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看待别人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看待别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和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看待别人的精彩内容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的。”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看待别人
走出心理失衡的钥匙
有两个重病病患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子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病患的床靠著窗,他每天下午可以在床上坐一个小时。另外一个人则终日都得躺在床上。靠窗的病患每次坐起来的时候,都会描绘窗外的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后头一排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著,享受著每一分钟。他听见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装……朋友的诉说几乎使他感觉到自己亲眼目睹了外面发生的一切。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有独享外头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是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
这天夜里,他盯著天花板想著自己的心事,另一个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进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渐渐停止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时那人已经死了,他被静静地抬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他,将他换到了那张床上,他感觉很满意。人们走后,他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如果另一个人不起恶念,在晚上按铃帮助另一个人,他还可以听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不仅是自己心灵的丑恶,还有窗外一堵白墙。几天之后,他在自责和忧郁中死去。生活有许多不如意,大多缘自于比较。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人牢骚满腹,甚至不思进取。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会挺而走险,玩火自焚。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心理平衡。
以下几点建议,是走出心理失衡误区的钥匙:
寻找自信。
自信是心理平衡的基础。假如感到某方面不如别人,应相信自己是有才的,只不过是低估了自己的长处而已。当然,自信的前提是自己确有发光点。所以,平时应当练好基本功。
自我发洩。
你有权发火,怒而不宣会摧毁身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使人变得抑郁、消沈。适当的发洩可以排除内心怒气,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发洩的方法很多,可是向朋友、家人倾诉,也可是以独处时的怒吼,也可以对著某物打上几下,出出怒气。以前听说过某人在自己办公室里放上一盆沙子,愤怒时便用力去搓沙子,这样既不害人也不伤己,不失为发洩的一个好方法。
寻找港湾。
生活中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充电」、休养的港湾。无聊时去「充电」,烦恼时去放松,就像一艘远航归来的帆船一样,在这宁静的港口及时得到休息。这个港湾可以是一间充满花香的「闺房」,可以是一个深造提升的培养训练班,也可以是一次独来独往的旅行。心底无私。命运的主宰是自己,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经常思考、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就能获得最大的安慰。
享受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虽然有时候会和人开个玩笑,让人跌上一跤,但说不定让你跌倒的时候,会放一个金元宝在地上等著你去捡。学会体会生活的美丽,学会享受自然的恩赐,学会欣赏别人,也学会自我欣赏。返回自然。大自然如同母亲的胸怀一样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样慷慨。烦闷时不妨到外面走走,回归自然。望著蔚蓝色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潺潺的流水,听著那婉转的鸟鸣,心灵会慢慢趋于平静,快乐不经意间湧上心头。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
从前,有一个妇人特别爱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做不值得,可到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她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使自己能够做到遇事心胸开阔。不再斤斤计较,徒生闲气。高僧听了她的讲述后,一言不发,把她领到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高声大叫,叫了许久,高僧也不理她。无奈,妇人哀求高僧放她出去,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这时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我这是自作自受。”“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做到不生气呢?”高僧说完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到门外问道:“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不生气了?”“生气也没办法呀!”“你的气并没有消释,还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激烈。”高僧说完又离开了。待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外时,妇人主动告诉他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高僧把门锁打开笑着说:“还知道不值得生气。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有气根。”当高僧迎着夕阳转身要离去时。妇人不解地问道:“大师。究竟什么是气?”高僧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气,就是别人吐出而你接纳到口中的那种东西;生气,是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妇人听后深有感触,叩谢高僧而去。
高僧的一席话。可谓一语破的。其实遇事生气与否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在于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感觉和态度。在于自己修养水平的高低。大诗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想试试佛印的禅性到底如何,便问佛印说:“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我看你像一尊高贵的佛。”佛印说。苏东坡说:“我看你怎么像牛粪呢?”“哦,是吗?”佛印神情依旧,没有丝毫不快的显示。苏东坡说:“你尊我为佛,我却说你是牛粪,你不生气吗?”佛印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我应该高兴才是啊。因为自己是佛。所以看他人也会像佛:自己是牛粪,所以看他人才是牛粪。”苏东坡听后虽有一丝不快,但对佛印的高深修养和见识却敬佩不已。
我们都是凡人,很难达到佛印和苏东坡那样高深的德行修养。世事纷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要做到遇到什么烦心的事都不生气,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为琐事和不顺心的小事而生气。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情绪低潮中的人,不仅自己容易生气,而且会迁怒周围的人和事物,正所谓“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快”。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准则十诫》中曾经说过:“一发怒,数到十再开口;假如非常愤怒,就数到一百。”一位大学教授对此心领神会,他介绍自己控制坏情绪的经验时说:“每当我生气愤怒时,就闭口不言,即使讲话也不超过三句。一个人生气时很容易失去理智,意气用事,讲出来的话大多是气话,甚至是错话、脏话,就会使局面更糟。为了不让怒气坏了正事,在恼火的时候我宁可尽量少说话。”
生气和愤怒最好的解救之药是延宕,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怒气会大大缓解淡化,甚至烟消云散。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告诫人们:“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像愤怒的情绪那样更快地损耗一个人。”如果你生气和发怒一分钟,便失去了六十秒的幸福。聪明人是不应该犯用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错误的。
以上内容是关于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看待别人和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