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法国作家米勒和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的精彩内容哦。
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一)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二)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顺境中获得成功,固然是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话题:“英雄”“金子总会闪光”“磨砺与成功”
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三)
1794年1月16日,近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世界著名的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吉本病逝。
吉本于1737年4月27日诞生于伦敦附近普特奈镇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由于母亲的早逝,父亲的严厉,使他自幼养成沉默内向的性格和读书成癖的特点。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博览群书,尤其酷爱史学。吉本在回忆最初这段学习生活时写道:“读书,自由而任意地读书,这乃是我孤独时候的工作和安慰。”
吉本在22岁时,投笔从戒,在军界供职约有4年。1763年1月,他离开英国,前往欧洲大陆漫游。先在法国巴黎呆了一段时间。其时,巴黎是欧洲各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吉本在这里受到深刻的影响。1764年,他畅游意大利,在凭吊古罗马的遗迹时,他心潮激荡,浮想联翩,立志要写一部罗马衰亡史。
1770年,他的父亲死了,他在伦敦定居下来,开始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1787年6月27日夜,吉本写完了最后一章。从产生写作的念头到写完,整整花了20年时间,付出他毕生的精力。《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全书6卷71章,120多万字。虽然由于作者的唯心史观所局限,书中有不少缺陷,但资料丰富,文笔华美,语言生动,雅俗共赏。它一问世,立即博得欧洲学术界的一片赞扬。当时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特地写信向他祝贺,称这部书使他可以列入当时欧洲文史界之首位。的确,《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人类史学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四)
1851年11月11日,御史王茂荫上奏清政府,提出请变科举。
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道光进士。咸丰年间历任御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等职。鸦片战争后,他认为英国人包藏祸心,应早设求才之方,请依前两广总督所奏,于科举三场微问改为五门发题(博通史鉴、精熟韬略、制器通算、洞知阴阳占候、熟谙舆地情形),并广行保举。结果礼部议不行,明年初再疏陈之,奏上,不报。
1858年7月9日,又奏请重刊魏源《海国图志》,使亲王大臣宗室八旗以是教学,并复请变通考选,先于武备开取士之途。王茂荫能推崇《海国图志》,说明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要求了解世界、注重研究现实问题的进步思想倾向。但是王茂荫之所以成为《资本论》卷一中论及的唯一的清朝大臣,却是因为他的经济主张。
1851年,王茂荫主张发行纸币,以应军饷、河工之急需,但未被采纳。1853年与左都御史花沙纳议订发行官钞章程,并绘钞式以进,反对内务府大臣肃顺等铸“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的主张。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次年又疏请将已发行的不兑换钞币改为可兑换钞币,并规定最高发行额,以“通商情,利转运”,阻止通货膨胀。结果触犯了清朝统治者借滥铸币以搜刮百姓的利益。被清延斥为“漠不关心国事”,“专利商贾”。
1858年病免。同治初复任兵部、吏部右侍郎等职,寻丁忧归,卒于家。有《王侍郎奏议》。
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 法国作家米勒(五)
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885年11月11日,乔治·史密斯·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高贵家庭。自幼喜欢骑马,在牧场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18岁时进入私立维吉尼亚军事学院,一年后又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后被调往美国第一集团军任骑兵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随约翰·潘兴将军深入墨西哥镇压农民起义军,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凯旋归来。当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派往法国,在圣米歇尔会战中表现非凡,被提升为上校,同时因为作战英勇和训练坦克部队有功获得嘉奖。
经过4年鏖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参战国人民同庆和平的降临,而将自己与战争融为一体的巴顿却感到生活失去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年过半百的巴顿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那好战的心被欧洲的炮火激荡起来,密切注视着战局。1940年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奉命到本宁堡组建一个坦克旅,不久晋升为准将,并很快成为美军的战车专家,后又升为少将。
1942年11月,在突尼斯境内的美军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为鼓舞士气,艾森豪威尔把巴顿调去接管军队。巴顿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使美军的精神面貌振奋起来。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开始收复失地,而且每战必捷。使巴顿名声大震的是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他指挥部队沿西西里北岸向麦西纳前进,以惊人的速度先于英国人进入麦西纳并赢得了这一战役。这一战役使同盟国和德军都对美军刮目相看。
正当巴顿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际,因两次殴打士兵引起美国军内和国内的舆论反对,在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保护下才幸免撤职。1944年1月,巴顿前往英国参加诺曼底登陆。盟军登陆后,为了结束缓慢迟滞的推进情况,决定开始发动“眼镜蛇”行动。巴顿又以其惊人的进军速度和勇气把局部性的突破变成了全面的运动战,使盟军终于冲出诺曼底,迫使德军全面撤退。接着,巴顿又率领部队转战欧洲大陆,于1945年3月22日到达莱茵河畔,他当夜就强行渡河,直捣希特勒老巢。巴顿外表豪迈直爽,看似作决定不加思索,实际上他决断前都经过深思熟虑,甚至精确的计算。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无往而不胜。
对德战争结束后,巴顿被委任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因执行战后的欧洲政策与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意见有分歧被解职。1945年12月21日,巴顿驱车出外打猎,遇车祸身亡,享年60岁,他在功成名就之时逝去,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法国著名作家米勒的事例400字和法国作家米勒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