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人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沙家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和沙家人的精彩内容哦。
沙家人(一)
乾隆皇帝下江南,带着皇后那拉氏,那么多的宫娥彩女,还有一大帮随行护驾的官员、侍从、卫兵。乾隆登上龙舟,沿着大运河,顺流而下,萧管鼓乐,吹打得好不欢乐;皇上有时还舍舟登陆,乘坐凤辇鸾舆,大队人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把脚下的大道都踩宽了。
这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沙岭的大村庄,天色已经晚了,就决定在这里过夜。乾隆刚要传令备餐,就见一个大臣来报:“这里有个姓沙的人家,感谢皇上为他们开辟了太平盛世,再三要求臣下代他们向皇上请命:要为咱备餐。”乾隆听了这段赞美的话,十分喜悦,便点了点头。还不到半个时辰,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备好了,端上来的有酒有菜,还有热气腾腾的白面饺子。
那饺子咬一口滴着油,飘着香,美透了!
乾隆吃过饺子,有些口干,就叫人送来一些梨和柿子,正吃着,那拉氏皇后忽然凑过来说:“这个沙家有多少人?一会儿就包出这么多的饺子,我们吃了一顿还有余!我在想:刘、关、张桃园结义,只哥仨,一使劲就打出一个蜀国来;他们这个沙家如果摽上劲和朝廷作对,可就难对付了!我看,不如找个因由,杀了他全家,免生后患!”乾隆听了这话,琢磨了一会儿,觉得皇后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于是他就指使手下的大臣,去把沙家的当家人传来。那拉氏皇后见皇上听了自己的话,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那位大臣就带来一个人。乾隆打眼一瞧,竟是一个半大小子!
腰间扎着红腰带,腰带上挂了一圈钥匙,红扑扑的脸蛋儿还有几分孩子气呢,但却大大方方,没有一点拘柬的样子。“你是当家的?”‘正是。”
“你家有多少人?”“一千八百口,十里方圆住的全是。”
“这么大的家口能团结到一起,不易啊!”
“晋代张大公九世不分家,我们沙家人才不到八世,还差着呐!”
“你怕还不过十四五岁啊?”“皇上明鉴。”
“为什么让你一个孩子当家?”
“禀皇上:我们沙家人经过七世多,有了个经验:凡成了亲的,多半爱听老婆的话,硬鼓动分家,就不能做一家之长了。”
乾隆一听,心里一震动,说道:“听了你的话,朕很高兴。”又把面前的一堆梨和柿子指给他:“赏给你了,吃吧!”
小当家毫不客气,谢过皇上,抓起梨“咔嚓咔嚓”很快就吃光了;又捧起柿子,却一个一个地分给了在场的大臣和侍卫人员。
乾隆问:“朕赏给你的,你为什么单单把梨吃了,把柿子分给大家?”
小当家的回答道:“君、臣、民不能分离(梨),有了事(柿),应该大家共同分担。”乾隆一听,更为震动,传令内侍拿出许多金银,亲手奖给那个小当家的,鼓励他带好沙家人,多为国家分忧,一家人永远团结和乐地生活下去。
事后,乾隆对皇后说道:“唐太宗说过:自古来,君为舟,民为水。朕若听了你的话,一千八百个忠孝良民岂不做了刀下冤魂?”那拉氏羞愧满面地谢罪退下。据说,因为这次江南一行,还有其它一些什么原因,那拉氏一回到京都,就被废除了皇后的正位。
沙家人(二)
可汗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儿。许多青年人都来向她求婚。但可汗宣布说:
谁能够完成三桩事情,才有资格做他的女婿。
那地方有一个青年,他是一个穷寡妇的儿子。他想娶可汗的女儿为妻,母亲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他却不听。他走到可汗那儿,说:
“我来完成这三桩事情,您说吧!”
“好!”可汗说,“第一桩:你去牧放一百只兔子,三天内一只也不准丢,少了一只就要你的脑袋!”
青年知道这件事儿难办,愁眉不展地往家里走。在路上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穷老头儿。青年看到老头儿可怜,便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虽然他自己很穷,但只要是家里有的,都拿出来分给老头儿吃;自己却坐在那儿沉思——怎样才能完成可汗要他做的事。老头儿问他想什么,他叹了一口气说:
“看样子,明天我的脑袋就保不住了。要看管一百只兔子,这件事怎么办呢!”
老头对他说:“别发愁了!我帮助你,你拿着这根笛子,只要一吹,所有的兔子都会集合在你周围,一只也不会跑开的。”
老头儿说着,就给了他一根细细的笛子。
青年拿了笛子,感谢老头儿一番。第二天,他去放兔子。他吹着笛子,兔子一只都没跑开。
这时可汗来看牧人把第一桩事做得怎样。他看见所有的兔子都好好地聚在一处,着急了,心里想:“这样一来,我就得把女儿嫁给他了。”因此就向青年请求说:
“请给我一只兔子吧!”
牧人虽然知道他就是可汗,却不动声色地答道:
“你在我面前跪下,我就送你一只。”
可汗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跪下。
青年捉了一只兔子给他,可汗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
但青年刚一吹笛子,兔子就一蹦一跳地回来了。
第二天,青年照旧放兔子,改了装的可汗又来到他跟前。
“给我一只兔子吧!”可汗说。
“行,”青年答道,“不过你得和你的狗亲一下嘴。”
可汗真不愿和狗亲嘴,可是没法子,只好亲了一下。
青年又给了他一只兔子,可汗就回家了。但笛子一响,兔子就又从可汗怀里溜走,回到牧人那儿去了。
第三天终于到了。青年又在放兔子。这回是可汗的女儿亲自来了,她也改了装。
“给我一只兔子吧!”她央求说。
“你把身上的珍贵衣服给我,我就给你一只。”牧人说。
可汗的女儿把衣服给他,带回了一只兔子。牧人吹起了奇妙的笛子,兔子马上就回来了。
青年完成了第一桩事情——看住了所有的兔子。他到可汗那儿说:
“我完成了您叫我做的工作。数一下兔子吧!”
“好!”可汗说,“现在第二桩事情是:在一座四面有可靠的卫队守卫着的高塔上,我的女儿坐在那儿。你设法到她那儿去盗取小匣中的国玺①。”
青年这时知道,奇妙的笛子没用处了。他垂头丧气地走着,又遇见了那个相识的老头儿。青年向他诉苦。老头儿安慰他说:
“不要紧!一切都会好转的。你多收集些铁,给我送来。”
老头儿做好了一座大钟。这钟的机器是由坐在里面的人开动的。老头儿把青年安置在钟里,运到市场上去卖。可汗的仆人们看见了,连忙向可汗报告。可汗吩咐他们买下大钟,把它放在塔里的女儿那里。一切都很顺利。夜里,青年悄悄地从钟里走出来,拿到了国玺,重新又躲在钟里,然后把钟弄停了。
可汗见钟坏了。就把老头儿叫来;老头儿看了看钟说,这座钟只能拿回家去修理。老头儿把钟运回去,把青年放了出来,又在钟里面装上新机器。
青年把国玺拿出来的时候,可汗非常惊讶。他很不愿把女儿许配给这个平凡的小伙子。他苦苦思索着第三桩事情。最后,他终于想出来了,就说:
“这里有三只口袋。你要用说话来装满它们。”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想听一听这个青年究竟怎样用话来装满这些口袋。可汗来了,显得很高兴。青年走在前面,拿着一只口袋,开始说了:
“有一天,我放着兔子,有一位可汗来到我面前,向我要一只兔子,我对他说……”
“够了!够了!”吓慌了的可汗打断了他的话,因为青年就要说出他跪在地下的事。一口袋就这样装满了。
青年拿起了第二只口袋说:
“第二天,可汗又来了,向我要一只兔子,我回答说……”
“妙极了,妙极了!”可汗插嘴说,因为他害怕青年说出他和狗亲嘴的事。第二只口袋就这样也装满了。
青年继续说:“第三天,可汗的女儿来了……”
“唔,我认为第三只也装满了。”可汗打断了他的话,青年就这样完成了第三桩事情,不管可汗愿意不愿意,都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但是青年拒绝了:他不愿意娶愚蠢的可汗女儿做妻子了。
①国玺xǐ:这里指可汗的印。
沙家人(三)
在洛阳一带,流传着乾隆皇帝游龙门,扫“要店”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在洛阳通往北京一条官道上,有个村子名叫“要店寨”,寨子不大,只有一千多户人家,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背倚巍巍邙山,俯瞰滔滔洛水,南通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孟津渡口,自古以来,一直为陈兵要地。
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都在这里摆过战场。如今,寨子附近还备有汉代阅兵点将的平乐观台和三个汉代古家。
那时候,要店寨的人大部分姓黄,只有一家姓张的。张家有兄弟五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客店,他们以客店作掩护,在这一带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被百姓称为“五只虎”。就连河南府(即现在的洛阳)知府傅中庸,也不敢惹他们。
这一年,乾隆皇帝来洛阳游龙门。一天,车驾来到,眼看夕阳落山,乾隆传出话来,就在前面村庄住下歇息,一听说皇帝要在要店寨宿驾,可吓坏了前来接驾的河南知府傅中庸。他连忙向总管太监禀告:“前边要店寨有一伙强人,经常打家劫舍,为非作歹,下官不才,至今尚未将其剿灭,恳请总管大人禀明皇上,今晚千万不要在此住下,以免歹徒惊驾。恳请御驾再向前行一二十里,即可到达洛阳府,那里已经备好接驾事宜,敬请圣上三思。”
大总管听罢知府禀告,就如实奏明皇上。乾隆一听大怒道:“好个傅知府,几个小贼,竟都拿办不了,真是个‘不中用,的奴才。”接着乾隆寻思了一下,让大总管靠近身边,如此这般吩咐了一些话。然后,摆驾直向河南府城洛阳奔去。
再说这要店寨的张家弟兄,听说乾隆皇帝要来游龙门的消息,一个个嘀咕开了。这个说可要千万小心,若是惊了皇上,那就要遭殃。那个说,要是触怒了皇上,他调来重兵,咱这小要店寨可抵挡不了。于是,传令一班狐群狗党,说皇帝近日过往,切不可惹事生非。张家弟兄也提心吊胆躲在寨里,时刻准备逃上邙山。后来听到乾隆皇帝的人马匆匆赶过要店,张家弟兄这才松了口气。当晚,他们招来狐群狗党摆开酒宴,大吃大喝起来。不到一个时辰,一个个喝得酪酊大醉。
他们万没料到,正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亲自带着一支御林军,已把整个要店寨团团围住。乾隆皇帝不是向洛阳去了吗,怎么会这样神速围住了寨子呢?原来,当总管向他转报要店贼情时,乾隆皇帝就打定主意,在今夜一定要扫灭要店小寇。于是,就暗中部署,让后面卫队留下一部分兵丁,埋伏在邱山的深沟里,待到三更,出其不意地包围山寨,把张氏五虎一网打尽。
所以,到了三更头上,御林军就迅速把这个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
村中的穷苦百姓,一看村外一片灯笼火把,皇上的亲军把山寨团团包围,于是大伙动手,打开寨门,迎进官兵,又带领着冲进张宅,一举活捉张家兄弟和他的几十个大小头目。
天色大明,乾隆皇帝传出旨来:张家兄弟就地斩处,焚毁张家店,要店寨改名“耀店”,表示永远光耀,又传旨把傅知府削职为民。
沙家人(四)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一回都在镇江耽搁不少时候。镇江的山山水水他都玩够了,镇江有名的食品也都吃厌了。还有那个大臣张玉书,原来是镇江人,熟悉地方情形,每回都由他陪着皇帝游山玩水。他讲的那些本地的典故,有趣的笑话,乾隆也听烦大概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吧,乾隆皇帝住在金山行宫里,忽然心血来潮:这里的名山大川我都见识了,只有城里的大街小巷还不曾逛过;侍奉我的一天到晚总是那班官员、和尚,拘束得很,不如让我单独一个人出去私访私访。
乾隆皇帝换了一身装束,瞒过张玉书,独自一人进城闲逛,不知不觉走到了老南门附近的一条街道上。乾隆正在东张西望,忽听嘎吱一声,街旁一家人家开了门,走出来一位约摸二十岁左右的妇女,虽说家常打扮,模样儿却十分标致。乾隆皇帝一看,就假装失落了东西,在这家门前东寻西找,不住地偷眼瞟那青年妇女。
那青年妇女本来要在门口站一刻儿,待个摇鼓儿的②走过,买点针线。不想摇鼓儿的没有等到,却见一个轻浮的男子,在街心里转来转去,一双贼眼直盯着自己看,不觉脸上一红,嘴里低低说了句“晦气”。正要转身回家,乾隆皇帝三脚两步赶到她旁边:“请问小娘子姓甚名谁?你丈夫是什么行当?看你家境不宽,与其愁柴愁米,不如跟我上京城享受荣华富贵。”
青年妇女见他跑来,吓了一跳,再听他说话不三不四,真是又怕又恨,关门又来不及了,急得板起面孔骂道:“你、你、你是哪块来的?滚远点,不要讨嘴巴子打!”
乾隆皇帝要是在皇宫里,有哪个妃子宫女敢违拗他?眼面前这个小小的民女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顿时火上了房子,伸手就拖这女子的衣裳,嘴里还在吓她:“快跟我走,不许乱叫,饶你不死!”
青年妇女见他居然动手动脚的,更急更生气了,左手隔开了乾隆的膀子,右手举起来,不歪不斜,给了乾隆皇帝两下子崩脆的嘴巴子,嘴里大声喊了起来:“救命啊!救命啊!强盗抢人啦!”一眨眼工夫,她家里人出来了。
左右隔壁邻居听到喊“救命”都把大门开了。乾隆皇帝一看风头不对,身边又没带保驾的,不要吃眼前亏,连忙脚底下擦油,溜之大吉,兔子是他的孙子——没得他跑得快!
乾隆回到行宫,就跟心腹太监商量,不说吃了妇道人家嘴巴子,只说要拿违旨犯上的民女问罪。可是又不知民女姓名,又没看清她家门朝东朝西,到哪块去捉呀?乾隆细细回想,只记得她家门口地上,有七块小圆石头拼合成北斗七星的样子。好!就认定到那个门前有七星石的人家去拿凶犯!
这消息被大臣张玉书听到了。张玉书就是镇江人。他怕案子闹大了会连累他本人和全镇江的官绅,就连夜到那条街上,把通街的男女老少都喊起来,赶在天亮以前,家家门口都铺起一样大小的七星石。
第二天,心腹太监带了一队御林军上街捉人。万想不到,家家门口都有七星石,不晓得捉哪一家是好。只得垂头丧气,回去复旨,请皇上亲自去认一认。
乾隆皇帝见没有捉到人,心里当然扫兴,要他再亲自下去捉吧,他也不情愿。他是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这桩事闹出去脸上也无光。只好叹了一口气,装作宽宏大量的样子:“算了吧,不必捉了,小民无知,恕他们无罪!”
乾隆皇帝打这个时候起,恨透了镇江人,连一向夸赞的金山、焦山也说不好了。他在大臣们面前,一提起镇江,就讲:“镇江嘛,真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啊!”
①镇江的七星街有两处,一在今正东路上从南门大街口向东的一段,一在今新北门附近的一条小巷。此外南门街东端的磨盘巷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把七星石讲成了磨盘石。
②摇鼓儿的:货郎。
沙家人(五)
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私访民情,有一次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侠客,骑着一头小黑驴,后边有几个卫士装他的徒弟,沿着一条小山沟,下乡访察民情来了。
一天,康熙走到现今河北省的隆化县地面,他们觉得又饿又渴,可是附近又没有旅店、饭铺。他们又走了一程,见路边有个破碾房。碾房里有一个姑娘,长得十分俊俏,正在套着小毛驴,忙着碾小米面。
康熙心中大喜,翻身下了小黑驴儿,上前问道:“这位姑娘,我们走得又饿又渴,能不能卖点好吃的给我们充饥?”姑娘仔细端详着这个挺威武的行路人,觉得相貌不凡,说话和气,便笑笑说:“不用买了。出门在外,谁都会遇上些困难。请你到我家里坐一坐,歇歇脚,吃饱饭再赶路吧!”
这时姑娘正好碾完小米面,卸了小毛驴,她领着康熙和几个改装的卫士,来到自家的小院。卫士把康熙的小黑驴,拴在院中的一棵枣树上。随后大家跟着姑娘进到屋子里。
姑娘的母亲见是一位神气十足的中年人和几个后生,就很客气地让坐,接着就烧水沏茶。然后,母女俩点火做饭。不大工夫,把饭做好了,端上来小米面饼子,还特意给炒了一大盘子鸡蛋。康熙一边同卫士们吃饭,一边高兴他说:“这小米面饼子又香又甜,真好吃啊!”母女俩见他们吃得挺香甜,心中也欢喜。
康熙吃完了饭,便同这母女俩拉起家常话儿来。他对姑娘的母亲说:“这位大嫂,你家里有几口人?”那大嫂回答说:“唉,我丈夫早就去世啦!我本姓王,人称王妈妈。这不,身边就这么一个闺女。我们娘儿俩呀,起五更,睡半夜的,纺线、织布、种地,还能勉强过日子。”
康熙看这母女俩为人老实厚道,待人热情,一时便动了怜惜之情,便说:
“我和你母女俩商量一件事,不知你们愿意不愿意?”姑娘的母亲说:“你有话,尽管说吧!”
凡个卫士看到这情景,心里直乐,但又不敢笑出声儿来。她母女俩,哪会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当朝的皇帝呢!只听康熙很诚恳他说:“我想收下你的女儿作为义女,不知大嫂愿意不愿意?”王妈妈认为自己和女儿过日子,也不容易,如果认个干老,往后的日子,也许能有个照应。没等妈妈同女儿商量,这姑娘“咕咚”一下,跪在康熙的面前,口称:“义父大人在上,受女儿一拜!”康熙高兴地哈哈大笑道:“女儿平身,快、快起来,真是个聪慧的孩子!”几个卫士听到康熙说出“平身”二字,都憋不住地乐了,心想,皇上都露出身份来了,他母女还不知道呢!
康熙想了想,又说:“今后女儿出阁时,一定告诉我一声,我好给女儿陪办一些嫁妆。”王妈妈笑着说:“那敢情好!”就对女儿说:“丫头,你这终身大事,就靠你这好心的干老主婚选婿了!”康熙也不推辞,满口答应着:“好!女儿的事就担在我身上了!”
几个卫土又憋不住地笑了起来,都暗自替这姑娘高兴。
康熙告别她们母女时,母女送到村外,走出老远,才摆手分别了。康熙骑上小黑驴儿,向又一条深山沟里走去。
这母女俩回到家中,母亲突然后悔他说:“哎哟,咱俩光顾高兴啦,忘了问问他是哪里的人,姓什么,叫什么,今后咱可上哪去找他呀?”可她后悔又有啥用呢?康熙早就走没影儿啦。
单说康熙走出村后,在山沟里遇见了个打柴的老人,康熙叫卫士把实情告诉了那老人。老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欢天喜地跑回来告诉了她们母女俩,说:“丫头那个干爹呀,嘿,可认着了。人家是当朝的万岁爷呀!”母女俩一听,喜得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就把这件大事牢牢记在心里。天天盼着丫头的“干爹”——康熙皇帝能再来。
盼呀,盼呀,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总也没有消息,一晃盼了三十年!就是不见皇帝到来。其实,康熙早就把这件事忘了。可是,这姑娘,已经等到四十七、八岁了,还没有出嫁呢!
有一次,康熙率领文武官员和侍卫们又去木兰围场打猎,正好路过当年吃小米面饼子的地方。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认干女儿的事情,便立即派人到姑娘家去看望她们母女二人。进家一看,才知道王妈妈早就去世了!那姑娘整年整月地愁眉不展,一人独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一直还在等她的干爹主婚选婿哩!
康熙听了这个消息后,心里很惭愧,他叹息着说:“唉,国事再忙,我也不该把我的义女忘了哇!生让我一句话,耽误了姑娘的青春!”康熙就派人间干女儿:“有何打算?”姑娘生气他说:“已经老了,我决心终生不嫁了!”康熙听了很难过,觉得很对不起这姑娘,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个补救的办法,就传下口谕,对这干女儿要以皇姑相待。并立即派人仿照京城历代皇姑府的样子,给她修了一座皇姑府,让这位年近五十岁的老姑娘在这里享受皇家的俸禄。这个姑娘,只好在这里过着孤独的晚年,了结一生。
从此,人们把这个小村庄改名叫“皇姑屯”,就是现在河北省的隆化县城。
以上内容是关于沙家人和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