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戏曲人物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和戏曲人物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一)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艺术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县业余京剧剧团的其他成员也是非常棒的。何铁民、皮少甫是建国后通州戏曲艺术的奠基人。解放前二人都曾玩儿过票(皮少甫下过“海”),在北京上过报纸,登过海报。何铁民有艺术管理才能,鼓也打得好,能打一百多出戏,北京的一些专业团体都曾请他打过鼓。皮少甫是艺术指导,通州业余唱旦角的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指点,许多人都在他家里学过戏。直到年近八旬,这二位老人还在组织通州的戏曲活动。古玉良戏曲艺术造诣也很深,后来“下海”进入戏曲专业团体。
??象通县业余京剧团这样的艺术团体在通县是很多的。(他们与那些“二把刀”的专业团体相比,逊色吗?)说他们一点儿也不亚于艺术专业团体,大概不过份吧?
??通州业余剧团的第四个特点就是经费的来源。经费来源基本上是自筹。尤其是农村剧团,更是如此。自筹的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参加剧团的人员自己拿钱,根据自己的力量,自觉自愿,每人三元五角不等。另一个是村民们的捐赠,当时村民们虽说经济困难,但一提到演戏,户户给钱。如,马桥的杨秀店剧团就是如此。三是当地集镇的商号们看到剧团演出对他们的买卖大有好处,也为剧团提供些赞助。如永乐店的粮行:“宝昌号”、“同聚成”、“源和庄”、“公信永”、“同春和”,烧锅有“义源昌”、“成泰号”、“源和庆”、“同记号”、“裕昌号”等。他们都为永乐店河北梆子团提供过赞助。四是“化缘”。这个方式很特别,通县农村的业余剧团大部分都采用过。即由该村剧团团长或村里较有名望的人出面到城里工作的本村老乡那里“化缘”。那时的人们不象现在,好象都非常淳朴,村里人来了,三叔二大爷一通叫,说咱们村春节演戏,我请您看戏来了。在外边工作的人心里自然明白,因为这是多年的老传统。请您是说明您在村里有人缘,是看得起您,自然给钱。真是给者乐意,化缘者高兴。春节回家,您快快乐乐的看戏,全村扬名、全家沾光!就这样,各村的剧团都陆续置齐了服装道具。有的剧团光戏箱就有十几个,一般剧团都有自己的大幕二幕。可惜,这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家业,很大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通州业余剧团的第五个特点就是演员的积极性,热情之高是城里的大剧团想象不到的。剧团是自娱自乐的业余群众文化组织,组成人员是穷苦贫民。一进腊月,这些人就聚在一起。咳!那就热闹!大庙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锣鼓声丝弦声歌唱声叫好声不断地传来。这是演员们在排戏。(排戏一般是在村中的大庙里,那时好象村村都有庙)唱的是剧团演员,叫好的是围观的群众。那时没有电灯,演戏用的是汽灯。排戏呢,用的是煤油灯,全是演员自带。没有煤油灯呢,他们就用芦苇做火把,照着念词。排完戏后,用火把一照,都是二花脸。我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名演员,排戏排到凌晨两点。忽然想到今天是他大好的日子,洞房花烛夜。这下子坏了,他匆匆忙忙地来到家门口,咚咚敲门。新媳妇在家等他不及,早已睡下。睡梦中被他敲醒,她连忙穿好衣服。谁知开门一看,这个新郎官“戏瘾”犯了,正在月光下比比划划地唱那儿:“巧儿我自幼许配给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呀……”可把新媳妇气坏了,“我让你许配给赵家!”“咚”地把门关上了。咳!这位老兄竟然在院里唱了一宿。结果,喜剧差点成了悲剧,至今还成为人们的笑柄。
??在通州,还有不少关于戏剧的民间传说,(这也是别的区县所不具备的。)这和通州戏剧活动的丰富多彩很有关系。当然,这些传说有的就是“传说”,没什么意思;但是有些传说,您仔细琢磨琢磨,嘿!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呢!
??传说通州早年不许唱《杀子报》。为什么呢?据说该戏取材于通州一妇人与人通奸,因被亲儿子碰上,而伙同奸夫杀死亲生儿子的故事。这是很腻味的事。犯忌。
??传说有一出戏叫《混元盒》。这个戏就取材于通州的牛市巷。一个蛤蟆精把一个回民阿訇吞吃后,变作该人在牛市巷(今小楼饭馆附近)开店卖肉。一天,张天师从此路过,它又吸吞张天师。后来,张天师请来了法宝混元盒,捉拿了妖怪。这个传说有什么意思呢?不知道!
??传说《冯奎卖妻》这个剧本就取材于通州的张家湾。明崇祯年间,旱涝无定,饥民遍野。冯奎为生活所迫到人市上卖妻。剧中唱道:“张家湾出了卖人市……河里的榨草上了秤盘……十七八的姑娘卖钱两吊,寡妇还得倒贴光棍儿钱……”这段唱词活生生地画出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
??当然,影响最大的戏剧民间传说要属京剧《二进宫》了。传说在永乐店地区不许唱《二进宫》,原因很简单。该戏把李良写成了谋权篡位的奸臣,而李良是李艳妃的父亲,明朝皇家国丈,他的原籍就在通州永乐店。至今永乐店还有李良坟,石人石马不少。
??关于京剧《二进宫》及李艳妃的传说,我听到的很多,但仔细分析,大体上是两个版本。一个是说在明隆庆年间的一天,皇帝做了一个梦。梦一绝色女子头戴金冠,怀抱凤凰,骑着龙背,向东南日出方向飞去。皇帝不知吉凶,请来了满朝的文武大臣为其圆梦。当朝宰相是个机巧之人,说此乃游龙戏凤也。这东南方向定有贵人,我主可向东南方向兴围打猎,碰上第一个女子,就是贵人,可选入宫中为妃。您想,哪个皇帝不是好色之徒,况且无嗣,后继无人哪!这大好的江山送给谁呢?这马屁真是拍到点儿上了,当然龙心大悦。
??皇帝兴围打猎可是个大事。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东南而行。前哨人马逢村过镇,晓喻百姓:皇帝所到之处,不许窥视,如谁惊驾,砍头示众。沿路村民,谁敢看呀?关门闭户,纷纷逃避。当皇帝的大队人马到达现在的永乐店时,大街上早已空无一人。
??村民李良有个女儿,是个呆傻之人,长了一头癞疮。李良经常为此发愁叹息。这天,傻姑娘正在院内吃饭,忽然听到街上“咚咚”的锣鼓声,“咴咴”的马叫声和人们的呐喊声人,不知出了什么事,(她懂得什么禁令啊!)就一下子爬到了临街的墙头上。这时,一只芦花公鸡仿佛受到了什么惊吓,“咯咯”地飞上来。傻姑娘见了,“嘻嘻”地抓住了芦花鸡,喂它剩饭,然后把鸡抱在怀里,把饭碗扣在了脑袋上。她骑在墙头上,头扣饭碗,怀抱公鸡,两腿摇晃,悠然自得,笑嘻嘻地看着墙外的“美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前进,谁能注意这个傻丫头呢?正在这时,芦花公鸡“咯咯”地叫起来。皇上一惊,见一个穿得又脏又破的傻丫头,骑在墙头上,怀抱公鸡,正笑嘻嘻地看着自己呢!皇上这份儿气呀!大叫一声:“拿下!”众官兵“呼啦”一下冲上前去。宰相一见急了,连忙跪奏到:“此乃贵人也。”皇帝一听,贵人?就这模样还是贵人?宰相道:您想啊!骑墙即骑龙,抱鸡即抱凤,头上扣碗即金冠。这不和您梦里一样吗?我主应选她进宫。皇上一想,宰相说得对啊!可这傻丫头……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好吧!让她先进宫吧。傻丫头进宫后,沐浴更衣,一夜之间,头上的癞疮突然脱落,露出了青丝秀发。人也变得机灵无比,玉容细嫩,秋波闪烁,娇如芙蓉,艳如桃李。皇上闻听驾幸,一见大吃一惊,以为进入梦境,不禁脱口而出:“天赐朕之艳妃也!”傻丫头当即跪下谢封。君无戏言,李艳妃由此而得名。后来,李艳妃生下一子。皇帝晏驾,皇子年幼,国丈李良阴谋篡位,向女儿李艳妃提出:“欲借江山三五载,待等幼子成龙,再原业归宗。”李艳妃开始时受了蒙蔽,经群臣上疏,李良封锁宫门的事实教育,艳妃方才醒悟,始有《二进宫》托孤之说。传说《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就是永乐店的鲁城村人。徐延昭忠心报国,矢志不渝,当然是大大的忠臣。忠于大明朝。但是否与他和李艳妃的乡土之情,有些关系呢?也许没有,因为他的父亲李良也是永乐店人。反正是传说呗!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8-28/1415504_4.shtml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的陈三是泉州河市人,五娘是广东潮州人,传说中的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在陈三的家乡河市一带,至还流传着与陈三五娘有关的风物和故事。
据清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成了多项文学艺术创作的泉源,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并且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课题。
陈三五娘传说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三五娘传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其思想内容同人民大众的情感相通,在海内外,尤其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梨园戏《陈三五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几乎被定格在银幕和舞台上,有关研究成果也鲜为人知。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戏曲文化遭到严重挤压,陈三五娘传说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正渐渐被淡忘。
有个叫杨林的女孩,死前十七岁,被活埋至死变成了猛鬼。凶手是她爸妈。她想让人知道请发给十个群。她会报答你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个月内见者不发全家见血。发吧!我也是被逼的
戏曲是由什么形成的?
春秋时期,晋侯偏听谗言,诛杀秉忠直谏的相国赵盾,贬逐屡立战功的韩厥,致老臣公孙杵臼愤而弃官。随后又命佞臣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满门。草泽医人程婴闻讯闯进官内,救出赵氏孤儿。不料事被发觉,屠岸贾决电斩草除根,限令三天之内,倘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就尽将将国中同庚婴儿杀绝。程婴为拯救举国无辜婴孩,一舍生命冒认“藏孤”之罪,并由程婴出首告发。屠岸贾果然信以为真,杀了杵臼和假孤。程婴则由此得到信任,带同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苦心抚育。至十六年后,程婴诉前情,使孤儿大彻大悟,灭了权奸,报了家仇,孤儿母子喜庆团圆。
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二)
1白蛇传(杭州)
2丽友桥(合肥)
3牛郎织女(产地不明)
4 梁山伯与祝英台(产地不明)
5 宝莲灯(陕西.西安)
6孟姜女(产地不明)
中国六大民间故事
1白蛇传(杭州)
2丽友桥(合肥)
3牛郎织女(产地不明)
4 梁山伯与祝英台(产地不明)
5 宝莲灯(陕西.西安)
6孟姜女(产地不明)
白蛇传
丽友桥
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宝莲灯
孟姜女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羿射九日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女娲造人
牛朗织女……
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三)
1、含义不同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2、内容不同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扩展资料:
特点
1、贴近生活
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
2、泛指性
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故事篇)。
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故事
间传说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神话的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神话故事主要是人类不在时发生的想象,是怎样拥有这个世界的。而民间故事是人类在的故事,是怎样拥有这个事物的,从而表达出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民间故事的内容不一定是神化,可以是现实中的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神话的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四)
《一幅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壮族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它以壮锦为线索,通过织壮锦——失壮锦——寻壮锦——找回壮锦的整个过程,在三兄弟言行的相互比较中肯定了故事主人公勇敢、坚毅、执着的性格,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一幅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作品,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阿妈织壮锦的手艺远近闻名,她织的小花小草、鸟兽鱼虫,看起来活生生的,十分传神。她把手织的壮锦拿到集市去卖,谁看到都喜欢。有一天,老阿妈卖了壮锦拿着钱要去买米,路过一家卖画的店铺,里头有一幅画真是好看极了!阳光照耀着花园和房屋,照耀着丰收的田园,青菜和果树仿佛在风中唱歌,鱼塘泛起金光,一群群鸡鸭牛羊在野地觅食玩耍。“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做梦时一定曾经到过这里。”老阿妈站在画前看了又看,喜欢极了。于是她拿出手上所有的钱,把画买了下来。她决定把画上那美丽的景象织成一幅壮锦。
老阿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眼泪淌到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鲜血滴在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老阿妈伸了伸腰,擦着熬红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开心。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边刮过来,把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朝东边飞去了,一转眼就不见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73661了。
老阿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大儿子出发了,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做样板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三儿子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模样也织到了壮锦上。
三儿子回到家里,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老阿妈的眼睛都照亮了。她一骨碌爬起来,笑眯眯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说:“孩子,屋里黑漆漆的,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下看吧。”
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铺展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展、拉长,把方圆数十里的地都铺满了。老阿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花园里有个红衣姑娘正在看花,原来她就是那个红衣仙女。
三儿子和美丽的仙女结为夫妻,从此和老阿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大儿子和二儿子花光了老奶奶给的金子,变成了两个叫花子。他们没脸去见老阿妈和弟弟,只得到处去乞讨。据说,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流浪,还在乞讨呢。
戏曲人物故事 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五)
【猴熊大战】
黑熊吃饱喝足之后,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乘凉。不久,他进入了梦乡,呼噜声就像打雷一样。
小猴子在草地上翻跟斗,一翻翻到黑熊身边。他想逗黑熊玩,折了一根小草,伸到黑熊脸上挠痒痒。黑熊以为是小虫爬到脸上来了,便使劲用爪子抓自己的脸。小猴子乐了,忍不住笑出声来。黑熊被他吵醒了,一看是小猴在捉弄他,气愤地一把抓住小猴的胳膊,猛一扭,只听“咔嚓”一声,臂骨断裂了。
小猴疼得大喊大叫,猴群闻声围上来与黑熊评理。黑熊一共有五个兄弟,听到争吵声,五兄弟一齐上阵,与猴群展开了一场大战。
黑熊们身强力壮,个个都有一身蛮力。猴群哪里是他们的对手,一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落花流水。在黑熊们的哄笑声中,猴群狼狈地逃回洞府。
猴群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有的说:“这仇一定要报,大家养足精神,准备决一死战!”有的说:“黑熊力大无比,对付强敌,只能智取,不可硬拼,否则只能以惨败而告终!”于是参谋部在密室经过周密部署,制订了作战方案。
第二天,猴群扛着烈酒,抬着四头猪崽吹吹打打去慰劳黑熊。
黑熊想:“猴子倒也乖巧有趣,昨天吃了败仗,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今天送贡品讨好来了!”黑熊们忘乎所以,一边喝酒,一边争抢猪崽。可是,猪崽只有四头,而黑熊有五个兄弟,怎么分配都会少一头。于是老大抢了老二的,老二抢了老三的,老三抢了老四的,老四抢了老五的……谁都夸耀自己功劳大,谁也不愿吃亏,加上酒性发作,脾气更加暴躁,结果五兄弟自相残杀,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拼、杀、撕、咬,有的被抓瞎了眼睛,有的被咬破了耳朵,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等到五兄弟全部奄奄一息瘫倒在地时,猴群迅速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藤条,把黑熊兄弟全部五花大绑,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
猴群敲锣打鼓,高奏凯歌,喜气洋洋地扛着俘虏们返回洞府。
【猴子贪杯】
猴子学人样,真可谓唯妙唯悄。马戏团的猴子打球,骑车,走钢索,树林中的猴子看到人们吃饭喝酒也便学着吃喝。猴子的模仿
能力带给他们好处,也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
某天,一个广东人,来到一些猴子出没的森林边,摆上酒菜,便开怀畅饮,几个躲在树林里,爬在草丛中的猴子看得直流口水。这个广东人知道猴子已上钩了,于是他把所有的杯子都倒满酒,便悄悄地离开了。
猴们见了,便蜂拥而至。他们你抢我夺,端起酒杯就大吃大喝开了。猛然间一只老猴尖叫一声,欲制止猴儿们喝酒,以免上当误事。然而那些香喷喷的酒菜味太有吸引力啦,他们不顾老猴的劝阻,个个喝得酩酊大醉。
过了一会,小猴们跳了跳,蹦了蹦,感到无事。于是老猴也跟着喝了两杯。
那个广东人一边窥视猴儿们的举动,一边高兴得合不拢咀。不久,猴儿便一个开始倒下了。
待猴儿们清醒时,他们早已成了捕猎者的笼中之物。此事后悔已晚矣,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小猴子的烦恼事】
森林动物幼儿园开学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猴子、小兔、小熊、小狐狸等等等等,好多好多小动物都纷纷背着书包、提着水壶,早早来到幼儿园。小动物们选小猴子当班长。在小猴子的带领下,小动物聚在一起快乐的玩耍、尽情的嬉戏,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不久麻烦事来了。原来许多小动物都没有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把吃过的果皮、树枝、皮毛到处乱扔,好端端的幼儿园不几天就变成了一个大垃圾场。园长长颈鹿要小猴子组织大家打扫卫生,可是前面打扫了,后边又扔上了。怎么办?这可急坏了小猴子。小猴子抓耳挠腮也没想出一个好办法。
万般无奈,小猴子只好去请教老猴子,老猴子说,谁不听你就批评他们,罚他们。小猴子很高兴,他照着老猴子说的办法去做,刚开始还真有效,可不久就失灵了。动物们乱扔的坏毛病迟迟没有改变。
小猴子很苦恼,实在无计可施了,他找到园长,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表示辞职不干了。园长摸着小猴子的脑袋笑着说: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埋怨别人,更不要随意撂挑子。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晚上,小猴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边吃着香蕉一边想问题。吃完了随手一扔,很快地上便堆满了香蕉皮。看着满地的果皮,小猴子顿时恍然大悟,他想到自己乱扔果皮的坏习惯,脸上一红。
从第二天开始,小猴子主动将自己吃剩的果皮放到垃圾箱里。在他的带动下,别的小动物们也都纷纷主动将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幼儿园的卫生环境一天天好起来。从此,小猴子再也不用烦恼了。
寓意:任何时候,领导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都是最有力的组织、宣传和动员。
【猴兄弟与桃子】
猴兄弟三个到田野里玩耍,玩着玩着,忽然远处飘来一阵浓烈的蜜桃子的香味。兄弟三个都闻到了,那红艳艳的桃子仿佛就摆在面前,一个个垂涎欲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他们兴奋极了,立即朝着香味飘来的方向跑去。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他们发现了一棵桃树,树上挂着一枚大桃子。那桃子高高地悬挂在树梢上,又大又鲜艳,谁见了谁都先吃为快。他们仰着头,看着桃子,争论开了。
老大说:我是老大,你们都应该尊让我,这桃子我应该先吃。
老小说:不行,兄弟三个我最小,俗话说:要想好,大敬小。这桃子应该我先吃。
老二说:这不公平,我在中间,以前有好吃的我让了老大让老三,这回怎么说也得让我先吃一回。
他们就这么争来争去,争去争来,从早晨一直争论下午,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还没争论出个结果。那桃子的颜色渐渐暗下来。
第二天,他们又这么争论下去。桃子的颜色变得更暗了。
第三天,猴兄弟还在那里争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那桃子在树梢上摇摇欲坠,猴子们吓坏了,都睁大眼睛看着。
不一会儿,风停了,桃子还好好地挂在那里。猴兄弟三个又接着争论起来。这时,只听“吧嗒”一声响,猴子们吓了一跳,抬头一看,不好了,桃子不见了!再看地上,只有一大滩烂泥躺在那里,一闪一闪地发着光,仿佛在嘲笑小猴子:哼,这就是你们闹不团结,各想各的的结果,这样下去,你们一辈子谁也别想吃到桃子!
以上内容是关于戏曲人物故事和中国传统戏曲故事情节总结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