惠任职荆州后,臧严随其任西中郎安西录事参军,管理义阳、武宁两个少数民族郡。前任郡守都带兵上任,以武力威吓当地人民,而臧严只带几个门生,单车上任,并广施善政,人民心悦诚服。后随王宣惠转任安右录事、镇南将军府谘议参军,最后死在任上。其着作有《栖凤春秋》五卷,另有文集十卷传于世上。

23、臧盾,字宣卿,东莞莒县人,臧未甄之子。臧盾年幼时跟随诸葛璩学《五经》,诸葛璩就惊叹说:“此生重器,王佐才也。”起先为抚军行参军,再迁为尚书中兵郎。臧盾风姿优雅,举止从容,高祖非常喜欢他,因此迁他为中书通事舍人,再拜安右录事参军。后因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回家居丧五年,很有孝名,得到了高祖的赞许。服阕后,拜丹阳尹丞,转中书郎兼中书舍人,再迁为尚书左丞,为武陵王长史,行府州国事,领会稽郡丞。还拜为少府卿,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再加散骑常侍。不久,高祖又下诏说:“臧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可兼领军,常侍如故”。大同二年,迁中领军,管天下兵要。大同五年,臧盾到地方做仁威将军、吴郡太守,后因生病回京,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大同七年病愈,复为领军将军。大同九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皇帝下诏举哀,加侍中,并赐谥号为“忠”。

24、臧厥,字献卿,臧未甄之子,臧盾之弟。最初为西中郎行参军、尚书主客郎,兼职中书通事舍人。后迁官正员郎、鸿胪卿。再迁尚书右丞,但他没有接受,而到地方做了晋安太守,经过宣风化,捕寇盗等方法使居民复业,商旅流通。后来累迁庐陵王谘议参军、员外散骑常侍兼司农卿。大同八年,死在任上,时年四十八岁。史书上说臧厥“辨断精详,咸得其理”。死后,有击鼓鸣冤要求由清直舍人处理的,高祖说:“臧厥既亡,此事便无可付。”可见其见识、名声均不同凡响。

25、臧逢世,臧严之子,笃学修行,不坠门风,稍嫌迂腐。曾利用访客留下的名刺,手抄《汉书》攻读,最后竟以通晓《汉书》闻名于世。在萧梁王朝做过江州牧。

26、臧长博,字孟弘,臧盾长子,任桂阳内史。

27、臧仲博,臧盾次子,任曲阿令。

28、臧操,臧厥的儿子,做过尚书三公郎。

贝姓宗祠通用联_源自姬姓_望出清河

解读百家姓贝姓。整理宗祠通用联大全,源自姬姓,望出清河。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贝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贝姓文化之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望出清河: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

全联典出贝氏的源流和郡望。

卷封东武;史着清江: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金华人贝泰,字宗鲁,少年时以文才和德行闻名,中举后,官至国子祭酒,执掌太学四十余年。“东武”,即乐府调曲名。下联典指明朝初期的崇德人贝琼,字廷琚,博览经史,尤工于诗,洪武初年应召修《元史》,着有《清江集》等。

吴越世泽;太学家声:

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贝泰,金华人。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

五言通用联

点画惊鹰鹘;乔诗壮宇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画家贝俊,工花鸟,尤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贝青乔,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鸦片战争时,曾为奕经幕僚,于浙东抗击英国入侵军,目睹清政府腐败,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影响较大,有《半行庵诗存》。

梁碑留墨宝;运河传政声: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时期的书法家贝义渊,吴兴人。书有《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江苏南京,碑文残损过半,留存的字,带有行草笔意,颇为雄健。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江阴知县贝钦世,上虞人,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民享浚河利;县多丰谷登: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贝钦世,疏浚治理运河,有惠政。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贝恒,仁察明恕,百姓勤耕,五谷丰登。

六言通用联

解字九千三百;坐席五十余重: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变法先锋谭嗣同赠清朝文学家贝元征联。

七言通用联

洪武三助流芳远;永乐六馆播惠长: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家贝琼,字廷琚,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有《清江文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太学士贝泰,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清水一湾天然画;河山万里锦锈图:

此联为贝氏名门望族居住地“清河”(郡)嵌字联。

八言通用联

修元代史书,才高班马;着清江文集,气迈欧苏:

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家贝琼的事典。

以上内容是关于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题:历史上鲁国臧氏家族的兴旺和衰败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