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一)
范县城关有家小饭馆的老板名叫郝来福,他为人和气,饭菜价格也公道,小店生意还不错。这天有个过往商人在店里吃午饭,走时将一个钱袋放在板凳上忘了拿。等郝来福发现钱袋时,商人已经不见踪迹。无奈,郝来福小心地收起了钱袋,想等那个商人来寻时再还给他。
不多一会儿,商人果然回来了,郝来福便将钱袋还给了他。按说,商人道声谢便可以走人了。但那商人硬说郝来福见财起心,拿走了他十锭银子。
郝来福为人忠厚,听不得冤枉,再说十锭银子也不是个小数目,便和商人拉拉扯扯上了县衙要说个明白。县令郑板桥立马升堂,询问了事情缘由后,从衙役手中接过钱袋,只见钱袋里面有几两碎银子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郑板桥赔着笑脸对那个商人说:“你高抬贵手放过他吧,郝来福做点小本生意也不容易。好在我还有些积蓄,由我代他赔给你吧。”说罢掏出十锭银子,交给了商人。
商人接过银子,眉开眼笑地想,都说郑板桥断案如神,没想到这么轻而易举就骗过他了,随手就把银子往钱袋里装。谁知这钱袋本就不大,里面又有东西,现在怎么也塞不下十锭银子。
郑板桥看得真切,一拍惊堂木怒喝道:“大胆刁民,你丢了钱袋,人家好心捡到还你,你竟然借机敲诈,良心何在?以后还有人敢做好事吗?来呀,给我拉下去重打二十大板!”衙役“噼噼啪啪”一阵板子打下去,痛得商人鬼哭狼嚎。
打完二十大板,商人终于承认是他敲诈郝来福,并跪地求饶。郑板桥收回了刚才给商人的十锭银子,当场判决将商人钱袋里的碎银子赏给郝来福,奖励他拾金不昧的美德。
这个商人聪明反被聪明误,闹了个鸡飞蛋打,捂着流血的屁股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县衙的大门,这就是坏人应得的下场。
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二)
从前人们家里穷,每到年终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
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腊月初八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三)
破财认母
这天大清早,从凤凰岭千丈台上匆匆赶下来一位身强力壮的后生仔,长得粗眉大眼,国字脸,平顶头,一双大脚板踩得地皮都在打战。他叫石忠厚,是这千丈台上的一个孤儿,从小失去父母,是吃村里百家饭长大的。他秉性憨厚,最喜欢助人为乐,凡事吃得亏,从不计较,所以深得大家喜爱。按照山里人的风俗,男人十八要完婚,女子十六要出嫁。
有道是早栽树早乘凉。石忠厚因家贫如洗,自然无法成亲,这样一来可就耽搁了自己的终身。因为邻近四乡的女子还不到十六岁就许了人家,僧多粥少,自然轮不到石忠厚了。可这后生仔还是不着急,大不了这辈子做个单身汉算了!
话是这么说,可看见人家成双成对的,毕竟也有点心痒痒。前些天,村里有人告诉他,山下的小镇上来了许多逃难的人,因为兵荒马乱无法生计,有的卖儿卖女,甚至卖老婆,只求留条活路。村里人劝石忠厚,何不下去走一遭,说不定能撞上个卖女儿的,岂不是可买来做老婆?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石忠厚顿时有了想法。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找个续香火的总比没有强。思索了一夜,主意打定,一大早,石忠厚取出这些年打短工积攒下来的十块光洋装在口袋里,打算下山碰碰运气。
小镇上逃难的人还真多,天南地北哪儿的都有,其中还真有卖儿卖女卖妇人的。石忠厚在人群里没走上几步,便撞上了一个头上插着草标的年轻女人。他仔细一打量,这女人只有二十岁左右,脸蛋儿长得也不赖,就是身材瘦了点,想必是饿的。
石忠厚不由地停住了双脚,想再瞧个仔细。
这时,从旁边走出一个男人,朝石忠厚打着招呼:“小老弟,这是我妹妹,迫于生计,为救活我们全家人,也为救活她自己,我和母亲商量妥当,准备将她卖给人家做老婆。小老弟若是看中了,就以八块光洋买走如何?”
石忠厚听罢,不由暗暗窃喜,有这么漂亮的妹子做老婆,还有啥挑剔的呢?当即从这女人的头上扯下草标,然后从口袋里掏出八块银洋交到男人手上,笑嘻嘻地说:“一手交钱,一手交人。我就领你妹妹走吧!”
男人接过银洋点点头:“行,你这就叫乘轿子来抬人。让我娘为妹子打扮一下,好歹也是个新娘子嘛!”
石忠厚就近叫了一顶大花轿,抬到男人住的破庙前。不一会儿,男人搀扶着自己的妹妹出来了,女人头上盖着块红布,遮住了脸。等她上了轿,石忠厚把自己住的地方告诉男人,说他明天再来接丈母娘和舅兄一起进山喝喜酒。男人只管笑眯眯地点头,满口答应了。
听说石忠厚从山下抬回个标致的老婆,全村人都赶来瞧热闹,准备帮忙张罗办喜酒。当然,最要紧的是瞧瞧这个新娘究竟长得啥模样。
谁知当石忠厚一把扯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时,围观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不惊得张大嘴巴倒抽了一口凉气。我的天,这哪是什么标致的新娘,分明是一个年逾五旬、眉头打皱的老妪啊!
众人先是惊讶,继而回过神来,立即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有人恶作剧地喊出了声:“眼睛眨一眨,新娘变老鸦!”
石忠厚被眼前这一幕气蒙了。他紧咬嘴唇,五官变形,面红耳赤,气喘如牛,仿佛要拼命似的!就在这时,只听老妪“哇”地叫了一声,接着双膝跪倒在石忠厚脚下,老泪纵横地哭诉起来。她说自己中年丧偶,和儿子、媳妇、女儿一块儿过日子。前几天刚从外地逃难到此,投亲不遇,因为生活所迫,儿子昨天刚刚将自己的妹妹卖掉,想不到今天又变着法子将自己的老娘卖了,真是雷打火烧。那个插着草标的年轻女子其实是老妪的儿媳妇。现在看来小两口其实早就串通好了,找到买主后,儿子便欺骗老娘,说为她找了个老伴,是富裕人家,就这样将她骗上了花轿……
真相大白,众人终于明白了怎么回事。有的骂老妪的儿子和媳妇丧尽天良;有的同情地安慰石忠厚,不必过度伤心,花落自有花开日;有的提议马上下山找这对骗子男女算账,将他们痛打一顿;也有的说,骗子早就走人了,这时候你找谁去……
众人议论纷纷,你一句他一嘴,石忠厚不知是听到还是没听到,就是一言不发。渐渐地,石忠厚的脸色有了好转,他平静地开口道:“各位父老乡亲,忠厚感谢大伙对我的爱护关心,也许我命该遭此一劫。不过古话说得好,退财人得福。我虽然花钱没买到一个老婆,但我花钱买回了一个老娘!”
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他便郑重地将跪在地上的老妪一把扶起,让她坐在一把椅子上,然后俯身便拜,嘴里大声喊道:“老人家,石忠厚自幼没了爹娘,从今以后您就是我的亲娘,我会供养您的晚年,为您养老送终!”
此语一出,老妪惊得目瞪口呆,就连众人都听愣了。老妪泪流满面,大叫一声:“作孽啊!”直到这时,围观的人才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纷纷将敬佩的目光投向这位憨厚的后生仔,发出一迭声的赞叹:“好人!好人呐!义薄云天,世间少有的大好人呐!”
就这样,石忠厚破财买回了一个老娘,从此以后以母子相称,一起过日子。这桩奇闻在乡间传播出去后,石忠厚自然也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尽管石忠厚对老娘十分孝顺,伺候周到,但老娘总是哭哭啼啼的,说思念自己的女儿,对不起这位憨厚义子,并表示要想方设法为义子娶上一房好媳妇。石忠厚不住地安慰老娘,讨不讨老婆无所谓,和尚不也一辈子打单身吗?
老娘听这话便嗔怪道,和尚怎能与你这孝顺仔相比?忠厚自有忠厚报,忠厚传家万世长,你会有好结果的。
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四)
回澜桥,又名兰桥,位于河北魏县城东二里处,明代是横跨漳河的一座木桥。清清的河水从桥下回澜东去,水中投有一双日影,素有“回澜双日”之说,为明代魏县八景之一。有关这座桥的来历曾有过一段动人的传说。
明初,魏县西面的代固村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田员外,膝下有个女儿叫田瑞莲。田瑞莲知书达理,跟河对岸柏二村的姨表哥魏魁元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每到傍晚,两人就在兰桥上幽会,互吐心声,诉说衷肠,简直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瑞莲长到十八岁,出落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方圆数十里富家子弟纷纷托人向瑞莲求婚,但都被她一口回绝了。瑞莲自有主张,一再对家人说:“就是王公贵族,我也不嫁。我早已有了意中人,我要嫁给魁元哥。”田母是个热心肠之人,觉得他们俩郎才女貌,挺般配,有意促成这门亲上加亲的亲事。然而,号称“老夫子”的田员外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不仅嫌贫爱富,而且还嫌魏魁元没功名,没地位,门不当户不对,母女俩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同意。
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愁。”田员外眼见媒婆都踏破了门槛,女儿瑞莲也老大不小了,就张罗着给她订婚,决意尽早把她嫁出去。田母闻讯,忙告知了瑞莲,让她和魁元早做打算。事不宜迟。当晚,瑞莲就心急火燎地把魁元约了出来,在兰桥上相会。瑞莲忧心忡忡地说:“魁元哥,狠心的老爹爹正张罗着要把俺嫁给外人,你快拿个主意吧,不然,妹子就成他人妇了。”魁元乃一介书生,闻听此言,气得直跺脚,急得团团转。瑞莲眉头一皱,急中生智,说:“魁元哥,俺是非你不嫁,你是非俺不娶。既然老爹爹这么顽固地反对咱们俩的亲事,一心想拆散咱们俩的好姻缘,咱们就私订终身,把生米煮成熟饭,看他还能怎么样?”魁元叹了一口气,无奈地点了点头。于是,俩人面对青杨山神庙,双双跪地,托红霞为媒,拜了天地。分手时,瑞莲千叮咛,万嘱咐,叫魁元抓紧托人到她家提亲。
自古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在当时可以说是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之事。“老夫子”恼羞成怒,不顾瑞莲母女苦苦哀求,张口就把给魁元提亲的媒人骂走了。为防“家丑”外扬,他赶紧把女儿许配给了大罗庄村五十六岁的大财主周兰宽做小。彩礼收下还不到三天,他就让周家把瑞莲给抬走了。好端端的一桩姻缘竟成了镜中缘。听到这个消息,魁元惊呆了,一下子得了相思病。
瑞莲过门以后,周兰宽把她当成了心肝宝贝,简直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瑞莲虽说在周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但是只要一想到青梅竹马的心上人魏魁元,再看着七分像鬼、三分像人的糟老头子周兰宽,她便香茶难咽,寝食不安。不久,俏媳妇就变成了骨瘦如柴的衣裳架。
九月十三是青杨山庙会。瑞莲回娘家赶会,千寻万寻终于在庙院内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魏魁元。俩人不敢声张,互使眼色便心领神会。他们悄悄来到老地方——兰桥上幽会。二人一见面,就有道不尽的离别之情,说不完的思念之意,结果越说越激动,忍不住拥抱痛哭。恰在这当口,悲悲切切的哭声把周兰宽招来了。见此情景周兰宽气急败坏,大发雷霆,当场就命家丁把魁元暴打一顿,并警告他:以后再敢私通乱来,就要他们俩的小命。
瑞莲回到家中,从此被周兰宽严加看管起来。周兰宽一改往日的百依百顺,转而百般凌辱、折磨瑞莲。瑞莲痛不欲生,每日以泪洗面,度日如年。魁元被周兰宽毒打致伤,一想到心上人在周家身陷火坑,受尽煎熬,更是肝肠寸断,心如刀绞。他的棍伤刚好,又抑郁成病,卧床不起了。
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五)
在北京东二环外,顺着平安大道一直往东,有一个叫三里屯的地方。以马路为界,路北是北三里屯,路南是南三里屯。其实,这个地方原先不叫三里屯,而叫鬼王庵。众所周知,僧为庙,道为观,姑子为庵,顾名思义,一个姑子庵怎么称为鬼王庵呢?
话得从明末清初说起。自从有了北京城的四九城,就有了东直门。过去东直门外全是一片一片的乱坟圈子,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之后,皇宫的宫女们四散逃命。有个名叫瑞欣的宫女,老家在杭州,在北京举目无亲,为躲强人只身跑出东直门外。眼看夜幕降临,偏又雷雨交加,瑞欣心里害怕,头也不回一个劲儿地朝东跑。
不知跑了多久,实在是跑不动了,低头一看,鞋跑没了,衣服也被乱草刮烂了,披头散发的。
四周漆黑一片,大雨倾盆,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劈开黑夜,但见孤坟野鬼四处逃窜,瑞欣吓得灵魂出窍,顿时人事不省。
待瑞欣醒来时,睁眼一看,发现自己躺在了一座姑子庵里。
这座姑子庵并不大,一个小院有三间正房,两侧四间厢房,庵内有师徒二人,老尼姑名慧贞,徒弟叫静平。庵的名字叫三里庵,因为离东直门大约三四里路,故为此名。
那天夜里瑞欣一路乱跑,再加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在乱坟圈子被吓晕了过去,幸遇老尼姑救了她,将她带回庵中。得知瑞欣无依无靠,老尼姑大发慈悲,收了瑞欣为徒弟。从此瑞欣削发为尼,做起了尼姑。
瑞欣进了三里庵,静平特别高兴,因为她总算有个伴儿了。
说起小尼姑静平也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只因逃婚才躲到三里庵,每日为师父抄写经卷度日。
静平比瑞欣大一岁,于是二人就以姐妹相称。姐姐是大家闺秀,妹妹是宫中彩娥。老尼姑为有这两个徒弟而高兴,小小三里庵每日除了讲经修道之外,便是姐妹俩吟诗作赋。姐妹俩勤快无比,每日都把庵里庵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别看一身素装,穿在她们身上更显清秀雅韵,引得前来进香的人流连忘返。
一日,来了一位白发老者,他对老尼姑说,三里庵往东约二十里远的地方有一座酒仙桥,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都有真龙显身,若带着徒弟们前去进香,也许能修得正果。
老尼姑将信将疑,她吃斋念佛几十年了,从没见过真龙显身,若是真能龙恩显灵带她修成正果,岂不是功德成就了吗?想到这儿老尼姑暗下决心,不管是真还是假,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师徒三人一同去酒仙桥进贡烧香。
长话短说。到了二月二这天,天不亮师徒三人便带上干粮和水一路来到了酒仙桥。说是酒仙桥,其实这里并没有桥,只有两个大池潭。当地人管这两个池潭叫龙眼,传说当年八仙过海路过此地,不知哪位仙人把酒葫芦扔了,正好掉进这池潭里,于是这水就变成了天上的美酒了,酒香熏天,惊动了玉皇大帝,于是派两条金龙下凡察看。两条金龙来到此地,本来想尝尝这酒到底是什么味儿,没想到喝了一口就忍不住了,敞开肚皮喝得烂醉如泥,一头扎进池潭里再也出不来了。于是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这里的龙眼就汩汩往外冒水。这儿的水能治百病,有修行的人喝了这儿的水能修道成仙,越是在池潭中间打取的水越灵验,于是人们就用木筏子划到水中央来打水。
以上内容是关于智断钱袋的民间故事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