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传承:胡风对“鲁迅传统”的文学阐释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探讨鲁迅文学的实质以及胡风对其核心精神把握,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资源,两者都将文学作为介入现实生命,通过文学实践改变现实的存在。强调文学与人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尊严,以及胡风文学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走向鲁迅的胡风
第一节 我从田间来;:胡风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一、身世和求学
胡风 1902 年 11 月 1 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不同于鲁迅,他的家庭是典型的贫农家庭。但是胡风父亲张济发不同于一般农民,他们家乡一带湖多地少,当地很多人以烧窑为生。他看准那人烟稀少的窑场,将来定有发展前途。他独立门户后,便从祖居下石潭搬迁到赤东湖畔的中窑,自力更生,开设了一家做豆腐的夫妻店。他没有本钱,举债买来八斗豆子,用船装回时,却因意外事故被湖水吞没了一半。这个变故,简直是要了他的半条命。不过,张济发不气馁,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拼命创业,卖的是营养丰富的豆腐、豆浆,吃的则是剩下喂牲口的豆渣。债务到期,他宁可挖肉补疮,另借高利贷,也决不拖欠,以免夫去信用,硬是从手指间、牙缝里节省下一点一滴,这样苦熬苦撑。
胡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 1921 年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题为《改进湖北教育之讨论》,在这篇文章中,就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个性,抨击中国社会上最臭最狠的军阀和老朽,而且,文笔锋芒毕露,无所顾忌敢于点名批判,善于抓住要害。毫无疑问,在他漫长的笔墨生涯中,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成名后的文风,在这里已初见端倪:
对于实际情况,先生已分为六项详细说明,颇足供关心湖北教育者参考但希望有更精确的调查出现。对于腐败的原因,先生虽时有说及,但嫌其不显。我以为,湖北教育如此其腐败,如此其难于改革,只有两个原因,即武人的阻制与老辈的盘踞。先生说:有知而不敢言者,畏权势也,;是先生虽不明说何种权势,然心事亦未始不是指武人而言。至于解散外国语专校,以军警压迫学生,这尤是彰明昭著的武人摧残教育了!再谈湖北的教育经费,怎样这样不充足呢?唉,又是武人拿去了!至于老辈的盘踞,则是尽人知之矣;。总之,武人利用老辈的庸懦易制,老辈依靠军阀以保住饭碗,这是湖北教育的情形。
.......................
第二节 左联;风波中的相识相知
1933 年 3 月,胡风等人由于参加和组织新兴文化研究会;和宣传抗日等罪名,在东京被捕,拘留三个月后,同聂绀弩、周颖等十多个人一起,被驱逐回国。胡风结束了在日本 4 年的留学生涯,回到上海参加左联;,准备在大批新文学家汇聚的上海,在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左联这个团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开拓自己的事业,继续从事左翼文学实践和革命活动。
一、相遇与相知
胡风在日本期间,已经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有过一些接触。1931 年春,胡风在日本取得庆应大学的学籍,并加入了普罗文化联盟下的普罗科学研究社的艺术学研究会。并在该会刊《艺术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反战文学的文章。在此期间他和方翰、王承志等人参加了日本反战同盟,成立了一个中国人小组,后来整个小组获批准成为日本共产党小组。因此,胡风成为日本共产党党员。
1931 年夏天,胡风从日本回到中国,住在韩起南京的家中。韩起及其妻子董曼尼都是上海左联;的成员。我们从《胡风回忆录》了解到,胡风留日时期,韩起充当了胡风与中国左翼文艺界联络的桥梁,例如胡风通过韩起与当时负责文总;领导工作的冯雪峰取得联系。
1932 年冬,胡风从日本回上海,向文总;汇报关于日本反战同盟计划召开反战会议的筹备工作,以及新兴文化研究会的一些情况。并且第一次见到了冯雪峰、周扬、丁玲、穆木天等左联;核心人物。
胡风后来回忆这次见面时的情形:与冯雪峰第一次见面就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他谈话十分亲切,没有一点领导者的官气,赢得了我的信任;;和丁玲一见如故;,与周扬也像是熟人一样;;穆木天对他也是出奇地友好;。
据胡风晚年回忆录记载,当时他与左联成员之间关系十分好,即使互相之间有矛盾的冯雪峰与周扬也同时对他表示友好。为什么出现这样情况呢?王宏志认为:也许是因为胡风是日共党员,且与日本一些左翼文艺界的一些领导人有良好的关系,所以受到上海左翼人士的重视。;
.......................
第二章 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及其文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胡风对鲁迅精神的阐释和捍卫
一、鲁迅生前胡风对其思想的阐释和捍卫
我们发现,胡风真正从事职业创作的时期与鲁迅接触频繁,关系密切,但真正的笔墨接触较少。对于这种情况,胡风晚年在《胡风评论集》后记中有过解释:我完全没有提到鲁迅和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对我的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国民党审查官的注意,他们见到鲁迅的名称就会警惕起来。另一个原因是,想减少左翼内部无原则的误会。;
胡风与鲁迅真正接触只有三年左右时间,但无论鲁迅生前或死后,胡风一直关注鲁迅,自觉捍卫鲁迅的形象。
胡风早在日本时期,在一次日本讨论中国文学运动的会议中,有人在会上攻击鲁迅,他当场予以反驳,支持鲁迅立场:
他无论在创作方面,谈感想方面,还是××方面,都一直毫不屈服地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他以对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战斗的精神,廉洁的个生命活和一定的艺术高度,集全中国知识分子尊敬于一身。当然,他是个人道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但是,他总是对解放运动抱有强烈的同情心并努力去接近。
后来,胡风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一文,文章后来发表在日本普罗作家同盟编的《无产阶级文学讲座》第三卷上。胡风站在鲁迅立场上批判太阳社和创造社的宗派主义以及对鲁迅的攻击。总体说来,胡风此时认为鲁迅是一位同路人;作家,这与冯雪峰对鲁迅的评价相一致。并在文章中引用冯雪峰的《革命与知识阶级》文章中对鲁迅的评价:在革命的现阶段,他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
第二节 胡风阐释的鲁迅传统;和五四传统;
胡风始终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角度对鲁迅传统;进行阐释,认为鲁迅的一生就是一首诗;。只有在作为战士的他的道路以及作为诗人的他的道路的有机的联系里面,才能构成这个‘现代革命圣人的俯视一代的巨像。;胡风构建的鲁迅传统;是在五四;语境下形成的,鲁迅传统;体现了五四传统;:鲁迅所开创的为生命;的现实主义文学属于五四;文学传统;而他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五四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因此,在胡风看来,五四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是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实践的产物,鲁迅传统;即五四传统;的代表。五四传统;首先是对反帝封建势力的战斗精神,启蒙精神,以及个性解放以及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所有都是鲁迅精神的体现。也即是说,胡风理解的五四传统;在鲁迅的文学实践中的主观战斗精神;的体现,即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在文学行动中的确立。
在《文学上的五四》一文中,胡风从思想革命的角度阐释了鲁迅与五四;的关系,认为五四;的思想革命是通过新文学来实现的:到了五四,所谓新文学,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突然奔现了。那里面也当然是为个人的遭遇或悲或喜或哭或笑的人,但他们的或悲或喜或哭或笑却同时宣告了那个被铸成了的命运的从内部产生的破裂。;
新文学传统即为生命;的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其实质即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反抗封建统治的战斗精神,即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它具体体现在鲁迅的文学实践中,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在胡风看来,《狂人日记》的发表在思想革命上,这是一道鲜血淋漓的战书。它破天荒地第一次宣布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判决了封建社会的死刑。;反映了五四;文学的战斗传统。
.....................
第三章 鲁迅与胡风精神契合的传统思想渊源......................154
第一节 个人;、精神界战士;、主观战斗精神;核心思想背后的传统;............... 154
一、个人;、主观;与精神;:鲁迅思想中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资源..........................160
二、内向超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思想形成.............165
三、鲁迅精神与儒学传统...............173
第三章 鲁迅与胡风精神契合的传统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个人;、精神界战士;、主观战斗精神;核心思想背后的传统;
综观胡风与鲁迅精神的关联,即胡风从鲁迅传统;及其文学实践的阐释中可以看出,有这几个关键词是理解胡风与鲁迅思想传承的关键:即个人;、精神;、主观;、战斗;,这是胡风思想与鲁迅精神之间关联的节点,也是其与传统;之间的血脉传承。
日本学者伊藤虎丸认为,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个人主义。;他认为青年鲁迅当时是受欧洲近代文艺中接受了个人主义;影响。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个人主义;思想传统一直是一股强大的思潮,对中华民族思想传统影响深远,这在青年鲁迅日本时期写下的五篇文言论文中显得尤为突出明显。
个人主义;是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并且影响其一生。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明确指出,所谓个人主义;既不是被识时之士;引以为大垢;的害人利己之义;,也不是源于西方启蒙主义传统的个人主义;而是现代新神思宗;一派思想家开创的现代人本主义。
个人主义;的基本含义即个体的人的精神与人格的健全与独立,即鲁迅在五四时期呼唤的真的人;。它兴起于抗俗;,主张入于自识,趣于我执,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独往来于自心之天地。;也就是说,我;是存在的主体,所有都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如果所有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始终遵循个人主体内在的要求,并以其独立人格和创造意志为个体自身品格,那么,人们就可能声发自心,朕归于我;,从而达到人各有己;的主体自由解放的境界。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