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觅江南纪录片100集和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一)
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个关于乾隆下江南的神话传说,一天乾隆游湖时,水里的鱼鳖虾蟹都上岸来问他要官做,乾隆就说:“等到灯光朝下时,你们都可以做官”,眼下之意就是不想封官给他们,要知道以钱都是点蜡烛和油灯的,灯光是不可能朝上的。。。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二)
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三)
一 石头山
二 琼达和布秋
三 少年阿嘎支洛
四 宝石戒指
五 神箭手泽波楚
六 班波利卡杰
七 达美洛
八 驴驴城
九 泰依和他的儿子
十 藏戏始祖的传说
十一 宝刀
十二 魔王的女婿
十三 乞丐女婿
十四 喜鹊找朋友
十五 四朋友
……
藏汉一起走结果全掉坑里了
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四)
庄河民间传说——黑岛的故事
传说当初杨二郎赶山填海,从远处赶起一架高山飞落在黄海北岸一个海湾的西南边。这座山,山势高耸,连绵起伏,只有西边很狭窄的平地连着陆地,所以就形成了一座海岛。关于这个岛,在民间长期流传一段动人的神话传奇故事。
这里,还没有人居住以前,山上青松苍翠,古柏参天,几乎到处都是鸦雀不透的茂密森林。最早住在这个岛上的是一只彩凤和一棵老人参,它俩相处很好。经过千百年的修炼都有一些道行,还会变人。
有一天早晨,百鸟随着彩凤迎来了日出,便围绕彩凤在高山顶上跳起舞唱起歌。老人参变作一个带红兜的小胖孩,在一旁吹着横笛伴奏。正在热闹非常的时候,南极仙翁驾着仙鹤来到这里。彩凤和老人参见老仙翁来了,便停下歌舞,围拢过来。老仙翁说。“你们过的很快乐,不要忘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完,驾着鹤腾空而去。大家都觉得老仙翁话中有话,可是认也预料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过了若干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老虎精,到海滩“打碱”(即吃点盐水),看中了这个岛子。它占据了岛上西南一座高山(即现在的老虎山),想在这里称王称霸。每天它除了捕食山上的野物以外,还经常到彩凤和老人参所在的高山上进行搅闹,强迫彩凤和老人参搬走。彩凤对老虎精说:“你住你的老虎山,我住我的凤凰山,互不相扰好不好?”老虎精不答应,蛮横地说:“你们不走,别说我不客气!”彩凤料想斗不过它,便说:“我可以把这个地方倒给你,我料想你也住不清闲。”彩凤还没说完,老虎精问:“为什么?”彩凤说:“这个岛子北面海湾里藏有一条黑蛟龙,神通广大,能不与你相争吗?”老虎精以为彩凤在欺骗它,并不理彩,硬逼着彩凤和老人参马上搬家。就这样,老人参变作带红兜的小胖孩驾上彩凤飞向远方。其他鸟兽也相继逃散了。
有一天,黑蛟龙从海湾里探出头来,四面张望。觉得周围景色再没有比这个岛子更美的了。它纵身跳到岛上,张牙舞爪翻腾了一会儿。这时,早惹恼了老虎精,不由分说便同黑蛟龙打斗起来。从此,一个龙一个虎就结下了冤仇,经常在山上斗架。老虎精向海湾里刮黄风,黑蛟龙就向岛上喷黑风、下黑雨。斗来斗去把这个美丽的岛子糟蹋得乌烟瘴气,变成了黑色的岛子。后来蛟龙看打不败老虎精,就暗暗设计,把它引到海边悬崖上博斗,乘其不备,一甩龙尾,把它打掉海里淹死了。这样,黑蛟龙不仅占了海湾,也占了这个岛子。从此,它野性发作,见人吃人,见兽吃兽,谁也不敢靠近这个岛子。
由于它作恶多端,后来被杨二郎用一条铁链子锁住,贬到北面距此二十里外的泉龙山上一眼枯井里去了。彩凤得知龙、虎都完了以后,又驮着老人参回到岛上来。上岛一看,到处破烂不堪,一片凄凉景象。彩凤和老人参含着眼泪栽花种树,几年功失,把这个荒岛又打扮起来,恢复了生机。为了不忘记过去的遭遇,彩凤和老人商量,就给这个岛子起名叫黑岛。
又过了几年,来了一个妖道,身上带着两件宝物:一是宝镜;一是敲山棍。妖道看上了凤凰山上的老人参,朝思暮想,要弄到手。老人参无论躲藏在哪里,用宝镜一照就照出来了。山石不管怎样坚硬,用敲山棍一敲,山就裂开了。老人参吓得东躲西藏,不得安宁。彩凤帮助老人参想出一个躲避妖道的办法。它把自己身上的长羽毛拨下一根交给老人参说:“你拿着这根羽毛妖道就抓不着你了。”果然,妖道在山上用宝镜照,老人参就随着羽毛飞到海里,妖道到海里去照,老人参又飞到山上来。就这样,来来往往周旋了一些日子,妖道仍不罢休。彩凤又想出个新办法来,悄声告诉老人参,老人参就依计行事。
这一天妖道用宝镜在山上海里到处照 ,也没照 着老人参。他又生气又上火,白天晚上不停地照 ,终于众黑岛东北海里一个索坨子上把老人参照着了。老人参隐藏在一簇簇山花丛中,一动不动。妖道高兴极了。落潮时,妖道正在脱鞋要往花坨去,彩凤乘机变成一个仙女把敲山棍抢到手,朝妖道脑门狠狠打去,妖道大叫一声,脑浆迸出,挣扎一番便死去了。彩凤和老人参收起了宝镜和敲山棍,回到凤凰山,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
后来,从大陆上迁来一批批勤劳善良的人们,先后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发海岛,把岛子打扮得越来越美。彩凤和老人参高兴地说:“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人,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了。”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老人参变作小胖孩,戴着红兜,驾着彩凤,吹着横笛,朝南飞去,另寻仙山,把这里让给人们。
..............请不要追问.自己看得懂吧.
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 觅江南纪录片100集(五)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长篇10小时纪录片和觅江南纪录片100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