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故事 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国学综合

纪昌学射故事 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暧昧高手围观:℉更新时间:10-23 02:24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纪昌学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复述纪昌学射故事和纪昌学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纪昌学射故事 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纪昌学射故事 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解读百家姓纪姓。纪昌为神箭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人物,本期为您讲述纪昌学射的事故。纪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

纪姓文化之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选为语文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39课。

背景

《列子》只剩八篇,相传是战国时背景列御寇【又名列寇】所撰,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早期,着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男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三年后,虽锥末倒眦[zì],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昌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fǔyīng]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扦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着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感悟

学习一定要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

还表现了纪昌虚心听取师傅的教诲,勇于吃苦,善于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

当老师的,一定要教学有方,善于指导,因材施教,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学生的,一定要谨尊师教,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练好基本功,刻苦用功,才能获得真正的本领!

本文阐述了无论学什么技术都没有捷径可走,都要从学习这门技术的基本功入手,扎扎实实、锲而不舍的进行训练的道理;同时说明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就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文中飞卫要纪昌掌握的要领是:1.尔先学不瞬。2.视小如大,视微如着。

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名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虚心好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纪昌是一个勤奋好学,有恒心和毅力,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

这个故事同时告诉我们:学习要把基础打好,不要把整天的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部分难题上,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难题和形式主义能够得到的。

纪信祠_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

解读百家姓纪姓。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的纪信祠。纪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姓文化之纪信祠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纪信生年不详,从他死难的汉王三年推算,它应该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的人物。大概由于纪信所有的辉煌都定格在了他舍身取义的一瞬,所以关于他的祖籍,自古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可在陇山之右的甘肃,人们依然相信纪信就是天水人。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里的古树和壁画,更因为天水百姓很久以来认定纪信本来就是当时的成纪人,也就是现在的天水人。无论是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的还是甘肃的天水,如果说人们对纪信的祖籍还有些争议的话,那么他们关于纪信生命中的辉煌却有着极其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在汉王朝诞生的前夜,在汉王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久困于荥阳的关头,纪信所表现出的超人的胆略与慷慨赴死的决心。

史料记载

关于纪信的故事主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已经入第三个年头。这一年的五月,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内的刘邦粮草告罄,危在旦夕。这时有人提议让人假冒汉王刘邦出城诈降,而真的汉王则来一招金蝉脱壳,从侧门溜走。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外貌酷似汉王刘邦的纪信站了出来。史记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先放出“城中食尽,汉王降”的风声。然后假充汉王夜出荥阳东门,走向欢呼胜利的楚军大营。与此同时,汉王刘邦则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逃往了成皋。

简要介绍

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西楚霸王项羽因远远看见汉王率领部卒出降而洋溢出的喜悦。但接下来的情景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汉王刘邦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时,汉王刘邦的车辇里却传出了纪信爽朗的笑声。纪信大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一项使命。而同样是这一笑,却使项羽的得意在一刹那间凝固在了脸上,并进而因恼羞而成怒,因恼怒而火冒三丈。于是就像先前一把大火烧尽阿房宫一样,项羽当天的一把大火又在烧死假汉王的同时,也将一个真的纪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因为纪信在走向楚军阵营之际,他虽然没有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但他的心里却是抱定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信念。所以项羽的这一把火,也只能使纪信浴火重生,就像涅盘的凤凰。

有人说,人的一生很长,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历史其实也是这样,它的走向,有时候也只是因为一些极偶然的因素。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不可能只是纪信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纪信的挺身而出,那么中国最近两千年的历史会不会重写,就要画上一个问号。用这样的眼光看纪信,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真正的忠烈,也可以看出他的殉难的价值所在。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纪信显然是前者,因为他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之时,用自己人格的火焰照亮了汉王朝曾经黯淡的前夜。从某种意义上上,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殉道者。也许正因为这样,后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才将他追封成了“忠烈侯”

天水城隍庙初建于元朝,为成纪县衙,明初改建为城隍庙。后经历代重修,形成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后,纪信祠作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曾是天水主要的公共文化场所。2004年,天水市在对城隍庙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在大殿西面墙壁上发现一组明代珍贵壁画。以表现城隍出巡情景的这组壁画,面积约25平方米左右。从壁画上“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的字样来看,这组壁画应该是明代的文化遗存。因而它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久远的历史。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这是雕刻于纪信祠堂牌坊上的一幅有名的楹联,楹联由清代董平章撰写,邓宝珊将军摹书,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纪信的生前身后高度地概括了进去。也许就因为人们对纪信忠烈英勇舍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们才将他尊为一方之神,时时拜祭,天水城隍庙里也才有了这些斑驳却又明晰的匾额。这些匾额、殿宇和院内的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在证明着古城天水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将忠烈二字永远地刻在了天水民众的性格里。

给人以超然世外之感的舒家堂

解读百家姓舒姓。走进给人以超然世外之感的舒家堂。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舒姓文化之舒家堂

舒家堂(现舒堂村)舒氏宗祠位于河南省光山县西北约二十余公里,距孙铁铺镇北部偏东三公里。舒姓族人有一千余口。舒姓在明清时期为当地望族,曾经显赫一时。据大清嘉庆戊寅年(公元1818年)碑文记载:“肇自天启(公元1621年)而先人目击兴怀建造祠堂以为宗庙”。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舒家堂东岳拜殿碑文记载:“我舒家堂之东岳拜殿自元明期间未知几经修理矣第自乾隆拾年再修”。存碑刻有“元明清历代庙基神像祠堂田地俱系舒性合族田主地形全图”。六、七百年前,舒姓卜居处,在朝南座北两冲交汇处原建的香火堂基址上而扩建祠堂以为宗庙。祠堂前两冲交汇于一口大塘并为一冲直于谈河沟水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明至清又一百余载,几经风雨飘摇,大清乾隆拾年(公元1745年)在昔日宗祠之基上又壮其栋宇重修舒家堂东岳拜殿,乾隆拾年岁次已丑十月初一日时任光山县主徐伉亲至设奠并书碑记:大清国河南省直隶光州光山县临仙乡第二都护都村……碑文内容仍清晰如初,碑文的另一面正中刻有“*进士奉*大夫浙江签事显考*公*”等楷书字样,两旁字迹已模糊难辨。大清乾隆末年,为子孙后代记系不乱,乘时修谱:

自从为学志方成

怀德存仁守正行

惟望同宗齐笃本

传之久远起佳名

派行至今不乱刻谱于石,以垂永久。其时舒氏族众量力捐资,齐修舒氏宗祠共四层,前低后高,三进院落,门楼两所,东门楼上刻有“舒家堂”石匾一块(现仍存),西门楼上刻有“舒氏宗祠”石匾(现遗失)。祠堂占地面积约2.5亩。院内后有观音阁、中殿关爷、前殿东岳诸像,娘娘殿、药王殿等也居其中。现存东岳拜殿高两米的青石柱两面楹联“岳岳显灵五岳独尊东岳大,山山感应万山惟有泰山高”、“白神尊震位掌司祸福布张弛,五岳镇东方秉鉴阴阳昭报应”。金像容光,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形神兼备,构思奇妙,栩栩如生,朴实自然,错落有致。西南半里处配有庄房一所,塘七口,田地一十八石作为庙产,官府备字。后又数度修建。大清嘉庆戊寅年(公元1818年)维修现正殿脊檩上书有“皇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月建于未乙亥振昇舒姓公共重修祠堂喜时”,左右两间屋脊檩上理事及修建祠堂名录。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时任光山县丞陈恩绶、贡生傅命三、举人胡万年、邹国光等二千余外姓名士又捐资扩修舒家堂,国学舒景行又邀约亲族敬塑药王金像,舒家堂、舒氏祠又到鼎盛之时。历年清明节族众及周边外姓人士齐聚舒家堂拜祭,吃住在此,举办庙会,唱大戏,玩杂耍,商品交易,历时半月,风光无限。

又经风雨,连年战火,政体变迁,又过近二百年,舒家堂、舒氏祠仅存原貌之一二,现有围墙、大殿保存完好。大殿五间三明两暗,全长16.80米,宽8.60米,为砖木建筑结构,砖墙维护黑瓦青砖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多以人物、动物、花卉构成吉祥图案,二十四孝图,富贵寿考,四季平安,天官赐福,三星高招,麒麟送子,龙飞凤舞。十字格,金钱格,如意格等,朱红油漆,雕刻精美,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经凿损,但仍清晰可辨。屋顶花砖尖瓦挑脊,木雕石墩站柱子,三明间上方,仍保存有“百顺一堂”、“承先启后”、“本立道生”三块大木匾。架梁为三架,全部用方圆木连接拼装,以檩条、木榫等为主要构件木卯实,用下方上圆石墩,托圆木立柱承梁,以梁承檩,以檩承顶,勾心斗角,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构成坚固而富有弹性的框架结构,若墙倒则屋不倒,消化抗震性强,这也是大殿得以完好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舒家堂、舒氏宗祠,整个建筑特别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就地势而高下,错落有致,建于两冲交汇于一口大塘又并为一冲直入谈河沟水库,其独具一格的地势在当地并不多见,构成一种奇特之美。祠堂内外古木参天(1958年被毁),祠内空气洁净,曲径通幽,有利于养情怡性,给人以超然世外之感。

今逢盛世,舒氏族人贤人辈出。为保护历史古迹,为使舒家堂、舒氏宗祠香火重燃,豫鄂舒氏几支合(续)谱成,又三修舒家堂、舒氏宗祠。亲族众纷纷捐资、捐物、捐力,能工巧匠修葺,恭立祖宗之牌位,以表子孙之诚。尽力搜集散落在外之碑刻,以觅史迹。重书各殿记文、楹联、匾额,植松竹桑榴,渐次恢复旧时之容貌,延绵万世。

舒家堂、舒氏宗祠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居住在舒堂村胡庄组的时任河南鹿邑县审判谈信族回乡请光山仙居乡名望之士何有余为师,在舒家堂办私塾,有包括舒姓十余名学生。翌年私塾又迁至舒围孜,先生为徐贤庭。第三年由族人明方(号启东,曾就学于光山官学)为书塾先生。民国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将私塾迁入舒氏宗祠为学堂,已在当地形成一定规模。学堂(祠堂西门楼)大门两边书“开通风俗,培养人才”八个大字。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冯梯安为书塾先生(冯在民国二十二年人孙铁铺国民小学堂首任校长),到了民国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又请孙铁铺乡贤达金华堂及族人启东为师。直到一九九九年才将学校从祠堂迁出。这也是舒家堂、舒氏宗祠保存至今的一个主要原因。

姓氏文化之浙江永川舒琳公后裔

解读百家姓舒姓。姓氏文化浅谈之浙江永川舒琳公后裔。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舒姓文化之舒琳公后裔

子芝公(875-941),妻金氏(881-943),生二子:孟敬、孟让。迁台州临海。

孟仲公(914-975),妻陈氏(921-1008)。迁江西浮梁桥。

仲渊公:(942-?)时。迁河西黄冈。

季梓公(963-1025),妻何氏(971-1043),生二子:仁理、仁方。迁睦州淳安。

仁明公(1004-一1062),妻陈氏(1006-1063),生一子:仪进。迁仙居。

仪迩公(1047-1113)娶宣氏(1049-1115),居本府溪下街。

大崇公,亶公孙,(1103-1169),娶怅(原谱如此)氏(1105-1171)。生一子:瑄,迁仙居。

大岳公,字继宗,号本原,宋钦宗朝仕台州太守赠荣禄大夫(1104-1171)。娶范氏(1113-1165)。续娶李氏(1135-1207?)。生三子:琳、琅(居永祥)、璘(居奉化)。

大嵩公(1105-1170),娶葛氏(1111-?),生一子:璋。居东邑六都平坦。

大邦公(1107-1174),娶金氏(1106-1172),生一子:琼,温州永嘉派。

舒关公,字秉坚(1241-1305),娶王氏(1243-1310),生三子:武和、武备、武定。迁居金华梅花门里。

武旷公,字志广(1256-1311),娶赵氏(1260-1317),生三子:河、新、涂徙居兰溪。

武迪公,字志吉(1256-1317),娶汪氏(1261-1327),生三子:勋、炯、炤。徙居兰溪。

嗣翁公,字克绍(1287-1348),娶陈氏(1285-1341)生三子:鉴星、宁道、全壁。居曾僚。

舒琅公后裔:

恒公,字景祥,号永溪(1214-1290),娶林氏(1218-1279),生子一:道。孙衡从居兰溪之西。

惠公,字景恩(1223-1295),娶周氏,生卒缺,生一子:进,改荣几,赘居武义玳石。

时公,字世顺(1310-?)娶黄氏,生卒缺,生一子,泽施。居东锦桥。

圻公,字世成(1312-1369),娶朱氏(1314-1393),迁石溪。

钦公,字天敬(1541-?),生二子:高、广。居常州府东门处。

鲸公,字思鸣,号东湖(1503-1579),娶曹氏(1520-?),生二子,应麒、应龙。徙居无锡。

一甲公,字佳钦,号蜀川(1590-1637),娶徐氏(1590-1612)生一子:时环。继娶郎氏,生一子:时胜,庶生一子:时璀。续娶张氏(1598-1563,生三子:春雷、春芬、春华。居金华府。

时瑜公,字原璧(1632-1686),娶柳氏(1644-1684),生四子:春长、春正、春盛、春叶。居武义黄塘。

时瑾公,字原怀(1635-1675),娶孔氏(1633-1717),生三子:春思、春奎、毓枚出继忠九十四。居武义黄塘

时芸公,字原尊(1645-1721)。娶处州程氏(1654-1680)生一女:适朱。继娶处州桑氏(1651-1702),生二子:春泽[字沛仲1683-1719,妻宣平王氏1685-?生一子:士伸]、春惠[字怀仲1690-?王氏1693-?]。居处州大水门。

贵州省白市镇新舟村舒氏宗祠

解读百家姓舒姓。走进贵州省白市镇新舟村舒氏宗祠。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舒姓文化之舒氏宗祠

渊源

新舟舒姓,世祖致远(祗应)裳公后裔。我祖万安,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湖南溆浦迁湖南洪江,后迁贵州省天柱县远口,1578年由远口移居天柱县白市新舟修养生息、建立基业。生三子,世圭、世玉、世瑚,后裔分布于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凯里市、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施秉县、三穗县;湖南省:会同县;甘肃省:兰州市;云南省:开远市、蒙自县;上海市:嘉定县;安徽省:阜阳市等。现有族众2818人

舒氏宗祠

我祖万安公早期在新舟舒家寨脚修建二进两厢祠堂一座,不幸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苗匪作乱遭焚。现新舟舒氏宗祠始建于前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座北朝南,占地382平方米,建筑面积365平方米。由于历史的变迁新舟舒氏宗祠历经1917年、1937年、1947年、1991年、2005年五次维修。其中1991年维修,旅居台湾的世瑚公后裔烈松个人捐款1900美元。因此,舒氏宗祠在当地历史悠久、闻名湘黔,建筑古雅庄严、气度非凡,门庭楼台精雕细塑,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感人致深。

新舟舒氏宗祠字辈

天明用有世仕文贤光谟伟烈

培钧清采煜坊锡泽相耀坤监澄东煇里铭淞林照

增锦浩棋炽佳锈瀚荣焦奎鑫涌杲烺壅钰溢秉焘

以上内容是关于纪昌学射故事和复述纪昌学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标题:纪昌学射故事 复述纪昌学射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29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