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当下消费文化成为主流的文化模式,文学创作面临诸多的困惑与迷惘。同时,伴随大众文化的发展,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方兴未艾,文学的娱乐性、感官化特点突出,而精神深度的写作与阅读逐渐弱化。审美经验的平均化和物化现象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这正是商业文化具有的特点,现代性文化开始之初设计的人类自由理想在工具理性的冲击下失去了现实的根基。文化批评的发展带来新的认识视域,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权力化,表征着稳定性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纯文学的概念和价值也处于被怀疑之中,重提纯文学的价值富有当下性,是我们在无名;时代中的一种精神坚守。
1.1.1 时代需要:在消费文化肆虐的时代需要弘扬纯文学的审美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的纯文学是在文学与政治二元框架下展开叙述,具有明显的人性色彩和人道主义特点,非政治化是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诉求,而在20世纪90年代,它所言说的对象已不再明确的情况下,纯文学观念是否依然有效?是否像纯文学论争者所提出的那样:纯文学观念绘成了90年代文学写作的图景,并最终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新世纪前后,面对通俗文学的崛起,纯文学的声音其实是寂寥的,只是在人文精神的失落声中有迹可循。在新世纪,文化评批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新兴电子媒介理论、影视文化、文学的边缘化成为众多理论的关注点。在重视娱乐性、消费性的文化潮流中,新时期对纯文学的理解失去了语境的支持,来自文学的诗意价值又将何去何从?新世纪以来,读者对纯文学创作的关注度不断降低,而对于纯文学的探讨使其重新回到学界。对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历时性思考,以及对纯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阐释无疑会对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文学创作实践有所启发。
90 年代以来,商品化的文学观念成为主流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娱乐化、消费化特点被商品生产模式强化。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经济特点明显,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电子媒介发达的时代。消费化成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点,追求利润是文化形式背后的目的性内容。90 年代的经济、文化现实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困惑,对物质财富的追逐和人的身体性强调,以及技术主义导致的平庸和物质主义引发的私利性取代了 80 年代树立起来的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在这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思想杂糅并生,观念虽然多元,却又平面化,缺少了思想的深度。当对物质和财富的占有成为人们主要的追求时,说明人的存在现实发生了改变,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新时期时间的限定
对于新时期的时间限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将文革;结束的 1976年作为新时期的开始,比如朱寨、张炯主编的《当代文学新潮》中就将 1976 年 10月 6 日作为新时期的标志。也有学者将 1978 年作为新时期的起始点。本文从文学观念的惯性发展来考虑,认为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还带有一定的旧式观念,并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从这时起中国当代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有一些学者将 1978 年以来的时间段都视为新时期,关于的学术文章、文学史著作涉及的新时期都延续到现在的时间点,比如陶东风与和磊合著的《中国新时期文学 30 年(1978-2008)》。对此,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其中谢冕、陈晓明均认为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当代社会生活进入了后新时期。谢冕说:和‘新时期文学一样,要是我们赞成使用‘后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我们都希望把这一概念界定在自身;①。后新时期以来是指 1990 年以来到现在。
进入 90 年代,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进入发展的转型时期,80 年代建立的文学观念出现迅速的分化。为此,本文所指称的新时期主要是指 1978年到整个 80 年代的时间段,重点考察这个时期的纯文学观念,及其理论特征。
1.2.2 纯文学概念的界定
纯文学概念有历史建构的一面,其含义与文学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同时,纯文学的概念含义也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来自文学本体论的学理支持。这也许是人文学科领域中共同面对的学术难题,即学术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与艺术规律自身的矛盾统一。新世纪以来学者对纯文学概念的不同解读和失序源于知识分子的不同的立场,也与当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关于。钱中文先生曾谈到事物的本质研究与本质主义的区别,他说:事物的本质是其自身的规定性,是客观的存在,研究事物本质是了解事物的基本态度,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历史变化、发展的过程。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僵死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一成不变的规定。探讨问题本质,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是并不矛盾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来对纯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新时期的纯文学观念,以及在文学实践上的表征进行辨析就有了一定的有效性。
............................
第 2 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形成的理论资源
2.1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
社会性的专业分工标志现代社会的到来,当学者在探讨哲学家、美术家职责时,意味着学科的独立意识已经出现。生于 1877 年的王国维从小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又在西方新学的传入中开阔了眼界,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接在王国维的身上体现出西式的人文情结与古典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融合,审美与自由的统一成为他著学和超越现实生命的目标,他所提出的纯文学观念是对文以载道;的古典文学的反驳,推动了现代纯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时,王国维的纯文学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文学审美精神重视的思想资源。魏晋时期出现了文学的自觉,曹丕的《典论·论文》不但提升了文学的作用和价值,而且提出了本质论层面的文以气为主;和特征论层面的诗赋欲丽;学说。可以说,从《典论·论文》开始,文学的独立品格和自身价值成为传统文论的建构维度。为此,有学者将《典论·论文》作为中国纯文学观念的滥觞;①。《典论·论文》赋予文学多大的自主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重视文学的审美特征却成为明确的文学观念,文气;也成为重要的古代美学范畴,《文心雕龙》就以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来分析作家创作特点成因。从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到明末清初个体意识的觉醒,文学走过了漫漫长夜。明末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他尊重个体的价值,主张文艺要表现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与人的自然本性关于,并以形神兼备;为真实的标准,同时要求文艺创作要表述如孩童天真的情趣。李贽的童心说;对纯文学如何表述内心的情感富有启发意义。清代袁枚在明代公安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他强调创作主体要有真实的情感和艺术才华。经过历史的积淀,古典审美精神不断接近人的生命价值,最终由王国维以提出纯粹美术;的方式,实现了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每一种学说都有一个深厚的文学传统,对于文学和人自身的学说成为王国维思想的来源,为他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创造了条件。在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和美学热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和他的纯粹艺术观念重回学界视野,为文学观念的转型与理论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
2.2 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派美学
思想解放的浪潮和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新时期的纯文学思想创造了丰富的话语空间,学界一面审理传统、一面学习西方文化,纯文学的知识性积累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审美的自由与文学的独立大致获得了一致性,这其间既包含着西方美学思想的中国式转化,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纯文学思想的延伸。康德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发生提供了美学学科的确认,表现为美学术语的采用和独立学科意识的增强。王国维的学术实践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他的美学学说和文学观念展现了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历史图景,而 20 世纪 80 年代康德美学思想的回归,是纯文学观念与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美学思想的第二次相遇,文学的独立性诉求在知识、情感、意志三分的学科体系中得到强调,而美学层面的民族性意识推动了 80 年代美学的热潮。在东西方的对话中,康德哲学体系下的西方浪漫主义派审美精神和本土化的美学精神获得了新意,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美学层面的知识型话语得以形成,可以说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派美学构成了新时期纯文学思想的重要维度。
2.2.1 无利害的审美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的确立,以及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发展具有启蒙的作用。他的审美无利害学说和对于纯粹美;与依存美;的阐释,以及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界定,还关于于知识、情感、意志的三大批判;理论都影响深远。这种审美无利害的思想被王国维接受,对其提出纯粹美术;的思想具有直接影响。康德提出的判断力是对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学说,这一学说对中西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康德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划分入手,试图沟通感官的自然概念领域与超感官的自由概念领域,他凭借的手段就是判断力批判,判断力从而成为知性和理性间的中间一环。康德的学说调和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理论的观念,为纯艺术理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
..........................
第 3 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新质............................37
3.1 新时期与前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异同....................... 37
3.1.1 纯文学领域的认定 ............................ 37
3.1.2 文学思潮的取舍 ............... 44
第 4 章 新时期纯文学多样化的创作形态..............................70
4.1 文学尊严的复归与探索: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的崛起......................... 70
4.1.1 人性与艺术的觉醒 ........................... 71
4.1.2 本真情感的诗性表述 ..................... 72
第 5 章 后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纯文学的声音..................102
5.1 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纯文学维护.............. 102
5.2 新世纪的纯文学质疑....................... 105
第 6 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引发问题的思考
6.1 相对性、介入性、本质性:理解纯文学的维度
为什么那样一个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或是在人们的追述中,富有非凡意义和极高认同感的纯文学术语及其含义,有时甚至带有不言自明的特点,而在 90 年代以来却失去了自身的合法性,往往受到批评和脱离现实的指摘。这说明纯文学概念本身具有历史建构性,随着知识学背景的变化,学者对纯文学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人们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本质研究和反本质主义思想的不同理解直接决定了对纯文学截然相反的态度。前面两个方面属于外在的文化动因。由于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理论体系建构的不足,以及与现代纯文学理论传统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性,也使纯文学概念缺少丰富的含义,这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原因。这多重原因使人们面对纯文学概念时缺少必要的理论储备,纯文学也常常被一种新兴的文化理论诟病,反衬了纯文学理论建构的必要性。纯文学实践的弱化和新媒介文化的强势也增大了理解纯文学的难度。在当今消费文学发达的年代,尽管图像、影视文化发达,人工智能科技突飞猛进,但是重视审美价值的纯文学研究依然有效,我们对文学性的呼唤实则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守护。
..........................
结束语
文学观念的变革反映了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纯文学富有的含义曾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新世纪以来它面临更多的质疑与批评,这说明文学背后隐含的信念与意识的变化。在作为新启蒙而存在的 80 年代,纯文学的价值有一种不言自明的特点。90 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多元,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对精神世界进行不懈探索为标志的纯文学也自然会呈现新的样貌。特别是当代日新月异的生活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对而言,文学实践处在一个最适宜其发展的年代。如思想的分化一样,文学也在分化。有学者认为 80 年代末以来文学的这种分化使文学边缘化,也有学者认为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的分化恰恰保存了纯文学的生存空间。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消费文化浪潮的冲击,对纯文学的质疑之声也淹没在各种不断兴起的文化批评之中。我们仿佛都已经习惯了对某个问题、某个概念的质疑、批评与解构,却忽视了问题和概念本身曾有的意义与活力,那么肯定、呼唤与建构就越发显得有必要。后现代文化思想中的反本质主义绝不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完全舍弃,虽然事物的总体性在今天的学术体系中已经很难生存下去,但是有一批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依然保有纯文学的情结和世界文学的眼光,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文学实践者,他们的文学写作实际上从实践的角度保持了与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之间的理论与精神联系。
任何的文学概念都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有一个不断更新和扩容的过程。因为文学始终是面对生活现实的,从纯文学到文学性就是一个具有当代性的话语转换,当然文学性本身也是多义的。回到瓦雷里提出的文学之纯;的原点,我们获得的信息是纯文学要从精神层面来理解它,而不是带入到物理学层面的纯;的纠结。审美、自律、人性、语言、想象、虚构是纯文学包含的内在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纯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是恒定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