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负荆请罪故事和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的精彩内容哦。
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一)
是一个历史故事 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具体内容: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比老将廉颇还要大。廉颇很不服气,就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尽量避开廉颇,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又怎幺会怕廉将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廉颇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他们成了仇人的话,赵国就危险了。这话传到廉颇耳里,非常惭愧,他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认错,两人于是成为生死之交。
蔺相如因为渑池之会和完壁归赵这两件事,官职升迁为上卿,官职比廉颇大,廉颇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攻城掠地,功劳比蔺相如大,凭什么他的官比我大,决定要羞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知道了,就在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外出时,看见廉颇的车子,就“引车避匿”他的门客韩勃知道了,就问蔺相如,“大人,您为什么老是躲这廉将军呢?你为什么这么怕廉将军呢?”蔺相如说:“我不是怕廉将军,我连秦王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你要知道,我知所以躲这廉将军,是因为如果我和廉将军闹翻了,秦国就会趁几进攻。”
后来,廉颇知道了,觉的很惭愧,便“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请罪,两人就结成“刎颈之交”。
是的,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又称为将相和,是典故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是的,〖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二)
1、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话说牛郎织女的事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2、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官兵带走。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这一哭感天动地。直哭了是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3、将军柏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去嵩山“嵩阳观”游玩,一进头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不禁连声称赞:“哎呀!好大的柏树啊!”
那些伴驾官员一见皇上对这棵树赞不绝口,也都跟着说:“是啊!我们跟随万岁游遍天下,从来还未见过这样大的柏树呢!”帝呼臣应,议论纷纷,兴头越来越高。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一口将这棵柏树封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又往后院走去,登上阅台,穿过二堂,来到正中院,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更大。但是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封号;把前院那棵树的封号移过来吧,自己身为天子,金口玉言,封号已定,不容更动。想来想去,最后才拿定主意,只见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此柏为‘二将军’”。
一个随驾御使跪下奏道:“臣启万岁,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意思是想提醒汉武帝改封,但又不敢直言。汉武帝也完全知道这位臣子的意思,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明知封错了,却硬是不改。只见他把脸一黑丧,斥责那位大臣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吓得那位伴驾御使连忙叩头称“是”。别的伴驾官员见此情景,再也没人敢多嘴了。汉武帝封罢“将军柏”后,就离开了嵩阳观。
4、伍子胥鞭打楚平王
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的全家。伍子胥逃到吴国去了,楚平王为防后患,在全国招来一千个能工巧匠,为他在这个湖底下修一座水下宫殿,将来一旦有难,他就可以躲藏。宫殿修成以后,他为了不把机密泄漏出去,定下了一个杀人灭口的毒计。
一天,楚平王传下圣旨,说要嘉奖这些能工巧匠。一千个能工巧匠,除了一个木匠因家里有事没有来,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哪知酒菜里都下了毒,九百九十九个能工巧匠全被楚平王害死了。
事隔多年以后,伍子胥果然从吴国领兵打回来了,引蛮河水淹楚都。楚平王见势难以抵挡,赶紧逃到湖下宫殿去了。伍子胥安抚百姓,重理朝政,可还没逮到楚平王,心总不甘,成天到处搜寻。
再说那侥幸逃生的木匠,听说伍五胥打回来了,赶紧跑去找他。这天,在紫禁城外碰到了伍子胥,伍子胥说:“你找我有事吗?”
木匠说:“我知道你一定在找楚平王,我就是来告诉你的。我知道他躲的地方。”木匠把造湖下宫殿的情况,一一告诉了伍将军。伍将军非常感动,向木匠深深一拜。两人一起来到湖下宫殿。
木匠打开了一道道门阀,最后找到了楚平王的尸体。原来他已闷死在里边了。伍子胥一见,仇火烧胸,把尸体由湖下拖将起来,一直拖到城西的一个平台上爆晒,用马鞭连抽三鞭,楚平王的尸体突然跪起,两眼微睁,好象向伍将军求饶。后人就把这个湖叫“捞尸湖”,把鞭尸的这个地方叫“晒尸台”。
5、白娘子许仙的故事
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6.盘古开天辟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7、黄帝见广成子: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
8、黄帝解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片段。讲述身体状态与做梦的关系。个人觉得这里的说法比周公解梦靠谱。周公不是专业人士,他要把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到险恶的政治斗争与繁琐的礼仪制度中,所以解梦只是偶尔灵感激动,不够踏实,例如梦见祼女之类就会有艳遇之类的怪谈。岐伯先生就不同了,他全身心地去了解人体内的五行阴阳运作,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次,很朴实很直观。
9、嫘祖养蚕:嫘祖,又名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10、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拓展资料: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人们必须依靠集体,共同获得生活资料,抵御野兽和敌人;劳动所得有限,必须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其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下面我们来仔细的赏析赏析这四部脍炙人口的好书:
编辑本段1: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痛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丈夫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编辑本段2: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可以围绕范围棵复古。
编辑本段3:牛郎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编辑本段4: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爱的传说.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有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三)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牛郎织女》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2、《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3、《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习诗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遭到祝员外拒绝。祝英台求学心切,便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父思女,催归甚急,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被迫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后来,梁山伯成为鄞县令,忧郁成疾,不治身亡,遗命葬于鄮城九龙墟。祝英台闻听噩耗,誓以身殉。出嫁之时,绕道前去梁山伯墓前祭奠。
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炸开坟墓,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壤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4、《白蛇传》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扩展资料:
故事起源: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中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2、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
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
意思是秦朝时期有个燕人叫杞良,取了个老婆叫孟仲姿,因为因良修筑长城被监工给打死了,仲姿来到长城大哭,给长城哭倒了。
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3、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4、白蛇与许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是指:牛郎织女孟 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 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 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 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 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 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 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 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 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 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 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 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 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 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 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 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 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 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 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 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 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 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 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 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 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 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 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 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 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 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 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 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 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 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 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 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 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 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 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 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 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 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 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 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 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 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 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 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 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 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 ,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 ,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 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二: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 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 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 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 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 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 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 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 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 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 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 ,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 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 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 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 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 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 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 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 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 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 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 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 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 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 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 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 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 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 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 “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 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 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 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 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 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 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 ,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 ,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 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 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 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 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 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 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 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 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 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 “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 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 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 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 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 ,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 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 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 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 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 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 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 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 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 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三: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 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 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 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 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 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 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 :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 ,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 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 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 ,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 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 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 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 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 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 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 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 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 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 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 !”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 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 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 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 ,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 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 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 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 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 ,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 ,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 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 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 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 !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 !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 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 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 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 ,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 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 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 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 ,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 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 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 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 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 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 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 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 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 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 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 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 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 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 ,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 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 ,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 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 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 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 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 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 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 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 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 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 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 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 ,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 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 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 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 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 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 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 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 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 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 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 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 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 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 ?”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 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 “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 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 ,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 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 ,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 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 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 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 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 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 害死了。
1。牛郎织女
2。孟姜女
3。白蛇传
4。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四)
一分钟讲一幅壮锦的民间故事缩写
有个傻女婿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听说京城考状元,就叫媳妇打点行装去赶考。媳妇笑话说:“你那傻样,给状元爷提鞋人家都不要哩!”
傻女婿不服气,说:“状元有啥稀奇,我一路上学着些,就行了!”媳妇见他傻劲上来,只好打点行装,送他上路。
这天,傻女婿走到一片小树林边,看见一个猎人走进林子,刚才还唧唧喳喳的鸟儿,顿时变得静悄悄的,于是猎人说:“一人进林,百鸟不语!”傻女婿听了,觉得这话说得好,就记在了心里。
走着走着,傻女婿看到有只羊蹬着树干,伸长了脖子吃树叶儿,放羊的就抽了羊一鞭子,说了句:“臊羊爬上树。”傻女婿觉得这话挺好,又记在心里。
傻女婿走到一个地方,适逢大旱,太阳把地上的泥土都晒成了卷儿,有个庄稼人感叹:“日晒胶泥卷。”傻女婿又记在心里。
到了冬天,天降大雪,有个路人见雪花飘飘,就吟了句诗:“风吹大雪片。”傻女婿也记住了。
春暖花开,傻女婿总算到了京城,和考生们住在皇城的客栈里。有一天,考官要见识一下考生的才学,就趁他们不注意,忽然走进了客栈,刚才还有说有笑的考生,看到考官来了都不说话了。傻女婿想起来学的话了,就说:“一人进林,百鸟不考官觉得这人挺有学问,回去后就向皇帝推荐。皇帝召见他,问:“你说的话出自哪本书?”傻女婿就说:“臊羊爬上树(书)。”
“书里哪一卷?”“日晒胶泥卷。”“卷里哪一篇?”“风吹大雪片(篇)。”
皇帝心想,这人学问忒大,这些书别说读了,我听也没听说过,再问大臣们,谁都不知道。皇帝觉得这人学识在他的群臣之上,就亲笔点了傻女婿当状元。
一幅壮锦
古时候,大山脚下有几间茅屋,屋里住着一位壮族老妈妈,丈夫死了,身边有三个儿子。老妈妈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又有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
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天边去了。原来是太阳山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
老妈妈叫大儿子到东方去找壮锦,因为吃不了苦,一位老奶奶给他一盒金子,就回到城里享福去了。老妈妈又叫二儿子到东方去找壮锦,老二也吃不了苦,也得了老奶奶一盒金子,也到城里享福去了。
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让她还回壮锦。红衣仙女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
老三回到家中,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因为仙女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也被带回家中。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天,老大和老二回村来了,他俩把老奶奶给的金子花光了,成了叫花子。他俩感到没脸见亲人,只好又拖着讨饭棍走了。
这个民间故事,是讲壮族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装进,被红衣仙女拿走做样子,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壮锦。结果,老大、老二怕苦贪财,没有找回壮锦,老三办事认真,找回了壮锦,并且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情,老大、老二变成了乞丐。故事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
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五)
神话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根据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民间故事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特点
1、贴近生活
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
2、泛指性
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故事篇)。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
3、类型化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时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即故事类型学,在这方面曾出现大量论著。当然,类型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神话、传说也有类型化的表现,但故事的类型化更为突出,可以说故事是类型化最强的一种叙事文体。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
区别
神话有高度幻想性,通常情况下都与整个人类有重大关系,承载了人类的精神;传说通常并不可信,但大多数依赖于一定的背景而生,绝大多数无法考证;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以上内容是关于民间故事典故负荆请罪和负荆请罪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