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

造梦空间围观:℉更新时间:08-01 10:28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人勤学好问故事和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一)

勤学好问的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二)

找不到的。

《まんが伟人物语》,【制作公司】:Mainichi Broadcast System

一共46集,每集讲一个伟人的故事,日本首次播放是1977年,国内是1991年前后,这部动画在日本连录象带都很难找到......

这里有一个地址,http://www6.big.or.jp/~1happy/ijin.htm,日文的。

在名人的故事里出现的人物

苏格拉底

三藏法师

达尔文

孟德尔

伽利略

牛顿

哥白尼

爱迪生

居里夫人

贝尔

瓦特

史蒂芬森

富尔顿

莱特兄弟

富兰克林

齐奥尔科夫斯基

詹纳医生

伦琴

华盛顿

林肯

亚历山大

成吉思汗

南丁格尔

海伦·凯勒

诺贝尔

贝比诺斯

格林兄弟

安徒生

李白

杜甫

马克·吐温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凡·高

马可·波罗

哥伦布

柯克船长

林白

找的人非常多,可是都没有人能够找到,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也就是上面的只言片语。


是《世界名人故事》

日本的,

片尾曲是画画、雕塑的过程。

我记得我们这里是95左右放的。

画风有浓厚的日式漫画风格,说的都是科学家或历史名人的小故事,一集里面有两集,上集说的是世界名人的故事,下集说的是日本名人的故事,感觉日本名人竟然和世界名人一样多。

现在很难找到能重温的网站了。


找不到的。

《まんが伟人物语》,【制作公司】:Mainichi Broadcast System

一共46集,每集讲一个伟人的故事,日本首次播放是1977年,国内是1991年前后,这部动画在日本连录象带都很难找到....日文的。

在名人的故事里出现的人物

苏格拉底

三藏法师

达尔文

孟德尔

伽利略

牛顿

哥白尼

爱迪生

居里夫人

贝尔

瓦特

史蒂芬森

富尔顿

莱特兄弟

富兰克林

齐奥尔科夫斯基

詹纳医生

伦琴

华盛顿

林肯

亚历山大

成吉思汗

南丁格尔

海伦·凯勒

诺贝尔

贝比诺斯

格林兄弟

安徒生

李白

杜甫

马克·吐温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凡·高

马可·波罗

哥伦布

柯克船长

林白

找的人非常多,可是都没有人能够找到,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也就是上面的只言片语。


这么老的片子不好下载了,我给你个地址你自己趣看吧,是个博客地址,你试着和博主联系一下让他传个你你吧

http://www.tudou.com/home/user_programs.php?userID=1164123&page=38


李福成 男,1957年2月生,籍贯江西宁都,生于贵州贵阳。贵州省六盘水市卫生防疫站副主任医师。对高岭土拌煤烘干玉米引起不明原因疾病调查及后续十余年的研究,首先发现和报告了人类摄氟>40,大鼠饲氟>23mg/kg浓度促成了一般摄铝浓度铝的过度吸收和蓄积,引起全血钙、磷升高,血清磷、尿钙、磷下降的分离现象及多种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呈网络样多层次变化和性发育前机体以铝危害表现为主的高钙血及高骨矿性骨软化,高全血磷的血清、肌肉磷酸肌酸激酶减少,全血铁升高的缺铁性小细胞贫血、低锌症、智能低发展下,发育迟缓,身材矮小,体能减低,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降低,肌纤维变性的钙磷铁锌生物有效利用不良和低素质综合症的“地方性铝氟病”,少儿骨X线还有骨发育不良,间断生长痕迹,骨质疏松,局部骨硬化,骨质过度吸收的分层、破坏、脱钙和松质骨的粗疏、细疏、疏松及毛玻璃样多层混合骨纹结构;性发育后到中、老年逐渐转换为氟中毒矿化过度的骨硬化、关节软骨矿化和骨周骨化为主的表现。单饲铝盐超过一般摄铝浓度1倍的童鸡使有肝、肾铝的显著升高,直到20倍骨铝也未明显增高,约在l-9倍时骨铝反而可显著下降,但均出现铝骨病及铝危害的其他表现。头发高铝、高铝血尿症骨软化病人和肝、肾铝成倍增高有铝危害表现的大鼠骨铝均未明显升高,甚至显著降低,脑铝也下降。在地壳含铝约8%的环境中,人和动物长期的进化与适应,在性发育前形成了自然情况下铝的重要靶组织器官,骨、脑对高铝的排斥并可产生损害,提出了非蓄积危害阈值范围指数的概念。高氟、高氟铝、高铝性发育前实验动物可有骨细胞抑制、矿化紊乱的骨发育不全,性发育开始后可为骨细胞增生,类骨质增多,矿化过度延迟的骨软化,并均有破骨细胞异常活跃的骨计量学改变。性成熟后高氟、高氟铝的骨矿沉积率增高,矿化延迟右短于正常,骨形成率单项升高,骨软化与骨硬化在骨组织的不同层面共存。高氟、高氟铝、高铝骨软化的骨胶元减少,结构紊乱,成熟减慢。骨小梁呈编织样细、密而紊乱排列,层次不规则;骨钙总量可增高。铝主要降低细胞生物化学的骨形成,氟主要提高物理化学的骨形成。骨损害的变化与骨代谢生理速率和细胞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骨形成方式偏转的变化密切相关。家用铝壶煮熟水、各种茶水、铝具存放的酸、盐、果汁及内壁末全塑衬铝罐装饮料的铝含量均可超过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00μg/1和现在50μg/L的饮水铝最高允许浓度。骨软化变形并不取决于骨总矿物含量,而取决于其能否有序地沉积在骨骼的有效组织部位及适宜的存留时间和良好的骨塑形及其力学机能,有其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及骨矿代谢基础以及力学原理,而非单纯矿物摄入量和血中矿物含量所决定。钙、磷还受锌、锰、铜、铁、镁元素网络的影响。机体可能存在必需微量元素网络调控的自身保护稳定机制。动物和儿童普遍存在的“缺钙”、“缺锌”、“缺铁”可能与家用铝具的使用和未注意限制饮食中铝含量有病因学上的联系。长期饮茶对婴幼儿及儿童可能有潜在危害。前期工作曾获省科技成果2、4等奖,目前被评上20余项国际学术金奖,2项全国金奖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三)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他抱很大的希望,送他去读书,自己在家织布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孟子天天读书,可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读书很枯燥,就不想再读下去了.

一天,还没放学,他就偷偷地跑回了家.母亲正在织布,一见他,就奇怪地问: “你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想读书了。”母亲听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想了一会,把儿孟子叫到织布机旁,让他看她那快即将织完的布。突然,母亲拿起割布刀把布割断。孟子大吃一惊,问母亲:“您为什么把布割断?” 母亲语重心长的说:“这块布本来快织完了,现在把它割断,实在可惜。这和你读书半途而废一样。布是一根一根线织成的,人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就会一事无成。”

母亲的一席话使孟子深受教育,他立即返回先生那里坚持读书。从此,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孟子都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四)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3.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勤奋小故事

头悬梁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锥刺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壁凿求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学习时,总是非常用功。记得有一次,在一次课上他有一些问题没弄懂,便在别人下课喝咖啡时,仔细把上节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似的,再回顾了一遍,有不懂的文章,他就高声诵读。因此,他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每当别人问他学习好的秘诀时,他说是“勤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很多,只不过我忘了。是在很抱歉。

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五)

牛顿小故事:

牛顿有一次请朋友在家里吃饭,可因为他要做一个实验,还没有开始吃饭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了实验室。朋友以为是轻视他,很生气,就把所有的食物全吃光了,还把一根骨头放进牛顿的盘子里。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时,牛顿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看了盘子里的骨头说;“原来,我已经吃了呀,我还以为我没吃呢!”


1.牛顿煮怀表的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2.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3.实验室的酒肉?????

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为他做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还有一回,一个好朋友请牛顿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科学问题。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牛顿站起来说:“对了,还有好酒呢,我去取来咱们一起喝。”说完就向实验室跑去,一去就不回来了。朋友追过去一看,牛顿又摆弄上他的实验了。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牛顿生平及主要成就

1. 艾萨克·牛顿(1643.1.4-1727.3.31)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你们楼下来了吗宝贝公园儿童摄影怎么不说话了呢大衣吧!

以上内容是关于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和名人勤学好问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名人勤学好问故事

标题:名人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