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小说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的研究方向为莫言小说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这一选题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中美文学场域和图书市场的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在论证题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美国的文学场域的特点,把握莫言小说在美国场域内的接受状况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第一章 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接受与传播
第一节 中国小说在美国的译介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中国小说便逐渐在美国译介传播,192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鲁迅的《阿 Q 正传》英译本是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其在世界各地图书馆馆藏量共 22 本。1919 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收录了其《Intellectual China in 1919》一文,这也是第一部收录于自选集中的中国现代小说。在中国小说译介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方式:译入和译出。据笔者统计,建国之前,大部分译出的中国小说都出自上海,而译入的中国小说全部出自美国纽约。无论是哪种方式,这一阶段中国小说的译介较为零散,译者完全从个人的阅读喜好、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出发去筛选感兴趣的小说,呈现出由中短篇文集向长篇小说过渡的译介模式且译入数量多于译出数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小说大部分以革命主题为主,约翰·伯宁豪森和特德·赫特斯曾指出若想真正理解革命文学的重要作用,必须牢记以下内容:(一)现代中国文学,不管是革命的,还是非革命的,都是传统中国文学的产物。(二)革命的中国文学反映在本世纪才可能发生的革命变化,这些变化与本世纪其他国家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不无联系。正因如此,中国现代小说吸引了美国汉学家的注意力,带着对中国文学的好奇,开始对其进行译介和研究。本文将主要以美国本土的译介研究为主。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接受、传播与研究
一、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接受背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当代小说也深受两国关系背景的影响,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提出冷战;政策,时间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同时也实行了所谓的文学冷战;,一场浩大的反中共意识形态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受此影响,中美关系处于尴尬的境地,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更是被美国拒之门外。因为在这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为了使中国在亚洲冷战战略中积极的配合美国,美国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对香港的华人展开了洗脑式;的宣传,而这其中的中坚力量就是从大陆逃亡到香港的流亡群体;。美国按照自己的宣传意图把设计好的宣传内容交给香港作家,使其在遵循美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撰写并发表对于中国大陆和反共主题的书籍。足以见得,在这一时期被译介到美国出版发售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本来就为数不多,再加上这一特殊的写作背景;,美国大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美国上层想让他的民众了解什么的层面上。但美国人却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也是从这时开始,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20 世纪 70、80 年代以后可以视为美国译介中国小说的一个高峰期。巴金、冰心、鲁迅、陈若曦、丁玲、王蒙、萧红、王安忆、贾平凹、老舍、茅盾、史铁生的大量作品在美国被翻译出版。随着两国关系的破冰,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大量传播,虽然还构不成广泛普及、人尽皆知的地步,但至少让美国有了了解中国文学的机会。......................
第二章 莫言小说在美国场域的传播
第一节 莫言小说传播的场域和资本
为了更好地阐释莫言小说在美国文学场域内的传播过程,同时揭示出权利场内部文学场各个要素构成的关系网对莫言小说传播的影响,笔者在此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来对莫言小说的传播环境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生产场,就需要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field)与资本;(capital)进行深入了解。布尔迪厄对场域的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1可见在社会世界中,每个位置都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并且整个社会也是有这些一个个小的位置构成的,且每一个位置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逻辑与规则。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位置是可以随时发生改变的,场域之中的争斗就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以具体化的形式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才是最终赢家,才能够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布尔迪厄集中研究了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区分和相互作用。2认为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社会资本是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的,可以通过大量的社会资本来换取更多的经济资本,从而在社会中赢得文化资本。同样,文化资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通过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达到转换的目的。
..........................
第二节 莫言小说的译介主体
翻译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跨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译介主体负责收集、选择、加工及传输原文本信息,多指的是译者,也可以包括原作者以及出版社等在内的赞助人体系;。1莫言小说的译介主体模式是以外国译者为主的译介主体模式,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葛浩文是莫言小说重要的译介主体,莫言的小说英译版本大多出自葛浩文之手,除此之外,美国出版社、国家机构赞助下的杂志《Pathlight》、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杂志《译丛》和自发组织的翻译联盟纸托邦(Paper-Republic)也是莫言小说海外译介传播的主要力量。这些译介主体从各个角度、立场对莫言小说进行选择性译介传播,将更全面的莫言小说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本节将主要探讨美国本土的译介模式与机构。一、葛浩文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葛浩文先生从事翻译工作已有三十余年,在这期间一直笔耕不辍,翻译了五十几部中国作家的小说,被葛浩文先生翻译过的中国作家共有二十几位,包括张洁、萧红、老舍、王安忆、白先勇、莫言、苏童、贾平凹、李昂、陈若曦、杨绛、姜戎、毕飞宇和王朔等等,尤以莫言和苏童的数量最多。葛浩文的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增删改写,与传统的翻译相比增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使葛浩文译介的作品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和提高中国文学及作家的知名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章 跨越文化边界:葛浩文在莫言小说译介中的价值观............. 53
第一节 葛浩文的文化翻译观 .................. 53
第二节 葛浩文的目的论与文化策略翻译 ........... 55第四章 莫言小说学术史问题:美国对于莫言小说的研究状况......... 93
第一节 获奖前美国学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 .............. 93第二节 莫言获奖后来自美国的众声喧哗.................... 101第五章 跨文化视域下莫言小说译介前瞻............... 111第一节 世界文学视野下莫言小说的译介 ................. 111第二节 莫言小说外译的发展途径 ................ 114
第五章 跨文化视域下莫言小说译介前瞻
第一节 世界文学视野下莫言小说的译介据史料记载,190 年前,歌德创造了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这一新鲜的词汇,很多国内学者将歌德的这段话作为世界文学的开端: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其实,歌德自身也是民族主义的支持者,从这段话便可看出:从文学意义上说,我们比其他民族发展得好。即使他们现在借鉴我们的文学而没有回谢,利用我们的文学而不予承认,但他们终将会给予我们越来越多的赞扬。;歌德很显然已经对单纯的民族主义崇拜有所质疑,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
近几年,世界文学的呼声已从西方转向东方,我国学者对于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显得异常兴奋,认为中国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所熟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种。但他们大多忽视了西方国家骨子里存在的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如世界文学一般平等的世界真的会实现么?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属于世界文学了?至今为止,对于世界文学确切统一的概念并没有被学者提出来,自歌德提出这一概念开始,不少学者都尝试着对世界文学进行定义,但都如蜻蜓点水般在这个词汇周围划圈,也许世界文学本身就属于一个边界模糊的集合,需要后人对其不断地探索下去。....................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