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王昌龄的一生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王昌龄的一生500字和王昌龄的一生的精彩内容哦。
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来,嚷道:“王某某,你还认得我吗?”王昌龄定睛一看,是师父闾丘晓。王昌龄有君子风范,抱拳说道:“原来是师父,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朝廷听说你总是发牢骚,叫我来警告你一下。”王昌龄冷冷一笑,说:“好啊,你就试试看!”闾丘晓运功发掌,但王昌龄更快,先一步将闾丘晓的人头扫落。王昌龄心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师父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将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到闾家去冒充闾丘晓,对外宣称已经杀死了王昌龄。
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著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么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寢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就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就说:“你这作品只有三句是好的,其余都是垃圾。”赵明诚激动得浑身发抖,忙问:“哪三句?”那人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脸色发青,一言不发,转身就走,陆德夫问他去哪里,他说:“看看本城哪座楼比较高。”“干什么?”“好让我跳下去,就此了结残生。”陆德夫忙劝阻。赵明诚命虽保住了,但心里留下了阴影。想想也是,李清照词写得好,人又长得漂亮,丈夫若是个废物,自然会觉得有点危险。李清照身材苗条,一阵风都能把她吹倒,但性格坚强,不像是窈窕淑女。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这是她前半生的经历。
可是后来,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从此,李清照单独一人经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天天都有感时伤乱、怀旧思乡的心情,这种心情在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如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她在孤独寂寞中死去,死时手中握着一枝干枯的桂花,花枝上还有李清照的泪水。
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三)
生死关头,他保护了4个学生,却献出了51岁的生命。
5月14日清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燃起一串鞭炮。妻子张关蓉扑在丈夫身体上放声恸哭,“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里知道就是你……”
5月12日下午,东汽中学高二一班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老师谭千秋正在讲课,黑板上传来粉笔的沙沙声。突然,所有人都感到了课桌椅在晃动,几秒之后,便是天崩地裂。
“我只记得谭老师当时朝我们大喊,‘什么都不要拿,马上走,赶快走!’”被谭老师救下的高二女生刘丽红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
来不及躲避了,整个教学楼都在下沉。看着身边4个已经不可能逃离教学楼的孩子,谭千秋双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然后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身躯死死护住桌下的4个孩子。
就在那一瞬间,教学楼轰然坍塌,整个楼板砸了下来……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看到:谭老师趴在课桌上,弓下的身躯,展开的双手,摆出守护的姿势。他的后脑被砸得深深的凹了下去。在他的身躯下,救援人员救出了4个学生。
“谭老师是个大英雄啊。要不是他在上面护着,4个娃一个也活不了。”刘丽红的舅舅红着眼圈说。“在我们学校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谭老师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
5月16日,谭千秋魂归故里。张关蓉带着女儿,携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长沙市50辆出租车自发来到机场,组成绵延3公里的车队,为英雄护灵。湖南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两旁,上万名师生手持蜡烛、横幅,为校友送行……
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四)
行走在一片沉寂的北川县城中,身后是不停渗水、一墙之隔的唐家山堰塞湖,眼中噙着泪水,行动铸就忠诚……
用坚守告慰逝者,用忠诚面对生命。
这就是绵阳市公安局53岁老民警徐根发——北川县城最后的坚守者。
泪水充满眼眶,捍卫北川最后的尊严
5月20日,北川县城开始封城,全力狙击灾区疫情发生。
5月22日,正在绵阳城区抗震救灾的民警徐根发接到命令:深入北川县城腹地,随时准备撤离。
今年53岁的徐根发,曾经在广西中越边境坚守阵地长达86天,其间多次驾驶军车往返敌人的封锁线。1990年,转业到绵阳市公安局。他熟练驾驶各类汽车,善于在危险的山地路段行车,36年驾龄、驾驶技术高超的他,成为带领群众快速避险的最佳人选。
5月22日下午,临危受命的徐根发赶赴县城。冒着塌方、泥石流的危险,冒着道路随时断裂的危险,在一片瓦砾和废墟中,徐根发进入了北川县城。
北川县封城后,仍有少数群众绕过公路卡点,涉险从山间小道进入县城搬运物品。5月23日,市公安局前线安保指挥部在北川县城及周边山上设立了四个观察点,由徐根发与北川公安局民警龙成明、罗志勇担负观察任务,深入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进行警戒,防止附近的百姓再进入县城。
“灾害摧毁了北川,我是在泪眼模糊中走进北川的。”徐根发说,“我爱这座山川秀美的县城,我会用自己的努力捍卫它最后的尊严。”
一天穿梭10多趟,睡在后排座椅上
每天6:30,徐根发准时驾车从设在擂鼓镇的北川县公安局临时驻地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
天气日益炎热,高温下,空无一人的北川县残骸中散发的强烈异味和四处乱飞的蝇虫,是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徐根发不得不用防化服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防止感染,里面的警服很快被汗水浸透。
北川封城后一片寂寥,砖瓦残壁间蝇虫四处乱飞,山石不时垮塌。
按照防疫部门的严格要求,在县城观测巡查一段时间后,必须回到设卡点对身体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处理。一天下来,要往返10多趟。
白天,徐根发一个人在寂寥无人的县城中穿梭行走。
晚上,徐根发在卡点经过严格消毒防疫措施后,驾车回到擂鼓镇北川县公安局的驻地脱去防化服,将手洗净。
每天夜里,徐根发都是睡在越野车后排座椅上。
徐根发说:“一箭双雕,一是不会给极度困难的北川公安战友添麻烦,二还可以守着局里的汽车防盗。”
用坚守告慰逝者,用忠诚面对生命
“这里很危险,我们坚持守护的目的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再受难了!”徐根发面对生死考验坚定地说。
坚守过程中,徐根发不断会遭遇险情。5月30日上午,徐根发驾车经过县城颠簸的泥土路向卡点缓缓驶去。当汽车行驶至一处急弯道处时,前方道路一侧的山坡上突然滚落下三块巨石。
听到声音的徐根发猛踩刹车。“轰、轰”几声震天巨响,石头砸在距离车头仅3米左右的路面上。
坚守期间,遇上的突发事件倒在其次,心理承受的压力更让人难以忍受。四周高山乱石悬立,身边尽是废墟和摇摇欲坠的房屋,空气中的蝇虫和异味混杂一处,远处紧邻唐家山堰塞湖的山体依然渗着水……
这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但徐根发却坚定地说:“只要有警察坚守在这里,群众就会远离疫区,也会避免盗窃分子铤而走险。大家走了,我才会走。只要有我们在,北川就能保持自己的尊严。”
王昌龄的一生 王昌龄的一生500字(五)
如歌往事
怕?怕就不当警察了!
2003年8月30日下午5时17分,江油市某中学高中一年级女新生寇某(15岁)与亲戚一起在江油城区中坝镇太白公园外的解放上街逛街时,被一个身穿墨绿色雨衣、头戴一顶牛仔帽、面蒙肉色布、戴黑色手套的中年男子劫持。穷凶极恶的歹徒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炸药包和一瓶汽油,捆在被劫持女孩身上,把电动启爆装置的一头接在自己胸前。歹徒用手紧紧地握住启爆开关,转身对寇某和她的亲戚大声吼叫:“不准动!我捆的是炸药。我一松开就要爆炸,我要钱,快点给我拿来!”寇某的亲戚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吓得不知所措。
江油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调集现场附近的巡逻民警先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随后,正在中队备勤的蒋晓娟立即与大队巡警一起,赶到现场,迅即向歹徒靠近,劝说歹徒一定要冷静,劝解人质的亲戚不要着急,同时疏散围观群众,封锁现场,警戒外围,尽量减少可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当晚,经过智斗,事件很快成功处理。事后,有人问蒋晓娟:当时在现场你怕不怕?蒋晓娟说:怕什么?怕,我就不当警察了。
新闻人物
蒋晓娟:爱心哺乳灾后婴儿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骤然袭向四川江油,房屋倒塌、交通堵塞、通讯中断、群众惊慌失措。
随着北川、平武灾民的大量涌入和时间的推移,江油市的饮用水告急、食品告急、医药用品告急,各项救灾物资纷纷告急。而在这当中最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就是婴儿食品以及用具的极度匮乏,如配方奶粉、奶瓶。由于这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的父母大多已在地震中遇难,导致这些婴儿除了可以喝一点水和稀饭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喂养。
北川县陈家坝乡太红村7组村民杨金玉的丈夫被埋在了废墟中,由于伤心过度,杨金玉断了奶,只有两个月大的儿子便再也没有吃上奶。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二组村民刘蓉的女儿陈星星刚满5个月。刘蓉由于受到地震惊吓,奶水严重不足。还有母亲受重伤、仅3个月大的婴儿母瑶瑶……
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于长时间没吃奶而饿得直哭,他们的亲属也只能默默地陪着流泪,却苦于想不到一丁点办法。
就在这时,在安置灾民点协助工作的一位女民警提出:我来给这些灾民的婴儿哺乳!
这位女民警就是蒋晓娟,四川省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一名普通的巡逻民警。2007年10月,她刚刚生下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名幸福的母亲。自从灾情发生第二天,蒋晓娟一直在局里工作,没有时间回家看孩子,更谈不上给孩子喂奶。蒋晓娟的婆婆为了支持她的工作,决定把孙子带到乡下,好使蒋晓娟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临行前,她才打电话告诉了蒋晓娟。
对于一个刚生完孩子半年的女性来说,现在仍然处于身体恢复时期,需要多加休息,不宜奔波劳累。而且,刚满半岁的孩子还需要她的照顾和哺育。可就是在家庭和孩子都需要她照顾的情况下,蒋晓娟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到抗震一线参加救灾。当她得知许多从北川、平武转移过来的灾民的婴儿吃不到一口奶时,便主动提出由她为孤儿哺乳。
当听说有位女警察义务为婴儿哺乳后,许多灾民都抱着自己家小孩来了。有时,见需要哺乳的孩子太多,蒋晓娟便一手一个地为孩子们哺乳。
“幺儿,别急,慢慢吃,吃饱了要乖哦!”蒋晓娟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体贴,安抚着这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当看到吃饱了的婴儿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沉沉入睡后,蒋晓娟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美,全然忘记自己正身处震区灾民救助点。而婴儿们的亲属们却都哭了,在看着自己家的小孩在地震三天后,终于吃上了一口母乳时,在得知蒋晓娟自己也有一个半岁的儿子却无暇顾及时,他们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
面对众人的感谢,蒋晓娟却表示,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为,作为一名警察,她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女性,她做了她能够做的事情;作为一名母亲,她做了全天下母亲都会做的事情。
母爱无边,大爱无言。这句话在江油,在四川,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又有了新的含义……
蒋晓娟,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用她甘甜的乳汁抚慰了饥肠辘辘的灾区幼儿的同时,也以她善良的情怀、温暖的臂膀抚平了一个个幼儿心中的伤痕,让悲痛、焦灼的受灾群众趋于平静,人间大爱的暖流在临时灾民安置点缓缓流淌,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蒋晓娟,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以一种大仁大义的责任感书写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动人诗篇,用自己平凡朴实的实际行动对生命进行了最高的礼赞!由此出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多了一种力量,多了一份希望。
现在,蒋晓娟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灾民点给孩子喂奶。杨金玉说,“蒋警官对我们很好,来看了我们好几次,每次都来给我的儿子喂奶。现在我的儿子见到蒋警官很亲近,一点都不认生。”
记者手记
李白故里新红嫂
采访蒋晓娟,其实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
朴实的话语,平淡的姿态,面对着大家寻根究底的探寻,蒋晓娟反复说的就是一句话:“我真的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公安队伍里涌现出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事迹。蒋晓娟以一个女民警的爱心,以一个母亲的胸襟,向世人展示了她的胸襟,展示了一个女民警的美丽。
曾经是一名英姿飒爽的特警,而今又成了巡警队里恪尽职守的内勤,蒋晓娟面对过刀光剑影,也抓过大盗蟊贼,“我的职责就是保护百姓,保卫社区的安定和谐。”自从六年前从警以来,她就把照顾老人、关心孩童当成自己的职责。说起护送那些走亲戚迷路的外乡人、和爸妈走散的孩子回家的时候,蒋晓娟的脸上浮起母性的光晕。
蒋晓娟的行为是普通的,是因为她只是做了世界上的母亲都能做的。这个外表看似腼腆、实质却很泼辣的川妹子,听说许多受灾婴儿没有奶水吃,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正在哺乳期,我可以去喂这些孩子。”蒋晓娟真诚地对我说:“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件小事,在我们局有许多民警抛家舍业,奋勇抗灾,我根本不值得宣传。”说话的时候,蒋晓娟的脸有些涨红。
蒋晓娟的行为不普通。大灾面前,她顾不上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甚至,从灾情发生以来,连看一眼孩子的机会都放弃了。深明大义的她积极投入到公安机关抗震救灾工作中,无私地哺育受灾的孩子们。蒋晓娟说,“我们江油是李白故里,历史名城,在这次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变成废墟,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我很痛心。我只是想尽力为灾民多做点事。”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哺育了受伤的人民子弟兵。而今,蒋晓娟,一位平凡的女民警,用自己的乳汁,用胸襟里的爱民情怀,反哺百姓的孩子,回报人民的恩情!
蒋晓娟,你是我们公安民警的骄傲!
同事眼里的蒋晓娟
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徐富长:我曾是特勤中队中队长,蒋晓娟以前在我们中队工作,这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工作扎实,办事认真,做事果断,工作起来不分你我,总是全力做好,多次被评为中队的红旗手。特别是对战友十分关爱,对老人十分尊敬,到了周末或者单位放假一有时间,她就回到农村老家帮助做农活。在工作上,她更是主动向老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
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特勤中队民警胥江成:我和蒋晓娟一起入警参加公安工作,又分在一个中队一个巡逻组。我只有高中文化,蒋晓娟经常对我说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才能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蒋晓娟劝我参加自学,并主动到西南科技大学为我报名,经常辅导我学习,在她的帮助下,我也取得了法学大学本科文凭。
蒋晓娟爱学习在中队无人不知,她的钢笔字写得特棒。大练兵的时候,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在工作中特别受益。2004年4月的一天,我俩在外巡逻,接到指挥中心调令:江油城区昌明桥附近群众报警,有人盗窃三轮车。我们跑步及时赶到,一群众指出窃贼的逃跑方向,蒋晓娟不顾自己是女同志,和我一起追了三公里,终于把窃贼抓获。
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大队长陈宗康:蒋晓娟工作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先进工作者,作为大队内勤,她总是毫无怨言干好工作。大队民警经常在外带回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她总是自己拿钱,给这些儿童买食品和水。江油市重华乡一个失散儿童带到大队后,她想方设法为小孩找到家长,小孩的父母十分感谢,给大队送了一面锦旗。特别是2003年非典盛行的时候,她与男民警一起一直战斗在一线,直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蒋晓娟的民间口碑
江油市妇联主席王粤玲:蒋晓娟是42万江油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大义,她的母爱,正是我们时代需要弘扬的精神。我们要号召全市妇女向她学习,立足本职,搞好工作,重建家园,建设好家乡。
江油市文凤社区居委会主任于冬梅:同为女性,同为母亲,我为蒋晓娟骄傲。在大灾面前,我们的女警察表现出无私的大义。我把蒋晓娟的事迹给社区居民讲了以后,居民很受鼓舞,每个人都决心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多为灾民多为他人做些事,众志成城,打胜抗震救灾这一仗。
灾民母亲陈堂华:受了惊吓的幺,营养跟不上,我自己又断了奶水,孩子不习惯奶粉,经常饿得大哭。16号下午5点,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女警察,长得漂亮,穿得也整齐,她问了两句,解开衣服就抱过孩子喂起奶来。我们农村的娃儿,这几天四处跑,也没咋收拾,脏兮兮的。我的娃好有福气哦!
婆婆眼里的好儿媳
东出江油市10多公里,记者来到小溪坝镇政府院内,在草坪上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见到了正在带孙子的邱建蓉大妈。
“也没啥子可说的。晓娟做的一点小事情,真的没啥子!要说嘛,也就是出于一个母亲的善良和爱心。她是警察,她该做的!”
59岁的邱大妈有着四川人惯常的乐天。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地震发生的时候,孙子窦梓轩刚刚醒来。“那时候电话还能通,晓娟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地震了,她不能回来。我抱起娃儿就往楼下赶。”邱大妈说。
晓娟一夜未归。邱大妈抱着刚刚6个多月的孙子在市政府紧急搭建的地震棚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余震不断,儿媳不归。邱大妈也没有指望儿媳能回来给孩子喂奶。“她本来干的这份(警察)工作,还是党员,肯定不得回来。她只能在老百姓中间。”邱大妈依然是笑着说。
第二天,邱大妈和儿子窦傲商量,不能影响晓娟的工作,她要带孙子去投奔10多公里外小溪坝镇的弟弟。孩子刚刚6个月,尚未断奶,怎么办?“那也得走!绝不能拖媳妇的后腿!”
邱大妈的女婿承担了开车护送一老一少的任务。儿子是信用社干部,负有艰巨的保卫任务。直到上车前,老人才打电话告诉晓娟。
“我听得出来,电话里晓娟很难受。那也没法,我坚决得走!”
做出这样的抉择该有多难———对晓娟,对老人,都一样。
“我的弟弟妹妹相当团结,靠我一个人带孩子根本不行。他们热情欢迎我,把席梦思让给我和孙子睡,他们就在椅子上一宿一宿地坐着。”邱大妈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突然没了奶吃的孙子哭得让人直揪心。“要说没奶吃也就算了,他妈妈是饱奶,一下子不吃了,对娃儿太残忍了。娃儿哭,我不能哭,我只有忍着,不停地哄他。喂他奶粉不好好吃,他不习惯奶嘴。”邱大妈慈爱地看着怀里的小孙子,边说边从孙子的嘴里拿出他正吮吸的手。
“晓娟喂奶的事一直没告诉我,我还是听朋友的孩子说的。打电话给她,晓娟说,到地震棚里一看,那些没奶吃的孩子太遭罪了。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母亲走了,有的是母亲受了伤。晓娟说,自己的娃儿不能吃,就让别个的娃儿吃吧。”
巧的是,邱大妈的儿子窦傲出生于1976年。那一年,江油也闹地震,窦傲刚满百天。如今,孙子刚刚六个月,又赶上了地震。“我养了两个地震娃儿。”邱大妈笑着说,“76年地震,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帮助别人。”
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特意给孩子和邱大妈照了几张相,带给几天没有见到儿子、依然坚守在巡警岗位、每天还要去灾民点喂奶的晓娟。
以上内容是关于王昌龄的一生和王昌龄的一生500字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