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氏全国统一家谱 江西会昌文氏族谱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昌氏全国统一家谱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江西会昌文氏族谱和昌氏全国统一家谱的精彩内容哦。
昌氏全国统一家谱 江西会昌文氏族谱
解读百家姓昌姓。昌姓家谱的出处,江西吉安府昌氏玉牒。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江西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年(公元1287年)昌崇文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明成化庚寅(公元1470年)昌大伦重修木刻活字印本;明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昌廷实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南通昌氏族谱,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昌德清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戊寅年间昌乃元、兼善等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嘉庆十一年昌民乜、昌次哲等续修木刻活字印本;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昌奉彩、昌礼贤等四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江西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三修,清同治九年~光绪十二年(公元1870~1886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昌光南、昌壁卿、昌溪、昌弼臣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现代)昌照堂等五修于1989年续修手写本十卷。
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清)昌大科、昌大贵在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昌大品、昌相陶在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昌永开、昌永业在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昌茂林、昌安炳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昌安康、昌安照等在民国卅一年(公元1942年)五修木刻活字印本;(现代)昌守璋等在1986年六修铅印本。
昌姓郡望堂号: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解读百家姓昌姓。昌姓郡望堂号,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着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马氏家族 文风昌盛 蜚声国内外
解读百家姓马姓。着名书香世家马氏家族,文风昌盛,蜚声国内外。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马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文风昌盛,蜚声国内外。马炅中、马昱中、马元熙、马祝眉、马孟容、马公愚、马味仲、马大韶、马亦钊、马天戈等皆以书画篆刻着称;马骅、马大康、马伊等以文学着称;马立中、马笑琴、马大正、马一公等以医学着名;其他领域着名的还有中美贸易问题专家马大恢、图书馆专家马大任等。
是因为遗传因子优异?还是这个家族中藏着不寻常的家规与传统?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与全家福的马家成员。即将从高中教师岗位退休的戴长江介绍道,他的母亲是马公愚的表姐,虽为远亲,但血脉里对于书画的喜爱依旧保留着。戴长江说,他求学期间,社会大背景注重数理化,而他也是从事这方面的教学,但骨子里他更喜欢书画味。
“马家人从小就在书画中长大,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书画的喜好。”马家一名晚辈对记者说,“小时候,家中挂了很多长辈们作的画,经常有家里人介绍这是谁谁画的,这是谁谁的大作。课业烦了,我便会主动去临摹长辈们的大作,最后也从事了跟书画有关的职业。”现在他家中的小女儿已经2岁零4个月,他也会主动跟女儿介绍一些画画知识,内心希望她可以喜欢上书画。不过,女儿现在还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最好。
马姓分布 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 河北
解读百家姓马姓。马姓人口分布情况,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等地。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2022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
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
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23.8%,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59.4%。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8%,马姓有414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33%。
其他地区是马姓分布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8.4%,马姓有97万,约占马姓总人口的7.7%。
苗姓济源祠堂 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
解读百家姓苗姓。河南济源是苗姓的姓氏故里,同时苗姓济源祠堂,也是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10万人。
济源祠堂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
勲勋掌城中分布着九庙二寺十八堂两阁一庵,古典建筑,苗祠堂仅次于泰山庙、镇安寺。圆明寺列第四位,列十八堂之首。现有文物存量居庙寺堂阁的第一。拔贡在济源素有“大字苗令图,小字牛兰亭”两大书法家的盛称。祠内他写有“绥吾思成”巨壁大字,照壁石刻“胚胎由楚晋,为王者师为伯左者佐,发达在元明,以爵则了以官则郎”的对联,出其手笔。文溯鬻熊为周文王、武王之师,斗伯比、子文、班椒任楚令尹,贲皇封晋大夫,俱为王伯佐命弼臣的历史。褒扬勋掌苗氏在元明两朝五世,大夫的煌赫门庭。字出于颜而利于颜。他还在村东南高阜上写“魁星阁高壮东南,勋掌城古边西北”语句,是他在村东口文昌阁上又一名联。前有文昌高读雄文,后有祖师却听春秋。较为书法界称道的是“金炉脉延济源县,明月光增勋掌城”泰山庙会舞擞台柱牌联。
把济源脉气,勋掌形胜,北齐相介。复姓斛律名光,字明月增建边防关城的考说广而告之。引出另一才子,酒同寅“建此城以御西魏”的结论。拔贡把雄强茂密宽绰精拙的颜体,写出沉稳锋利的书风。劲力倾倒小楷圣手牛兰亭与之深交。除拔贡书法外,祠堂楹柱上还有“动贻燕谋赋瓜瓞共快绵长”、“幽明罔间尚资爼豆焕先猷”、“献袭三陈缅祖德秋更凛霜”、“祖孙相绳曾以簪缨绵世□”等联语。特别是一槐莫虚栽务从根本地培起。告诫祠出后人,动掌苗氏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无关。元明两朝正是动掌苗姓辉煌之世,何来屠村戮人灭族燹祸。妄拉他人作祖?书写时间早与拔贡,属钟繇书派一路,惜无书者姓名,半数遗失难成对,令人遗憾。墙上嵌碣堂中竖碑,石香炉铭辞书法更是流派纷呈竟娆绽放。
济源祠堂记载
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
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治六年旌表忠烈义士,位列县忠义祠第十一位,志有悼词。苗耘奄,清代人,名成东,教育家苗令庚、苗令图之师。县授“詹台雅宜”“共策治安”金匾奖。有“教泽碑”颂其德。苗令图,清代人,光绪丁酉科拔贡,直隶州通判,济源文章书法泰斗。苗鸿宾,清代人,光绪癸己武举。苗世忠,清代人,县忠义祠107名。苗信芳,清代人,县忠义祠第341名。
以上内容是关于昌氏全国统一家谱和江西会昌文氏族谱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