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

杀破九州围观:℉更新时间:07-28 09:4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和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的精彩内容哦。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一)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热那亚。他幼年时曾受学于塞尔威托和科斯塔,9岁的时候就登台演奏自己编写的《变奏曲》,13岁时开始旅行演奏。后来,他曾担任过卢卡宫廷乐师。

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访问维也纳,演出时盛况空前。在那里,他赢得了著名诗人海涅、作曲家舒曼、钢琴家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维也纳人崇拜的艺术大师。海涅曾在他的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对帕格尼尼的形象作过精彩的描绘。1831年3月,帕格尼尼在法国巴黎演出,接着又访问英国,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年以后他重访巴黎时,应邀作了一次中提琴独奏,帕格尼尼把中提琴的性能和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特意创作了著名的中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献给帕格尼尼。从1835年以后,由于健康原因,帕格尼尼的演出越来越少。到1838年他的嗓音完全消失,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因喉癌病逝,终年58岁。

作为演奏家,帕格尼尼以许多超越常规的手法来吸引听众,有些技巧以前从未有人用过,属于他的独创。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调优美动听,音色温和,纯净无瑕,双音和泛音的运用发展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帕格尼尼还经常使用左手拨弦与右手运弓同时进行的演奏方法以及许多其他独特的指法和弓法。他常常在音乐会上作精彩的即兴演奏,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帕格尼尼还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凭记忆演奏大型作品的小提琴家。他运用多种新颖的方法,扩大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为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帕格尼尼也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灵活而著称于世。在帕格尼尼生活的时代,技巧是保密的,因此他生前只出版过极少数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是在他去世以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帕格尼尼流传最广的作品有:《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b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支曲子后人经常用D调演奏)、《女巫之舞》、《威尼斯狂欢节》、《钟曲》等。他的很多作品被著名音乐家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为钢琴曲而流传后世。

帕格尼尼一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有些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终身喜爱的一把瓜纳里小提琴赠送给故乡热那亚市。这把小提琴被保存在一家博物馆里,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期间才取出来,由当时最优秀的小提琴家用它演奏,以示对帕格尼尼的怀念。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二)

15至16世纪,俄罗斯国家由封建割据逐渐走向统一。在实现俄罗斯国家的统一这一历史使命过程中,伊凡三世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

伊凡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长子,生于1440年1月22日,自幼聪慧狡黠。瓦西里二世在战争中失去双目,是位“瞎眼大公”。伊凡10岁时,就辅佐双目失明的父亲进行统治。1462年,父亲去世,伊凡继位,史称“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继位时,莫斯科大公国经过他的祖辈和父辈的经营,已经很强盛了。伊凡三世继承他们的事业,为完成俄罗斯国家的统一而战。他第一个目标就是兼并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土地广袤,物产丰饶,水陆交通便利,雄跨西北一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1471年5月,伊凡三世在莫斯科召开准备进攻诺夫哥罗德会议,号召与会的王公、贵族、主教和将领们瓜分这块“肥美赃物”。他出动三支大军,7月14日在舍朗河一役彻底击败诺夫哥罗德,迫使其签订条约,保证“真诚而严格地拥护”大公的统治。1475年,伊凡三世又挑动和利用诺夫哥罗德的下层市民对上层贵族的斗争,派兵进驻诺夫哥罗德。1478年,伊三世最终消灭了这个共和国,将其领土并入莫斯科公国。不久,特维尔公国也被击败,臣服莫斯科公国。之后,其他的王公几乎毫无抵抗就被贬黜为单纯的地方长官。这样一来,分裂了300多年的俄罗斯公国,基本上统一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麾下。伊凡三世在完成基本统一、消除内忧外患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内改革。他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他推行军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国家常备军;实行财政改革,统一币制,铸币权为大公所专有。他基本上完成了国内改革之后,靠强大的国力,开始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进军立陶宛,出兵波罗的海沿岸,东征至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直至1505年10月27日病逝。他不仅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者,也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鼻祖。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三)

杜甫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四)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素材评析】

本文从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适用话题】

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适用话题“高洁”、“荣辱”、“谈意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五)

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以上内容是关于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和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

标题: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 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最著名作品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