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论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泡妞低手围观:℉更新时间:12-18 10:02

论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的硕士学校毕业论文,本文特别选取了内蒙古文学中的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较为經典的蒙文作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内蒙古新时期小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高潮,在阐释民族文化身份问题时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文化身份既有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也有少数民族文化身份,为了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并与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相区别所以特别选取了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为研究对象。

一、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家构成与创作特点

(一)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家构成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从 1947 年 5 月 1 日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内蒙古文学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跟着时代的节奏稳步前行着。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是一个由多民族作家组成的大家庭,以蒙古族为主体,兼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等等少数民族作家一直在为内蒙古文坛做着卓越的贡献。

新时期以来,随着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个宽松的创作环境中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在小说方面,像扎拉嘎胡、敖德斯尔、玛拉沁夫、孟和博彦等等为内蒙古少数民族小说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代作家在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仍然在坚持为内蒙古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做着有力的贡献。扎拉嘎胡的《嘎达梅林传奇》是蒙古民族自己的英雄史,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形象,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敖德斯尔《骑兵之歌》是他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描绘了蒙古族民族英雄的骑兵之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蒙古民族特色;《活佛的故事》是玛拉沁夫新时期小说的代表作,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孟和博彦的《兽医宝迪》是自治区文坛伤痕文学中的一篇佳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宝迪的坚韧与善良。

内蒙古新年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集体,不论是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还是在春风和煦的创作环境里都在积极地为内蒙古新时期文坛注入新的活力。

..................

(二)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家创作特点

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具有民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所造成的,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为了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特点。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中的民族政策,宽松自由的宗教环境,生活领域的扩大等是社会性的因素。人文方面的因素可能在于全国文学格局中的文化寻根思潮,探寻久已消逝了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求给予文学的灵感,在民族作家那里,则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对于探寻自己之根的重要。;在这种条件下,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作家尽力将民族性融入到作品当中,通过文学来展示和构建与众不同的民族性。

首先,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表现民族性是由少数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来决定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从小就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等都对作家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印记渗透在文学作品中,所以少数民族文学表现民族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哈斯乌拉、乌热尔图、满都麦等作家从小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大,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对他们后来的创作有巨大的影响,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并非为了文学创作而刻意描摹。

其次,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表现民族性是作家的内在需求,民族性是少数民族作家区别于其他民族作家而确立自我的主要标志,所以少数民族作家大都主动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表现民族的内在魅力,以此来确立自己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种特点在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写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大自然,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三少民族的游猎生活等等都是如此。如《你让我顺水漂流》、《老人与鹿》等作品中充分表述了三少民族作家乌热尔图对故乡生态被日益破坏,生存环境被不断挤占的忧思。满都麦的《四耳狼与猎人》、《老人与狼》,郭雪波的《沙狐》等沙漠系列作品无不透露着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对自己民族文化土壤被侵蚀的忧虑和无奈。

.........................

二、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

(一)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民族文化寻根

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一方面,随着政治形势的宽松和文艺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艺不再是政治的附属,政治书写不再是文艺所要表现的唯一内容。通过一系列文艺政策的调整,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逐渐复苏,并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中逐渐走向多元发展的道路,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不再只是表现政治生活的载体,开始真正树立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气场和特色,少数民族文学顺着这条路继续建构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道路。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进和影响,特别是寻根文学思潮的热浪也波及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寻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学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所以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积极地将目光转向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重新塑造自己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作家们开始寻找自己民族的表述方式,呈现出了回归原始但又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审视与反思的特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文学进行寻根的前提,民族传统文化又为文学寻根提供了基础,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民族文化传统,从传统中寻找可供传承和创新的因素。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继续保持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风格,歌颂工农兵,契合政治主题;一类是对民族性格进行挖掘,从政治转向文化,具有了明显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识;一类是对新生活新思想新事物的观察和描绘。

还有一些作品继续表现一体化认同,讴歌和赞颂党和国家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作品。如敖德斯尔的《骑兵之歌》是歌颂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民族团结的优秀长篇小说。取材于内蒙古骑兵部队的战斗生活,描绘了当时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取得革命胜利的故事。哈达巴图不仅是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也是少数民族的代表,与博彦和何富贵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乌云巴图的《金摇篮》通过大骆驼;这个鄂温克青年的形象反映了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人民对重获自由的喜悦情感。通过我;的回忆,串联了《鄂温克牧民的金摇篮》的过去和现在,表现了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颇具现实意义。类似的作品还有苏华《母牛莫库沁的故事》、孟和博彦《兽医宝迪》、季华的《狼针草》等等。

........................

(二)现代意识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演变,现代性;再次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话语中心,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法则,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现代化是必经之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过了与现代性的反复抗衡与对话之后,最终不得不选择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落后、封闭和边缘的代名词,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不言而喻。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在于现代性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发展和变迁所导致的危机正是少数民族文学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直接导火索。

民族文化认同是在与他者文化的博弈中产生的,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他者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导致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不断破坏和消解。由于文学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少数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迫切需求,文学创作中开始表现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寻找和体认。在面对现代性的全面解构时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不是简易地回归传统,而是要与异质文化进行积极地对话和交流,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重新书写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对自我的认同。

民族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民族文化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他者文化决定着现代意识下民族文化认同的形式和内容。十七年文学时期,狭义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广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是相互融合的现实。这个时期的他者和自我是完全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转化为了政治文化认同,狭义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变成了等同的概念,这是特殊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出的特殊的一种现实,是在特殊的国家结构中产生的文化认同方式。新时期以来,新的民族政策、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生活领域的扩大和现代性的涌入等因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表述另一种民族文化认同的机会,这个时候的民族文化认同渐渐与国家认同分离开,与主流文化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而且在现代性的不断冲击下,民族文化认同开始陷入忧虑和疼痛中。民族文化认同如果为了拯救自我而单纯地排斥他者文化,就会陷入十七年文学之后的另一个极端,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前进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现代意识下与他者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民族文化认同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和内化他者文化中好的因素来壮大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不是固定和封闭的,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一定完全是本土的,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保持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学习借鉴是新时期民族文化认同的新特点,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表现的内容。

........................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危机的产生........................23

(一)社会时态的变化与影响....................24

(二)现代性的适应与挑战...................25

(三)全球化的同质性威胁.................27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危机的产生

(一)社会时态的变化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少数民族生存状况、宗教文化、语言风俗等的整理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少数民族的概念的提出其实是从国家民族层面上的界定,是为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更好地团结和领导各族人民走向新生活。十七年;文学时期,一系列文艺政策的提出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玛拉沁夫成为了当时少数民族文学的领军人物,自治区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扎拉嘎胡《红路》、朋斯克《金色兴安岭》、敖德斯尔《遥远的戈壁》、乌兰巴干《草原烽火》等等。纵观这些代表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形态的改变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成为了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内容,新生活给各族人民带来喜悦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回顾革命历史,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后来也历经了各种思潮的涌进和政策的突变,文学创作也一直跟随着政治的脚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也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常态。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出现了断裂,很难找到优秀的作品,虽然有一些作家仍在坚持创作,试图在夹缝中生存,但是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道路。所以在这两个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基本上不注重表现民族文化身份,更多的是政治文化身份。

.....................

结语

总之,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呈现出了动态性的特征,民族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潮流和方向。新时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时期,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和其他文艺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表述自己的平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意识不断觉醒,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成为了人们所要追寻的最终归宿。在追溯和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因素,文学选择了及时地批判和反思,以重新建立所要认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新时期的到来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生活都是文学所要表现的内容,新事物的到来与旧生活之间难免发生冲突,这种外力带来的冲突和改变,也促使民族文化认同从最原初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寻逐渐转向建构性认同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性的持续发微也为民族文化增添了需多新的内容,文学创作不再只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现,而是选择重新书写,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以为民族代言的目标建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认同,而不是以他者的眼光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形式,给其他人误认的错觉。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

标题:论内蒙古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8780.html