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

武域帝君围观:℉更新时间:08-19 17:53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彩内容哦。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一)

大禹和涂山氏在台桑新婚后的第四天,就接受了舜帝给他的使命——出发治水。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千古佳话。

一过家门是在早晨。大禹走近家门。老远听得他的母亲修己的骂声:“父亲治水,丧命在羽山;儿子治水,一去四载。父亲是呆子,儿子是笨蛋!”

这时,屋里传出小孩子的哭声。

大禹听到母亲又骂:“三岁哭到老,有爹没法叫!你要哭,跟你老子去哭,省得奶奶心烦!”

接着传来了涂山氏抱哄小孩的声音。

大禹听见母亲骂得更凶了:“新婚四天,丈夫出行。一去四年,不找不寻。名是新媳妇,实是活寡妇!”

只听得涂山氏长长地叹了口气。

大禹想进去答话,又怕恼着气狠了的母亲,拉扯进去没个完。治水要紧哩!怎能为了家事耽搁了时辰?——于是悄悄地离开了家门。

二过家门是在中午。头天夜里,大禹想家想得可厉害哩!天不亮就骑马动身赶呀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到中午辰光,登上了家侧的小丘。大禹勒住了他那匹高头白马,一眼就看见他家那烟囱,冒着乳白的炊烟。大禹心想,从这炊烟看,家里是平平安安的。一声悠长的鸡啼,传得老远老远;几声小猪的呼噜,也听得清清楚楚。大禹急切的思家心绪平静下来。离乡背井,屈指算来,该有六七年啦。

这时,屋里突然传出了他母亲修己爽朗的笑声,接着是她带着兴奋的声音:“孙儿呀,要是你爹回来,他不认识你,怎么办?”

“不认识,我就打他。”

“为什么要打呢?”大禹听出是妻子温柔的声音。

“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不该打吗?”孩子尖着嗓门撒娇的声气。“打也是活该!”

“好孩子,”大禹母亲的声音,“脾气真象你奶奶呀!”

接着又是一阵笑声。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二)

当初,商汤①治世,玉帝把“雨簿”交给他,让他掌管下雨。啥时候下雨,啥地方下雨,下多少,“雨簿”上写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商汤可不象后来的帝王,啥活不干。他是每天起早贪黑操劳,忙碌得很。有一次,他一不留心,便把“雨簿”丢失了。从此以后,就再没法按“雨簿”下雨了。

有人为这件事发愁,就问商汤咋办?他便随口回答说:“不要紧。每天河水淹十里,露水潮三分。十二年不下雨,还是好收成。”果然,从这以后,十二年里,虽说天没有下雨,还是不旱,年年收成也不赖。

可是,十二年过去了,天上还是一直不下雨。普天下都旱得很厉害。河水干了,庄稼也旱死了。老百姓愁得揪心。商汤想起十二年前丢失“雨簿”

的过失,便请求玉帝说:“玉帝呀!快下雨救救百姓吧,只要能下场透雨,我情愿焚身谢罪。”他的话音刚落,天空中马上乌云密布,霹雳闪电,一时三刻,普天下落了一场喜雨。

这时候,玉帝就要商汤还他许下的愿,来惩罚他丢失“雨簿”的过失。

商汤说:“好吧,我射出去一支箭,箭落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自焚。”

商汤说完以后,就站在京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用尽平生气力,拉开了满月弓,“嗖”的一声,朝天上射出去一箭。这支箭的箭杆象屋梁一样粗,它带着银白色箭头,挟着呼呼的风声,象流星一样在天空中飞行。这支箭飞过了太行山,越过了王屋山,慢慢落了下去,后来,这支箭飞到王屋山北面山西阳城县小析山的一座坪台上空时,一头扎在了坪台上。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三)

九嶷山舜源峰的北边有一个孤单的小石山,石山下面有一个小岩洞,因为这个小山其形如象,故名“象岩”。传说这座象形石山,就是舜的弟弟象变成的。

象是舜的后母生的,后母为了让她的亲生儿子得到娥皇、女英,多次指使象去陷害舜,都没有成功。舜虽然知道了其中内情,但是对父母还是很孝敬,对象也如同胞手足一样亲热。这样就使象感动得又后悔,又惭愧。

后来舜帝要南巡,象便对舜说:“哥哥,让我跟你去吧!”舜帝想到弟弟从小娇生惯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吹不得风,淋不得雨”怎能吃得苦?便对象说:“弟弟,我这一去不知有多长日子,而且到南方那种荒凉的地方去,道路遥远,你怎么受得了?还是留在家里好。”

象说:“我再也不愿跟母亲在一起了,我过去对你不起,我现在愿意分担你的艰苦。”

舜帝见弟弟态度诚恳,便答应下来。

头七天,他们遇到了暴火日头,茅草晒得要冒烟,石板上能烫熟鱼虾。

象被晒得火烧火燎,起了一身水泡。舜帝劝他:“弟弟,这日头你受不了,快转回去吧!”象说:“哥哥,我不怕!”

第二个七天,他们遇上了一场暴风雨,茅草打得爬了地,飞鸟打得断了翅膀。象一身淋得透湿透湿。舜帝劝他:“弟弟,这么大的风雨你受不了,还是转回去吧!”象说:“哥哥,我不怕!”

第三个七天,他们遇到一座大山,悬崖峭壁,连猴子也难得攀上去。舜帝又劝他:“弟弟呀,这山高路远,你受不了,还是赶快转回去吧!”象没有说话,却第一个向山上爬去。

这样走啊,走啊!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一天来到了洞庭湖边,只见波浪滚滚,天水相连,湖面百鸟飞翔,湖中鱼群戏水。舜帝见了不禁赞叹道:“好一个鱼米之乡!”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四)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兴建家园了。那时候,国家就是部落,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当时,平阳(今山西临汾)居住着一个有名的大部落,这个部落的酋长叫唐尧,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尧王。

尧王领着人们治洪水,驱猛兽,种五谷,造房舍,放羊牧牛。采集果类。

大家集体劳动,共同享受。唐尧是个胆大力强、肯为公众出力的人。他当了领袖以后,更是竭尽全力地为公众操劳,大家对他非常拥护。当他九十高龄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迈力衰,不能担负公众委托的重任了,就要求公众重新推选一个领头人。一个叫齐放的大臣向尧王说:“我看,你的大儿子丹朱,驱猛兽,治洪水都很卖力气,就让他当领头人吧。”尧王摇摇头说:“不行,丹朱是在我身边长大的、他的情况我知道。跟上我干,他还卖力气,但是,他不会打算,不会指挥别人。当领头人,不光是要自己肯卖力气,还得会安排,会筹划,会指挥大家。丹朱没有这个本领,他不能当领头人。”又有人推荐共工,还有人推荐鲧,尧王都认为不合适。

有个叫四岳的大臣告他说:妫水氏族(今山西虞乡一带)有个酋长,叫作虞舜,这个人很能干,他带领人们开发田园,发展得很快。那里的人们衣食丰足,都愿意跟上他干。尧王听了很高兴,就跟四岳亲自到的水去走访虞舜。尧看到舜是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的氏族人畜兴旺,看起来,舜的本领果真名不虚传。尧就把舜请来都城平阳,给他一批人马,让他去开发一片新荒原。舜带领人们,去历山耕田,去雷泽捕鱼,到一处兴一处,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经过三年时间,建造起了许多村、镇。尧看到大喜,决定把帝位交给他。就在尧九十五岁、舜二十八岁的时候,尧把帝位让给了舜。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五)

河南新郑县城北门外,有一座古庙,庙前有一块石碑,上写“轩辕故里”四个字。传说,我国黄帝就出生在这里。

黄帝当了头领,一心想把天下治好。他每天盼着能得到几个有力的大臣。

往哪里去找呢?他经常为这事发愁。

有一天晚上,黄帝做了个梦:梦见狂风过后,把天下的尘垢全刮跑了;还梦见一个膀乍腰圆的大汉,手握千斤重弓,驱赶着万群牛羊。他醒来时就想:“风是号令,是掌握执政大权的人;‘垢’字去了土字旁,是个后字。

这个人可能姓风名后。”又想:“能握重弓的人,必然力大无穷;驱赶万群牛羊,一定会放牧。这人可能姓力名牧”。难道天下真有叫风后、力牧的人吗? 黄帝就照着这个想法,到处找风后和力牧。他不知翻过多少山,渡过多少河,吃了多少苦头。有一天,黄帝来到襄城县的野地里,正遇上风雪天,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饿。正在这时,有一个小孩儿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黄帝上前问了路,就按照这个小孩儿的指点,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风后,在湖北云梦泽畔,找到了力牧。黄帝让他们一个当宰相,一个当大将。

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天下也太平了。因为风后当宰相立了大功,黄帝便把新郑县西不远的“具茨山”,改名“风后岭”,封给风后。黄帝还在这里建造了避暑宫,开了个小花园。山下黄帝饮马的地方,叫“饮马泉”。

山口叫“黄帝口”。他常来这里游玩。从此,黄帝就把国都定在新郑县了。

这天,他从避暑宫到山脚下散步,看见沟底有一个放羊老汉。他就走过去问放羊老汉:“老人家,我想治理好国家,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放羊老汉问他:“你是真心实意呀,还是虚心假意?”

黄帝说:“我是真心实意向您求教。”

以上内容是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和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

标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典故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23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