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和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的精彩内容哦。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一)
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文成公主进藏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为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足为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为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为。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号,并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当发兵赴国征讨。」同时,还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唐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
这则传说普遍流传在藏族各个地区,真是人人皆知,个个乐道。传说讲的是:藏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贞淑美丽的女儿文成公主,便想求娶来做妃子。于是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噶尔·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国都长安请婚。不料同时还有波斯、霍尔、格萨和印度等处的使团也来求娶文成公主。各处婚使都希能迎回贤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王妃,这使唐太宗非常为难。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的场面,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噶尔·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呐。噶尔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噶尔·东赞见蚂蚁爬出来,高兴极了,赶紧抓住丝线,慢慢拉扯,把丝带也拉过来,穿在明珠上了。噶尔胜利了,又开始了第二场比赛。这时,皇帝叫人牵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来,让婚使们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都弄错了。最后,轮到噶尔·东贷了,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在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料吃,不给它们水喝。第二天,把马驹放到母马群中。马驹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妈妈去吃奶。于是,被噶尔分辨出 来了。第三次比赛是认鸡。有一百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请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噶尔便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这时大多数小鸡都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还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母鸡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噶尔一边学着鹞鹰的叫声,一边大声喊道:“鹞鹰来了!抓小鸡了!”鸡娃听见,以为真的。便都急忙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刹时,广场上一片寂静,只见老母鸡护卫着各自的小鸡,警戒的向四周巡视着,准备抵抗侵袭者。真是一幅奇炒的景象。大家见了,都很佩服噶尔的智慧。
后来,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等比试。也都被噶尔·东赞以超人的智谋获得胜利。最后,在汉族老大娘的帮助下,从五百个穿着打扮一样的美女中指认出文成公主,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为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
这则传说受到藏族人民广泛的喜爱,后来还被编成藏戏搬上舞台。有的情节还被画成壁画,历史学家也把其中的主要情节写进自己的历史著作中。它之所以受到藏族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和重视,首先是因为传说表现了藏族人民十分珍视汉藏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感情,并赞扬了对两族团结的加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因为,汉藏两族的团结,有益于祖国的统一,有益于两族的交流,特别是有益于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传说中说:“文成公主出发到西藏来了。她从内地带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麦和荞麦五样粮食的种子;带了耕牛和奶牛;带了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和绿的五种颜色的羊;还有许多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来了”。在许多藏族史书和藏戏中也说,唐太宗赐给文成公主历算、经典三百卷,各种手工技艺六十种,能治四百零四种病的药材,百种验方、针灸医术和四种炮制医药的方法等。至于汉文史书中则记载得更为确切翔实,就不一一引证了。凡此种种都是符合藏族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在传说中加以沤歌是很自然的。
应该指出,象传说中所说的青稞等粮食种子和牛羊等牲畜,在藏族地区是早已有了的。传说中所以说是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文学上典型集中的一种手法,也曲折地反映了汉族农牧业方面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藏族的良好影响和作用。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传达了人民的心声。
其次是由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几次智慧比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比赛的内容虽都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解决的方法却是那么新颖奇特,出入意料而又合乎生活逻辑,充满生活气息。在这方面,噶尔·东赞这个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代表。
关于文成公主的事迹,还有不少民歌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在藏族人民中,它们产生的年代,目前尚难以考定。因与文成公土的传说内容相同,所以在本节中一起加以叙述:
一、公主答应来西藏
“正月十五那一天,
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
莲花大坝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
高山连绵不用怕,
有百头力大犏牛来接你。
大河条条不用怕,
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拉通”渡口时,
有百条马头木舟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吾吉”滩时,
有百辆双轮马年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东孜苏”时,
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
来到“卡阿东”的山角时,
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
来到布达拉红宫时,
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
今天公主来到西藏,
好像狮子进入大森林,
好像孔雀飞落大平原,
好像不落的太阳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又繁荣,
这是汉藏友好的象征。
祝松赞干布身体健康,
祝文成公主平安福馁,
祝西藏人民幸福安乐,
今天真是三喜临门啊!”
这首歌记录了藏族人民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场面,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和汉藏两族友好联姻、团结互助的重视和珍惜心情。歌中接连用了三个“不用怕”和八个“来接你”的排比句子,更把这种感情推向了高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歌中明确地把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提高到是“汉藏友好的象征”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对历史的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歌中提到的“红宫”,大家知道红宫是十七世纪五世达赖时,由第巴桑结嘉错修建的。所以,可知这首歌产生较晚或者歌虽产生较早,而在流传中,由后来的传唱者加入了“红宫”一词。
二、尊敬的公主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带来手工艺五千种,
打开了西藏工艺
繁荣昌盛的大门。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带来畜类五千种,
给藏区乳酪的丰产,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公主带来的谷类
“土地肥沃,土地肥沃,
肥沃土地在“白归雄”,
文成公主带来的谷类,
撒播了三千八百种。”
四、公主带来的门巴
“求神打卦多年,
疾病终不离身,
公主带来的“门巴”,
治愈我的疾病。”
应该指出:无论是牲畜也好,谷种也好,都是当时藏族生产上已经存在而且有了一定发展的。歌中所说文成公主带来“畜类五千种”、“谷类三千八百种”,自然不是史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文成公主一行带来了一些牲畜和谷类的优良品种或不同品种。至于医药和手工艺,早已从民间往来传人藏区。但文成公主入藏时,又大量带来则是真实的。此外,还流传着文成公主进藏途中,教藏族群众安装和使用水磨的故事;到西藏后,教藏族妇女养蚕纺织的故事;还说拉萨大召寺前的古柳是文成公主亲手种的,所以叫公主柳等。
文成公主以一个王族出身的年轻弱女,情愿于身历长途跋涉之艰辛,远嫁人地生疏的吐蕃,远离亲人和家乡,为藏汉两民族的友好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受到藏族人民长久的怀念、真诚的敬爱和热情的歌颂。
从以上诗歌的藏文格律看,它与吐蕃时期所流行的诗歌的格律是不相同的。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吐著时期即己开始传唱,而在后来的流传中变换了表现形式;一种可能是吐蕃以后产生的。这是民间文学作品的系年问题,没有可靠的资料,一时尚难断定。 (我打了好久,累死了!我没有帐号,不能登录。我希望你能帮我申请一个行吗?)
文成公主进藏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为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猎人海力布
猎人海力布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二)
(一)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二)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三)吴刚伐桂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四)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
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金江圣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八仙桥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
·“压岁钱”的传说
·双抛桥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冰糖葫芦传奇
牛郎织女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来历的传说
·七夕的古老传说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三)
青烟妖怪
从前有姐弟俩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每天外出工作,姐姐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因此姐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一天姐弟俩正在山上挖野菜,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将姐姐卷走了。弟弟很惊慌,到处找姐姐也找不到,伤心极了。
父亲听说女儿突然失踪的消息,急忙赶回来。父子俩将附近的村庄都找遍了,可是都找不到姐姐的下落。弟弟不肯放弃,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回姐姐。几年后,弟弟长成了大小伙子,便离开家四处寻找姐姐。
一天他走到海边一个荒凉的地方,不经意间看到远处一个地方冒出一股青烟,越飘越远。他很奇怪,便上前查看,可是那块地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他没有就这样轻易离开,而是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锹刨起来,想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还没刨几下就听到下面有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好心人,求求您别刨了,沙子进到孩子眼睛里了!”弟弟一听声音很像姐姐的,刨得更卖力了。很快下面一块光溜溜的大石板就出现在弟弟面前,上面还有一个大铁环,弟弟使劲一拉,石板就拉起来了,下面是一个黝黑的隧道。弟弟顺着隧道走进去,越走越宽越亮,一直走到下面的屋子里,屋里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孩子惊恐地看着外面的来人。这不是姐姐是谁?弟弟高兴地一下子扑过去紧紧抱住姐姐,“姐姐,我是你的弟弟,我终于找到你了!”姐姐紧紧盯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确定是自己的弟弟后,喜极而泣。
姐弟俩互相诉说着这些年来的经历。姐姐那天被抗风刮走后,被妖怪带到了这里,就一直住在这儿。开始时虽然姐姐极力反抗,但最后不得不屈服,还给妖怪生下了一个孩子。姐姐之所以忍辱偷生,是因为她相信弟弟一定会找到她的。
姐弟俩商量好了逃跑的计划。趁妖怪还没有回来,姐姐赶紧做饭让弟弟吃饱了,并再三嘱咐弟弟,妖怪回来后让他吃什么都不能吃。一会儿妖怪回来了,看到屋里有个陌生男子很生气,姐姐赶紧解释是她的弟弟来看她,妖怪这才消了气,并准备酒饭留年轻人吃饭。酒饭端上桌后,无论妖怪怎样劝说年轻人一口都不肯吃,说自己不饿,妖怪只好自己吃了。酒足饭饱之后,妖怪和年轻人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妖怪就显摆起来,说自己的本事大,会变这个会变那个。年轻人故意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让妖怪变给他看,等时机差不多了,年轻人就装作无意间看到桌上的小瓶子,说,“姐夫,你看这个瓶子这么小,如果你真能钻进去,我就相信你的本事大,否则就是说大话。”妖怪犹豫再三,年轻人就在一边激他,“你是不是不敢了?”妖怪不肯丢面子,“谁说我不行的,你等着瞧!”只见妖怪变成一股青烟慢慢往瓶子里钻去,等青烟完全收进去了,姐弟俩立即拿起瓶塞,把瓶口紧紧塞住。妖怪再三让他们打开瓶子他们也不肯开,这才知道上当了,可是为时已晚,姐弟俩将瓶子从窗口扔到大海里。然后将饭桌推倒,只见米饭变成了蛆,饭菜变成了蜘蛛、蛇、蝎子等;孩子扔到地上,变成了一个妖怪。姐弟俩一把火将屋子烧了,然后弟弟带着姐姐回家了。
去天涯猫扑里看看吧,这类民间故事多的和米一样呵呵xmfqds
民间传说手抄报
《中国名剑古诗精选》里有
关于民间故事的手抄报,图案美丽,精彩内容,色彩花纹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四)
《天仙配》《九斤姑娘》《花木兰》《神农尝百草》《哪咤闹海》《钟馗驱鬼》《夸父追日》《赵州桥的传说》《冰冻遂城》《梅妻鹤子》《铁观音的传说》《掩耳盗铃》《刻舟求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白毛女》《守株待兔》《螳臂当车》《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女娲补天》《宝莲灯》《孔雀东南飞》《昭君出塞》《唐伯虎点秋香》《后羿与嫦娥的故事》《精卫填海》《阿诗玛》
《聊斋志异》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 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五)
一、救蛇免灾
网上有一段视频,说得是辽宁青年小于救蛇免灾的真事。小于某次外出时,碰到一条受伤小蛇,一时怜悯心起,便将小蛇带回家中,施以医药,全力救治。蛇伤愈后,小于数次将其送走放生,但每次它都能自己找回来,后来只得由它。某日小于正在酣睡,蛇突然爬到他脸上,将其叫醒。
当时蛇翘起尾巴指着另一个房间,小于过去一看,大吃一惊!那间屋里正睡着他老母亲,已经瘫痪在床多年,不能活动。当时是冬天,其母身下铺着电褥子,不知什么原因,电褥子已冒烟起火,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如果不是被及时发现,很可能酿成大祸!
记者采访小于时,他对那条小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二、救蛇免劫
《牛群》栏目曾报道过一件新闻:吉林省四平市农妇王桂珍某天去地里干农活时,发现四个青年正在打一条2米长的大蛇,大蛇已被打得奄奄一息。王妇生性慈悯,实在看不下去,就上前阻止,救下大蛇,并带回家中为它疗伤。经过精心护理,大蛇彻底伤愈,从此就住在王家。
王的丈夫开始有点不适应,便催促其将蛇放生。结果王前脚刚把它放掉,还没到家,大蛇自己就爬回来了,后来大家逐渐适应它的存在,也都习以为常了,没想到,这条大蛇竟是来报恩的!
某日,王妇正在家中干活,突然有一劫匪闯入,并用刀架在她脖子上,威胁她打开里屋门交出财物,当时四下无人,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身体瘦弱的王妇只好开门。门一开,歹徒刚想大肆劫掠,万没料到,一条大蛇腾空而起,张着大嘴向他扑来,这哥们哪见过这阵式?叫一声“妈呀”,屁滚尿流,掉头就跑,大蛇追出老远才肯罢休。
王妇及其家人庆幸之余也十分后怕,因为歹徒抢劫之后很可能会杀人灭口,是那条大蛇救了她一命。
从那以后,王全家都开始把那条大蛇视为家庭一份子,王妇后来再碰上被捉或受伤的蛇类,都会要下来带回家中救护。采访中,王妇自豪地说:“现在别说坏人了,就是耗子到俺家,也得含着眼泪走!”
三、救蛇还珠
汉朝姬姓诸侯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遇见一蛇,被困在热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命在旦夕。隋侯顿生怜悯,急忙用药对其敷治,然后又用手杖挑到水边,使其恢复体力后游去。后来隋侯从齐国回来,又经此地时,见该蛇口衔一颗宝珠,等候赠送隋侯,以报救命之恩,隋侯心中明白,但是不敢接受。当晚,梦见脚踏一蛇,惊醒一看,发现床头有一对明月宝珠,直径一寸,纯白色,夜里发光,可以照耀全室,价值连城,后世称为“隋侯宝珠”。
四、救蛇得方
唐朝名医孙真人(孙思邈),以拯救万物为志。有次在山中行走时,见一牧童正拿着一条流血的小蛇玩耍,孙真人便脱下衣服赎回小蛇,用药包裹,放入草泽中。过了月余,突然路遇一位少年前来迎接他到了一处宫殿,一位红衣人出来迎接孙真人,并说:“之前我小儿子遇到劫难,所幸被先生慈悲搭救,因此今日派长子前往迎接先生到宫里来,略表谢意。”
于是引导孙真人进入深宫之中。此时,有一妃子带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向孙真人叩头跪拜,再三感谢救命之恩!全家人留孙真人在宫内住了三天,并把宫中的珍馐美味、奇珍异宝,悉数搬出任他挑选,孙真人一样都不肯接受,只取了三十个药方带回。
后来孙真人屡次试验药方,均有效果,救人无数,后编入《千金方》中流传后世。
以上内容是关于推荐一个民间故事五百字作文和写一篇民间故事的作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